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的帝王理身與無為理國思想

      2014-08-15 00:53:41
      關(guān)鍵詞:注疏唐玄宗道德經(jīng)

      盧 璐

      (山東大學(xué),山東 濟(jì)南 250100)

      唐代中國老學(xué)發(fā)展史上又一個昌盛繁榮的時代,有以儒釋老者,如陸希聲的《道德真經(jīng)傳》;有以佛釋老者,如成玄英的《老子義疏》;有從軍事角度出發(fā)以兵釋老者,如《道德經(jīng)論兵要義述》,其中最多的要數(shù)以道教思想注老子。在唐代,心、性、情、理是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因此這一時期老學(xué)著作的一大特點即是對這心、性、情、理等有關(guān)人倫道德的理論探討的著述格外多。而且,雖然唐代《道德經(jīng)》與道教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但很少從中看到造神的企圖,卻充滿了理性思想。其中以唐玄宗注疏《道德真經(jīng)》為代表,他嘗試以“妙本”①思想對《道德真經(jīng)》中的本體論思想進(jìn)行分析,也試著對其中的養(yǎng)性修身進(jìn)行詮釋。但由于被其所處的階級地位所影響,使唐玄宗的注疏充斥著政治色彩,進(jìn)而衍生出以帝王理身、無為理國兩方面為主的、較為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本文將主要研究《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jīng)》和《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中的理身理國思想。

      唐玄宗為《道德真經(jīng)》注疏之背景

      唐玄宗是唐王朝的第六代帝王。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任命姚崇為丞相,隨即著手協(xié)調(diào)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穩(wěn)定政局,改變武則天時期的酷刑苛法,不僅如此,唐玄宗力求消除濫用武力之弊端,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從而拉開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序幕。之后他將注意力移到意識形態(tài)方面,先是為《孝經(jīng)》作注,將意識形態(tài)上的“孝”作為治理天下的一個重要手段。[1]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對他為《道德經(jīng)》注疏的原因進(jìn)行分析。

      一方面,從社會政治背景的角度來分析。唐朝統(tǒng)治者在建國初年為鞏固其合法的統(tǒng)治地位,吸收借鑒《老子》中的政治方略,利用了老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為李姓統(tǒng)治做輿論宣傳。后來武則天掌權(quán),雖然在其統(tǒng)治初期對道家也加以利用,比如用追尊了老子母親這種方法抬高女性的地位,以為其將來的統(tǒng)治制造社會輿論,但是在武則天登上皇位后,為了打擊李姓氏族的社會地位、降低其社會影響力,武則天對佛教采取了相對縱容的態(tài)度,使得佛教迅速發(fā)展。僧侶不僅在國家的包庇下兼并土地,還極力逃避稅收。和尚數(shù)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dān)賦稅和徭役的人數(shù)減少,嚴(yán)重影響了國家收入。李隆基登基后,迫切需要改變政治和財政現(xiàn)狀,出于對崇道政策與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他極力壓制佛教,提高道家和道家思想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就是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李隆基開始進(jìn)行《道德經(jīng)》的注疏工作。

      另一方面,從當(dāng)時的思想文化背景角度討論。魏晉以來,《老子》中的政治思想在魏晉玄學(xué)家和道教人士的注解下逐漸被掩埋,其政治實用性越來越少。唐初,官方所用的課本為充滿玄學(xué)色彩的《河上公章句》,雖然也時常言及“國身同一”,且有時將二者并列敘述,但其要旨仍然以治身為主。到初唐道教代表人物成玄英以佛注《老子》,扭曲了《老子》政治思想和治國思想。成玄英后,李榮注《老子》其目的較為明顯地變?yōu)闉榻y(tǒng)治者提供治國治民的理論武器,使之前掩蓋《老子》中政治理論這一現(xiàn)象有所改變。唐玄宗將《御注道德真經(jīng)》《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中講《道德經(jīng)》的要旨詮釋為統(tǒng)治、治國的具體方法和要求,因此《老子》中的政治思想便成為唐玄宗探討的最多的話題之一。誠然,唐玄宗其注疏中有很大篇幅也論述了如何治身修身,但仔細(xì)探究不難發(fā)現(xiàn),其宗旨仍然在治國,并對以“妙本”思想為理論基礎(chǔ)的修身、治國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系統(tǒng)梳理和安排。

