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瑞
(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 北京 100081)
輸入是二語習得的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二語習得領(lǐng)域的 諸 多 學 者 如Krashen (1982)、 Van Patten(2007)、Gass(2008)等對輸入和輸入加工(input processing)都曾進行過深入研究。 從行為主義心理學“刺激—反應(yīng)”論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到認知心理學的輸入加工理論,都強調(diào)“輸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聲音是語言的靈魂,在英語作為外語的環(huán)境下,聽音輸入對英語學習亦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厘清聽音輸入過程及制約因素的基礎(chǔ)上,分別從母語習得、二語習得、語言學、心理語言學、非語言交際、生理學等多個視角全方位地分析二語習得中聽音輸入的理據(jù)。
聽、說、讀、寫四項語言基本技能中,“聽”傳統(tǒng)上一度被視為一種純粹的接受性語言技能(receptiveskill),事實上聽音過程是一個兼具二重性的復雜過程。 一方面,從信息輸入的角度看,它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然而,從信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角度看,它是一個非常積極主動加工的心理過程, 而且學界存在“自下而上”(bottom-upprocess)和“自上而下”(top-downprocess)兩種觀點,不同水平的學習者有不同的表現(xiàn),前者一般發(fā)生在初學者身上,后者則多發(fā)生在中高級學習者身上。
鑒于聽音過程的復雜性, 學習者在聽音過程中往往需要嫻熟地應(yīng)對聽音過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 包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篇章等知識)、非語言知識(如手勢、目光接觸、面部表情、體態(tài)語等)、副語言知識(如重讀、音量、語調(diào)、語氣、語速等)、背景知識(如社會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經(jīng)驗圖式等),以及記憶策略(記憶一般可分為感官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應(yīng)采取相應(yīng)的記憶方式) 等以實現(xiàn)對外界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高效的加工和處理, 進而達到理解說話者意圖的目的(鄒申,2005)。下文將結(jié)合聽音輸入過程及制約因素來探究二語習得中聽音輸入的各種理據(jù)。
“孩子是成人之父”(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是英國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我心雀躍》(My Heart Leaps Up)中的詩句,意思是“成人應(yīng)以孩童為師,讓天性永存”,借用于此意在強調(diào)外語教育和語言習得中的諸多問題都應(yīng)著力從兒童語言發(fā)展中尋求解答, 遺憾的是無人能夠記得自己童年早期,但已有的證據(jù)表明:兒童在學會說話之前的漫長時期里獲得了大量的聽音輸入積累,正是聽音刺激“量的積累”促成了兒童學會說話“質(zhì)的飛躍”。 聽音輸入在兒童早期語言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母語習得主要依靠聽音輸入量的積累,二語習得亦應(yīng)如此。 此外,大多數(shù)人的母語使用經(jīng)驗也表明獲取信息時,聲音信息要比文本信息容易得多,然而當下我國絕大多數(shù)外語學習者的情況往往與之相反, 這違背了人類語言習得自然規(guī)律, 因此在二語習得中應(yīng)該加大聽音輸入以恢復語言習得淳樸的原貌。
(1)二語詞匯習得研究的啟示。
詞匯作為語言大廈的基石一直是二語研究者們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 詞匯習得主要包括刻意習得和附帶習得兩種途徑,在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詞匯附帶習得的重要性尤為突顯。 詞匯附帶習得意即學習者在完成閱讀、聽音、寫作等有明確目標學習任務(wù)的同時, 無意識地獲取了語言的詞匯知識,是一種隱性(implicit)的學習行為。 目前有關(guān)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閱讀中的詞匯附帶習得和聽音中的詞匯附帶習得兩個方面,Zeeland and Schmitt (2013) 在回顧以往有關(guān)詞匯附帶習得文獻后指出, 閱讀中的詞匯附帶習得率高于聽音中詞匯附帶習得率,然而前者詞匯附帶習得的保持率(retention rate)要低于后者。 二語習得中,不僅僅要習得詞匯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對習得的詞匯知識的保持,因此,聽音輸入對外語環(huán)境下的中國英語學習者更有意義。
(2)二語習得實踐的啟示。
在談?wù)撀犚魧嵺`的有關(guān)問題之前需要首先界定一下“聽懂”的標準,即不要以能否“翻譯”所聽到的材料作為是否理解和懂的標準,事實上只需在腦海中有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圖式映現(xiàn)即可。 如前所述,聽音過程是一個積極的主動加工的心理過程,聲音信息(語流)就像潺潺的流水一樣流經(jīng)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語言中樞,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僅僅孤立地關(guān)注語言層面的詞句表達、語音語調(diào)等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要采取一定的聽音策略將上述信息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去捕捉其意義,即通常所說的“得意忘形”(listening for sense), 亦是口譯聽辨訓練的一個重要策略,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聽音過程中的母語負遷移,有效促進學習者聽音輸入的效率的提高及外語語感的培養(yǎng),對語音韻律特征(包括音高、時長和響度等)的習得、多維度詞匯知識的習得、地道英語寫作(符合銜接、連貫)等“語篇性”(texture)及表達“有效性(effective and powerful)”的練就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般認為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語音、詞形、語義三個基本信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既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二語習得中,不同的母語學習者對不同語種的外語語言詞匯上述三個要素的習得有較大的個體差異,然而語言學的研究早就表明詞匯的三要素之間也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性, 即語音與詞義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任意的(arbitrariness)(胡壯麟,2011),正是因為這種任意性的存在增加了二語學習者詞匯習得難度, 中國英語學習者尤為如此。 英語詞匯的特點其發(fā)音與詞形之間存在較大規(guī)律性, 根據(jù)其發(fā)音可以基本推測出詞匯的拼寫形式,這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是較為容易掌握的,他們英語詞匯學習的難點在于如何建立起詞匯的發(fā)音和詞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而聽音輸入恰恰有助于建立起語音和意義之間的自動處理(條件反射),促使學習者聽到一個單詞時較快地想到其意義, 這也是大量聽音輸入能夠有效地提高二語習得者聽力水平的理據(jù)之一。
