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鈞
西南地區(qū)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是中國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qū)。分布了三十多個少數民族,由于各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文化的差異,以及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響,使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色彩文化呈現(xiàn)多樣性的特點。同時,各民族的社會生活又處于互為近鄰的區(qū)域里,各民族之間文化、民間習俗的相互影響,以及少數民族所共有的樸實、憨直、善良、熱情等人文品格的社會因素,使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又保留了淳樸熱烈、富有生氣的共同特性。
孔雀般美麗裝束的傣族婦女,是傣族色彩文化的特征之一。傣族婦女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婷婷玉立,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傣族婦女非常善于運用色彩裝扮自己,她們喜歡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肉色等多種艷麗文靜的色彩,運用在充分展現(xiàn)傣族婦女苗條身材體形的窄袖短衣和統(tǒng)裙上,表現(xiàn)孔雀開屏五彩繽紛的色彩視覺形象。(圖1)
圖1 傣族風情
侗族的織錦色彩文化在少數民族織錦中獨樹一格,侗錦的色彩的民族性非常濃厚。一般用黑色、白色的棉線做底色,在各種絢麗多姿的織錦圖案上,采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創(chuàng)造了濃艷粗獷的民族色彩風格。侗錦的圖案花紋有花木類,如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鳥獸類,如對鳳、鴛鴦、麻雀、春燕、牛羊等;有物器類,如花橋、鼓樓、月亮、星星、水波、銀鉤等;還有幾何圖案等。
色彩運用有除黑、白色調外,有大紅、土紅、棗紅、紫紅、黃綠色、肉色、淺藍、深藍等色彩。(圖2)
圖2 侗族頭飾及服飾
彝族漆器色彩文化是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又一明珠。彝族的漆器色彩傳統(tǒng)采用黑、紅、黃三種顏色彩繪,自古以來彝族人將黑色、紅色、黃色作為民族的象征色,彝族人認為:黑色表達莊嚴和尊貴的品格,紅色表示熱情和勇敢的意念,黃色代表美麗和光明的形態(tài)。在彝族漆器色彩的運用上,采用黑、紅、黃三種色彩的交叉、間隔的表現(xiàn)手法,使黑色基調漆器上的紅色與黃色構成鮮明的色相對比、明暗對比、強弱對比和色度對比。創(chuàng)造一種濃郁民族文化氛圍的色彩視覺效果。彝族漆器的圖案有抽象的幾何圖形、描繪自然的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花鳥草木,以及表達本民族鄉(xiāng)土文化和宗教信仰有關的題材。彝族漆器用的色料,采用土漆、銀朱、石黃等天然材料,采用傳統(tǒng)的制漆工藝。漆器的制作要經過胎骨選擇和處理、上色、彩繪等十幾道工序。彝族漆器色澤自然古樸、圖案底蘊豐厚,因此彝族漆器色彩文化既反映了彝族先民樸實淳厚的圖騰文化觀念,同時也表達了彝人純樸憨直勇敢的民族品質。(圖3)。
圖3 彝族漆器
從康藏高原遷徙至云南西北部的景頗族人,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由游牧生活方式轉化為農耕生產方式,創(chuàng)造非常獨特的民族文化。如景頗族織錦刺繡風格在西南少數民族織錦中獨舉一幟,他們采用羊毛為主要材料,這與他們傳統(tǒng)的高原生活方式有關。景頗族人非常有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的織錦刺繡圖案采用單線回紋圖案和單線直紋圖案紋樣,一圖一式,很難出現(xiàn)相同的圖形紋樣,
就婦女穿著的筒裙花紋有300種之多。因此圖案豐富多樣,色彩艷麗耀眼,真是令人贊不絕口。景頗族織錦刺繡用于長短裙、挎包、護腿、包頭等服飾配套用品。景頗族男女服飾都以黑、紅、白三色為主要彩色,佩戴數十串彩色串珠,銀手鐲以及紅色、黑色的小藤圈。耳戴銀耳環(huán),肩挎著各種色彩的織錦民族包有一種純樸、明快、醒目、熱烈的色彩視覺形象。(圖4)
圖4 云南景頗族服飾
富有強烈民族宗教文化色彩的納西族東巴壁畫藝術是西南少數民族色彩文化的獨特風貌。東巴壁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東巴文化其實是一種宗教文化,即東巴教文化,是納西族信仰的原始多神教,崇拜萬物有靈。
東巴文化作為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等文化元素。
東巴畫是納西族最原始的宗教繪畫,在納西族宗教儀式中,繪有各種類型的佛像、人物、動物、植物和自然神的形象,并對他們進行祭拜。麗江東巴壁畫色彩文化是納西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美術遺產。納西族東巴繪畫色彩藝術具有色彩美麗、線條流暢、動態(tài)優(yōu)美三大特性。在色彩運用上,采用自然顏料,用單線平涂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簡練概括、質樸古拙的形象,是中國民族繪畫色彩文化的珍寶。(圖5)
