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立波,劉金花
(1.華僑大學旅游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2.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杭州 310028)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變革,它以“民主”和“科學”為主題,嚴厲打擊和批判了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對于推動五四運動,加快“民主”和“科學”在知識分子之間的傳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新文化運動由于對儒家文化的嚴厲批評,也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儒家文化,特別是孔子學說中很重要的一些社會禮儀。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他提出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兩個概念,宣揚了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民主和科學,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以他為代表,對儒家文化進行了全盤而徹底的否定,《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無疑是陳獨秀全面反儒學的一面旗幟。
為了探尋中國的出路,中國的志士仁人先后經歷了由器物、制度到思想的探索。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繼器物和政治制度啟蒙后的文化啟蒙運動。革命派在封建帝制瓦解的廢墟上建立了民主共和,宣告了民族主義的勝利。但相繼又進入軍閥混戰(zhàn),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他放棄了共和主義的信仰,尊孔復古。共和夢被打碎,一大批思想上受過西方民主文化震撼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器物改革和政治革命都不能從根本上救中國,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頭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xiàn)真正的共和政體。作為新文化運動驕子《新青年》雜志應運而生?!缎虑嗄辍肥且粓鰣鲋形魑幕療o聲戰(zhàn)爭的陣地,在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文化的同時,對兩千年的儒家文化進行了近乎全盤的否定。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以他理解的西方“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對以孔子之道代表的封建文化進行了猛烈抨擊,認為孔子之道和“民主”、“科學”是不相容的,前者是落后的,后者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進步的現(xiàn)代社會,封建體制下的封建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是完全不相容的。
袁世凱復辟,尊孔復古,在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會”、“尊孔會”等,康有為一直以來作為變法改革的領軍人物,這次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泵鎸@股反動潮流,《新青年》下的很多自由知識精英發(fā)表文章抨擊這種愚昧?!犊鬃又琅c現(xiàn)代生活》就出現(xiàn)在這樣的背景下,是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反儒作品。
陳獨秀是當時的反儒大軍的主將之一,其言論在當時也“風靡一時”,在當時思想文化界影響很大?!犊鬃又琅c現(xiàn)代生活》一文在論及“吾人所欲議論者,乃律以現(xiàn)代生活狀態(tài),孔子之道,是否尚有遵從之價值是也?!保?]140“依據(jù)社會生活和歷史發(fā)展進化的觀念,從經濟、政治、倫理道德觀念和學術等多方面分析孔子思想同現(xiàn)代社會和生活的不適應性,因此非但不能以孔子之道律今,而且必須告別方可。”[2]139
《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是陳獨秀早期的文章,他認為不能把孔子之道和儒家文化傳統(tǒng)分開,和當時復辟派所謂孔子之道是好的一樣,只是與經由后期的改造變壞的觀點相悖。
何謂孔子之道?有學者認為是所有孔子的學說論點,包括經濟、政治、道德、教育等;有學者認為包括“人道”、“天道”、“仁道”;還有學者認為是以“仁”和“禮”為主要內容的人本、人文思想;陳獨秀認為孔子之道就是“封建時候的道德禮教、生活、政治,所心營目注,其范圍不越少數(shù)君主貴族之權利與名譽,于多數(shù)國民之幸福無與焉?!寮抑陨鐣赖屡c生活,莫大于禮;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士大夫?!保?]144其實質就是以“三綱五?!睘橹Ъ芗軜嬈饋淼淖鹁⒅揖姆饨ㄉ鐣呐`道德。通過提升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即“修身”,由家到國,達到“治國、平天下”,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效忠于君主。這樣的孔子之道和民主社會注重人人平等是相違背的。
