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英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南門外小學,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的內(nèi)容不僅僅是讓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來陶冶他們的情操和文學素養(yǎng)。筆者在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一直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以求完善。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小學階段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古詩詞有很多都是描寫相同感情的,教師可根據(jù)教學模式將這些古詩詞進行分類教學,從而打破一首一首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小學階段的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四季的,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將這些詩詞分類教學。例如:
1.春天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唐·賀知章《詠柳》)
(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
2.夏天
(1)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宋·翁卷《鄉(xiāng)村四月》)
(2)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3.秋天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唐·張繼《楓橋夜泊》)
4.冬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憶江南》)
(2)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門山》)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四首》)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見心。
(唐·杜甫《春望》)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游《示兒》)
(1)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比喻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2.夸張
(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
3.擬人
(1)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唐·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4.對比
(1)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唐·王昌齡《從軍行》)
(2)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清·徐蘭《出關》)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詩詞時,誦讀詩文來體味作品的情感和內(nèi)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朗讀”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后,對詩文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師可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從而加深對詩詞的理解。例如:
《詠柳》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通過對柳樹的描寫來抒發(fā)作者對春風的贊美之情。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看不見的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借以抒發(fā)作者在春回大地時的喜悅、歡快的心情。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古詩的了解,啟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2.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
3.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達到背誦。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品味詩歌意境。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春天的腳步近了,大家看這是什么?(課件出示:楊柳圖)
2.以前我們學過一首叫詠……的詩(學生答:《詠鵝》),《詠鵝》這首詩是贊美鵝的,《詠柳》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
3.根據(jù)課件的展示,教師:柳樹真美啊,唐朝詩人賀知章被柳樹的美傾倒了,所以寫下了贊美柳樹的詩——《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讓學生在配樂中朗讀古詩來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
“意象”是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古詩詞中的意象是指作者在這首詩中意念的象征。
小學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月亮的詩詞。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唐·李白《靜夜思》)
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李白獨自一人住在揚州的一個旅社,當時的秋月格外明亮,但是作者感到十分凄涼,不禁想到故鄉(xiāng)和家里的親人,悲嘆自己壯志未酬,從而創(chuàng)作此詩抒發(fā)心中的悲嘆和無奈的情緒。
(2)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唐·王維《竹里館》)
這首詩的意思是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獨坐幽篁,無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王維的把明月比喻成一面鏡子,又在月亮中融入了人格的崇高與純粹。
(3)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
詩人借廣闊天空中的那一輪明月抒發(fā)了自己的孤獨、凄清和愁苦之情。月光再亮,終究還是冰涼的。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上詩人能自得其樂,事實上,詩人卻感到無限的凄涼。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北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月亮能夠引導人們對哲學精神的贊美和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
僅僅一個“月亮”卻蘊含著如此多的意象。月亮在詩人的筆下發(fā)出了耀眼的光芒。
古詩詞的學習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雖然古詩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是人與人的思想可以產(chǎn)生共鳴。古詩詞——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文化在當今社會遇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文化,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來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1]錢正權.重“意象”還是重“意思”——古詩詞教學的一點建議[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06(11).
[2]忻傳輝.試論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5).
[3]秦曉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