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從學習共同體構建的視角

      2014-08-15 00:44:26林小云張志堅
      宜春學院學報 2014年7期
      關鍵詞:大學語文共同體建構

      林小云,張志堅

      ( 華僑大學 文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能熟練使用新媒體,并受到新媒體巨大影響,無疑是現(xiàn)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大學生們運用BBS 社區(qū)、微信、微博等各種新媒體,進行交往、交流,分享學習資料,探討各種問題,交流學習經(jīng)驗,并形成某種學習共同體的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這些基于新媒體構建起來的大學生學習共同體,也對大學生學習的理念、方式、效果等方面產(chǎn)生深遠影響。而在新形勢下,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zhàn),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陳舊而使大學語文變成“高四語文”等。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如何根據(jù)大學生學習理念、學習方式的新變化,變革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主動利用新媒體構建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就顯示出其重要性。本文就大學語文教學中,基于新媒體所構建的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功能,以及大學語文如何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進行針對性的變革、調整進行探究,以期引起研究者們對這一話題的重視。

      一、基于新媒體構建的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和功能

      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源頭可追溯至100 多年前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杜威所提出一系列教育理念。他雖然并未直接提出“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但他高度強調教學的社會生活、社會交往屬性,為這一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習共同體”作為概念被明確提出,并且受到教育學界的高度重視。盡管學界對它的描述不一,但都強調在這一團體中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的溝通、交流及相互促進的作用。近年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概念方興未艾,人們對它的作用和功能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如況姍蕓認為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主要作用是認知信息支持和人際支持作用,[1]楊洪剛、寧玉文認為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有社會強化和信息交流功能,[2]鐘志榮則指出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有認知信息支持、人際支持和促進成員共同發(fā)展三個作用。[3]基于新媒體構建的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既具有和一般學習共同體相似的特征、作用和功能,也因為其建構平臺、機制和目標的不同,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功能。具體而言,對大學語文教學而言,利用新媒體構建的學習共同體,主要有以下的作用和功能。

      1. 學習興趣激發(fā)。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由于大學語文面對的是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它在課程體系中往往處于邊緣地位,而“學生認為大學語文沒有給他們提供在社會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識”,[4]缺乏實用性,加之學科定位不明、教學內容、方法較陳舊等因素,學生對大學語文往往缺乏興趣。學生的興味索然,經(jīng)常使得大學語文任課老師和這門課程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新媒體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雖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科定位等問題,但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卻有一定的幫助。

      其一,借助新媒體構建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我實現(xiàn)感,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方式難以提供充分的學生間、師生間交流、交往的機會。而微博、SNS 網(wǎng)站等新媒體提供了一種極為便利的信息傳播平臺,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它傳播信息、發(fā)表意見,進行各種交流、交往,營造出一個寬松、平等的交往氛圍,可以構建一個具有強烈的“我群”色彩的團體。借助新媒體扁平的傳播結構,和它所賦予的人人都可發(fā)言的自由傳播權利,學生們更容易感覺自己屬于一個由自己參與構建的團體,這就提高了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我實現(xiàn)感。

      其二,借助新媒體構建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有助于建構一種主動、交互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利用SNS 網(wǎng)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提供的各種新鮮的、活潑的交流方式,交流資料、探討問題,改變了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 信息交流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接受、交流的過程,充分的信息交流,對于提高學習的質量至關重要。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由于信息空間封閉,其交流的信息量有限,又由于其單向為主的交流方式,交流的效果也受到局限。新媒體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信息空間,它的背后是蘊含著無窮無盡信息的互聯(lián)網(wǎng)。通過新媒體構建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就搭建起了學習平臺與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的渠道,使得更大規(guī)模的信息輸入、信息交流成為可能。而新媒體作為一種“自媒體”,人人都可以借助它來進行互動式的信息交流,這就豐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提高了人們信息交流的興趣。而對于大學語文這一學習外延無限寬廣的學科來說,大量充分的信息交流更有其重要意義,也更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效果。

