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富
一直以來,高中學生的作文評改,大都由教師包辦。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對學生的習作精批細改,而學生往往對教師的評改態(tài)度冷漠、無動于衷。作文評改一直成為語文教師的沉重負擔,卻未收到滿意的效果。為了扭轉(zhuǎn)作文評改的被動局面,我們進行了學生互評互改作文的嘗試,使作文評改臻于學生自主自能操作。
作文由學生互評互改,相當一部分學生思想有顧慮,甚至有抵觸情緒。他們習慣性地認為,老師評改作文才是天經(jīng)地義的,讓作文互相評改,那是教師偷懶的招數(shù)。要讓學生積極參與互評互改活動,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一是把教師包辦評改與學生互評互改的不同效果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作文互相評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教師包辦評改,囿于時間、精力,即使責任心很強的教師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評”——指出學生作文的不足,評價其優(yōu)點,而學生互評互改,由于多人評改一篇作文,且容易當面溝通切磋,還要最后推出佳作,“改”既是可以做到的,也成了最終的目的。其次,引導學生樹立自主自能、互評互改作文的自信心。有些學生擔心他們的能力水平難以勝任作文互評互改,這樣放手讓他們做這項工作會亂成一團。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的道理是,評論家未必就一定是作家,作文評改的能力首先重要的是閱讀能力而不是寫作能力。學生由小學到初中的閱讀習得積累了寫作所需的多種知識,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這只不過是所積累知識的內(nèi)化、遷移而已。即使有的學生認識水平、評改能力有所欠缺,通過教師和同學的幫助是可以逐步提高的。第三,心理學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了學生在高中階段正逐步走向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在這個階段,讓學生互評互改作文,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這必將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通過以上的思想工作,學生打消了互評互改作文的種種顧慮,為作文互評互改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般4人為一小組,確定小組長1人。小組組合考慮如下因素:一是從性格、愛好等方面考慮自愿組合,確保小組人際關(guān)系和諧;二是注意每個小組擁有寫作水平相對出色的人員,做到水平互補。
1.培訓引導,制定標準 學生互評互改作文,必須掌握評改作文的要求,心中要有一套評改標準。這個要求和標準包括文章共性和特定文體特殊性兩方面。當然,明確要求、掌握標準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我們的做法是,對文章共性的要求,如書寫、標點、語句、開頭、結(jié)尾、選材、結(jié)構(gòu)、中心等,進行集中輔導點撥;特定文體的個性要求,主要在每次作文評改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有關(guān)作文知識、規(guī)律,組織同學商討決定相應的評改要求和標準。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逐漸可讓學生自己交換意見直至明確批改要求。
2.互評互改習作 除小組長外,小組每位同學批改本組內(nèi)三位同學的作文:改正錯別字,改通病句,改妥標點,寫好眉批和總批。之后由小組長把關(guān),復改自己以外的三篇作文,不只對習作者的習作而且還對初評者的評改提出補充意見、作出評價等。然后由小組推出佳作,留作在全班交流的候選作品。
3.對話交流 這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互評互改的整個過程,包括評改之前制定標準、明確要求的活動,而且這個對話交流應該是多向的,評改者與習作者之間、評改者之間、習作者之間都有必要溝通切磋??删湍骋患毠?jié)存在的疑惑,或就某一方面得到的啟發(fā)體會,進行對話交流,通過多向?qū)υ捊涣?,提高互動效應?/p>
4.教師的指導跟蹤 學生互相評改作文,并不意味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教師的作用,除了評改前的指導外,在學生評改過程中,教師也須融入活動,對同學在評改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給予必要的點撥和啟發(fā)。在學生互評互改結(jié)束后,教師對全部作文,特別是學生拿不準的作文進行總體把關(guān),了解學生的作文情況,尤其是批改狀況,摸清行情,積累材料,為相關(guān)的指導作必要的準備。
毋庸置疑,學生互評互改作文也不是人人如意、篇篇得法的,特別是活動的初始階段;另外也難免有個別同學?;ㄈC腿,不負責地評點,不切實際地吹捧,但這畢竟是次要的。我們不可因此而否定學生自主自能評改作文的改革。
首先,同學之間要互評互改作文,必然要認真閱讀研究別人的文章,這就是一種學習、思考、交流的過程。評改時不斷領(lǐng)會別人的長處,從而學習借鑒它;又通過發(fā)現(xiàn)糾正同學作文的某些不足或毛病,培養(yǎng)作文修改的能力,促進共同進步。
第二,讓學生及時互評互改作文,大大縮短了由教師一個人評改的時間,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師生心理距離較大而造成評改者主觀、被評改者常常不服的隔閡。因為學生間心理距離較近,彼此最容易溝通,亦最容易互相討論彌補各自的不足之處。
其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習作者為了避免自己在互評互改中成為眾矢之的,他們一般會以認真的態(tài)度,較多的投入完成習作,而評改者如果草率馬虎地對待評改,那么在其他評改者的評改中便很難推卸責任。因而這個活動亦有利于學生提高責任意識。
“尋找一種方法,讓教師盡量地少教,而使學生盡量地多學。”夸美紐斯《在大教育論》里如是說。我想,讓學生互評互改作文,就是為“少教多學”的理念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