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日,一部關于老年人養(yǎng)老題材的電視劇《老有所依》熱播于各大衛(wèi)視,收視率一路飚紅。故事圍繞極具代表性的三個家庭六個老人的晚年生活而展開。貼近生活的劇情以及直面養(yǎng)老困局所引發(fā)的話題,使得這部電視劇在開播之初,就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極具中國特色的“421”家庭,即兩個年輕人要負擔四位老人的養(yǎng)老,已經成為“80后”必須面對的困局。劇中展現(xiàn)了老人們的生活百態(tài),遇到的各種養(yǎng)老問題,從“空巢”“啃老”到“空虛無助”等,由此揭示出中國家庭親情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一個個真實又殘忍的故事似乎更像是一連串“社會新聞”,讓人不由自主地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號入座。當這些殘忍并沉重的現(xiàn)實最終擺在觀眾面前時,又好像一面鏡子,讓他們在其中窺見自己,也窺見對未來養(yǎng)老的無奈、惶恐乃至對養(yǎng)老的提前預警——其實養(yǎng)老問題并不遙遠!
[關鍵詞] 《老有所依》;中國家庭;養(yǎng)老
雙獨家庭的無奈:上有老下有小,我們終將面對
如今雙獨家庭在城市很普遍,之前還在父母懷抱中受著寵愛的人,如今也開始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現(xiàn)實困局。劇中第一個家庭,江木蘭和呂希便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夾心層”家庭:小夫妻正值事業(yè)上升階段。但要接連面對木蘭父親江開國動白內障手術、貸款買老年公寓被騙、和木蘭爺爺被迫當起了“老漂族”。這邊呂希媽媽中風,只能臥床,呂父承擔了照顧呂母的重擔,可有一天洗澡時不慎跌倒,心肌梗死意外去世,這讓呂母備受打擊,一夜之間成了一位“失能”老人。加之照顧“失能”老人的養(yǎng)老院有限,床位稀缺。在事業(yè)和家庭的抉擇下,江木蘭和呂希只好雇傭保姆照顧呂母,結果又遭遇了保姆虐待老人的事件。這接二連三的變故讓小夫妻倆兒分身乏術,焦頭爛額,幾近崩潰。
第一個家庭其實是現(xiàn)實社會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家庭,要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問題:即既要養(yǎng)育教育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業(yè)工作問題,還要面對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如何權衡、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矛盾?趙寶剛導演既沒有夸大也沒有回避問題,引發(fā)社會思考,并建設性地提出了一些可借鑒的方法。
第一個家庭中的老年人之一江開國,輕信他人建議,將自己的所有積蓄及抵押房產貸款,為自己和父親認購了兩套老年公寓項目,結果開發(fā)商跑路了,他畢生的積蓄付之東流,房子被銀行收去,走投無路的他和爺爺最后還是要投靠女兒,過上居無定所、寄人籬下的生活。江父也代表了一大類老年人,勤勤懇懇一輩子,本想不給子女增加負擔,不服老還想發(fā)揮余熱自食其力,自作主張,但往往會上當受騙。老年人思想意識很多與社會脫節(jié),辨別能力較弱,“耳根子軟”、虛榮好攀比,騙子往往利用這一點行騙老年人。所以老年人在做重大決定或投資理財時一定要跟子女商量,最好在子女陪同下在正規(guī)的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不要隨意相信各種傳言,不要沾小便宜,不要把錢直接匯入陌生賬戶等。另外,江父還犯了個錯誤,就是保健意識不強,患“白內障”硬是沒告訴女兒,直到快看不見了才去醫(yī)院,這也是很多老年人的心理:本想省錢省事,最后病越拖越嚴重,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去醫(yī)治,有的病甚至耽誤了最佳治療期,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俗話說“上工治未病”“求醫(yī)不如求己”劇中爺爺患老年癡呆癥、呂母中風、呂父心梗,若自己或家屬有保健意識和防范意識,悲劇或許可以避免。我們常聽“父母健康就是兒女的福氣”,是啊,我們每個人都要從年輕時愛護自己的身體,學習些養(yǎng)生常識和急救常識,經常體檢。先管好自己,才有余力去幫助別人,才不會拖累親人。
啃老一族的背后:養(yǎng)兒是否防老?