      3. 幫助角色調整。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是多年來教學改革一直在提的一個目標。然而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是一種穩(wěn)固的以教師為中心,上對下的傳播結構,在這樣的傳播結構中,要完成角色調整任務較為困難。新媒體建構了一種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信息傳播結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雖然不能完全實現(xiàn)話語權的平等,但所有主體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調整,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新媒體學習共同體語境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保?]作為一門高等教育的基礎學科,大學語文不僅對學生學習理、工、農、醫(yī)等各學科起支持和保障作用,也承載著傳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提升大學生人生境界的任務。

      能否實現(xiàn)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當然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大學語文課程的課程設計是否合理則是其中關鍵的因素?!逗喢鲊H教育百科全書·課程》中對課程設計的定義是“指擬定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并進一步指出, “它決定于兩種不同層次的課程編制的決策。廣義的層次包括基本的價值選擇,具體的層次包括技術上的安排和課程要素的實施”。按照這種理解,課程設計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側重于技術層面,即課程設計是課程工作者從事的一切活動,包括他對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各種因素、技術和程序,進行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另一個層面是指教育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對課程的研究并擬訂出課程學習方案,為決策部門服務,擬訂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確定選材范圍和教學科目,編寫教科書等。[6]不同的價值取向導致了不同類型的課程設計趨向。

      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課程設計,從價值取向上,傾向于通過語文教學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文學鑒賞能力,重點強調文學知識、寫作技能的價值;從具體技術層面上,則傾向于以教師為中心,注重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重視以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揭示價值觀。這樣的課程設計雖然有其優(yōu)點,但缺點也是明顯的,如教學相對僵化,不利于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等。隨著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新媒體學習共同體的建構,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改變了師生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應當對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課程設計加以改革。價值取向上,應兼顧系統(tǒng)的語文學科內容、學生與社會的需求,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以使大學語文能夠發(fā)揮更全面的功能。技術層面上,教師應以一種“大語文”的理念,去容納新媒體學習共同體所開拓的學習空間,并調整教學的方式和教學理念,以提高教學效果。

      1. 確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將教學過程作為一種與學生平等交流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近年高等教學改革有重大影響,它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也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敖嬛髁x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手段,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建構而獲得?!處熓且饬x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蟆!嬛髁x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7]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明了新媒體學習共同體中大學語文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變革的方向。在新媒體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應當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定位,應當視學生為大學語文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自己則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教師的功能也不再是傳授與灌輸知識,而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平臺,創(chuàng)造情境、組織會話、加以協(xié)調,起到組織、幫助、促進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作用。在新媒體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應主動調整自己的語態(tài),與學生進行平等交往,應當鼓勵學生發(fā)表見解,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傳播主體的作用。而且也應當進行必要的身份轉換,認識到在新媒體中,任何主體發(fā)表意見時,不僅是在進行自己的“意義建構”,同樣也是在幫助別人進行“意義建構”。從這一點看,在新媒體所構建的學習共同體中,每個主體都可以說是教學者,同時又是學習者。

      2. 建立開放性的教學理念。開放性是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它主要體現(xiàn)在主體的開放、內容的開放、傳播理念的開放。新媒體使得人們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局限的狹小的封閉空間,在SNS 網(wǎng)站、BBS 社區(qū),我們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各種主體在一起進行交流。而“云計算”、“內容在云端”等新媒體理念告訴我們,在新媒體的信息空間里,可以找到多數(shù)我們所需的資訊。在這樣的一個場域中,各種思想交匯,各種文化沖擊,以更為開放的傳播理念建構起了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