      在唐玄宗的《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以“妙本”為理論基礎(chǔ)圍繞政治重點從兩大方面進(jìn)行詮釋:一是“理身”,一是“理國”。“理國”又分為政治思想和實施方法兩部分,下面筆者將從兩個方面進(jìn)行分析。

      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的帝王理身思想

      筆者在唐玄宗注疏《道德真經(jīng)》的基本思想與前提下,從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和日常行為幾方面來對其內(nèi)容進(jìn)行分析總結(jié)出其中帝王“理身”的幾點內(nèi)容:

      第一,對于帝王自身精神思想修為,唐玄宗認(rèn)為應(yīng)該達(dá)到一種安定心神、體道清凈、體悟自然的境界:對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解釋,唐玄宗這樣說:“人謂王者也,所以云人者,謂人能法天地生成,法道清靜,則天下歸往,是以為王”(25章疏)。②他在這里認(rèn)為君王之所以能成為君王而高人一等,主要是因為君王可以做到法天地生成,體悟道法的清凈玄妙之處。又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玄宗釋為“人君虛心玄默,淳化均一,則無屈撓,日用不知,動而愈出也”(5章疏)。為人君者要治理天下,必須要使自己虛心玄默,淳化均一,這樣就可以無可阻撓,體察萬物,將“道”的精神不自覺地用于日常事務(wù)中,可伸可曲,應(yīng)付自如。對于“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他釋為“帝王能知古始,無為而理,當(dāng)抱守淳樸,愛清愛靜者,是知無為之理,是道之綱紀(jì)也。”唐玄宗一直以“無為”為主要治國思想,但統(tǒng)治者如何做到無為呢?他在《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著重對統(tǒng)治者的精神修為提出要求,也就是“抱守淳樸,愛清愛靜”,這也是對自己的提示和警醒。

      第二,在思想道德層面,玄宗提出要做到謙以自牧,守弱不爭,不爭強好勝,寬容待人,先人后己,無自私之心,知足常樂。原文“人之所惡,惟孤寡不毅,而王公以為稱”,玄宗釋為“孤寡不毅,不善之名,非尊崇之稱,人所惡之,而王公以為名者,謙之志也,王公為風(fēng)化之主,存亡所系,天下具瞻,若不崇尚謙柔,以安社稷,則物所不歸。故謙柔為本,以致巍巍之功也”(42章疏)。也就是說君王是天下存亡之所系,要使天下太平,保持一種謙虛柔和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做百姓表率,穩(wěn)固江山社稷。又對于原文“是以圣人欲下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碧菩谡J(rèn)為,“言圣人欲上于人,則以其謙言下之。夫圣人豈欲居人上而己言下之邪?但圣人知滿必招損,故言則謙柔,名則寡孤,以下于物,而盛德鴻業(yè),自然為物所推尚爾。圣人亦不知先人,直以偽謙,后己先物,物自先之爾”(66章疏)。滿招損,謙受益,在他看來君主要后己先人,謙言以下之才能夠成就盛德鴻業(yè),只有將自己置于他物之下,才能為萬物所推舉。

