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瑛,夏 奕,張紅梅
(杭州市兒童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14)
新生兒臍帶切斷后便形成了創(chuàng)面,臍部護理不當易誘發(fā)感染。有資料表明[1],1 200例新生兒敗血癥中,存在臍部感染約占66.0%~87.5%,且大多為厭氧菌感染。因此,做好臍部護理對減少細菌侵入、降低感染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非常重要。臍帶夾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由于夾持力強而持久,能有效阻斷血運,操作方便簡單[2],目前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臍帶夾斷臍仍存在缺陷,如出血多、臍帶脫落時間延長,臍帶夾墜壓新生兒臍周皮膚易引起破損[3],進行臍部護理時無法充分暴露臍部等。為提高臍部護理的效果,縮短臍帶脫落的時間,降低局部感染率,減少并發(fā)癥,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新生兒科對200例足月新生兒采用去除臍帶夾和保留臍帶夾的不同方式來進行臍部護理效果的比較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由產科直接送入新生兒科室,且以臍帶夾結扎臍帶的新生兒;出生時間≤24 h;胎齡37~41周;出生體重 2 500~4 350 g;1 min Apgar評分8~10分,5 min Apgar評分8~10分;新生兒入科后藥物應用嚴格按照醫(yī)院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新生兒出生24 h后,符合取下臍帶夾條件,即臍帶殘端枯干、顏色變黃且呈半透明狀;新生兒母親無生殖系統(tǒng)感染、羊水污染等產科并發(fā)癥及內科合并疾病;告知家長相關事項,取得知情同意。符合納入標準的新生兒20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5例,女35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8.3±1.8)周;出生體重2 700~4 350 g,平均(3 206.6±405.2)g;1 min Apgar評分平均(9.3±0.8)分,5 min Apgar評分平均(9.7±0.4)分;自然分娩34例,剖宮產66例。觀察組:男57例,女43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8.3±1.7)周;出生體重2 500~4 290 g,平均(3 116.6±425.4)g;1 min Apgar評分平均(9.3±0.7)分,5 min Apgar評分平均(9.6±0.4)分;自然分娩31例,剖宮產69例。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臍部護理方法
1.2.1 新生兒出生24 h內臍部護理方法 兩組護理方法相同。每天進行臍部護理2次,護理時保留臍帶夾,取下臍帶夾下保護紗布,適當抬高臍帶夾位置,觀察新生兒臍部有無滲血滲液,臍輪有無紅腫、有無異常氣味等,然后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臍帶根部及臍周皮膚后,再用5%聚維酮碘溶液消毒臍帶根部及臍周皮膚,再在臍帶夾下用無菌紗布包裹以保護皮膚,同時注意尿不濕前端位置要低于臍帶夾位置,避免壓迫。
1.2.2 新生兒出生24 h后臍部護理方法
1.2.2.1 住院期間臍部護理 對照組:臍部護理方法同出生24 h內臍部護理方法,臍帶夾保留至臍帶自然干燥脫落。觀察組:在新生兒出生滿24 h后,評估臍帶殘端,符合取下臍帶夾的條件取下臍帶夾,用臍帶夾剪切器在臍帶夾尾部將臍帶夾剪斷后取下臍帶夾,之后再進行同對照組的常規(guī)消毒。兩組新生兒洗澡時均使用臍部保護貼,避免臍部沾到清水,洗澡后立即進行臍部常規(guī)消毒。臍帶脫落時及脫落后會有少量滲血或血痂,每日繼續(xù)消毒直至臍窩完全干燥。
1.2.2.2 出院后臍部護理的健康教育 出院前指導家屬掌握正確臍部護理及保持臍部清潔干燥的方法,發(fā)放臍部情況觀察表,講解觀察要求及記錄方法。對照組:臍帶未脫落者出院后臍部護理方法同出生24 h內臍部護理方法,臍帶夾保留至臍帶自然干燥脫落;臍帶已脫落者每天2次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臍窩及臍周皮膚后,再用5%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同樣部位。觀察組:臍帶未脫落者,每天進行臍部護理2次,護理時適當抬高臍帶位置,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臍帶根部及臍周皮膚后,再用5%聚維酮碘溶液消毒臍帶根部及臍周皮膚;臍帶已脫落者護理同對照組。洗澡注意點同住院期間護理,并告知家長注意尿不濕前端位置要低于臍部位置。