      因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學語文教學需要建立一種更為開放的教學理念。大學語文教學的場域應當是開放的,不應當局限在傳統(tǒng)的課堂之中。教師可以建設自己的微博、博客探討詩文曲賦,到學生的QQ 群中聊一聊孔孟老莊,參與BBS 中相關主題的討論,主動參與并引導學生參與社會上影響力比較大的大學語文“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文學性網(wǎng)站等。這些都是影響更為廣泛的教學方式。而新媒體形成的虛擬空間和課堂的實體空間也不應是斷裂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討論虛擬空間中的熱門話題,而教學的內容更不應局限于教材,應當引導學生等主體去關注網(wǎng)絡中豐富的語文信息。在這樣一個場域中,教師還應當形成一種寬容不同見解、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傳播理念。

      3. 人文性回歸。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學,更多地將語文定位于工具學科,而忽視了其人文內涵。因此,面對已經(jīng)經(jīng)過中學六年知識灌輸?shù)膶W生,大學語文教師在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外,應著重于通過對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格境界,使大學語文教學成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平臺。而新媒體語境,有助于這種教學目標的達成。因為在新媒體學習共同體這樣一個開放、自由的場域之中,通常很難以對其討論的內容、目的加以嚴格限制。而且由于缺少剛性的課題紀律和學習目標,通常很難以落實諸如背下某一首詩歌、學習某種應用文這樣的“工具性”的、“硬性”的學習目標。海闊天空、饒有趣味的聊天,針鋒相對、你來我往的討論,似乎更適合它。因此在新媒體學習共同體中所進行的大學語文學習活動,不適合將目標定得太實、太死,不必拘泥于其工具性價值。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閱讀、思考習慣,就人生、社會、自然的某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應成為其價值歸宿。

      三、利用新媒體建構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應注意發(fā)揮學校、教師的調控引導作用

      新媒體的開放、自由、平等,往往也會帶來信息傳播秩序的缺失。偏離主題、無意義閑聊、傳播不健康信息等狀況,時常會出現(xiàn)在各種“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中。因此,在新媒體學習共同體中應注意發(fā)揮學校、教師的調控引導作用。在學校層面,應當重視利用新媒體建構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這一問題,提供資源,進行規(guī)劃,主動構建若干大學語文的新媒體學習共同體。比如可以在學校的官方網(wǎng)站、BBS 開辟“大學語文學習網(wǎng)絡社區(qū)”,可以有意識地設立大學語文教學、教改項目等,在更高的層面上發(fā)揮規(guī)劃、調控的作用,使新媒體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健康有序運行。而在教師層面,由于教師有著更為豐富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對于大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和任務也更為清楚,因此應當主動對新媒體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加以引導,去過濾其中的不良信息,糾正偏離的方向,甚至可以幫助建立新媒體學習共同體的討論規(guī)范、價值準則,發(fā)揮新媒體大學語文學習共同體意見領袖的作用。

      [1]況姍蕓. 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 開放教育研究,2005,(4):33-35.

      [2]楊洪剛、寧玉文等. 基于SNS 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5):93-96.

      [3]鐘志榮. 基于QQ 群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建及其應用[J]. 中國電化教育,2011,(8):92-95.

      [4]黃越華、楊宏. 對“大學語文”定位及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J]. 北京教育,2006,(6):40-41.

      [5]轉引自周虹云. 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J]. 宜春學院學報,2011,(2):115-117,176.

      [6]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教師學與教師論(第五章)《課程》. [EB/OL].http://edu.nenu.edu.cn/jpk/jiaoshi/five_new/1-4.html.

      [7]薛煥玉. 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0.

      猜你喜歡
      大學語文共同體建構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大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初探
      河北農機(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大學語文
      建構游戲玩不夠
      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析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鹿泉市| 唐海县| 凤山县| 临沧市| 佛冈县| 呈贡县| 勃利县| 乐至县| 阿城市| 荔波县| 江门市| 临沂市| 泸定县| 康保县| 石棉县| 东乌| 莱州市| 田林县| 仲巴县| 文水县| 舟山市| 仁寿县| 江城| 即墨市| 星子县| 三门县| 玉田县| 麻城市| 仁化县| 衡阳市| 天祝| 七台河市| 孟津县| 益阳市| 通许县| 静宁县| 达日县| 镇沅| 安福县| 台北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