      第三,在人生日用這一方面,唐玄宗認(rèn)為君主應(yīng)當(dāng)勤儉樸素,不追求奢華鋪張的生活,且應(yīng)含污受垢,引萬方之罪在己。對于“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玄宗釋為“是以理天下之圣人,睹行隨之不常。知矜執(zhí)之必失,故約己儉身,割貪制欲,去造作之甚者,去服玩之奢者,去情欲之泰者。論名數(shù),且為三目。徵其實,乃同其一條。甚奢泰者,皆過分爾”(29章疏)。其中“理天下之圣人”也就是指君主,如若想克服“矜執(zhí)之必失”必須做到“約己儉身,割貪制欲”,進(jìn)而“去造作之甚,去服玩之奢,去情欲之泰”。“治人事天莫若吝”,玄宗釋為“任君將欲理化下人,敬事上帝,為德之先,無如愛費,即檢德也。檢即足用,可以聚人”(59章疏)。即為人君者若想理化下人,敬奉上天,必須以檢為德,又如“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針對“儉故能廣”,玄宗疏“體仁博施,愛育群生,慈也。節(jié)用厚人,不耗于物,儉也。為事始和而不唱,不敢為天下先也?!薄耙云涔?jié)儉愛費,不傷財,不害人,故功施益廣”(67章疏)。從這可以看出,在他看來,節(jié)儉是理身治國三寶之一,只有不傷財耗物才能功施益廣。“是以圣人言:受國之垢,是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疏曰“人君能含受垢穢,引萬方之罪在己,則人仰德美,而不離散,社稷有奉,故云是謂社稷之主也。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者,祥,善也,有君能謙虛用柔,受國之不祥,稱孤寡不穀,則四海歸仁,是謂天下王矣”。唐玄宗認(rèn)為,身為君主,如若可以勇于承擔(dān)罪責(zé),則百姓將會敬仰他的美德,對君主不離不棄,如此,社稷可常保。

      綜上可知,唐玄宗在注疏《道德真經(jīng)》過程中,從治國理政的需要出發(fā),結(jié)合自身理解,闡釋了其帝王理身思想,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和要求,也是對后繼者的一種教化。

      另外,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唐玄宗在闡釋帝王自身修德養(yǎng)身時,將“圣人”與“帝王”、“人之君”、“侯王”幾乎劃了等號,這與《道德經(jīng)》中的“圣人”之意不相同?!兜赖陆?jīng)》中,“圣人”不僅僅是帝王的角色,或者說“圣人”的品性中包含了帝王“事功”的這一特性,但是,在《老子》中,圣人同時還是最高智慧和最高德性的化身,是道家最高理想人物與人格代表。道家的“圣人”可大體從嚴(yán)靈峰老先生在《老子達(dá)解》中語譯的“有道的人”,[2]但唐玄宗認(rèn)為,“圣人”為“有道之君”,如:“圣人治國理身,以為教本。夫理國者,復(fù)何為乎?但理身爾。故虛心實腹,絕欲忘知,於為無為,則無不理矣”(3章疏)。又如:“是以理天下之圣人,睹行隨之不常,知矜執(zhí)之必失,故約己檢身,割貪制欲,去造作之甚者,去服玩之奢者,去情欲之泰者。論名數(shù),且為三目。徵其實,乃同其一條。甚奢泰者,皆過分爾”(29章疏)。這兩句所討論的顯然皆是君主的言行,但是原《道德經(jīng)》中這兩章的“圣人”與君主并無必然聯(lián)系,筆者認(rèn)為唐玄宗這樣做注解,無非是想將“有道之君”與“圣人”畫上等號,以宣揚君權(quán)神授、天命所歸的思想。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講“修德可以為君,為君須承歷數(shù),即天門者,帝王歷數(shù)所從出也。開謂受命,闔為廢黜,天降寶命,以祚有道,能守雌柔,可享元吉”(10章疏)。

