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英
(北京交通大學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北京101500)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引起死亡的腫瘤中為居第2位,其發(fā)病高峰年齡為50-70歲[1]。因此,實現胃癌“定位、定量、定期”的及早診治對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胃鏡檢查是目前首選的胃癌診斷方法,特別是對于胃癌早期的診斷,其檢查圖像清晰,能夠直接觀察到患者胃黏膜的病變,特別是膨脹、隆起、潰瘍型的病變,但對胃黏膜下層浸潤的檢查欠佳[2]。鋇劑造影是一種臨床常用的胃腸道造影方法,其顯著優(yōu)勢是對胃癌病灶的定位、定量[3]。本研究旨在探討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在胃癌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指導選擇胃癌患者手術方式提供臨床依據?,F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為對照組,選擇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為研究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進行胃鏡檢查,研究組患者進行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對浸及≥2個病變部位的腫瘤以主要浸及部位進行歸類。檢測結果由2名放射科專家進行雙評,確定患者腫瘤的位置及大小。將檢測結果與手術實情進行比較,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及手術方式預測的準確性。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檢測所得數據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腫瘤位置診斷情況比較研究組對于賁門癌和胃體癌的診斷準確率均為100%,對于胃竇癌的診斷準確率為97.78%;對照組對于賁門癌的診斷準確率為100%,對于胃體癌和胃竇癌的診斷準確率為84.62%和97.37%。 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腫瘤位置診斷正確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腫瘤位置診斷正確率比較(%)
注:括號內的數為該組該病的病例數。下同。
2.2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腫瘤大小診斷情況比較研究組對于賁門癌、胃體癌、胃竇癌腫瘤大小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6.11%、93.75%、88.89%,對照組對于賁門癌、胃體癌、胃竇癌腫瘤大小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7.42%、84.62%、84.21%,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腫瘤大小診斷正確率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腫瘤大小診斷正確率比較(%)
2.3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食管受累情況判斷結果比較
對照組31例賁門癌患者中,浸及食管下端13例,術中探查食管浸潤的長度為0.51-8.23 cm,平均為(3.69±1.44)cm;檢測報告為1.12-6.45 cm,平均為(2.79±1.61)cm,對食管浸潤長度的判斷準確率為53.85%(7/13)。研究組36例賁門癌患者中,浸及食管下端17例,術中探查食管浸潤的長度為0.53-8.18 cm,平均為(3.79±1.38)cm;檢測報告為1.07-7.95 cm,平均為(3.58±1.40)cm,對食管浸潤長度的判斷準確率為94.12%(16/17)。兩組患者食管受累情況的判斷準確率有顯著性差異(χ2=6.679,P=0.025<0.05)。
2.4兩種檢查方法對手術入路預測符合率比較
累及食管的賁門癌患者均接受經腹手術。對照組食管受累的18例患者中有10例行胸腹聯(lián)合手術,8例行單純的經腹手術,經胃鏡檢測預測手術入路相符率為50.00%(9/18)。研究組食管受累的19例患者中有12例行胸腹聯(lián)合手術,7例行單純的經腹手術,經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預測手術入路相符率為84.21%(16/19)。兩組手術入路預測符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4.937,P=0.038<0.05)。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高致死率消化道惡性腫瘤。因此,應用現代醫(yī)學影像學技術,實現胃癌的“定位、定量、定期”診斷,準確預測手術入路,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義。胃鏡檢查、鋇劑造影檢查是目前常用的胃癌診斷方法。胃鏡檢查胃腸的病變部位圖像清晰,能夠直觀地顯示胃黏膜病變,但對胃黏膜下層浸潤的檢查效果欠佳[4]。鋇劑造影是一種臨床常用的胃腸道造影方法,其顯著優(yōu)勢是對于胃癌病灶的定位、定量[5,6]。對于胃鏡不能通過的狹窄病變部位,應用鋇劑造影能夠更好地反映胃狹窄部位的內部病變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本文采用兩種診斷法并用的實驗手段,旨在尋找一種更加完整的胃癌術前評估方法。
賁門解剖學位置位于食管與胃的交界處,而胃竇有幽門及角切跡為參照,因此,對于賁門癌、胃竇癌的診斷準確率高[7,8]。但有時會受腫瘤周圍炎性水腫帶的干擾而導致數據較實際值要大[9]。本研究顯示,兩種檢查方法對賁門癌的診斷率均為100%,胃竇癌的診斷率均大于97%,且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胃體癌的手術需要根據其病灶的位置選擇相應的近端或遠端胃大部切除,所以需要在術前對病灶進行準確定位。 而胃體癌病灶部位靠近幽門或賁門,與胃竇、賁門部位無明顯的分界,且胃鏡檢查對胃體部位缺少參照,容易迷失方向。特別是對于個體形狀差異性較大的胃,如胃較長等,僅僅進行胃鏡檢查定位更加困難。本研究顯示,單純應用胃鏡檢查胃體癌位置、大小的準確率為84.62%、84.62%,而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的準確率為100.00%、93.75%。可見,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有利于胃體癌病灶的術前定性、定位。
賁門癌患者的食管受累長度是預測手術入路的一項重要參考因素[10,11]。胃鏡檢查能夠實現對受累食管長度的測量,但是對于浸潤型胃癌,患者食管黏膜面的病變長度會小于實際的浸潤范圍。利用鋇劑造影檢查能夠直觀地顯示賁門癌食管浸潤的全貌,準確地反映食管浸潤長度[12],且有膠片記錄。但是由于腫瘤組織周圍常會伴有炎性水腫帶,因此,常會出現干擾,導致檢測數據有時會較實際值大。
本研究顯示,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對賁門癌患者食管浸潤長度的判斷準確率為94.12%,明顯高于單純胃鏡檢查的53.85%(P<0.05)。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預測手術入路相符率為84.21%,明顯高于單純胃鏡檢查的50.00%(P<0.05)??梢?,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能夠實現對食管受累長度的更精確的判斷,從而準確地指導是否給予患者開胸手術。
總之,胃鏡聯(lián)合鋇劑造影檢查對胃癌患者的診斷價值突出,能夠明確賁門癌患者食管受累長度,對手術入路的選擇準確,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春衛(wèi),王道才,張安忠等.早期胃癌氣-鋇雙對比造影檢查與胃鏡對照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0):1464.
[2]隋 海.53例胃癌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診斷總結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8):1531.
[3]紀 濤,徐 杰,李正華等.CT和鋇劑造影在胃癌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2):155.
[4]申玉蘭,陳克敏,劉 燕等.多排螺旋CT仿真胃鏡在T1和T2分期胃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12):1748.
[5]王 寰,陳曉光,劉海峰.放大內鏡聯(lián)合智能電子分光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29(11):1541.
[6]郭 濤,陸星華,周煒洵等.放大胃鏡結合窄帶成像技術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7):375.
[7]楊 平,彭 翔,鄧建中等.腹腔鏡與胃鏡聯(lián)合在胃部分切除術中的應用[J]. 廣東醫(yī)學,2010,31(13):1709.
[8]趙梅莘,丁士剛,劉琳娜等.術前胃鏡下胃黏膜活檢組織TrkB、TRIM29表達對胃癌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6):377.
[9] 汪長健,趙廣法,李清國等.胃癌患者術前鋇劑造影檢查對診斷和制訂手術方式的臨床價值[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3(4):269.
[10]趙梅莘,丁士剛,劉琳娜等.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異同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8):876.
[11]林曉琳,慎睿哲,程時丹等.胃鏡檢出胃惡性病變3460例分析[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5(3):217.
[12]王思平,朱 艷.胃鏡診斷胃癌1371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0,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