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明,萬 磊
(1.宜春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學院 醫(yī)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管理手段、師資隊伍建設、生源素質、社會風氣等諸多因素對高校學風產生了巨大影響。學風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思想、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衡量一個高校學風是否良好,關鍵因子就是學生學習幸福感。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高校只是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教育服務、知識傳授、良性成才的重要陣地,關鍵點是在于落實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及教育政策、方針。從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角度來看,作為高校主體的學生,應該是高校學風建設有力的實踐者及推動者。其主觀幸福感主要體現在學習的幸福感。
學風的營造是為了更好促進學生學習,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服務,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歸屬感和快樂。學生學習幸福感核心內涵就是快樂學習,自覺融入到教學中,尋找的學習的歸屬感,因此學生學習幸福感的指數直接反映學風的好壞。馬斯洛說:“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能夠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1](P23)”學風建設就是要從外部環(huán)境、制度機制、管理效應、人格需求等多方面、立體式著手,在實現高校整體自我提升過程中,實現每一個個體的自我實現。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不應是機械地、模式化被動接受,這違背了其作為高校主體地位的性質,高校的學風建設應該是不斷地滿足廣大學生簡單安全需要、尊重需要逐漸發(fā)展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從條件反射的作用下,達到學生學習的自我投入、自我吸收、自我感知、自我提升。這應該是學習幸福感的關鍵體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個體在自我需求過程的主動接受、主動滿足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消除教與學在特定情況下矛盾內在條件。長期以來,很多人忽視潛在教與學二元對立結構關系,高校管理者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真實體驗的過程,不愿主動接受這一問題凸顯,而是主動的解構兩者的關系。從矛盾對立統一的角度來說,兩者對立統一,缺一不可,相輔相成??v觀教育歷史的發(fā)展,教與學的共鳴點是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大學生作為“亞成熟期”,主觀體驗極為深刻,其學習幸福感在學業(yè)成績滿足、個性表現、自我展示等方面得到體現。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這一點。這就要求高校健全完善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工作途徑,改進教育方式,達到良好教育效果。在高校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專業(yè)教學的質量過程中,同時良好的教師形象、教學方法及教學引導對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和幸福感有著重要作用。在實踐調查過程中,我們得出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過程對學生學習質量的影響指數。
幸福是個體主觀內心感受,是個體按照主觀意愿從事實踐活動,并得到客觀認可或認同。一個人喜歡什么工作,不僅是天賦方面對這項工作比較適應,也是內心深處的一種需要。這實質上是個體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意愿在個體需求過程中得到體現,本身就是持久的動力,就意味著自覺的投入,自我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對整體的貢獻也獲得成功。大學生情感處于發(fā)展期,認知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那么就意味著,他們的理解、他們的進步以及他們的喜歡,都是教師職業(yè)幸福的源泉之一。那么學生學習與教師教書其實兩者互為作用,任何一方的幸福指數都對對方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前面我們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從實踐過程來看,教師最偉大最無私的品格,在于教師從不嫉妒學生的成功,而是希望學生個個成功,并且愿意為了學生成長成才付出自己心血。也正是因為教師具有這種優(yōu)秀品格和博大胸懷,激發(fā)學生生命活力,感動著學生心靈,在引導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過程中努力引導學生體驗幸福的生命歷程。由此可見,教師職業(yè)幸福感對學生學習幸福感的作用及貢獻。正如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學校應當成為一個道德豐富的熾熱地燃燒著的策源地,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在某個活動領域中獲得幸福和歡樂,這個活動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從充滿著高度道德意義的高尚活動中得到了體驗自己的人格尊嚴感的幸福?!保?]
