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為了揭示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的腦電活動特點,對經(jīng)嚴格訓練和篩選的在太極拳的認知和練習特點無明顯差異的6名被試者進行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一次性的故意減慢太極拳練習的速度,不但不能增強,反而減弱太極拳練習過程原有的大腦皮層神經(jīng)元同步化活動效果,降低太極拳練習的神經(jīng)作用。同時,由于是一次性練習,沒有練習效果的積累,加上練習時間不長,兩種速度練習時的神經(jīng)活動的變化,不能延續(xù)到練習后的閉眼靜坐過程。
關(guān) 鍵 詞:運動生理學;腦電成分;練習速度;太極拳
中圖分類號:G8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3-0137-03
太極拳練習的腦電研究,隨其研究視角不同,研究結(jié)果就各異。如龔云[1]、馬安東[2]、溫左惠[3]將經(jīng)常從事太極拳練習者安靜時的相關(guān)指標與一般人的進行比較,揭示太極拳練習對人的神經(jīng)過程的影響。Liu Y等[4-5]、熊開宇等[6]、孫福立等[7],也有對太極拳練習即時腦電活動的研究。武冬[8]對優(yōu)秀太極運動員、一般運動員、專家共計18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太極拳用意的腦電變化主要反映在β波的主峰頻率變化上。β波主峰頻率的變化因個體不同,發(fā)生變化的腦區(qū)及變化情況各不相同,說明由于不同的研究對象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差異,在用意時的腦電活動自然會有差別。因此,太極拳的腦電研究應該考慮控制研究對象對太極拳的認知問題。但排除無關(guān)因素對研究結(jié)果的影響等問題,在以往的相關(guān)研究中缺乏詳盡的報道。
盡管勻慢速練習已成了太極拳各大流派公認的金科玉律,然而,是否越慢就越好?特別是有意識地減慢太極拳練習的速度,其腦電活動與正常速度練習的特征是否一致等問題,就現(xiàn)有的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還未能很好地回答或解釋。為此,本研究試圖用實驗的方法,揭示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的腦電活動變化特點,為進一步揭示太極拳練習的腦神經(jīng)機制和更好地練習太極拳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16名(男女各8名)19~20歲的在校體育大學生,同時接受同一位老師的太極拳教育和訓練1年后,通過相應的考試取得太極拳的學習成績。去掉成績中最高、次最高和最低、次最低分的4名學生,再由同一位太極拳老師進行評價和確認,得到對太極拳的認識、練功方式和體驗無明顯差異的9名學生(男6名,女3名),他們都可以按要求獨立、熟練地完成24式太極拳練習,并自愿參與實驗,了解實驗的目的和認真配合進行實驗研究。由于頭發(fā)特點和其它原因,3名被試者(2男1女)導聯(lián)在練習中脫落,腦電數(shù)據(jù)不完整,最后只有6名被試者的腦電數(shù)據(jù)可用。
1.2 研究方法
1)腦電和心率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處理。
采用鍍金盤狀電極,參照國際腦電圖學會標定腦電研究常用的10~20電極導聯(lián)定位標準,省去Fz、Cz和Pz導聯(lián),安放Fp1、Fp2、F7、F8、F3、F4、T3、T4、C3、C4、T5、T6、P3、P4、O1、O2、A1和A2導聯(lián),靜坐20 min后,連接美國Cadwell實驗室2004年開發(fā)生產(chǎn)的Ambulatory2動態(tài)腦電記錄盒(輸入阻抗:1 000 MΩ,采樣率:3 200 Hz/通道;A/D轉(zhuǎn)換率:16位),電極與頭皮的電阻小于5 kΩ,用200 Hz腦電記錄頻率,用時段(每種運動的開始和結(jié)束)標記方式采集和記錄被試者從實驗開始到結(jié)束共6個時段(具體見實驗過程)的腦電數(shù)據(jù)。為了排除干擾,除了實驗場地(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行為實驗室)的背景噪音控制在28~32 dba、氣溫在23~25 ℃外,選用德國BP(Brain Productor)公司生產(chǎn)的腦電分析系統(tǒng)(Analyzer)對采集到的腦電數(shù)據(jù)進行離線純化處理和分析,基本步驟是:去眼電(如眨眼的電活動成分)、除去干擾波(如偽跡、身體運動時產(chǎn)生的肌電活動等非腦電成分)、各導聯(lián)基本波形分析和對比、輸出各導聯(lián)不同波頻的總功率值(?v2)和對比結(jié)果圖。
用食、中、無名指輕壓橈動脈的方法[9]測量和記錄正常和更慢速度太極拳練習前、后的即刻心率,用于不同練習運動量的比較分析。
2)實驗過程。
被試者到達實驗場地后洗頭、干發(fā)、安放電極和連接腦電記錄儀,靜坐休息20 min,確認被試者情緒穩(wěn)定后按以下順序進行實驗:(1)閉眼靜坐5 min(為不同時段的比較研究提供參考基準);(2)以正常速度練習太極拳(約5 min);(3)閉眼靜坐5 min;(4)睜眼靜坐休息20 min(力圖減少或消除之前活動對后面活動的影響);(5)閉眼靜坐5 min;(6)以更慢的速度練習太極拳(約6 min);(7)閉眼靜坐5 min后結(jié)束實驗。
3)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被試者太極拳練習前、后心率的比值(運動量指數(shù))和實驗過程不同時段的不同腦電波功率均值呈現(xiàn)的差異,借助統(tǒng)計軟件(SPSS12.0)在計算機上進行方差分析及其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2 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的運動量比較
正常速度和慢速練習太極拳前、后的心率比值(運動量指數(shù))分別為1.428 3±0.064 6、1.441 7±0.037 6,方差分析結(jié)果:兩種運動量指數(shù)均值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672),這說明兩種活動的運動量差異不明顯。
2.2 實驗過程不同時段的腦電比較
1)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時的腦電比較。
