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連鑫,何紹祥
(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市蒼嶺學區(qū),云南 楚雄 675000)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同時也逐漸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方式也正在興起。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小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從而實現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1)從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來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思想和理念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韋芳、覃賢在“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基于課堂觀察的分析”一文中從適量性、適時性、有效性、助學性等四個觀察點對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后發(fā)現,其一是多數課堂教學的課件圖片數量過多,使用時間過長;其二是多數課堂教學的課件都重視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習環(huán)節(jié),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則重視不夠;其三是閱讀課與習作課課件內容展示多為原文或習作例文,多是發(fā)揮了替代教材的功能……[1]
朱曉民在“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狀況研究”一文中從適量性、適時性、相關性、審美性四個維度對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后發(fā)現,大多數課堂的課件數量用時過多,課件主宰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重視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習”環(huán)節(jié),但“提升”與“延伸”存在明顯不足;課件內容與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相關度,原文展示是課件的重要內容……[2]
筆者在2012年11月,對楚雄市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問卷分教師卷和學生卷。從教師卷中分析得出,小學語文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夠的理解,難以恰當地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從學生卷中分析也得出,就目前來看,計算機和數字投影以及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已逐步進入農村小學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清晰化”已成為學生的一種共識。但也應該看到語文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出現“演示內容太多,速度太快,學生來不及思考和吸收”等情況較突出。
(2)從多媒體課件系統(tǒng)設計來看,對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夠熟練
韋芳、覃賢在“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基于課堂觀察的分析”一文中得出,多數課堂教學的課件都重視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習環(huán)節(jié),閱讀課與習作課課件內容展示多為原文或習作例文,多數課件制作與設計未能充分體現助學功能。[1]朱曉民在“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狀況研究”一文中得出,課件制作與設計審美性不強,未能充分體現課件的美育功能。[2]
(1)教學中師生缺乏互動交流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大量的信息化硬件設備進入小學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情形大為增加。然而一些教師在使用過程中手不離鼠標,眼不離顯示器,口中讀著課件上的文字,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2)盲目使用,過分依賴課件
由于教師對課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將課件作為課堂呈現的主要形式,凡是能用到課件的地方一律使用課件。在備課上花大量的時間去制作課件,自認為制作的課件設計新穎、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教學中就按照課件設計思路進行,全然不顧學生的學情,以至于整節(jié)課從頭到尾都使用課件,用課件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教師圍著計算機轉。
首先,教師對教學環(huán)境的依賴性,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在黑板粉筆環(huán)境中上過課,已經習慣了這種教學環(huán)境,有其自己的教學習慣、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學環(huán)境已發(fā)生了變化,逐步實現多媒體化。這也使得教師要從原來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來適應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從而使其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形態(tài),教學目標、教師的行為習慣和理念,也要相應的發(fā)生變化。教師在適應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的過程中,由于對多媒體課件在教學實踐中的地位不明確,認為只要有了課件就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
其次,由于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需要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支撐,再加上小學語文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將教學課件當作向學生呈現知識和灌輸知識的工具。主要表現在其一是教學內容“搬家”,發(fā)揮了替代教材的功能,為了達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在課件設計中大量使用圖片、動畫和視頻;其二是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中只注重主體學習環(huán)節(jié),對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其三是課件設計與制作未能體現助學功能。
首先,由于教師對教學環(huán)境的依賴性,使得部分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還停留在“語文課程教學大綱”上,對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深入。這樣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中還是沿用傳統(tǒng)教學理念,這不可避免的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中重知識內容的呈現,把多媒體課件作為呈現知識內容的工具,即只重視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習環(huán)節(jié),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
其次,由于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相關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深,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中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仍然采用“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多媒體輔助下變成了“主演”,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再次,由于現代課堂教學理念的缺失,教師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時,沒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忽視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這一特點。
在課件設計時,由于對各種教學媒體的特性理解不到位,在多媒體課件內容設計上大量使用生動直觀的圖像和視頻來呈現教學內容,過度重視直觀形象,不利于小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一方面是解決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突出表現教學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語言文字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而小學生在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又具有階段性。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抽象的、復雜的語言文字具體化,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通過營造一種學生間團結協(xié)作,師生間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來促進小學生的“發(fā)現”和“探究”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習動機,讓學生自我完成對知識的建構,使課件真正成為學生認知和知識轉換的工具。
