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國,楊 琦 (山西省運城市武警8673部隊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400)
銀屑病的病程往往持久或屢次復發(fā),不應過分治療或者濫用藥物,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妨害一般健康[1]。臨床中應用甲氨蝶呤等細胞毒性藥物治療銀屑病引起的不良反應屢見不鮮,筆者用白芍總甙治療3例尋常型銀屑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病例1,男,32歲。上呼吸道感染后5 d出現(xiàn)軀干和四肢紅色斑丘疹,初始皮疹呈紅色小點,后逐漸擴展而成紅色斑丘疹或斑塊,于2011年12月入我科。體檢:軀干和四肢可見密集紅色斑丘疹和斑塊,其上附有銀白色干燥鱗屑,邊界清楚,部分相鄰皮疹有融合,有薄膜現(xiàn)象和Auspitz現(xiàn)象。實驗室檢查:ESR 38 mm/h、血清IgG 21.2 g/L、IgA 5.2 g/L,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12.7 mg/L,RF陰性,ANA和其他自身抗體陰性。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可見膠質層細胞角化不全和門羅微膿腫,真皮水腫,淺層血管可見淋巴細胞浸潤,乳頭頂端水腫脹大,嵌入表皮層,接近皮膚表面的角質層。真皮層膠原、彈力和網(wǎng)狀纖維可見不同程度變性。臨床診斷:尋常型銀屑病。入我科后給予白芍總甙片1.2 g,3次/d,口服,用藥2周后皮疹顏色變暗,1個月后皮損基本消退,白芍總甙片減至1.2 g,2次/d,口服。繼續(xù)維持治療3個月,實驗室檢查ESR正常、血清IgG、IgA正常范圍,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正常,停用白芍總甙片。隨訪2年未復發(fā)。
病例2,男,23歲。自2008年底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現(xiàn)四肢伸側紅色點狀皮疹,后逐漸擴展至軀干部并出現(xiàn)圓形、不規(guī)則狀大量紅色斑疹或斑丘疹。于2008年12月第1次住我科。體檢:四肢伸側可見點狀紅色皮疹,軀干部可見圓形、不規(guī)則狀大量紅棕色斑疹或斑丘疹,上附有干燥鱗屑,四肢皮疹邊界較清楚,軀干部位部分相鄰皮疹有融合,有薄膜現(xiàn)象和Auspitz現(xiàn)象。實驗室檢查:ESR 36 mm/h、血清IgG 20.2 g/L、IgA 4.8 g/L,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13 mg/L,RF陰性,ANA和其他自身抗體陰性。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可見膠質層細胞角化不全和門羅微膿腫,真皮水腫,淺層血管可見淋巴細胞浸潤,乳頭頂端水腫脹大,嵌入表皮層接近皮膚表面的角質層。臨床診斷:尋常型銀屑病。給予白芍總甙片1.2 g,3次/d,口服,用藥4周后皮損消失出院,出院后未繼續(xù)維持治療。2009年12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復發(fā)再次入院。入院時四肢和軀干可見點狀紅色皮疹,不規(guī)則狀大量紅色或紅棕色斑疹或斑丘疹,相鄰的皮損相互融合,少數(shù)皮損有糜爛滲出,給予白芍總甙片1.2 g,3次/d,口服,用藥4周后鱗屑明顯減少,皮損呈成暗紅色,8周后皮損基本消退,白芍總甙片減至1.2 g,2次/d,口服,繼續(xù)維持治療3個月,停用白芍總甙片。隨訪3年未復發(fā)。
病例3,女,18歲。以左上臂皮疹伴瘙癢為主訴于2011年10月入我科。體檢:可見左上臂較后密集紅色丘疹,呈點滴狀,其上附有鱗屑性小點,搔抓后鱗屑呈碎末狀,可見紅色光滑基面,剝去薄膜可有針頭大小點狀出血。實驗室檢查ESR正常、血清IgG、IgA正常范圍,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正常。臨床診斷:尋常型銀屑病。入我科后給予白芍總甙片1.2 g,3次/d,口服,用藥2周后皮疹顏色變暗,4周后皮損基本消退,白芍總甙片減至1.2 g,2次/d,口服,繼續(xù)維持治療3個月,停用白芍總甙片。隨訪1年未復發(fā)。
尋常型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炎性反應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發(fā)病占整個銀屑病的90%以上。此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復雜,已證實T細胞、抗原呈遞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巨噬細胞、Th1型細胞因子等在銀屑病的發(fā)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此病是由于某種未知抗原誘發(fā)激活T淋巴細胞,活化后的T細胞可以分泌一系列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和腫瘤壞死因子等,從而導致角質形成細胞增生、中性粒細胞聚集及血管增生。以往一直認為,Th1在銀屑病的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近年來研究證明,Th17細胞及其相關細胞因子在銀屑病的發(fā)病中亦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對白芍總甙的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感染及對自身免疫過程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及其細胞或體液因子都存在調節(jié)作用,這可能與多種有效成分分別起著不同的藥理作用有關[3]。王斌等觀察了用白芍總甙以12.5~250 mg/L的濃度加入大鼠腹腔單核細胞的培養(yǎng)體系,腫瘤壞死因子的活性隨白芍總甙的濃度增加而降低,提示白芍總甙對腫瘤壞死因子的下調作用[4]。研究還發(fā)現(xiàn),白芍總甙在T細胞免疫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王佐等研究發(fā)現(xiàn)[3],白芍總甙能可降低結腸炎血清IL-6、IL-17和IL-23水平,升高結腸組織中轉化生長因子的水平,可以通過抑制Th17細群胞的活化減輕炎癥的損傷。白芍總甙的不良反應較少,常見不良反應有腹痛、腹瀉,偶有報道可導致出血性皮疹、男性乳腺發(fā)育、皰疹等。白芍總甙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安全、有效、尤其適用于輕度、中度患者的治療,可將其作為主要治療藥物值得長期使用。
[1] 方洪元.朱德生皮膚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50-561.
[2] 張宇虹.白芍總甙治療尋常性銀屑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病雜志,2011,40(7):433.
[3] 王 佐,吳正祥,楊九華,等.白芍總甙對大鼠試驗性結腸炎T h17細胞相關因子的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1):84.
[4] 王 斌,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滑膜細胞功能和脾細胞增殖反應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4,8(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