學風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思想、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說,學風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學校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支柱。良好的學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學風的營造和教學質量提升都應圍繞著人才培養(yǎng)開展,大學價值觀塑造和學習幸福感的建立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這也是人作為個體在社會的重要指標。因此,建立起“四位一體”的關系模式對高校發(fā)展和學生成長成才有著深遠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價值取向,當前全國上下暢談“中國夢”,青年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必須將個體置身于國家與民族之中,這除了源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以外,更本質的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屬性決定個體必須在群體中才能得到發(fā)展與建設。從中國古代文化中吸取個體“夢想”意識,不勝枚舉。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當注重從中華民族文化中吸取精華,科學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確立理想,著重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從提升其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能力、文化品格入手,建立起共同價值觀及道德觀;積極引導大學生以虔誠、敬畏的態(tài)度來對待個體夢想與民族夢想。借助類似于《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類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魅力及夢想的力量,給予青年大學生力量和勇氣,賦予他們學習的動力及機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幸??鞓返慕處煵拍芙坛鲂腋?鞓返膶W生。學生的幸福感是教師傳遞的,教師的幸福感除了來自學生成長成才,還來自對學校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學生的幸福感是一種成功的體驗,教師的幸福感是一種高峰體驗。我們只有不斷提升教師職業(yè)生涯幸福感,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才會富有感情,充滿智慧。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會在有形與無形中影響學生成長成才。高校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過程,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我們的教師隊伍。在強調教師自律、奉獻精神的同時,尊重人、理解人、發(fā)展人、提高人、溫暖人、體貼人,是師德建設題中應有之義。從管理層面,強化服務育人的理念,不斷增強服務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思想;在工作的層面,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輔導;在民生工程的層面,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形式,不斷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解決教師切身問題和困難。所以說,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的養(yǎng)成,需要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臺的搭建,需要營造幸福的教育場,需要解決教師的切身利益問題,這樣的幸福感才是深刻而長久的。而通常講教師的利益,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總體利益,二是教師的現實利益、直接利益、具體利益。前者是出發(fā)點,后者是切入點,要通過解決前者利益,去謀求后者利益。高校如果解決好了這兩個面的利益,就好比給教師插上幸福的翅膀,給其工作增加“永動機”,這對學生學習進步與發(fā)展,學生快樂與幸福,學生的成長成才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作用,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以及教育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高校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讓廣大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到學習模式的變化,這就是回歸到最純粹的教學關系,以教促學,以教帶學。讓學生在傳統的受教理念中感知變化,感知新生。通過變革教學模式、采用相對靈活的考核方式,來優(yōu)化大學生學習模式。高校在設置課程時要結合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和思維特征,確立適當的人文素養(yǎng)類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設置上力促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要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增加更多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大學生主動思考;改變傳統的以課堂為主的方式,增加更多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變傳統的以“大課”授課的方式,限制授課時的班容量以增強更好的實際效果;改變傳統的以分數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更多的彈性考核機制。通過組織學生對社會的考察、調查、分析和思考,使學生既從政治理論的高度,又從社會發(fā)展的現實中認識社會、分析社會,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大學生對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并強調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3]高校校園一定要作為一個有文化的校園。把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納入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大學校園是人類積累、傳播、創(chuàng)新知識的場所,是傳承人類文明和科學的集散地。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思維開闊,他們的選擇是多元的,既可能被高尚積極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虜,關鍵之點就取決于他們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及其所接受的教育。因此,我們規(guī)劃出教與學互動環(huán)節(jié),以二、三課堂的形式建立模擬社區(qū)教學服務區(qū),這最基本思想源自于中國人家庭歸屬感的傳統理念,希望學生通過社區(qū)服務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家的歸屬感,從而樹立個體自信和文化自覺。通過各種校園社團文化活動和校園文化傳播載體的開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庭自覺行為理念共同植入其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核心的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社團文化活動轉換理念,以社區(qū)文化形式展現,這就把學校、家庭、社會橋接起來,形成立體化生態(tài)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踐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fā)展的行為方式,達到一種道德行為的主動感知能力塑造與錘煉,也主動追求幸福,感知世界美的一種境界。所以,高校在加強學風建設過中,應當把全面提升大學生道德水準和審美境界統一起來,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打造人才培養(yǎng)的幸福搖籃,這本身對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德性水平和審美境界巨大促進作用。
總之,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無論從硬件和軟件方面打造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境,都是圍繞著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引導學生主動追求幸福、體驗幸福、珍惜幸福,進而創(chuàng)造幸福,對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無疑有著巨大而深遠意義。
[1]馬斯洛著.成明 編譯.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田建國.增強教師職業(yè)幸福感[N].求是理論網(來源青島日報).2010.http://www.qstheory.cn/kj/jy/201010/t20101009_51447.htm
[3]黨十八大報告(全文).新華網,2012-11-08.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4]陳姝娟,周愛保.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3):214 -217.
[5]曹輝,朱春英.論大學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內涵[J].教育探索,2008,1(1):109 -110.
[6]張永呤.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校園文化的實現機制[N].求是理論網(來源光明日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