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巖
(煙臺市博物館,山東 煙臺 264008)
膠東地區(qū),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瀕臨渤海、黃海,狹義的膠東包括今煙臺地區(qū)和威海地區(qū),其中3/4面積為煙臺地區(qū)。清初,在膠東地區(qū)設登萊道,轄登州府、萊州府,康熙三十九年(1700)青州道入登萊道,改稱登萊青道。
清代前期,即自清朝建立至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二百年間(1644~1840),由于國內外的形勢和變化,清廷在軍事上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與部署,于海防上也呈現(xiàn)出相應的調整及建設,這在膠東地區(qū)的海防建設上也有所體現(xiàn)。
一
膠東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是自海上進入中國的主要落腳點之一;同時,因膠東位于京師東部,與天津成為拱衛(wèi)京城的重要海上門戶,為京城外圍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海防戰(zhàn)略地位重要。清代,一些關心時局、心憂國家的有識之士,希望國家加強包括膠東地區(qū)在內的海防建設,紛紛抒發(fā)自己的見解,其中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提到,早在明代山東海防重點“惟在登、萊二郡。”[1](P1681)至清代,登州府三面濱?!氨敝嘎庙?,則扼遼左之噤喉;南出成山,則控江淮之門戶,形險未可輕也。”[1](P583)而“萊州內屏青、齊,外控遼碣,”藉梯航之便,為震疊之資,足以威行海外,豈惟島嶼之險以自固乎哉。”[1](P1533)
清順治五年(1648),登州地區(qū)爆發(fā)了于七領導的抗清斗爭。順治十八年(1661)春,一度受撫的于七再度舉旗抗清,義軍曾多次擊敗清軍的進攻。清軍在屢遭失利后,調用大炮轟擊義軍,義軍終彈盡糧絕,力不能敵,于七在義軍的掩護下,于康熙元年春(1662)突圍入海。于七義軍的起義震動了山東半島,包括于七義軍在內的清初山東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給清朝統(tǒng)治者以沉重的打擊。除抗清義軍,膠東沿海又有海盜出沒。據(jù)民國《威海衛(wèi)志》載:“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初六日,賊船四只自東來,襲二商船。商船泊教場頭,賊船泊劉公島,相持二日?!笨滴跷迨?1713)二月,以陳尚勇為頭領的??軓兔骺骨?,“率部下將雷澤清萬人敵乘鳥船三千只,從海洋直圍登萊城二十余日?!蹦z東地區(qū)的抗清起義、海盜侵擾等成為清廷開始關注膠東海防的最初動力。
此外,東南沿海鄭成功勢力的抗清活動,也是清廷加強膠東地區(qū)海防建設的原因之一。為了軍需供給,鄭成功集團致力于經(jīng)營海內外貿(mào)易,其貿(mào)易網(wǎng)絡包括“山”、“?!眱陕?,山路在京師、蘇、杭、山東等處。[2](P127)自海上入山東,膠東地區(qū)即為其落腳點,因此膠東在鄭成功集團貿(mào)易網(wǎng)絡上成為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清初膠東海疆也就或多或少留下了鄭氏集團的足跡,這就促使清廷不得不關注膠東海防,甚至在膠東沿海實行遷界政策“寧海州之黃島等二十島,及蓬萊縣之海洋島,皆遠居海中,游氛未靖,奸宄可虞,請暫移其民于內地?!盵3](第四冊P146)
二
明代軍事制度實行衛(wèi)所制度,有明一代海防體系中以沿海衛(wèi)所為主要形式,并設置專職機構與官員,總領海防事宜;同時建設海軍,以軍港為依托,形成有效的海濱壁壘。清軍入關初始繼承了衛(wèi)所制度,但很快進行了調整和改造,以衛(wèi)所為骨架的海防體系不復存在。清代膠東一地隸屬山東軍區(qū),軍區(qū)下最大編制單位為鎮(zhèn),鎮(zhèn)之下統(tǒng)領各綠營,綠營兵是負責膠東海防的主要武裝力量。