心理語言學研究語言和心理之間的關(guān)系, 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言語的產(chǎn)生(language production),言語的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及言語的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其中言語的理解過程最為復雜和神秘。 目前, 一系列的心理語言學實驗表明, 人們閱讀過程中并不是看到文本信息后直接獲取意義的, 而是要通過語音信息把文本信息和意義聯(lián)結(jié)起來(王士元,彭剛,2006),這里的語音信息被稱作“內(nèi)部語音”(internal voice or silent speech),人們在默讀時同樣可以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 閱讀過程其實就是語音流淌的軌跡(賀淯濱,2012)。因此,在二語習得中,學習者的發(fā)音訛誤不僅影響表面上交際功能的實現(xiàn),也會給閱讀輸入帶來一定的障礙, 影響語言輸入的效率和效果,語音信息即聽音輸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 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文靜教授在談及兒童英語口語學習方法時首要強調(diào)了“培養(yǎng)孩子聽的耳朵”的重要性,她還引用美國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實驗結(jié)果來進一步佐證此論斷。 赤瑞特拉的實驗表明:人類大腦從外界獲取的信息當中,聽覺信息量占11%, 是僅次于視覺的信息輸入通道。小學階段的兒童45%的時間都是通過聽覺進行信息輸入(王文靜,2014)。
與言語交際相對, 非言語交際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指不用言語語言傳遞信息的交際方式,包括空間行為(proxemics)、時間行為(chronemics)、體態(tài)語行為(kinesis)、副語言行為(paralanguage)、觸覺行為(haptics)、氣味行為(olfactics)、色彩學(chromatics)、目光語(oculesics)等,很多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行為在人際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如:Harrison(1965)指出在面對面談話中,講話人65%的信息是通過非言語交際的方式傳遞的。 此外,Birdwhistell(1970)也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即人們現(xiàn)場交互中最多只有30%至35%的信息是通過言語的方式來傳遞的。與文本材料相比,語音素材有巨大的優(yōu)勢,其信息充盈度(saturation)要遠遠高于前者,它包含著豐富的非語言信息及韻律意義成分,這些信息對言語的理解也起著重要作用。比如,戀愛中女孩子“發(fā)嗲”的感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從文本中獲取的,只有聽到了聲音才能明白其中的萬般風情。由此可見, 聽音輸入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獲取更加全面的語言信息,進而促使其外語水平的提高。
生理學上的“十聾九啞”現(xiàn)象也很好地證明了聽音輸入對人類語言發(fā)展的重要性。十聾九啞,即人們常說的“十個聾子九個啞”,這個俗語揭示了“啞”的實質(zhì)是“聾”。 在許多聾啞人中, 并不是他們的發(fā)音器官有缺陷,天生就聾啞,而是后天因為某種原因出現(xiàn)了聽覺障礙,聽不到聲音信號的刺激,久而久之也就喪失了說話的意識和能力,最后就導致他們不會講話。聽音輸入對母語者的言語發(fā)展如此重要, 對于二語習得來說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本文以聽音輸入過程及其制約因素為切入點,從多個視角深度挖掘了二語習得中聽音輸入的各種理據(jù),旨在進一步提升人們對聽音輸入重要性的認識,在二語習得實踐中加強聽音輸入訓練。如前文提及,由于受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 學習條件及個人學習習慣的影響, 絕大多數(shù)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二語習得者聽懂外語材料的難度要比讀懂之大很多,這是一種扭曲的現(xiàn)象,也是造成外語學習“費時低效、高分低能、啞巴英語”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解決此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二語習得中強化聽音輸入訓練, 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改善學習效果的目的。
注釋:
本文中關(guān)于“英語” 的討論在大多數(shù)情況適用于“外語”。
[1]Birdwhistell R L.Kinesics and Context[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2]Gass S,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Course[M].NewYork:Routledge,2008.
[3]Harrison R.Nonverbal Communication:Exploration into Time,Space,Action and Object[M]. KY: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65.
[4]ZeelandVZ,SchmittN.Incidentalvocabularyacquisition throughL2listening:Adimensionsapproach[J].System,2013,(41):609-624.
[5]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劉希瑞,王鮮杰.近十年來我國外語教育特色、問題與對策研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37-141.
[7]王士元,彭剛.語言、語音與技術(sh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王文靜.基于腦與認知科學的外語學習實驗研究[R].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座,2014.
[9]鄒申.語言測試[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