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君
(呼倫貝爾市教育研修學院)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充分發(fā)揮實驗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所產(chǎn)生的各種現(xiàn)象和變化,通過認真觀察、認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等諸方面的能力。
做實驗之前,只有給小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總結(jié)。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tǒng)性和目的性,需要老師的耐心的指導與實驗操作。
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tài)、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
從現(xiàn)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jié)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zhì)的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zhì),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jù)磁鐵的這一特性發(fā)明的。通過實驗結(jié)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科學技術(shù)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教學中有些內(nèi)容不便于直觀講解,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就需要老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演示實驗,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nèi)容,教師運用直觀教具,演示給全體學生的實驗,使學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探究的潛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冷與熱》中的《溫度和溫度計》時,我采用演示實驗教育學生怎樣用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讀取溫度的溫度數(shù)。在第四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中《蠶的生命周期》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手段進行教學,充分發(fā)揮了電教手段的作用,圖文并貌、形象直觀的演示了蠶寶寶的一生。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發(fā)掘了學生的潛能。
學生課堂分組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五年級下冊《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一課中,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比較,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先是測量出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再測出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重量,之后比較輕重,得出誰重誰輕。這樣一來,課堂時間會不足,學生要測量出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重量是幾克,操作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又認真地研究了本課內(nèi)容,認為教材只是要求我們比較出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從而使學生明白馬鈴薯沉浮的秘密。于是,我就改進了實驗方法:直截了當?shù)匕淹瑢W們分組進行實驗,選擇了家中這個實驗場所,在家長的協(xié)同下要求學生把家中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分別放在秤上比較,誰重。實驗效果非常明顯,又節(jié)約了很多時間。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種子的一生》一單元時,我讓學生在家里自己種一些植物的種子,讓他們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由種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開花結(jié)果,并收獲種子,每一點的變化都讓學生細致地觀察并作詳細地記錄。最后,將所有學生的實驗成果都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評比。這不僅讓學生完成了實驗任務,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熱愛勞動的習慣,懂得了植物生長的一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仔細觀察和認真實驗的習慣。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yǎng),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茖W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觀察蚯蚓的身體》《水在什么溫度時結(jié)冰》《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點亮小燈泡》《種子發(fā)芽的實驗》等這些具有小制作、小實驗性質(zhì)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實驗教師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
[1]科學(3~6 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沈健.小學科學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