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中國新詩呈現(xiàn)出了語言上的新特點,本文從哲學命題的方式支持了詩性知識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是對知識類型的新發(fā)展。通過對舍勒、福柯、曼海姆、貝爾和貝克等社會學家的理論引用總結出了詞語、語言、認知方式和意識與思維四種視角,本文對詩性知識的特征進行了歸納。通過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分析,本文對詩性知識的社會背景、意義轉向和現(xiàn)實境遇進行了論述。從個體化、脆弱性和裂變式發(fā)展來預測了當代中國詩性知識的發(fā)展。
關鍵詞:新詩;知識社會學;詩性知識;反知識
中圖分類號:I207
詩歌有沒有社會功能,回答是肯定的,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就曾在博客上撰文強調詩歌對社會的批判,這就引發(fā)了我們如何從社會學視角來看詩歌的問題。但是純粹意義上的社會學界的詩學研究并不多見。耿占春曾把詩歌和社會學之間的矛盾關系置于學科的層次進行過探討。他指出,對詩歌的社會學式的批評指出了詩歌“潛在的危害性”,對詩學的發(fā)展是有益的。[1]朱國華對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社會學詩學觀點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將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置于中國文化生產領域的語境中,圍繞布迪厄對于藝術祛魅、藝術自主性的論述, 其理論的跨語境效用,以及社會學詩學的理論盲點,集中進行一番批判性審理。[2]朱國華在這一交叉領域的研究首次把具體的社會學理論運用于詩歌的研究中,從布迪厄的“文化場域”來探討現(xiàn)代詩本土化發(fā)展路徑,提出的批評意見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3]邱運華對托洛茨基的社會學詩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并對托洛茨基的文學社會學觀點加以細致研究區(qū)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文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二、文學研究的階級意識;三、強烈的功利主義美學思想趨向。[4]
這些研究已經開始深入挖掘社會學理論在詩學上的解釋力,但是視野局限于單個理論,不能結合多重理論來分析現(xiàn)實境況,也降低了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力。當前的學術研究的狀況使知識社會學視野在詩歌本土化研究當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著眼于知識社會學,就社會學視閾內的中國新詩進行一番考察。
一、知識分類中的詩性知識
社會學家默頓指出,知識是一切形式的文化成果。知識社會學研究的是知識與社會或者文化中其他存在因素之間的關系。詩是一種用文字來表達觀點的寫作形式。文字是知識的載體,從廣義來說詩歌也可歸為知識的一種。詩歌作為知識,便不能不聯(lián)系到知識社會學這一門兼有語言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視野的社會學分支。套用一個哲學的命題來對詩與知識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命題A1:花是紅的。
命題A2:花是美的。
命題B1:人是美的。
命題B2:人是紅的。
上述命題中命題A1對描述花的顏色是簡單的意識反映,是物理學的知識。命題A2對花的視覺判斷,是藝術學的知識。命題B1對人的倫理判斷,是倫理學的知識,而命題B2將用物的自然屬性來描述社會屬性的人,這種形式上的不對稱形成了語言的反思和詩歌的意境?;蛘咭部梢园言姼杳麨橐环N詩性知識。這里我們先討論廣義的知識,也就是知識社會學家視閾里的知識。
