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文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名患者到醫(yī)院就診,專家看了看檢查報告,第一句話是“你來晚了”,第二句話是“沒治了”,第三句話是“回家吧”。這時,病人的心態(tài)幾近崩潰,央求道:“大夫,您給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求求您了?!?/p>
醫(yī)生的第四句話讓病人當場就站不起來了。醫(yī)生說:“你早干什么去了?”結果,這名患者還沒出醫(yī)院大門,就一命嗚呼了。
近年來,隨著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出現心理問題的員工越來越多。黨支部書記如何成為員工心靈的一把雨傘、一根拐棍、一輛輪椅、一碗雞湯?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治”,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黨支部書記的工作與中醫(yī)治療頗有相通之處。
一要辨證施治,疏堵結合。依照中醫(yī)理論,肝的問題可從眼睛表現出來,脾胃有問題可從手腳看到征兆,人的思想也是一樣。思想的變化與家庭、社會、工作等方面存在著千思萬縷的聯系。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深入班組與員工溝通等做法十分必要。否則,就容易犯表面化、簡單化、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錯誤。
二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yī)認為,血脈與經絡是人體聯系的主要方式。在健康的機體中,血液與經絡都是暢通的,只有當經絡和血液出現不暢時,人們才會感覺到麻木疼痛。員工的思想、團隊的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思想出現問題,必然表現在行動上,導致工作、生活、學習出現障礙,這叫“痛”。只有思想問題解決了,各項行動才能恢復正常,這叫“通”。黨支部書記的工作就是“活血化瘀”,變“痛”為“通”。
三是對癥下藥,陰陽平衡。一樣的癥狀可由不同原因引起,不同的結果可由同一原因造成。與中醫(yī)理論類似,解決員工的思想問題也必須對癥下藥。對那些私心重、處處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人要下猛藥;對那些品格高尚、說得少做得多的人,多給一些寬容和理解。另外,“治療”中應多一些溫補,少一些冷泄之劑。我提倡對員工多關心鼓勵、多表揚理解,同時注意“陰陽平衡”,避免只注重物質獎勵、不注重精神鼓勵的現象。
(作者系大慶石化公司質量檢驗中心腈綸化驗車間黨支部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