第二個家庭中,獨生子余淼與潑辣蠻橫愛錢如命但好吃懶做的老婆田咪屬于當今社會中典型的“啃老族”家庭。因為先天患癲癇,體質虛弱,余淼只能靠母親亞芝養(yǎng)老金來生活,經營一家小報亭。然而被慣壞溺愛的他和妻子田咪一樣好吃懶做,眼高手低。懦弱的小男人性格在自私妻子的唆使下,不斷地向母親亞芝要錢。而亞芝也一再退讓,傾其所有,最后被小兩口逼得“凈身出戶”。亞芝原來想著“養(yǎng)兒防老”,沒想到最后被兒“啃死”。
“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中國人的骨髓,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就業(yè)形勢的日益嚴峻,使得“啃老家庭”越來越多。本來老人靠微薄的養(yǎng)老金可以勉強度日,但現(xiàn)在還要第二次“反哺”。這些“啃老”的年輕人從小被嬌慣,吃不得一點兒苦,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不說給老人養(yǎng)老了,還要被老人養(yǎng)著,真是畸形的社會現(xiàn)象,這是誰的錯?說遠一點,是教育的失敗,“寵兒如殺兒”,家長要讓孩子從小有擔當,有分享。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要讓他們適當經歷風雨,懂得拼搏和感恩。那么作為老人“亞芝”,現(xiàn)在要清醒:老有所依,是否還能依到子女?“兒女自有兒女?!保梢陨彀咽謳椭⒆咏鉀Q燃眉之急,但不能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要盡早為自己的養(yǎng)老做準備。如除了社會養(yǎng)老保險,自己的退休金外,老年人還可購買些商業(yè)養(yǎng)老、大病保險做補充。老年人抗風險能力弱,理財力求穩(wěn)健,不要去追求高風險的產品如股票等??梢愿鶕?jù)自己的能力買些低風險的國債、貨幣基金、銀行保本的理財產品,這些都是“善后”的行為。總之,誰有都不及自己有錢,養(yǎng)老要靠自己,養(yǎng)老金要靠自己年輕時的打拼和積累還靠老年時的理財能力。有了充足的養(yǎng)老金就能過上有尊嚴、富足的老年生活。這里也要給年輕人提個醒,養(yǎng)老規(guī)劃應從30歲左右做起,越早規(guī)劃,積累越多,受益越多。
空虛老人: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安慰。
相較于前兩個家庭而言,第三個家庭雖然少了一些苦難與窘境,但卻折射出“空虛”老人這一群體的現(xiàn)狀。劇中,方瓊是個“作媽”,年輕時是抗日英雄,又干了一輩子婦聯(lián)工作,從高干崗位退休,一下子沒了存在感,倍感失落。女兒雷頌華是企業(yè)經理,繼承了母親的強勢,忙于工作卻很少陪伴母親。于是精神空虛的方瓊便被賣假藥的團伙盯上,被奉為“財神奶奶”,她心甘情愿花大把鈔票買保健品,因為營銷人員很“關心”她,能陪她“聊天”。后來平淡無趣的退休生活讓方瓊越發(fā)地“作”,懷疑小保姆偷東西,懷疑保姆與女婿有染,強勢地指責一切,鬧得兩個女兒家雞犬不寧。還總懷疑自己身體有病,非常怕死……
這樣的老人其實會越來越多。退休了雖然有能力,但社會又不承認,看似老了,精力其實還旺盛。父母希望孩子多陪伴,但孩子們都忙,忽略了老人。當今社會,離休老人的心態(tài)問題更多的不是物質問題,而是精神上的空虛,所以我們呼吁要更重視“精神養(yǎng)老”。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臺灣女作家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這份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百善孝為先,盡孝不能等。其實撫養(yǎng)跟贍養(yǎng)是相互的,劇中江木蘭深情地對父親說:“你養(yǎng)我一小,我養(yǎng)你一老?!备改敢o兒女做好榜樣,讓“孝”傳承下去。不要像劇中木蘭嬸嬸和田咪,兩個典型的不孝子孫,最后都遭到了報應。而作為“方瓊們”,也應該體諒子女的難處,擺正心態(tài),自己找樂:應多參加集體活動,發(fā)展一兩項興趣愛好,多與老伙計們敘舊聊天,適當?shù)匕l(fā)揮發(fā)揮余熱。不合群、倔強、虛榮的老人可不受歡迎呦。多多鍛煉身體,少生氣,少攀比,少跟風。積極樂觀地生活,正確面對生死問題。
導演趙寶剛坦言以上三個家庭面臨的養(yǎng)老問題在現(xiàn)實中的的確確存在著,但解決不了又怎么辦呢。這便是他拍攝的初衷——要有心態(tài)上的準備,在年輕時開始為自己老年考慮的準備。所以在他看來《老有所依》要傳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養(yǎng)老觀念:不能光靠國家,兒女,“依”實際上更多地是靠自己。
在去年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上,“生二胎”的問題終于見到了一絲曙光,盡管還有些條條框框,但已經能讓人感到些許溫暖與溫情,而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腳步日益加速,國家也在想方設法面對、正視養(yǎng)老問題,加大投入和補貼,也出臺了“?;丶铱纯础钡姆煞ㄒ?guī),讓人看到了不少希望。但養(yǎng)老問題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長期任務,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解決。從“老無所依”到“老有所依”,字面上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現(xiàn)實中要讓“無”順利過渡到“有”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
“老有所依”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期盼,也是一種基本需求。世上最彌足珍貴的財富是生命與愛的傳承,希望老年朋友們都能優(yōu)雅一生,富足而退。
作者簡介:史云燕(1976—),女,陜西寶雞人,寶雞文理學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