知識社會學往往強調知識的社會性,也就是將知識看作秩序的來源,人類學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說甚至提出現(xiàn)實世界是建構在語言習慣之上的假設。我們可以從許多有哲學背景的社會學家身上看到很多來自對知識的秩序思辨的見解。事實上,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本來就沒有多少數(shù)理統(tǒng)計的實證研究,都是從類型學的視角進行闡發(fā),而知識的分類是知識研究的最常見也是最基礎的研究。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把知識分為實踐的知識、制作的知識和思辨知識。他特別將詩歌作為制作的知識的例子,而他指明制作知識的任務是制造,目的是展現(xiàn)制作活動以外的產品。不過此時,他沒有區(qū)分科學與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科學,或者這里的知識是狹義的知識——真理。[5]231法國學者洛克列出了知識的等級體系,分別是直觀的知識、證明的知識和感覺的知識,這里直觀的知識代表真理,這里我們仍然找不到詩歌的定位。知識社會學的開山始祖舍勒則將知識分為神話知識、宗教知識、哲學-形而上學知識、技術知識等七種知識類型。[6]156這一分類開始從現(xiàn)實社會中尋找根據(jù),但是詩歌恰凌駕于現(xiàn)實之上,也就是說詩歌既有神話、宗教、哲學、技術等知識,又有不被分類包含的物的知識。利奧塔主要針對科學知識提出了敘事知識的概念,以代表日常生活知識。這一點在詩歌作為知識的組織與科學知識的生產之間的區(qū)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但是這只是知識界把目光轉向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也不能完全代表詩歌。雖然詩歌主要來自于生活,但是很大程度上嵌套了來自于科學的知識。以上的論述往往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來分割知識,那么我們要嘗試基于詩歌的立場來區(qū)分知識。
在本文中提出的知識則是物理知識、藝術知識、倫理知識和詩性知識,還需要加諸一種社會知識,那就是在這里呈現(xiàn)的四個命題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一種知識,它是人創(chuàng)造的有目的的知識,是人為了進行溝通而衍生的產品,即表達知識。事實上,詩性知識也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中國的古體詩就只能算是表達知識,即通過修飾手法和白描來傳遞信息。所以本文提出了五種知識。這里物理知識囊括了物的一切機理,包括化學、力學宇宙、天文等門類。藝術是視覺的知識,是一種物的存在對人感覺上產生的某種情緒的知識。倫理知識是事物或現(xiàn)象在社會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對社會規(guī)范的評價。當然我們在這里重點談詩性知識。
二、作為反知識的詩性知識
在以往的研究中,詩性知識并沒有被提及,所以我們先從以往對知識的評價中來獲得我們對知識的見解,以再次旁證詩性知識的特殊性?;蛘哌@樣解釋,詩歌自然是一種知識,我們可以從學者們無所不包的知識的討論中來獲得對詩性知識的辯證認識。社會學大體上探討了知識的四種視角:(1)詞語;(2)語言;(3)認知方式;(4)意識與思維。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方面來討論詩性知識。
社會思想家??轮鲝垙脑~語的角度來觀察語言的流變來管窺社會現(xiàn)實的變異,他甚至創(chuàng)立了“知識考古”一詞專門指代他的話語實踐研究。??抡J為知識是世界觀的反映,他從詞語與物的關系中闡述了他的知識型理論。知識型理論中他區(qū)分了四種知識型,分別是文藝復興時期詞與物統(tǒng)一的知識型、17到18世紀的用詞的秩序表現(xiàn)物的知識型、19 世紀的用詞的秩序再現(xiàn)人對物的秩序知識型和現(xiàn)代的詞與物的分離的知識型。[7]256??碌闹R考古學視野讓我們看到了詞語系統(tǒng)走向獨立的歷史。無獨有偶,法國社會學家在“模擬社會”的論述中同時指出,符號系統(tǒng)的獨立使得社會被擬象物控制,這難免有些悲觀。不過我們需要承認詞語已經走向某種獨立,或者脫離事實、脫離客觀,但是它仍然來自于現(xiàn)實。就像鬼神之說,仍然在人類的掌控之中。詩歌以詞語的形式表現(xiàn),詞語開始獨立為一個系統(tǒng),它仍然是詩人的創(chuàng)造物,或者某種意義上是出版的創(chuàng)造物而已。以詞語表現(xiàn)的詩性知識只是一種呈現(xiàn),而這種特殊的呈現(xiàn)或許驚世駭俗,這恰是詩歌作為自由表達的體現(xiàn)。當代的詩歌詞語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挑戰(zhàn)詞語秩序的傾向,詩歌內容里大談性愛、死亡、存在的邏輯等等,而這都是人們在生活中極力想要避免的話題。