陳獨秀批判這種封建倫理道德中人的“工具”性。“夫為妻綱”,妻子是丈夫的附屬品,儒家文化有言“婦人者,伏于人者也?!薄芭谎酝狻钡冉虠l。妻子嫁入夫家是沒有一點獨立地位的。于夫:“夫死不嫁”;于公婆:“戒之敬之,夙夜毋違命?!?于舅姑:“婦事舅姑,如事父母”?!案笧樽泳V”:子是父的附屬品,其婚姻大事和前途問題必須聽從于父母之言,否則則視為不孝。“君為臣綱”:臣是君的附屬品,由家庭的“孝”提升到對君的“忠”。所以有“父要子死,不得不死;君要臣亡,不得不亡”之諺。他揭露批判了這些服務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奴隸道德,認為它和現(xiàn)代西方社會提倡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婦女可以參加工作爭取自己的獨立地位等等民主制度、自由平等的精神是相違背的。
陳獨秀對儒家文化的批判是對孔子之道不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論證,論證的層面不僅包括倫理道德,也包括政治。主要是說明儒學倫理道德不利于個人人格的獨立,它扼殺個人的能動性。他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形象是不依賴于父母,自食其力,有獨立人格的。所以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中強調四大主義:“現(xiàn)實主義”、“民主主義”、“職業(yè)主義”、“‘獸性’主義”。其中“民主主義”重在培養(yǎng)民眾的民主政治覺悟,培養(yǎng)獨立人格。
陳獨秀對康有為上書總統(tǒng)、總理請將孔教定為國教的言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宗教是出世的,而孔子之道“則于人倫日用、舉動云為、家國天下,皆有得有禮,可持可循,故孔子之教,乃為人之道。”[2]141重在“人事”。除此之外,陳獨秀認為倫理道德應該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遷,而宗教其根本是“不易隨世間差別相而變遷”。
在隨后一篇《再論孔教問題》中,陳獨秀繼續(xù)論述不應該把孔教定為國教,“今之反對國教者,無不持約法中信教自由之條文。”[2]182認為將孔教定為國教也是違背信仰自由的。同時,“政教合一”也會引發(fā)各種社會矛盾。
“一種學說,可產生一種社會;一種社會,亦產生一種學說。影響復雜,隨時變遷…若夫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恒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tài)為變遷。”[2]140十九世紀末,秦納、勃蘭兌斯等文化歷史派認為種族環(huán)境和時代是決定民族文化的三要素。陳獨秀認為,有什么樣的經濟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組織,相對應的也有屬于其特定的文化傳統(tǒng)。孔子之道生長于半封閉的大陸環(huán)境,是建筑于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是立足于家國一體的宗法制社會的文化。其本質上,陳獨秀認為它是封建時代的奴隸道德。陳獨秀看來,不論是物質和精神都在不斷進化之中,道德又豈能除外?孔子之道作為一種倫理道德“必以社會組織、生活狀態(tài)為變遷,非所謂一成而萬世不易者。”[2]145用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來規(guī)范資本主義社會是萬萬不可的。在他所追求的西方民主共和制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孔子之道也好,更大范圍的儒家文化也好,都已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不再符合民主共和的趨勢。
4.經濟的觀點?!艾F(xiàn)代生活,以經濟為之命脈,而個人獨立主義,乃為經濟學生產之大則?!倍诳鬃又赖木V常名教的壓迫下,“為人子、為人妻者,既失個人獨立之人格,復無個人獨立之財產?!薄叭烁裰畟€人獨立極不完全,財產之個人獨立更不相涉”。[2]142還認為現(xiàn)代西方社會在倫理、經濟兩方面,個人都是獨立的,又以經濟上的個人獨立為根本。在此觀點上,陳獨秀對孔子之道繼續(xù)加以揭露和批判。
“任何歷史事件和社會思潮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們考察和評價某一社會思潮的是非功過 ,不能離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3]75《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的寫作背景在前邊我們已經陳述的很清楚,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陳獨秀的反儒學觀點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革的要求,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舉措,對當時人民覺得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也正是基于政治需要的立場對儒學進行了全面批判,其中也隱藏著不少缺點。
1.批判的政治功利性。陳獨秀反孔在當時尊孔復古,復辟帝制的背景下進行的,主要是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帶有強烈的政治功利色彩。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難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全面認識孔子之道。起碼在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的都是些全面批判。他認為孔子之道和西方共和社會中的民主是完全相違背的,忽視了孔子中民本思想。其實,尊孔學派中的陳煥章認為孔子思想不僅與共和的原則相和,而且正足以在共和的原則下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實際社會問題。