圖5 東巴壁畫
羌族是古代百余羌支中保留羌族最為傳統(tǒng)文化的支系。羌族服飾以古樸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精湛藝術,無論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長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長背心,包頭巾,纏綁腿,羌族婦女的衣服繡有花邊,有的衣領上還鑲一排梅花形圖案的銀飾,系繡花腰帶,足穿勾尖繡花鞋,喜戴耳環(huán)、圈子、簪子、銀牌等首飾。羌族男子的頭巾,頭帕多為黑白兩種顏色,婦女的頭巾除黑白兩色外還加些絲織品,頭巾上繡有色彩秀麗的圖案。
刺繡挑花是羌族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制作技術精湛,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情感。羌繡以五彩絲線或有色棉線為料,隨心應手地挑繡出花卉瓜果、飛禽走獸、松梅竹菊、團花緊簇、魚水和諧等各式花樣與圖案。羌族婦女都喜歡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經常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發(fā)辮盤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季包繡花頭帕。(圖6-7)
圖6-1 羌族婦女服飾色彩
圖6-2 羌族婦女服飾色彩
圖7 羌族民間刺繡色彩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qū)”。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tài)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
佤族的傳統(tǒng)服飾色彩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穿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佤族婦女的服裝鮮艷、美觀。上著黑色或藍色無領短衣,下穿漂亮的由紅、藍等多種圖案制作的筒裙(多用自織的麻布制成)。筒裙圖案多樣,各地不一。裙邊織有紅、黃、藍等顏色的花邊,裙上繡有各種顏色組成的幾種圖案。圖案近看交叉起伏,遠看似波濤滾滾,似魚鱗龍紋。西盟佤族女子穿貫頭式緊身無袖短衣和家織紅黑色條紋筒裙,赤足。佩戴銀或竹篾制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佤族女子戴大耳環(huán),頸間佩掛銀圈或數十串珠飾,喜戴臂箍、手鐲,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腰間亦用多個干藤圈或竹串為裝飾。披發(fā),發(fā)箍用紅布或金屬制作。
生活在阿佤山邊緣地區(qū)的孟連、瀾滄、雙江、耿馬和滄源大部分佤族未婚女子,天藍色或藍色是她們的首選服裝顏色,梳發(fā)盤辮,喜歡將假發(fā)一同盤在頭上,并在烏黑的發(fā)辮上常插幾朵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還在發(fā)辮上裝飾有兩個用多種毛線織成的小繡球,顯得活潑可愛。婦女結婚后衣著顏色開始改變,黑色逐漸取代青色或天藍色。留長發(fā),梳發(fā)挽髻或編發(fā)辮,以彩線纏發(fā),盤繞頭上,再綴以彩色毛線球,比少女時代更加嫵媚。老年婦女則用黑布包頭,在左側留有一截包頭穗。此外,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圖8-9)
圖8 佤族年輕婦女的服飾色彩
圖9 紅黑對比的佤族女性服飾配套色彩
哈尼族的服飾,千姿百態(tài)、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服飾適應于梯田農耕勞動,具有共同的刺繡圖案、裝飾物品和審美色彩,這是哈尼族服飾的基本特征。哈尼族服飾以黑色為美、為莊重、為圣潔,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還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哈尼族服裝用料主要是自己紡的靛藍土布。其紡織、靛藍染料都來自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邊的經濟林生產。
哈尼族服飾上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實質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折光,也是對祖先英雄業(yè)績的緬懷和記述。紅河縣部分地區(qū)的婦女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后面一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xiàn)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西雙版納一帶的哈尼婦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疊短裙,頭飾繁富。未婚時裙子系得高,緊接上衣,已婚則系得低些。(圖10)
圖10 哈尼族青年女性華麗盛裝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