詞語同時作為一種語言,它與社會現(xiàn)實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語言社會學就是以此為出發(fā)點來探討語言的知識是如何反應社會現(xiàn)實的。語言社會學從不同社會群體使用不同語言的角度來開展的社會學研究,而詩性知識之間體現(xiàn)的語言的差異,即使有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甚至成長歷程都會影響到詩人的詩歌寫作,但是這些差異往往是無規(guī)律地隨意的,因為詩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隨意的創(chuàng)作,而且來自于外部的借鑒對詩歌語言的獲取也有重要的影響。雖然沒有確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證明詩歌語言的自由性,但是我們仍然相信,因為如果詩歌語言是一個公式或者規(guī)律的話,那么詩歌創(chuàng)作早就走向了死亡。
知識被看作是脫離于身體的話,自然就需要主動去獲取,這就是認知?,F(xiàn)象學社會學等派別傾向把世界認為是一個分類系統(tǒng),這個分類系統(tǒng)使得知識獲得意義,那樣也可以說這個分類的系統(tǒng)就是知識,需要去內化這個分類系統(tǒng)形成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感??梢哉f詩歌區(qū)別與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形式,也是某種分類系統(tǒng)的內容。這里借用哈貝馬斯關于共同知識的論述,詩人自然有一種自然知識,這來自于詩人對自己和對詩歌的界定和感受,當然也會存在相異的知識。這里的討論主要是知識是人的產物還是獨立于人存在的,而我認為是前者,因為幾乎所有的知識都體現(xiàn)為一種事后解釋,事后解釋源自于我們時間的一維性,這里就必須要提出,事后解釋的缺點——不確定性和多種解釋。而詩歌則是一種創(chuàng)作中的知識,恰和亞里士多德的解釋相符。詩性知識是一種正在被創(chuàng)造的知識,而不是在事物發(fā)生之后做出的解釋。
當然基于人思維的穩(wěn)定性,知識的穩(wěn)定性與其同期的穩(wěn)定性被一部分人質疑是否存在關聯(lián),而我以為這種關聯(lián)更像是一種虛假關系??枴ぢD烦欣^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開展他的批判,他指出思想認識的發(fā)展并不遵循自身的邏輯規(guī)律。在詩歌方面這一點能夠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很多時候詩人恰是正不斷嘗試著突破被別人稱之為思維慣性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的文字和思想來往于一個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國度,甚至沒有國家民族的界限。這是對現(xiàn)存分類系統(tǒng)的某種挑戰(zhàn)。但是這種挑戰(zhàn)又是遵循詩歌的原則和邏輯的,詩歌總是有一種模糊的創(chuàng)作邏輯,詩人總是不滿足于現(xiàn)實邏輯,因為那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完美的只存在詩歌的意向和詩人的腦子里。
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反思,我們可以得到詩性知識的幾個特點:(1)詩性知識是一個詞語的自成系統(tǒng),它是詩人個人的創(chuàng)造物,是某種模糊的詩歌邏輯指導下的產品;(2)詩性知識是一種自由的象征,它們是用來表達情緒和體悟,這種表達就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3)詩性知識的獲得不僅僅是詞語本身的意思,而是以詩歌為形式所體現(xiàn)出來的某種特殊語言體系,這種語言體系中包含一種內在的價值;(4)詩性知識是一種正在創(chuàng)造的知識,而區(qū)別于一般的事后解釋,從而避免了事后解釋的人的價值型的扭曲;(5)正是因為與事后解釋的價值改造的其他知識的區(qū)別,使得詩性知識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反知識,這種“反知識”是反對那些違背詩歌模糊邏輯的現(xiàn)實,詩歌在當代文學發(fā)展的流變中獲得了這種“反知識”的自我認同;(6)詩性知識是現(xiàn)實秩序的一種有益補充,這種“反知識”存在著某種正功能,即充實知識類型,豐富視野和傳遞思想等功能。
三、社會學視野下的詩性知識
1.詩性知識產生的社會背景
雖然說詩性知識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但是仍然存在于人類社會,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塑造,這些則可以從社會環(huán)境來討論。事實上,新詩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至少在中國是如此。所以為了區(qū)別于古體詩,取名為現(xiàn)代詩。這種現(xiàn)代性卻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發(fā)生著悄無聲息的變化。