2.思想局限性。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動蕩的歷史,在西方槍炮沖擊下,國人先是在器物上變革,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也宣告了這一變革的失敗;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一系列的政治變革,最后也以袁世凱復辟帝制宣告失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發(fā)動了“文化戰(zhàn)爭”,用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猛烈抨擊儒家文化,拿西方的民主和共和、憲法完全對應于儒家文化,用資產階級的信仰自由批判康有為把孔教定位國教的觀點,而不是客觀全面的分析,沒有做到特殊情況特殊分析,結果肯定是“全盤皆毀”。
3.思想錯位?!翱鬃又馈笔窃凇梆B(yǎng)育中國古代文化的土壤,是一種區(qū)別于開放性的海洋環(huán)境的半封閉的大陸環(huán)境;是一種既不同于游牧經濟,也不同于工商業(yè)經濟的農業(yè)型自然經濟;是一種與古代希臘、羅馬的城邦共和制、元首共和制、軍事獨裁制以及與中世紀的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和印度種姓制均相出入的家國一體的宗法制社會”[4]83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上層建筑”,它既是一種倫理道德,也是一種政治制度。
陳獨秀雖然認識到中國從封建走過近代和現(xiàn)代的趨勢,但是他所謂的“現(xiàn)代生活”是完全西方化的,歐化的民主共和政治,是完全移植過來沒有實踐過的一種理想生活,更多的是傾向于政治層面,換句話說,是“上層建筑”。
兩種“上層建筑”怎么也不是適應不適應的問題。孤立的把兩種文化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抽出來探討適不適應的問題,只會扭曲它們。
認識任何一種事物、現(xiàn)象、人都應該用全面客觀的眼光在審視。認識《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是這樣,認識陳獨秀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因為他在這篇文章中所表述的反儒觀點而否定他在歷史上的意義,更所謂,這篇文章是在前期的一時之言,隨著以后認識的不斷加深,他對孔子之道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這包括:在社會進化論之后,在“實用主義”理念指導下,他認為,孔子之道并不全是反面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只要是能解決社會問題,它就是有用的;關于學術的觀點,改變了前期的變遷論,認為國內國外,求實的就是真理;認識到孔子之道和后儒的區(qū)別上,更好的把握孔子思想的實質;認識到孔子所倡導的一些傳統(tǒng)美德有可取之處等。
陳獨秀生活在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交界處,由開始對儒家文化的批判到逐漸認識到它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今天我們以在現(xiàn)代社會中真實生活過的體驗者和改造者的立場,想“孔子之道”中那些所謂的仁、義、忠、信等道德觀念在現(xiàn)在一個“唯物主義”(“物”是物質利益)的時代是急需的。
中國在封建社會里沉睡了將近兩千年,中國以其慣有的“以內向外輻射”文化傳播方式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進行封閉性的交流,落后西方近百年。即使在近代,國人仍然沒有走出儒家文化的困境,直到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文化的猛烈抨擊。思想啟蒙,五四運動鋪開了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嬗變。但當時中國的國情是內憂外患?!霸趶姶蟮耐鰢鴾绶N壓力下,領導中國現(xiàn)代化的不是那些最具現(xiàn)代目光的人,而是充滿民族意識的人,這就極大阻礙了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政治共同體的重建?!保?]16“在中國,儒家的價值觀念和態(tài)度阻礙了政治精英轉向改革事業(yè)?!保?]166在中國,有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舉起了現(xiàn)代化的旗幟。例如陳獨秀等馬克思主義者向歐美學習,向蘇聯(lián)學習,最后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建立了自己的現(xiàn)代化。
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對孔子之道的態(tài)度,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比新文化運動更徹底的批判,不僅僅是在知識分子界,已經深入到廣大民眾,也就是這一個革命,幾乎割斷了儒家文化的傳承。西方文化滾滾而入,我們不時仰視外來文化,短暫的快餐似的文化充斥了社會各個層面。我們不時疑惑:老祖宗留下的偉大遺產在一代代人身上還有多少?前幾天看見一篇文章,是說韓國人一般會讓孩子接受一種稱為“鄉(xiāng)學”的教育,主要是學習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這本是我們祖宗的東西,我們狠狠批判過的東西,在高度現(xiàn)代化的今天,別的國家在學習,而我們自己尚沒有意識。這是很可悲的。今天,特別是經濟高度發(fā)展,物質資源日益富足,人們往往更多的感覺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匱乏。正所謂“擇其善而明用之”,充實我們的精神不僅僅需要現(xiàn)代化的意識,歷史積淀中找到民族的根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F(xiàn)在是,將來也是,一個民族只有精神上的根,才不會在激烈的風雨下打垮。
