趙 琳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青海 西寧810007)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隨著刑事實證法學派的興起,刑罰基礎理論產(chǎn)生了巨大的結構性的變化和顛覆,從“懲罰、報應”的基調(diào)向“教育、矯正”的基調(diào)轉變。與之相適應,重視教育和重視更新機能以及主張“天賦人權”,提倡人道主義,反對封建刑罰的殘酷性和恣意性的自由刑的地位扶搖直上,而由于缺乏教育和矯正的理念,死刑的地位則一落千丈,甚至有被逐出正式刑罰制度的趨勢。正如張明楷教授所言“刑罰與其嚴厲不如緩和”[1]479。
20 世紀70年代以來,廢除死刑的步伐明顯加快,世界范圍內(nèi)再次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死刑廢除運動。根據(jù)英國學者羅杰爾·胡德統(tǒng)計,至2009年10月,全世界已經(jīng)有81 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徹底廢除了所有的死刑罪名。12 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普通犯罪中的死刑罪名被徹底廢除,還有大概35 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沒有適用死刑罪名連續(xù)十年以上了(實際上死刑已經(jīng)被廢除了)。三者合計128 個國家和地區(qū)。此外,一部分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也在大量的削減死刑罪名以及限制死刑實際的執(zhí)行??梢钥隙ǖ氖?,廢除死刑是一種必然的趨勢。[2]47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規(guī)定了55 個死刑罪名,除了《刑法》分則第九章的瀆職罪中沒有規(guī)定外,其他都被分散地規(guī)定于《刑法》的其他章節(jié)中。我國《刑法》分則中死刑罪名的分布如下:
第一章的“危害國家安全罪”中規(guī)定了7 個死刑罪名:①背叛國家罪;②分裂國家罪;③武裝叛亂、暴亂罪;④投敵叛變罪;⑤間諜罪;⑥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⑦資敵罪。
第二章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規(guī)定了14 個死刑罪名:①放火罪;②決水罪;③爆炸罪;④投毒罪;⑤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⑦破壞電力設備罪;⑧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⑨劫持航空器罪;○10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1非法買賣、運輸核材料罪;○12非法制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zhì)罪;○13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危險物質(zhì)罪;○14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危險物質(zhì)罪。
第三章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中規(guī)定了7 個死刑罪名:第一節(jié)的“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罪”中規(guī)定了兩個死刑罪名,即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和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二節(jié)的“走私罪”中規(guī)定了三個死刑罪名,即走私武器、彈藥罪和走私核材料罪以及走私假幣罪。第三節(jié)的“妨害對公司、企業(yè)的管理秩序罪”中沒有規(guī)定死刑罪名。第四節(jié)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中規(guī)定了一個死刑罪名,即偽造貨幣罪。第五節(jié)的“金融詐騙罪”規(guī)定了一個死刑罪名,即集資詐騙罪。
第四章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中規(guī)定了5 個死刑罪名:①故意殺人罪;②故意傷害罪;③強奸罪;④綁架罪;⑤拐賣婦女、兒童罪。
第五章的“侵犯財產(chǎn)罪”中規(guī)定了一個死刑罪名,即搶劫罪。
第六章的“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規(guī)定了5個死刑罪名:第二節(jié)的“妨害司法罪”中規(guī)定了兩個死刑罪名:即暴動越獄罪和聚眾持械劫獄罪。第七節(jié)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中規(guī)定了三個死刑罪名:①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②組織賣淫罪;③強迫賣淫罪。
第七章的“危害國防利益罪”中規(guī)定了兩個死刑罪名:即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和故意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
第八章的“貪污賄賂罪”中規(guī)定了兩個死刑罪名:即貪污罪和受賄罪。
第十章的“軍人違反職責罪”中規(guī)定了12 個死刑罪名:①戰(zhàn)時違抗命令罪;②隱瞞、謊報軍情罪;③拒傳、假傳軍令罪;④投降罪;⑤戰(zhàn)時臨陣脫逃罪;⑥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⑦軍人叛逃罪;⑧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罪;⑨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10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11非法出賣、轉讓武器裝備罪;○12戰(zhàn)時殘害無辜居民或者掠奪無辜居民財物罪。
貝卡利亞在1764年就提出廢除死刑的觀點,他說“實施極刑從來沒有使人改惡從善”[3]65,但在兩百年后的今天,一方面,我國的《刑法》中規(guī)定了55 個死刑罪名;另一方面,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死刑罪名基本上被束之高閣,難得一用。據(jù)調(diào)查,在司法實踐中,一個省市每年實際適用的死刑罪名一般不超過15 個,有的還不超過10 個,即絕大部分死刑罪名基本上被閑置,無用武之地。殺人、強奸、搶劫、盜竊、傷害、放火、爆炸、拐賣人口、販賣毒品等幾種罪名的死刑適用量,占到了全部死刑適用量的90%以上。[4]303