      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的無為理國思想

      在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其政治理論的主旨就是“無為”?!懊鞯赖律笾矗璨槐M此,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故經(jīng)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在《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釋題》,他已經(jīng)開宗明義,理國首要一點就是“無為不言”絕棄自貴自矜??梢詫o為理國的重要意義大致概括為三方面:一是使“民自化”,“無為則清凈,故人自化;無事則不擾,故人自富;好靜則得性,故人自正;無欲則全和,故人自樸。此無事取天下矣”(57-03注)。“我謂圣人也,夫圣人之德,不尚伎巧,體道之主,所貴無為,無為之為,無所禁忌,下化上之無為,故云而民自化”(57章疏)。很顯然玄宗認(rèn)為“無為”可使人靜心明心,讓百姓進(jìn)行自我教化,使他們不自擾、得其性、全其和,進(jìn)而自富、自正、自樸,如此君王自可以以無事取天下;二是無為乃喻“道之綱紀(jì)”,“古先帝王常以無為道化,以化于人,故戒今能執(zhí)守古之所行無為之教,以御理今之有為之事,則不言而化矣。能知古始,明道行必化。故重云帝王能知古始,無為而理,當(dāng)抱守淳撲,愛清愛靜者,是知無為之理,是道之綱紀(jì)也”(14章疏)。無為理國要求帝王抱守淳樸,愛清愛靜,這符合無為而治的要求,同時也喻示道德綱紀(jì);三是無為理國可使百姓歸附,君主功及后世,“人君善能以道建邦立本者,因百姓之不為,任兆人之自化,然后陶以淳樸,樹之風(fēng)聲,使義形作孚,樂推而不厭,則功業(yè)深固,萬方歸德,斯所謂善建者,何可傾拔乎?”(54章疏)。以道建邦立國,就要順應(yīng)百姓而無為,任百姓自化,這樣百姓就會推崇君主,國家基業(yè)也會更加穩(wěn)固,不能輕易被毀掉,從而功及后世。

      那么如何做到無為理國呢?玄宗在《道德真經(jīng)》注疏提出紛繁龐雜的理論,我從以下三方面進(jìn)行概括:

      首先,從治理百姓這一方面。一要做到愛民,“侯王因黎庶而得貴,是知賤下為貴高之本基也。書曰人唯邦本,本固則邦寧,人君務(wù)謙聚為人,可謂固邦之本?!薄把跃佑袠芬字拢瑦垧B(yǎng)于人,故百姓思之,如子之於母也。若為德反是,則人離散矣?!碧菩谡J(rèn)識到百姓之于一國的重要性,只有以民為本才能使百姓思君如思母,才能固邦興國。二要為人之君要做到不重刑典不設(shè)苛捐雜稅,“愛民者,使之不暴卒,役之不傷性”(10章疏)。不給百姓造成沉重的負(fù)擔(dān),還富于民,順應(yīng)其自身發(fā)展。三要君主避免提出繁苛的禁令和政令,“夫有事謂政令煩苛,禁網(wǎng)凝密,令苛則人擾,綱密則刑煩,百姓不安,四方離散,欲求攝化,不亦難乎?故此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矣”(48章疏)。國家政令如果過于繁瑣,百姓就會感到困擾煩心,生活不能安定,進(jìn)而離散于四方不會歸附于君主,那樣的話,又無法使百姓自化,不利于江山社稷的鞏固。四要君主對百姓必須做到公正無私,“能含容應(yīng)物,乃公正無私,無私則天下歸往,是謂王矣”(16章疏)。一國之君必須有寬廣胸懷接納萬物包容子民,必須公正無私的對待每一個人才能使民心歸一。