1.3 評價方法 入科后,每日觀察并記錄臍部滲血、臍部炎性分泌物及臍周皮膚發(fā)紅損傷情況,記錄臍帶脫落時間及脫落例數(shù);出院后電話方式隨訪上述情況,產后42 d來院復查再觀察上述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獲數(shù)據(jù)輸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采用秩和檢驗、x2檢驗和Fisher精確檢驗。
2.1 兩組新生兒臍部情況和臍帶脫落時間的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臍部情況和臍帶脫落時間的比較
2.2 兩組新生兒院內院外臍帶干燥脫落例數(shù)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院內院外臍帶脫落例數(shù)比較 例(%)
3.1 臍部護理的重要性 臍帶是連接胎兒和胎盤的重要結構,新生兒出生后臍帶被結扎,新生兒與母體“脫離關系”,但是殘留在新生兒臍部的臍帶殘端在未愈合脫落之前,是一個開放的創(chuàng)口,有豐富的血液,易滋生病原菌[4],如果臍部護理不當可引起感染,容易導致高膽紅素血癥、敗血癥甚至腹膜炎等并發(fā)癥,因此做好新生兒臍部護理非常重要。
3.2 保留臍帶夾進行臍部護理的缺點 保留臍帶夾進行臍部護理時臍帶暴露不充分,不便于臍部的觀察及護理;由于臍帶夾重力墜壓,摩擦新生兒臍周皮膚易致皮膚破損[5];部分護士在護理臍部時,為提高消毒效果,過度牽拉臍帶夾,會引起新生兒的不舒適;臍帶夾下用于保護皮膚的紗布容易被大小便所污染,紗布污染后增加了臍部感染的發(fā)生率;臍帶脫落快是防止臍部并發(fā)癥的有效途徑之一[6],但因臍帶夾遮擋臍部,護理時沒辦法徹底消毒,臍部容易有滲血及炎性分泌物積留,臍窩潮濕,不利于臍帶干燥脫落,所以保留臍帶夾進行臍部護理的臍帶脫落時間通常較長。表1、表2顯示,對照組新生兒臍部滲血、臍部炎性分泌物、臍周皮膚損傷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7.5±1.7)d,院內臍帶脫落例數(shù)對照組明顯少于觀察組。
3.3 去除臍帶夾后進行臍部護理的可行性分析 據(jù)臨床觀察,臍帶夾放置達24 h以上即能形成干燥如片狀的結痂,局部極少有滲血、滲液[7]。因此,在出生24 h后去除臍帶夾行臍部護理,臍部暴露充分,便于操作及護理,同時也有利于保持臍帶清潔干燥,可以促進臍帶脫落時間的縮短;避免因臍帶夾壓迫所可能導致的皮膚損傷;避免因牽拉臍帶夾而給新生兒帶來的不舒適;臍部無需使用紗布,減少紗布被大小便污染的情況,降低了感染率。通過有效臍部護理,盡量縮短臍帶脫落時間對于預防新生兒因臍都感染而引發(fā)的并發(fā)癥意義重大[8],出生滿24 h后去除臍帶夾同時配合每天常規(guī)的臍部護理,有利于縮短臍帶脫落的時間,能減少感染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表1、表2顯示,觀察組新生兒臍部滲血、臍部炎性分泌物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且未發(fā)生臍周皮膚損傷,臍帶平均脫落時間(5.3±1.2)d,院內臍帶脫落例數(shù)增加,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新生兒出生24 h后,評估臍帶符合條件者可去除臍帶夾行臍部護理。
3.4 去除臍帶夾后進行臍部護理存在問題 觀察組新生兒中1例發(fā)生臍部滲血,分析原因為臍帶結扎時位置過低,緊密性不夠,血流未能完全阻斷,導致松夾后局部滲血;2例出現(xiàn)臍部炎性分泌物,原因為在出生后24 h內臍帶夾尚未去除時常規(guī)護理中的消毒液殘留的水分留在臍窩皺褶內,細菌通過毛細孔進入臍部,引起炎癥反應。
參考文獻:
[1] 劉春利,賀艷麗,楊榮.自制臍帶帽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9):3523-3525.
[2] 李雅岑,葉彩眉,張慶喜,等.應用臍帶夾與氣門芯套扎斷臍的效果比較[J].護理與康復,2012,11(9):845-846.
[3] 莫暖姣.新生兒臍部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10):1146.
[4] 王芳,潘名娥,童寶琴,等.特殊臍帶夾和氣門芯用于臍帶結扎的效果比較[J].護理與康復,2013,12(2):137-138.
[5] 蘇麗東,唐鴻玉.兩種臍帶殘端處理方法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5A):51-53.
[6] 何婭娟,唐曉英.臍帶夾和氣門芯扎臍方法的效果比較分析[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7,22(5):487-488.
[7] 陳曉映,全小珍,張愛金,等.應用臍帶夾結扎新生兒臍帶臨床效果觀察[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10,40(5):506-507.
[8] 周葒,姜燕.早產兒二次斷臍的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23):28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