明代膠東地區(qū)設有登州、萊州、寧海、大嵩、威海、成山、靖海等7衛(wèi),下轄福山所、王徐寨所、奇山所、大山所、百尺所、金山所、尋山所、海陽所、寧津所等千戶所。順治十二年(1655),清廷開始裁并膠東沿海衛(wèi)所及兵員,包括“萊州衛(wèi)右、中、前、后四所,……登州衛(wèi)左、右、中、前、后五所,福山守御中、前二所,寧海衛(wèi)左、右、前、后四所,威海左、前二所,成山衛(wèi)左、前、后三所,靖海衛(wèi)左、右、后三所,大嵩中、前二所,……寧津所并靖海衛(wèi),奇山所并寧海衛(wèi),海陽所并大嵩衛(wèi)?!盵4](P698)順治十六年(1659),又裁并寧海衛(wèi),設寧福營??滴跛氖荒?1702),裁百尺崖后所,歸并威海衛(wèi)。雍正十三年(1735),裁大嵩衛(wèi),“析行村、高山、林寺三鄉(xiāng)設海陽縣;析青山鄉(xiāng)入寧海州,分撥縣衛(wèi)糧銀”。[5](P112)同年,又裁威海、成山、靖海3衛(wèi)。至清雍正時期,膠東沿海的衛(wèi)所或裁撤、或并入附近衛(wèi)所州縣、或改衛(wèi)設縣,不再具有軍事性質,延續(xù)自明代以衛(wèi)所為骨架的海防體系基本瓦解。
清廷在裁并膠東沿海衛(wèi)所之前已經(jīng)著手軍制建設,“國初因明制,山東設兩鎮(zhèn),臨清鎮(zhèn)控制山海,沂州鎮(zhèn)捍御漕河,登州仍設登萊巡撫及登州海防道。時陸三營,各設游擊,為城守營,統(tǒng)于臨清鎮(zhèn)。順治九年,裁登萊巡撫,并三營為登州營,改設參將?!吣?,設登州副將,裁參將,改設游擊。”順治十八年,清廷為鎮(zhèn)壓于七的反抗,,“移臨清鎮(zhèn)于登州,改為登州鎮(zhèn),即以本營游擊為中軍游擊,改為中營,復設左右二營,各以游擊領之,又設文登營副將?!笨滴踉?,“設山東全省提督,統(tǒng)轄兩鎮(zhèn)(駐青州,五年移濟南)。五年裁海防道,六年撥左營守備改為水師營,七年又撥左營游擊駐武定營,十六年裁左營,十九年設寧福營,二十一年裁提督,二十二年裁膠州鎮(zhèn),改設副將為膠州營,于是通省二十七營皆歸本鎮(zhèn)節(jié)制?!贝撕?,“乾隆元年裁河東總督,復設兗州鎮(zhèn),……嘉慶二十年,設曹州鎮(zhèn),分兗鎮(zhèn)所轄各營屬之。又撥本鎮(zhèn)所轄濟南城守營、武定營、安東營歸兗鎮(zhèn)?!敝链?,膠東沿海海防由登州鎮(zhèn)總領成為定制。[6](卷12P6~7)
海防陸軍的主要兵力為綠營兵,自順治元年山東駐扎綠營兵起,隨著形勢發(fā)展變化,部隊的建制和防地各朝屢有調整,官兵人數(shù)時有增減。順治元年,于登州設水師營守備,同年設萊州營。順治五年(1648),設文登營。順治十八年設登州鎮(zhèn),登州鎮(zhèn)始設中、左、右、前4個營(各由游擊統(tǒng)領,前營為水師營),此外還轄有城守營??滴跏拍?1680),設寧福營,分防膠東沿海的登中營、登右營、寧福營、萊州營、文登營等五營齊備,均統(tǒng)轄于登州鎮(zhèn)。時山東總設海防陸地綠旗11營,膠東地區(qū)即占45%。清軍綠營編制原則為“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設官兵鎮(zhèn)戍”,從而確定了膠東地區(qū)所設各綠營兵,亦主要起治安防守作用,而非作戰(zhàn)的機動部隊。膠東各綠營分防汛地可見下表:[7](第3冊P3259~3278)
總署各營設立時間分防汛地 今地登州鎮(zhèn)登中營順治十八年(1661)黃縣汛、招遠縣汛、蓬萊縣汛龍口市、招遠市、蓬萊市登右營順治十八年(1661)棲霞縣汛、萊陽縣汛、八角口汛、之罘島汛棲霞市、萊陽市、煙臺市開發(fā)區(qū)及芝罘區(qū)寧福營康熙十九年(1680)寧海州汛、威海司汛、福山縣汛、行村司汛煙臺市牟平區(qū)、威海市、煙臺市福山區(qū)、海陽市行村鎮(zhèn)萊州營順治元年(1644)掖縣汛、西海汛、昌邑汛、濰縣汛、北海汛萊州市、濰坊市及長島縣文登營順治五年(1648)文登縣汛、榮成縣汛、靖海司汛、海陽縣汛文登市、榮成市、海陽市
三
清代設有水師,作為陸軍的輔助力量,非獨立兵種。清代水師而有內河與外海之分,設汛(或哨)、營、協(xié)、鎮(zhèn)、提督五級水師單位。膠東的水師為外海水師,基本建置單位為水師營。水師中又分為水兵和守兵,出海巡哨者為水兵,以戰(zhàn)船為依托;守兵主要保護軍港及要塞處,并為水兵提供給養(yǎng),以炮臺等工事為依托。水兵與守兵互為補充、攻守兼?zhèn)洌蕴岣吆7赖恼w效力。
順治元年,清廷“始于登州府設水師營,領以守備、千總等官,凡沙唬船、邊江船十三艘,水兵三百八十六人,駐扎水城,分防東西海口。”[8](第14冊P4002)順治十八年設登州鎮(zhèn)時,以其城守營水師改為前營水師??滴跛氖?1704),擴建登州水師,分前、后2營,海上防區(qū)東至寧海州,西到萊州府??滴跛氖迥?1706),將前營師移駐膠州???,巡哨南海,后營仍駐登州水城,巡邏北面海區(qū)??滴跷迨?1714),改革水師營制,僅存膠州前營水師,分南、北二汛,巡防南、北海區(qū)。雍正十二年(1734),在成山頭設東汛水師,水師基地擴展至成山頭。至此,在山東海疆形成了三汛水師,其中二汛位于膠東沿海,三汛水師均歸水師前營統(tǒng)轄,由登州鎮(zhèn)統(tǒng)之,形成定制。