1.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一個國家的強盛不論是說在知識,還是在教育,其實最主要的是“人”。國民的優(yōu)秀才能造就一個國家的偉大和成功。如今,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等不良浪潮席卷中國,不論是成年人,就是小孩子對錢的“刮目相看”也常常令我們吃驚,長此以往,不知道我們這樣的“禮儀之邦”何以在世界舞臺上走下去。
孔子由親親而言仁,由尊尊而言義,恢復周禮。以其為根基,“孔子之道”延續(xù)五千年,五千年綿延不絕,到了21世紀仍然具有深遠的現(xiàn)代價值。以“仁”為核心的孔子之道,以孔子之道為根基的儒家文化,其內在的就包含了“和諧”的理念。雖然說“仁義禮智信”在風見識到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價值,現(xiàn)代社會利益沖突、物質泛濫,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美德觀念日益淡化。以至傳統(tǒng)道德淪喪,人們對于自身的關懷和對他人的仁愛觀念越來越淡,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為之捶胸頓足之事。
現(xiàn)在國內國外關于中國文化斷代、中華傳統(tǒng)精神支柱失落說日益廣泛。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我們需要在系統(tǒng)地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重塑中國人的道德世界。如果我們能密切結合時代的問題和精神,把“孔子之道”學說中所蘊含的現(xiàn)代意義充分闡發(fā)出來,則必將大有益于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并獲得其相應的種種事功。古老的儒學,也將由此萌生出新的意義和新的生命。
2.從批判中學會創(chuàng)新?!翱鬃又馈北旧砀嗍且环N學識,一種道德理念,只是在前年政治風雨中不斷被統(tǒng)治者拿來管理臣子和子民,不停加以改革,順應統(tǒng)治的需要,作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工具,把民眾異化,就像一張網,沒有漏網之魚。其“三綱五?!保〉郊彝ブ袐D對夫的服從,兒對父母的服從,大到臣對君的服從,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封建秩序的維護。那種尊賤之別,地位卑尊深深根植于民眾頭腦,深化了民眾的服從和頑固的心理。即使在今天,在商業(yè)、教育,特別是政府部門,尊卑地位劃分的很詳細,不能越級,否則則觸犯了眾怒。這不僅僅造成我國教育和政府部門工作煩雜,效率不高,重要的是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日本從大唐學習文官制度,從中國引入佛教,在本國內無不進行了新的改造,使之更好的適應本國的需要。我國批判繼承“孔子之道”不像日本需要從國外引進,而是自有這樣一種適宜其發(fā)展的土壤,我們需要做的是嫁接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新的理念,更適應現(xiàn)代化機器化生產以及現(xiàn)代人文理念的一種新文明。
3.制度保障是關鍵。國家領導人也不止一次提及要發(fā)揚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收效不加。這是一個全民性的運動,在對民眾進行輿論性的影響外,最重要的是讓其耳濡目染,實踐起來確實是有點困難。最主要的是需要一個制度保障,小到對各種孝道、英勇事跡的激勵,各種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開展,對不良行為的懲罰,而我們往往以“惡小”而不罰,以“善小”而不賞,大到從教育體制加強道德教育,各種但不僅僅是停留在教材考試類的書面教育。增加教材中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從小學教育開始除了道德說教外,當事人現(xiàn)場說法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荚嚪矫妫瑫婵荚嚳梢哉家徊糠直壤?,但不能是全部,平時的英勇事件、助人為樂事件都可以作為考試測評分算入成績,以激勵孩子不斷的努力。除學校教育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功虧于貴。主要的就是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根植一些人文理念和關懷。
[1]中國中央電視臺.大國崛起——美國[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2]陳獨秀.新青年:民主與科學的呼喚[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3]賓長初.五四時期陳獨秀反恐思想評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45-47.
[4]馮天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估計——中國古文化的特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許紀霖.許紀霖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亨廷頓.變革社會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