      其次,從君臣關(guān)系的方面講。一要做到不僅僅以賢用人,還要著重任用純德質(zhì)樸之人,“人君崇貴才能則有進(jìn),飾偽者徇跡而失真,失真又是尚賢之由,徇跡定起交爭之弊”(3章疏)。玄宗認(rèn)為任用純德質(zhì)樸之人是實施無為治國的重要保證,重用有才能卻無道德修養(yǎng)的人容易使百姓追名逐利,在社會上掀起爭名奪利之風(fēng)。二是玄宗認(rèn)為應(yīng)是各個臣子各司其職,使他們的管轄范圍劃清界限不重復(fù),不交錯,“無為不若陶之玄化,任以無為,使云自從龍,風(fēng)常隨虎,則虞在上,不乏元凱之臣,伊呂升朝,自得臺衛(wèi)之望。各當(dāng)其分,人無覬覦,則不爭也”(3章疏)。只有讓臣子各當(dāng)其分,才能不會覬覦其他人的職位和工作內(nèi)容,才能使臣子之間無所爭。三要考量臣子的能力授予官爵,“為人臣者,當(dāng)量能受爵,無速官謗。若矯跡干祿,飾詐祈榮,躁求若斯,禍敗尋至,坐招鼠殛,焉得事君?故云躁則失君,此申戒人臣也”(26章疏)。玄宗也希望臣子可以考慮自身能力接受官職,如果認(rèn)為自己不能勝任職務(wù)就要及時推辭。四要遠(yuǎn)離奸佞之臣,“人君不任智詐之臣,但求淳德之士,使坐進(jìn)無為之道,行宣大樸之風(fēng),交泰致和,是國之福也?!薄爸艺?,人臣之職分,而云有忠臣者何?由人主失御臣之道,令佞主之人獲進(jìn),親君于昏暗,使生禍亂,則有見危致命,蒙死難以匡社稷,而獲忠臣之名”(18章疏)。按照唐玄宗所認(rèn)為奸佞之臣、忠君愛國之臣本來都沒有劃分,是由于君主失御臣之道,才使佞主之人得到晉升,使生禍亂,有人冒死匡扶社稷才得以忠臣的名號,由此可見,君主一定要不失御臣之道才能國泰民安。

      第三,在處理對外關(guān)系及軍事戰(zhàn)略方面。一要做到謙以下人,守柔不爭,這一點玄宗在《道德真經(jīng)》六十一章注疏中詳細(xì)進(jìn)行了論述“天下之交,牒出前文,所以結(jié)下流之義也。言天下之人,所以交會至者,猶大國謙下之故,喻如牡者,常以雌靜,為牝動者所求,”“言大國之君,所以不事威武,而用謙卑之德,以柔服之,小者將欲懷來附庸之君,取其小國之人而為臣爾。言大國之君既以謙卑之道而柔服小國,小國之君則朝聘會盟,不敢離叛,以卑下之禮而事大國者,則欲取大國之威,以為援助爾?;蛳露≌?,言小國用謙下之道,歸事大國,但可承奉而求援助,不能令其左右隨意,故云而取。”很顯然,玄宗認(rèn)為,與他國交往,只有守柔謙下,不以武力威懾他國而用謙卑的品德感染他們,才能使之“朝聘會盟,不敢離叛,以卑下之禮而事大國”。二要對于用兵思想,唐玄宗認(rèn)為如無必須,盡量不用武力解決問題,“言為人臣者,當(dāng)用道化無為輔佐人主,政君堯舜,是曰股肱。舞干羽于兩階,修文德于四海,令執(zhí)大象而天下往,太階平而寰宇清,若震耀戈甲之威,窮黷侵伐之事,亢兵以加彼,彼必應(yīng)之,其事既好還報,則勝負(fù)之事誰能預(yù)克”(30章疏)?!半m天生五材,廢一不可,而武功之用,定節(jié)制宜,是知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皆在乎事,不得已而后應(yīng)之,謂四夷來侵,王師薄伐,所當(dāng)示之以恩惠,綏之以道德”(31章疏)。戰(zhàn)爭無必勝,一切都是未知,一旦戰(zhàn)爭發(fā)起對雙方都不是好事,百姓將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三要對于文治武功各自所處的地位,玄宗認(rèn)為應(yīng)以武輔文,“夫文德者,理化之器。兵謀者,蓋其輔助也。故文則經(jīng)緯天地,武則克定禍亂”(31章疏)。文德乃理國化民之器,可以經(jīng)天緯地,安定國之社稷,而兵者只可以用來輔助文德,平定禍亂。四要如果在不得不用兵的情況下,要做到適可而止,“師出應(yīng)敵,事在慈哀,蚊蚋致螫,驅(qū)除而已。是知善戰(zhàn)在乎止敵,不在乎憑怒,故云善戰(zhàn)不怒”(68章疏)。出兵應(yīng)敵,只要到了把敵人驅(qū)趕走的地步,能夠達(dá)到保護(hù)自己的國家的目的就行。玄宗還列舉出窮兵黷武的種種危害,“糞謂理田也。天下有道,謂以道為理,無為化行,守在四夷,疆場無事,不必多貪土地,以困黎元。所以屏卻兵革走馬之事,人得俶載南畝以糞理田園也。謂二國郊境之際拒守之地也。天下無用道之君,則荒塞有不賓之虜,故兵戎軍馬生育于郊境之上,謂久而不還?!比绻麌覜]有戰(zhàn)事發(fā)生,各國都不多占土地,人們可以悠閑地在各自土地上進(jìn)行耕種,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兩國經(jīng)常交戰(zhàn),戰(zhàn)馬就會出生在戰(zhàn)場上,人民會過著痛苦的生活。