清代水師實行巡海會哨制度,沿海各省水師以總兵官為總巡,副將以下為分巡,在所轄海域內,沿海往來巡查。登州水師前營南、東、北三汛亦進行巡海會哨,一般于每年“三月內出洋巡哨,九月內回哨?!盵9](P547)巡哨范圍見下表:[8](第4冊P4003)
總署統(tǒng)轄各汛 駐地巡哨范圍 今地登州鎮(zhèn)水師前營南汛膠州頭營子南至鶯游山,東到榮成馬頭嘴江蘇連云港至山東榮成東汛成山頭養(yǎng)魚池南至馬頭嘴,北到成山頭榮成北汛登州水城南至成山頭,北到隍城島榮成至長島縣
清廷裁并明代衛(wèi)所后,原衛(wèi)所等城防工事隨之廢除,海防設施主要集中在水師守兵所依托之炮臺的建設。雍正二年(1724),登州鎮(zhèn)總兵官黃元嚷上書:“山東沿海之炮臺,原系前朝之煙墩,非炮臺也?!贿^一土堆,上有炮亭一間,傍有營房三間,若發(fā)炮,連臺恐亦震倒”。[10](第2冊P506)且“向日并無兵丁,其營房竟為虛設?!L聞皇上有差官巡查之信,營弁始撥兵丁看守,然每臺不過一二名,時來時去,虛糜糧餉而已?!盵10](第5冊P619)
雍正四年(1726)二月,清廷議定將山東沿海僻處炮臺炮位撤回營汛操演,在沖要處修建廣東式炮臺20座,同年登州所屬八角口炮臺建成。雍正五年(1727),膠東成山衛(wèi)之龍口崖、文登縣之馬頭嘴、萊陽縣之丁字嘴三處炮臺建成(時年共建成6處,其他三處在即墨縣之蠕山、膠州之唐島口、諸城縣之亭子欄),“工程俱各堅固,一如八角口炮臺之式”。[10](第10冊P364)此后陸續(xù)修建炮臺,至雍正十年(1732),山東沿海共建成海防炮臺20座,分別是龍旺口炮臺,董家灣炮臺,峻山口炮臺,黃龍莊炮臺,丁字嘴炮臺,五皇島炮臺,馬頭嘴炮臺,石島口炮臺,養(yǎng)魚池炮臺,龍口崖炮臺,祭祀臺炮臺,芝罘島炮臺,八角口炮臺,天橋口炮臺,三山島炮臺。此后至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山東再未建筑海防炮臺。
清朝前期在膠東沿海的海防炮臺主要有海島炮臺、??谂谂_和海岸炮臺三種,規(guī)格較小,每座大概安放炮位3位,主要用三合土和磚石筑成。這些炮臺的火炮鑄造技術和建筑技術落后,弊端較多,攻防效果極差。平時能在維護海疆治安秩序,打擊和震懾海盜賊匪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無法抵御船堅炮利的外寇入侵。
綜上,經(jīng)過軍隊建制及防地轄區(qū)等調整,至嘉慶二十二年(1817),膠東地區(qū)陸地綠營兵與綠營水師共同負責海防事宜,以各港口、海灣、島嶼等要塞為依托的水陸相維的海防體系最終形成。這一體系中,登中營、登右營、寧福營、萊州營、文登營等五個海防陸地綠營兵駐防于沿海各府縣,鎮(zhèn)戍一方,維持海疆治安,同時也打擊人民群眾的反抗活動;綠營三汛水師之水兵負責海上巡洋會哨,維持洋面無事,而水師之守兵以炮臺工事為依托,保護軍事要塞之地。由于具備了以上積極因素,清代膠東海防在抵御海上入侵、維護海疆安全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清代的海防建設在部隊規(guī)模、防御能力上都超過了明代,但海防功能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和被動性,職責僅停留在緝拿海盜、防范走私等方面,在“重防其出”思想指引下,統(tǒng)治階層沒有考慮或意識到與外國入侵者交戰(zhàn),所以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國沿海各地海防設施大多廢弛,膠東半島也成為外國侵略者從海上入侵的首先之地。
[1]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趙紅.明清時期的山東海防[D].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7.
[3]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0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梁秉錕,王丕煦.萊陽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6]方汝翼等.增修登州府志[M].光緒七年(1881)刻本.
[7]楊士驤等.山東通志[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8]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9]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30輯)[M].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