美國社會學家貝爾較早地觀察到了一種區(qū)別與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代性的新的類型,他稱之為后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代性。他關于后工業(yè)社會的五個預測中已經被證實或者正在被證實,除了一點——他所認為的社會的中軸:理論知識。他認為在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知識會處于中性地位,成為社會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這一論斷難免有些理想主義,畢竟社會還在人類的手里,但是他也開啟了后現(xiàn)代主義研究的先河。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岁P于第二現(xiàn)代性的研究對理解知識有一個較好的借鑒作用。他把區(qū)別于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代性命名為自反現(xiàn)代性,意指一種自己反對自己的現(xiàn)代性。[7]284而中國的新詩也開始呈現(xiàn)出這一特點,傳統(tǒng)的知識秩序在造反。
現(xiàn)代主義 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形式(連接的/閉合的);目的;設定;等級制;控制/邏各斯;藝術對象/完成的作品;距離;創(chuàng)造/總體化;綜合;在場;集中;種類/界限;范式;從屬關系;隱喻;選擇;根/深度;解釋/解讀;所指;可讀的(讀者的);敘事/宏大歷史;主代碼;癥狀;生殖的/陽物的;妄想狂;發(fā)端/原因;形而上學;確定性;超越。
后現(xiàn)代主義 怪誕幻想作品/達達派;反形式(分離的/開放的);游戲;隨機;混亂;枯竭/沉默;過程/表演/發(fā)生;參與;逆創(chuàng)造/解構;對立不在場;彌散;文本/互文本;組合;并列關系;轉喻;結合;根莖/表面;反對解釋/誤讀;能指;可寫的(作者的);反敘事/狹小歷史;個人習語;欲望;多形的/兼兩性的;精神分裂癥;差異—延遲/痕跡;反語;不確定性;固有。
伊哈布·哈桑就在《走向后現(xiàn)代文學》中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做出了闡述,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強烈對比,我們不得不醒悟,原來文學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從象征主義走向了怪誕,從形式的走向反形式的,從等級制的走向混亂的,從創(chuàng)造走向了結構等等。[8]174后現(xiàn)代主義似乎已經打亂了我們對秩序井然的文學作品的印象,而中國詩壇梨花體、羊羔體、下半身等也無一不是一種嘗試。所幸的是,任何文學的嘗試都沒有對錯。
2.詩性知識的意義轉向和現(xiàn)實境遇
古體詩所要求的平仄和對仗,在自由主義浪潮中被拋棄。如此詩性知識失去了自我確認的一個標尺。那么詩性知識是如何形成本身的個性,以保持對別的知識的界限的呢?而回答在于意義的深度挖掘。除了對詞語的廣泛引入,其意義外延也得到很好的拓展。中國新詩寫作越發(fā)傾向于一種實驗——破壞性實驗。破壞性實驗是常人方法學派創(chuàng)始人加芬克爾創(chuàng)立的一項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式,它的意涵在于通過打破生活秩序來觀察社會現(xiàn)實如何得以建構的。也正如魯迅曾經提到的那樣,一流的文學作品在于毀滅美,從而獲得對美的認知,而這就是詩性知識對其意義的建構。一首詩總會有一些破壞秩序的句子,而那些破壞秩序的句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秩序就是寫作的意義所在。
古體詩和早期的朦朧詩中的詞語一定是人或者物,而現(xiàn)代詩中的詞語開始涵括一些社會事實。社會事實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克姆提出的用以指代那些外在于人的社會之物,例如制度、現(xiàn)象和結構。現(xiàn)代詩為表現(xiàn)的詩性知識則是一盤散沙式的表現(xiàn),任何只要能夠想到的、寫出來的詞匯都可以用來放進詩里,而且加諸一種社會意涵,使之成為新的意義的代名詞。
按照馬克思對社會實踐的定義,詩性知識的生產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參與社會實踐的個體應當獲得相應的生產資料。但是,以破壞秩序為特色的詩性知識被稱為非主流,這種破壞在很多時候并不能夠被接受。這就使得詩性知識生產雖然成為了產業(yè),卻少有收入。