      總的來講,《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是以論述他無為的政治主張為主要目的,以闡述修身思想為輔,這樣一來抹去了《道德經(jīng)》的神秘宗教色彩,逐漸恢復(fù)了“老子哲學(xué)”的真面貌,[3]自唐玄宗注疏《道德真經(jīng)》后并且以行政命令使他的注疏流傳廣布。因而他注疏《道德經(jīng)》所主張的道家思想對唐代社會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唐玄宗的老學(xué)思想對唐代后期老學(xué)思想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玄宗注疏《道德經(jīng)》后,王真注《道德經(jīng)》的方向也沿著唐玄宗的路走了下去,繼續(xù)從政治角度和兵家思想對《道德經(jīng)》進(jìn)行詮釋。

      注釋:

      ①唐玄宗在其《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用“妙本”來形容虛極幽玄的道體,這是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中有關(guān)“道”的解釋的最大特點?!盁o名者,妙本也。妙本見氣,權(quán)與天地”?!暗勒?,虛極妙本之強名,訓(xùn)通訓(xùn)經(jīng),首一字標(biāo)宗也??傻勒?,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yuǎn)、或近,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睆哪撤N意義上講,“妙本”就是“道”。按唐玄宗的解釋理解,他認(rèn)為“道”是“妙本”的名稱,也就是說“妙本”才是形容世界本體與本源的終極意義的概念。參閱何雄就:《從唐玄宗<御注老子>與王弼<老子注>看其思想的同異》,《網(wǎng)絡(luò)財富》2010年10月 第128頁。

      ②本文所引唐玄宗《道德真經(jīng)》注疏均出自《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jīng)》,載《正統(tǒng)道藏》第19冊,中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版。

      [1]尹振環(huán).帝王文化與《老子》——唐玄宗變《老子》南面術(shù)為人生哲學(xué)[J].中州學(xué)刊,2008,(1).

      [2]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及評價[M].中華書局,2010.

      [3]熊鐵基,馬懷良,劉韶軍.中國老學(xué)史[M].1995.

      猜你喜歡
      注疏唐玄宗道德經(jīng)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道德經(jīng)》的“中和”思想探究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賜詩探得『神』字》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fā)覆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4
      唐玄宗緣何對安祿山深信不疑
      “既菩其始,當(dāng)慎其終”——唐玄宗晚年思想的蛻變和“安史之亂”
      公民與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7
      唐玄宗年間宮女游藝考
      體育科研(2016年2期)2016-02-28 17:05:51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景泰县| 凤庆县| 麦盖提县| 旬阳县| 纳雍县| 施秉县| 永济市| 宣恩县| 铁岭市| 道孚县| 建湖县| 门源| 永春县| 彭阳县| 九江县| 砚山县| 宁武县| 东阿县| 黄骅市| 连平县| 泉州市| 鞍山市| 依兰县| 社旗县| 孟连| 青岛市| 黎平县| 禹城市| 山丹县| 云阳县| 琼中| 青龙| 平定县| 河津市| 周至县| 通辽市| 牙克石市| 当涂县| 邯郸县| 和硕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