(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達成的學習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墩Z文課程標準》不但提出了總目標,而且對不同學段的同一內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從四個方面切入:解讀課標——抓住目標設計切合點;解讀文本——抓住目標設計著力點;解讀方法——抓住目標設計訓練點;解讀學生——抓住目標設計發(fā)展點。[3]由于語文學科綜合性強,涉及到聽、說、讀、寫的方法與技能,在具體的課時目標確定中要從課文實際出發(fā),把握重點,注重一般性,突出個性。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把傳統(tǒng)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兩種教學的優(yōu)勢。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根據課文內容,科學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使教學重點突出,難點易于突破,符合語文學科特點。
(2)準確把握學生特征,恰當選擇媒體
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分為三個階段。小學一至三年級是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一個適應期,學生以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為主,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xù)不長等。四年級是過渡期,學生處于由兒童期向少年期轉變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仍有很大程度的具體形象性。記憶從以機械記憶占主導地位逐漸向意義記憶占主導地位轉化。五年級學生已進入少年期,已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由于學生個體的社會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使得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
對于教學媒體而言,由于各種媒體都有自己的特性,在教學中各自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如文本具有凝練、抽象的特點,圖像在表達上具有具體、真實、客觀的特點等等。同時不同的媒體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本不太適合用于精確表達或嚴密的邏輯推理,視頻不利于學習者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個性化思維的培養(yǎng)等等。因此,在小學不同的年級段,選擇教學媒體要依據不同學年段的學生特征、學習內容、教學目標等因素,結合各種媒體的特性,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需要來選擇。
(3)科學設計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
人們通常從知識的性質角度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語文課程標準是基于綱要式的,教科書又是文選型的,教師教學設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便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即知識結構的設計。由于語文學科綜合性強,而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又有著各自的特點,因此教師要通過研究教材和課文,從教材課文的實際和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來設計知識結構,在設計中既要注意整體性又要注意階段性。通過設計,要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實現語文知識的遷移。
(1)科學設計軟件結構與功能,體現課件的教育性和科學性
多媒體課件軟件結構是教學軟件中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相互關系及呈現的形式,它反映了教學軟件的主要框架及其教學的功能?!敖獭焙汀皩W”是同一教學活動中的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最終是落實在學生的“學”上。而對小學語文的教學來說,整個教學活動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導課階段、主體學習階段、提升階段和延伸階段,由于四個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同的作用,但都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進行,因此軟件結構與功能的設計要清晰地體現語文課程的特點,同時要符合兒童對語言學習的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明確“主導”和“主體”的辯證關系,有層次性的設計教學內容。在各個階段的設計中既要考慮學生學習語言和應用語言的特點,同時也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進行恰當的設計,處理好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2)恰當設計屏幕界面,體現課件的美育功能和課程特點
在制作多媒體課件屏幕畫面時,通常根據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關系,將屏幕畫面分為信息區(qū)和美化區(qū)兩個部分,信息區(qū)主要以傳達知識信息為主 (即教學內容),美化區(qū)主要體現畫面的藝術性,主要是以優(yōu)化學習、閱讀環(huán)境為目的。根據多媒體畫面的相關研究認為,信息區(qū)占用整個屏幕畫面的60~70%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處于最佳。在多媒體課件屏幕畫面的設計中,一方面要充分應用構圖的基本藝術規(guī)律,通過對比、均衡和變化來實現,同時也要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學習語言和應用語言的心理特征。
在媒體信息的安排上,一方面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同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媒體信息在表達上的特性,優(yōu)化媒體信息的組合,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另一方面要運用認知心理規(guī)律,適配特定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來進行設計。
(3)合理設計交互界面,體現課件的助學性
交互是計算機與操作者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換,課堂教學中運用交互功能主要用于控制教學過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對語言學習和應用語言過程中的一些信息反饋,需要跳轉到不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如,對掌握較好的知識點需要進一步的學習來鞏固擴充相關知識。對不易掌握的知識點選擇鏈接與此知識點相關的基礎知識部分,再讓學生進行學習,直到學生理解,然后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判斷是否進入下一部分的鏈接。
總之,基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也逐步地改善著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盡管小學語文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自所掌握的課件制作技術有一定的差異性,對信息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在不斷的探索和發(fā)展中,因此,需要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們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使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成為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1]韋芳,覃賢.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基于課堂觀察的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05):112—117.
[2]朱曉民.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狀況研究 [J].課程·教材·教法,2012,(05):99—104.
[3]郁品潔.目標引領,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對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思考 [J].江蘇教育研究,2012,(1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