詩性知識的生產者難以從生產中獲得與其付出對等的回報,詩人不再與詩性知識親近,而轉而生產一種近乎諂媚的偽詩性知識,這里的“偽”體現(xiàn)在情感的職業(yè)化上。一個詩人在觀潮時贊美大海,這是真實的感情,而他贊美一個觀潮景點的時候就顯得他感情失去了標的。資本的社會運作使得詩性知識的生產也不再那么純粹,政治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所把控的詩歌出版使得詩性知識產出質量降低。
四、詩性知識的走向
詩性知識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而現(xiàn)代性一直在變化。荷蘭學者賀麥曉就曾就中國早期新詩的現(xiàn)代性進行了研究,他指出了早期新詩在形式、內容和和語言方面的變化的現(xiàn)代性表征。這是新詩從古體詩中走出的第一次裂變。林鐵在其對90年代現(xiàn)代詩的研究中指出,1990 年代詩歌的轉向實際上就是詩歌內部的自我反思。[9]從新詩出現(xiàn)到90年代,雖然社會變遷迅速,但事實上,詩歌仍然在追求自我解放,仍然是在形式、內容和語言方面的革新。而新世紀以來,詩歌呈現(xiàn)出一種新的現(xiàn)象,即所指詩性知識,其中既有自由和異化的世界,又有雜亂的詞語秩序。結合當代中國新詩寫作和發(fā)展不難看出,詩性知識正在形成并逐漸改變中國新詩寫作。如果說要給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定下一個脈絡,就不難得出格律詩、第一現(xiàn)代性下的新詩萌芽、第二現(xiàn)代性下的詩性知識三個發(fā)展形態(tài)。而當代詩性知識的走向則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個體化。正如貝克指出的那樣,第二現(xiàn)代性作為一種自反現(xiàn)代性的后果之一就是個體化,這種個體化既非個人主義,也不是個性化,而是表現(xiàn)為個人生活的承諾和關系網的強迫性。詩性知識的個體化則是表明共同標準與個人標準的共存。詩的共同標準若稱為“詩理”的話,那么個人標準則是對“詩理”的個性化,個性化是這一整個時代的個性化,即后現(xiàn)代的任一表征都可能在這里體現(xiàn)出來。
第二、脆弱性。詩性知識對傳統(tǒng)詞語秩序的破壞和重構讓讀者難以接受,這就使得詩性知識只能在少數(shù)“懂行”的人中間。一方面,面向市場的出版業(yè)無法承受傳播詩性知識的虧損,這又使得私人出版物開始流行。民間刊物、內部刊物開始成為詩性知識的陣地。繼而詩性知識的生產者開始形成圈子,但是自身又投入到與詩性知識生產無關的行業(yè)中去,使得當代新詩的傳播變得相當脆弱。另一方面,資本開始運作到詩性知識的產出和傳播過程中來,經濟資本和政治資本開始進入詩性知識產出領域,而使得詩性知識功利化。[10]社會資本主要是運用于詩性知識的傳播過程中。人際關系網絡開始成為詩性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
第三、裂變式發(fā)展。詩性知識的傳播開始與各種媒體相結合。博客、網刊、微信等信息傳播方式都被用來作為詩性知識傳播。每一種傳播途徑又會引發(fā)相應的內容、形式和語言本身的裂變。這種裂變式的發(fā)展是迅速的,悄無聲息之中完成的。通過這種方式,詩性知識必將走向一種更極端,這種極端是將會作為對意義表達的新探索而在文學史上閃耀。
參考文獻:
[1]耿占春.作為自傳的昌耀詩歌——抒情作品的社會學分析[J].文學評論,2005,(3).
[2]朱國華.對反思性社會學詩學的反思[J].文藝理論研究,2007,(3).
[3]朱國華.對祛魅理論的祛魅解讀——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研究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邱運華.論托洛茨基的社會學詩學理論—兼及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學派問題[J].俄羅斯文化評論,2006,(10).
[5](英)邁克爾·馬爾凱.科學與知識社會學[M].東方出版社,2001.
[6](德)舍勒.知識社會學問題[M].華夏出版社,2000.
[7]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美)史蒂文·康納.后現(xiàn)代文化—當代理論導引[M].商務印書館,2002.
[9]林鐵.審美之維:當代漢語詩歌的現(xiàn)代性轉向[J].文藝理論研究,2007,(5).
[10]朱慧劼.詩歌與社會學分歧的消解與關系架構——兼議詩歌與詩人的社會屬性[J].星星·詩歌理論,2013,(10).
作者簡介:朱慧劼,(1991—),安徽宿松人,南京農業(yè)大學農村發(fā)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
(責任編輯:楊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