我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國情都告訴我們,我國的死刑不能徹底被廢除,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死刑歷史,還有著在中國人民心中積淀的特別深厚的死刑文化,如“殺人償命”、“殺一儆百”等獨具懲罰性基調(diào)的刑罰信條,家喻戶曉,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靈。司法理念的轉變是一個意識的轉變,它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報復性司法理念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轉化為教育性司法理念或者恢復性司法理念,因此,只能是“逐步減少適用”。
首先,適用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懾力,直接廢除死刑會使刑法阻嚇犯罪的效果大大下降。其次,直接廢除死刑不利于實現(xiàn)社會主義正義。對于一些嚴重的刑事犯罪,不動用刑法不足以平息民憤、恢復正義。此時的死刑不僅僅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唯一適當?shù)内H罪方式。再次,“逐步減少”適用死刑也符合現(xiàn)代死刑的基本準則?,F(xiàn)代死刑的基本準則是慎重適用死刑,只有對那些犯罪極其嚴重、自身的人身危險性及其深重的犯罪分子才能適用死刑。因為對于那些已經(jīng)徹底沒有教育必要和徹底沒有救贖的可能性的犯罪人員,運用死刑只不過是清除社會危害的一個不得已的手段而已。最后,對于某些嚴重的刑事犯罪份子不適用死刑不利于安撫被害人的精神創(chuàng)傷,而且不利于避免適用私刑。如果刑法對一些嚴重的犯罪不規(guī)定死刑,比如謀殺,很有可能導致冤冤相報、相互仇殺的惡性循環(huán)。保留死刑,并且在合法與遵照人道的原則上執(zhí)行死刑[5]367,讓國家代替?zhèn)€人伸張正義,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私刑復仇。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的第三十四條講到了完善人權的司法制度,提到了“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從公報的原本意思理解,“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是一個立法問題,而不同于逐步減少適用“死刑”,因為后者是一個司法實踐問題。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刑法》中規(guī)定的死刑罪名太多,需要通過立法手段逐步減少規(guī)定死刑的罪名。一般而言,我國應從經(jīng)濟犯罪、財產(chǎn)性犯罪、職務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罪等犯罪來考慮減少死刑罪名,對暴力型犯罪以及故意殺人和投毒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嚴重犯罪不會減少。這樣做就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我們國家的死刑罪名,實際減少司法當中的死刑。這樣做不僅符合國際上廢除死刑和減少死刑的潮流,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權??梢?,這是我們國家《憲法》和《刑事訴訟法》提出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具體體現(xiàn),即不贊成全部取消死刑,應該逐步取消,比如非暴力性的犯罪應該取消死刑?!爸鸩綔p少適用死刑罪名”的提出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理念的一種體現(xiàn),誠如龍勃羅梭所說的那樣,“讓那些背叛他的同伴丟丑并且受到懲罰,這是他唯一不斷操心的事”[6]70。這是對犯罪人的描述,但筆者認為這不應該成為我們這樣一個文明國度的公民在成為受害者之后應該有的心態(tài)和立場。
如前所述,在我國《刑法》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中規(guī)定了7 個死刑罪名,即:①背叛國家罪;②分裂國家罪;③武裝叛亂、暴亂罪;④投敵叛變罪;⑤間諜罪;⑥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罪;⑦資敵罪。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這一類犯罪實際很少被判處死刑。法律最重要的性質(zhì)就是其實踐性,完善立法的目的并不是立法本身,而是要讓其適用于對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我國對于這樣一些在司法實踐中很少被用到的死刑罪名的取消,打擊犯罪的力度,甚至會有更好的效果。
3.2.1 廢除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對非暴力犯罪規(guī)定的死刑罪名
我國《刑法》第六章的“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有5 個犯罪規(guī)定了死刑:①暴動越獄罪;②聚眾持械劫獄罪;③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④組織賣淫罪;⑤強迫賣淫罪。以毒品犯罪為例,筆者來論述廢除“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的必要性。首先,從犯罪性質(zhì)上分析,毒品犯罪不僅危害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容易引發(fā)其他犯罪,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毒品犯罪畢竟還是以謀取利益為目的的非暴力犯罪。該類犯罪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都無法與強奸、搶劫等暴力犯罪等同。根據(j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行為人所受的刑罰應與其危害后果和行為性質(zhì)相一致,對以牟利為目的的非暴力毒品犯罪動輒就適用死刑,與殺人的暴力犯罪同放于一個刑罰階梯不符合罪責刑相一致的原則也不符合公平理念。其次,從對毒品犯罪適用死刑的效果來看,我國《刑法》中毒品犯罪的門檻太低,多數(shù)毒品犯罪遠遠超過了《刑法》設置的死刑門檻,這在無形中刺激了毒品犯罪的數(shù)額越來越大。因此,對毒品犯罪來講,這已經(jīng)全然起不到立法當時設想的威懾作用。
