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開來
在體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其身體素質很好,但就是不愿認真上課,也有部分學生體育成績不是很理想,他也不太愿意認真上體育課。導致我們學生的體質健康下滑,學校體育教學不容樂觀。
一、分析其原因
(一)社會現(xiàn)狀
現(xiàn)代社會高度發(fā)展,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越來越好,獨生子女家庭也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漸增大。由于獨生子女家庭與環(huán)境的優(yōu)越,以及家庭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使得他們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覺得上體育課太累,認為體育并不重要,導致他們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不高。
(二)性別差異,青春期的影響
初中學生即將或者已經(jīng)進入了青春期,特別是女生,她們正處于心理特征不穩(wěn)定和不成熟時期,她們比較內向、含蓄、敏感、自卑、畏難。在初中階段,進入青春期發(fā)育的學生有早有晚,身高差距較大,特別是在初一、初二年級,發(fā)育早、發(fā)育快的已經(jīng)接近成人水平,而發(fā)育晚、發(fā)育慢的還處于兒童階段,身高和運動能力差距增大,兩極分化嚴重。
(三)練習強度的影響
對于農村初中來說,上體育課都是自然班,而不是男女分班上課,這在某種形式上就造成了練習強度上的不合理。強度過大,女生和運動能力較差的同學就吃不消,吃不消就會影響其學習興趣,學習興趣不高,成績自然就上不去;而強度過小,運動能力強的同學學習起來就如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其學習興趣。
二、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1. 興趣。指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心理學上興趣定義為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
2. 需要。指個體對內外環(huán)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應。它常以一種“缺之感”體驗著,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最終導致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
3. 二者的相互關系。體育學習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探究或參與體育運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動力。
三、提高體育學習興趣的幾個方法
1. 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體育課的各個部分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熱身活動自己編,練習器材自己制,游戲活動自己想,練習方法相互學習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2. 和學生共同參與鍛煉。在我們的體育課堂上,教師的加入往往會給我們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 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素質,合理安排課堂內容,體育項目多樣化。體育教師要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扮演好各種角色,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體需求。
4. 獎勵融洽的師生關系。在體育教學中,師生間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的先決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是“引導、啟發(fā)、教育鼓勵”,將“言、行、意、情”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平時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多關心學生,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尊重學生的人格,及時疏導學生出現(xiàn)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來就是體育教學探索的主題,也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明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處理好主題與主導間的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體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只有對一件事情表露出極大的興趣和愛好時,才可能主動、自覺地認識它、接近它。所以,培養(yǎng)中學生體育課的興趣和愛好,是上好體育課的基礎。學生由排上課到想上課,最后發(fā)展到認真上課,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