正常速度和慢速練習太極拳時各導聯(lián)腦電波變化相似,但腦電各波段的功率均值比較結(jié)果表明,兩者在Delta頻段的差異(前者功率值大于后者)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其余頻段(Theta、Alpha、Beta)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正常速度與慢速練習太極拳所誘發(fā)的腦電活動波形基本相同,而且,在Theta、Alpha、Beta頻段上的功率值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但正常速度練習的Delta頻段功率值明顯大于慢速練習的。endprint
2)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后閉眼靜坐的腦電比較。
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后閉眼靜坐時的腦電比較結(jié)果表明,各頻段的功率均值差異都達不到顯著水平),說明一次性不同速度練習太極拳誘發(fā)的腦電變化,對練習后閉眼靜坐的腦電活動影響不明顯。
3 討論
大腦是支配身體運動的中樞。因此,運動時不同成分(頻率)的腦電活動功率大小與運動的形式、速度和運動量有關(guān)。慢速和正常速度太極拳練習,兩者的運動形式基本一致,只是速度不同。相同形式不同速度的運動,如果速度的差別不足和運動時間不長,不同速度運動產(chǎn)生的量的差異就不明顯,其運動量指數(shù)的差異就達不到顯著水平。由于太極拳練習本來就屬慢速運動,在其慢的基礎(chǔ)上更慢地運動,從練習時間看,正常速度練習約5 min,更慢速度練習約6 min,練習耗時約差1 min。按24式太極拳的動作量計算,平均每一式練習用時約從正常速度的12.5 s增加到更慢速度的15 s。這樣的速度變化,分別在5~6 min的運動時耗里所引起的運動量變化,會被太極拳勻慢速運動特點淡化或者緩沖變得差異不明顯,導致這兩種速度練習太極拳的運動量未呈現(xiàn)明顯的差別。
根據(jù)相關(guān)研究,一般情況下,腦電波隨大腦皮層不同的生理情況而變化[10]。當有許多皮層神經(jīng)元的電活動趨于一致時,就出現(xiàn)低頻率高振幅的波形,這種現(xiàn)象稱為同步化波(synchronous wave),也稱慢波;當皮層神經(jīng)元的電活動不一致時,就出現(xiàn)高頻率低振幅的波形,稱為去同步化波(也稱快波)。一般認為,腦電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轉(zhuǎn)化為低振幅的快波時,興奮過程增強;反之,由低振幅的快波轉(zhuǎn)化為高振幅慢波時,則表示抑制過程加深。另外,單個神經(jīng)元的突觸后電位變化微弱不足以引起皮質(zhì)表面的電位改變,必須有大量神經(jīng)元同時發(fā)生突觸后電位時才能同步起來,引起明顯的電位改變。當向大腦皮質(zhì)傳人沖動頻率顯著增加時,可引起去同步化,出現(xiàn)高頻率低振幅的快波;反之,當向大腦皮質(zhì)傳人沖動減少時,就會引起同步化低頻率高振幅的慢波。
根據(jù)太極拳運動的要求,練習前就要入靜、排除雜念和高度專心,加上要求動作連貫,并以緩慢、圓弧和勻速運動,練習者的神經(jīng)控制逐漸朝“向我”發(fā)展的同時,有意識地阻斷“非我”的外來刺激,不斷純化皮層神經(jīng)元的活動,經(jīng)過這樣多次反復的訓練,皮層神經(jīng)元的活動日趨同步,形成可以誘發(fā)強大的皮層低頻率高振幅的慢波電活動狀態(tài)。這時如果被要求以更慢速練習太極拳,練習者接受一額外的指令,即在正常速度練習太極拳的神經(jīng)過程中增加了一額外的控制成分,使正常速度練習時的神經(jīng)元同步化活動狀態(tài)受到干擾,同步化活動的神經(jīng)元數(shù)量減少,導致同步化波(慢波)的功率下降??梢?,一次性的故意減慢太極拳練習的速度,不但不能增強,反而減弱太極拳練習過程原有的大腦皮層神經(jīng)元同步化活動效果,降低太極拳練習的神經(jīng)作用。另外,由于是一次性練習,沒有練習效果的積累,加上練習時間不長,兩種速度練習時的神經(jīng)活動的變化,不能延續(xù)到練習后的閉眼靜坐過程。
參考文獻:
[1] 龔云. 太極拳健身生理機制概要[J]. 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1(4):53-55.
[2] 馬安東. 陳式太極拳(38式)對大學生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5,21(2):87-89.
[3] 溫佐惠,冉學東,王廣虎. 論太極拳對改善老年人生物衰老、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感的功效[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25(1):88-92.
[4] Liu Y,Mimura K,Wang L,et al.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24-style Taijiquan exercise in middle-aged women[J]. 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an Sci,2003,22(5):219-225.
[5] Liu Y,Mimura K,Wang L,et 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24-style taijiquan[J]. Neuropsychobiology,2005,52(4),212-218.
[6] 熊開宇,蔣曉萍,王瑞元. 練習太極拳過程中老年腦電圖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EB/OL]. http://www.ystjq.com/jsi.htm.
[7] 孫福立,浦群,黃植文,等. 太極拳鍛煉對知識型中老年人前額腦電慢節(jié)律變化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20(5):139-140.
[8] 武冬. 太極拳意的腦電圖功率譜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8):1063-1074.
[9]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 運動生理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342-346.
[10] 丁文龍. 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及感覺器官[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96-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