3.2.2 廢除在“職務犯罪”中已經(jīng)規(guī)定的死刑罪名
我國《刑法》第八章的“貪污賄賂罪”中規(guī)定了兩個死刑罪名,即貪污罪和受賄罪。首先,從職務犯罪發(fā)生的原因上看,職務犯罪發(fā)生的原因之一是犯罪人對利益的極度貪婪,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公共財產(chǎn)管理制度、職務監(jiān)管制度及效績考察制度等許多體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共同導致了職務犯罪的頻發(fā),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所起的作用并沒有《刑法》想象的那么大,而那些制度問題也不是死刑所能控制的。其次,罪責刑相一致的原則要求我們在對犯罪分子決定刑罰時“不僅需要看犯罪的客觀危害性,而且還一定要結合考慮犯罪分子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7]33。職務犯罪的構成要件決定了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較小,再犯的可能性基本為零,有教育和矯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沒有必要非得適用死刑置之于死地。最后,職務犯罪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和公共財產(chǎn)所有權。其犯罪客體遠不能同人的價值相比,以人的價值來作為可估價的財產(chǎn)損失的對價是不合理的。[8]22
3.2.3 對非暴力的、對人的生命沒有危險的經(jīng)濟型犯罪可予以廢除死刑
經(jīng)濟型犯罪有廣義和狹義之兩種,從廣義方面來講,經(jīng)濟性犯罪不僅包括破壞社會主義經(jīng)濟秩序罪,還包括侵犯財產(chǎn)罪;從狹義方面來講,經(jīng)濟性犯罪僅指破壞社會主義經(jīng)濟秩序罪。筆者在此取廣義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國《刑法》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罪”中只規(guī)定了一個死刑罪名,即搶劫罪,基于它的暴力性和對人身的威脅性,保留對其適用死刑是必要的。故下面只對“破壞社會主義經(jīng)濟秩序罪”進行討論。雖然《刑法修正案》八廢除了十三個經(jīng)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但在《刑法》第三章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中仍然還有7 個非暴力的經(jīng)濟型犯罪規(guī)定了死刑:①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②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③走私武器、彈藥;④走私核材料罪;⑤走私假幣罪;⑥偽造貨幣罪;⑦集資詐騙罪。因此,對非暴力的、對人的生命沒有危險的經(jīng)濟型犯罪仍有廢除死刑的必要。首先,從價值取舍上分析,非暴力且不危及生命的經(jīng)濟犯罪所造成的損失多為金錢的損失或者是對經(jīng)濟秩序的擾亂,如集資詐騙罪、偽造貨幣罪、走私假幣罪。這些損失相對于人的生命價值來說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其次,從該罪適用死刑的效果上分析,近幾年隨著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犯罪的數(shù)量、形式、數(shù)額均呈上升趨勢,因為市場主體的牟利性遠遠超過了死刑對于他們的威懾力。
我國是世界上保留死刑最多的國家[9]284,除了以上途徑可“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外,還有像“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大部分犯罪,如果將其中的致人死亡的情節(jié)并入“故意殺人罪”中,就可以大量地削減死刑,而這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會影響到實際的死刑適用。總之,廢除死刑是一種趨勢,問題僅僅在于什么時候廢除死刑。[10]117“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的提出不僅與現(xiàn)代世界刑法的廢除死刑、限制死刑的發(fā)展趨勢相同,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權,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聲譽。
[1]張明楷. 刑法格言的展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張明楷. 刑法學[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意]貝卡利亞. 論犯罪與刑法[M]. 黃風,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胡云騰. 死刑通論[M]. 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1995.
[5]林山田. 刑罰通論(下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意]切薩雷·龍勃羅梭. 犯罪人論[M]. 黃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高銘暄,馬克昌. 刑法學[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3.
[8]李娜娜. 論對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廢除[D].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9]陳興良. 刑事法評論(第一卷)[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10]張明楷. 刑法學教程[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