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趙軒
摘 要:語言變通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交流工具盒通道,而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邊遠山區(qū)農村初級小學的語文教學中,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無法理解有的書面語,這就需要教師靈活的變通解釋,詞語變通成為一種必要的技能。本文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書面語與方言的變通。
關鍵詞:問題;原因;對策
語言是表達與交流的工具,是傳情達意的載體,當交流存在障礙時,變通便成為一種必要。古人在文字上講究“精雕細刻”,今人在語言上喜歡“遣詞造句”。語言表達能力是初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教學要求。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邊遠山區(qū)農村語文教學,甚至是其他學科教學過程中,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方言和書面語的差異造成詞語理解的障礙,詞語解釋往往需要變通。變是否通,結果大相徑庭。教師在教學時還有過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典故。
1 問題
六年前,我從一所師范學校畢業(yè),在一次招考中幸運地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被分配到一所離老家不遠但卻更邊遠落后的一所小學任教。從山區(qū)出來又回到山區(qū)工作,從學生到教師的切實體驗,想起了自己的成長到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我真正喜歡上了這個職業(yè)。教學過程中曾經遇到過不少困境、問題甚至難題,也正是這些困境讓我始終沒有停止對邊遠民族山區(qū)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多年來,山區(qū)的孩子語文成績都普遍較差,不是老師不負責,也不是學生不認真學習,大家都付出了努力,還是未能有效地提高成績,尤其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很難提高。這是一個苗族較為集中多民族雜居的山區(qū)小學。在語文教學中,詞語解釋常常出現(xiàn)書面語與方言的理解障礙,需要教師靈活的變通解釋,甚至要求教師對方言和民族語言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很多書面語新詞匯,由于學生掌握的詞匯有限,解釋起來也很吃力。作為教師,詞語變通成為一種必要的技能。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詞語和方言都有很大差異,解釋新詞匯的時候往往需要用到方言等變通解釋。記得一次語文課上給學生講解詞語“蚯蚓”,我說蚯蚓是一種環(huán)節(jié)動物,生活在潮濕的泥土里,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有人常用它來做魚餌釣魚用,還有的人用來制作膏藥來治療腮腺炎等。我原以為我的知識面很廣泛,解釋的全面深刻,學生一定會很快理解了。但結果正好相反,我做了一個小測試,讓同學們書本里找出一張這種動物的圖片,全班70多個學生沒有一個找出來。最終,我只好用方言“缺善”(仿音)給他們解釋,學生才恍然大悟。
2 原因
在這樣的邊遠山區(qū),由于歷史、地理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方言和書面語的讀音差異很大,尤其低年級少數(shù)民族學生,本事詞匯比較少,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較差,理解起來自然困難。就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和環(huán)境兩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干擾。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從教育學的角度,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山區(qū)的孩子,還沒有條件接受學前教育,語言主要是跟家庭成員學習,而語言表達能力受到地方語言習慣的極大影響。低年級的不少孩子經常需要按照學前教育方式來處理。家訪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家長文化程度很低,大多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文化素質更差,甚至有的還不會講漢語。這種家庭的孩子,語言深受家庭成員方言的干擾,書面語發(fā)音和理解自然會存在一些障礙。例如,許多孩子把“叔叔”講成“耶耶”,把“姑姑”講成“爹爹”,“吃飯”講成“恰飯”,“皇上”講成“環(huán)鱔”,等等。其次是地方語言習慣的影響。在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有的相互交流來往,有的很少較為接觸,語言習慣就存在差異,這對小孩的語言影響很深。比如,有人喜歡聊天時故意把一些詞語念錯表示幽默,把“遺憾”故意說成“淺感”,把“出差”講成“出差”,“會計”念“會記”,等等。當然有的是本身確實不會讀,有的是習慣的說法,如“周武正王”,“出林竹子高過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們要表達的意思是“正經八百”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些方式經常成為孩子仿效的對象,成為孩子不自覺的教材。
3 對策
在教學中,由于邊遠山區(qū)教學資源比較缺乏,多媒體、教具等教學手段不完善,教學中語言障礙很難避免,尤其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熟悉當?shù)氐姆窖?,還要懂得恰當?shù)恼Z言變通方法和策略,變而通達才能解決問題。
首先,變是途徑,通是目的。作為教師,不僅要熟悉當?shù)氐囊恍┓窖院土晳T用語,在變通解釋的時候還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不擇手段,達到學生理解才是目的,切不可變而不通,反而產生新的障礙和理解困難,誤導了學生,還鬧出笑話。記得我小學的一個語文老師給我們叫我們讀“蚯蚓”的“蚯”,當時是這樣教的:“q,iu,qiu,queshan的qiu”(方言把“蚯蚓”讀成“queshan”)。其次,變通要注意方法。當教學中遇到詞語理解障礙時,詞語變通解釋是必要的,方法也不只是近義詞、同義詞代換,不僅僅是書面語跟方言俚語的代換那么簡單。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詞匯量本來就少,有的詞語同義詞同樣也是新詞匯,他們不知道。這時,實物、圖片、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方法途徑都是有必要的。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理解客服障礙,解決問題。再次,要注意方言只是變通的工具,不是教學的目的,變通的目的是為了教會學生規(guī)范的書面語。教學中出現(xiàn)語言理解障礙時,一定要幫助學生改正不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詞語。例如,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馬上望著一條蛇在所(注:當?shù)胤窖灾v蛇行為‘梭,仿音)把我黑(編者:嚇)得一趟就撒(注:當?shù)胤窖耘艿囊馑迹┑袅恕薄.斈惆l(fā)現(xiàn)學生的書寫或發(fā)音錯誤時一定要幫助他們改正,避免誤導。
4 結語
事實也證明,加強漢語的聽、說訓練在邊遠民族地區(qū)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尤其邊遠落后山區(qū)從此低年級小學,存在很多語言理解的障礙,教學效果很差,學生成績不好,教學任務艱巨。教師們也感受到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教師應從本地區(qū)的實際出發(fā),采取有效措施,本著“先民后漢,民漢并重,以民帶漢,民漢俱通”的原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輔之以少數(shù)民族語言進行講解,并及早糾正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漢語的偏誤。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邊遠民族地區(qū)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但是,邊遠民族地區(qū)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卻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每位從事邊遠民族地區(qū)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師付出更艱辛卓絕的代價和智慧。
參考文獻:
[1] 劉鈴鈴.廣告語言和廣告的變通翻譯法(學術論文庫)[J].外交學院,2002.
[2] 吳群.語義貫通,語句變通——把握“人稱”和“物稱”的轉換[J].中國翻譯,2002(04).
作者簡介:趙悅,女,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學本科,小學一級教師,供職于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zhèn)仙馬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趙軒,男,碩士研究生,講師,供職于凱里學院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工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