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心理學主張在英語教學中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發(fā)展放在同等的地位。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和認知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認知教學法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新方法。本文首先介紹了認知教學法的概念、理論背景以及主要原則。通過與其他教學法的比較,對認知教學法做出了批評性分析。
關鍵詞:英語教學;認知教學法;批評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087-02
一、認知教學法簡介
20世紀60年代末,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而來的是更多的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由于語言的區(qū)別,不同語言群體的相互理解變得非常重要。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人們需要學習各種不同于自己民族的語言,特別是歐洲各國語言的傳播加劇了這種需要,語言的教與學日趨成為人們的必備課程。同時語言教學者也需要更多努力來使學習者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語言教師和學習者都是語言教學的中心,60年代之前的聽說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未得到重視,學習效果顯然也不好。隨著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語言學家開始著重研究二語課堂中的學習者地位,隨之而來的是從學生心理發(fā)展出發(fā)的認知教學法。認知教學法認為語言學習是包含學習者內部心理學習的一個過程,強調學習者課堂上的主動地位和有意識的語言習得。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地道的語言能力、直覺性思維和語言使用策略并使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二、理論背景
作為二語教學中的重要主體,教師與學生都具有頗為重要的地位。認知教學法從兩者地位出發(fā),不僅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更著重強調了所學知識在學習者內心的發(fā)展。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其重要的語言學背景。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使人們能夠創(chuàng)造并理解大量的母語語句,包括人們以前從未聽說的句子。無論語言單位大還是小,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人們都有能力把分離的語言單位組合成完整的句子。1957年喬姆斯基《句法結構》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轉化生成語法的到來。他主張演繹歸納法,語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內在的,嬰兒剛出生就具有某種適合學語言的能力。因此,無論母語還是外語,語言學習都是學習者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學習者是中心。語言習得方面,認知心理以及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理論(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都為認知教學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語言習得是指學習者對于語言的學習以及理解,是一個內部深化的過程。語言學習不一定是指語言習得,學習語言了不一定意味著習得了語言。不僅僅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們以及認知領域的學者們也熱衷于語言習得的研究。對于語言習得內部過程的研究有助于幫助語言教師理解學生的狀態(tài),提高教學效率。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來講,語言是內心的一面鏡子,它是人類智慧的產物。認知心理學就是從認知的角度研究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當學習者把新事件或事物與已存在腦海中的認知概念相聯系時發(fā)生的。因此意義學習理論也稱作效率學習理論,要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語言教育者需要關注學習者內部的認知圖示,了解其內心發(fā)展。
三、基本原則及技巧
認知教學法有以下八項基本原則:(1)語法規(guī)則知識有利于語言學習。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來決定教學內容。(2)教師可基于學生已有知識演繹性教學。(3)著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語言表現力。(4)學習者是課堂教學的中心。(5)語言練習是主要課堂形式。(6)將學習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7)聽說讀寫能力同等重要。(8)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以上原則,對于教師而言,采用認知教學法也有相應的許多技巧。最常見的則是教師可有意識地教授語法、意譯及解釋。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講授新課文時,則可有意識地解釋新出現的讀音、詞匯,讓學生有準備地理解句法及語篇意義。總的來說,認知教學法強調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基本功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于第二語言初學者以及語言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深入的理解非常重要。
四、利弊分析
認知教學法出現于聽說法備受爭議之時,相較于以前的各種教學法,認知法具有許多優(yōu)點,然而在語言教學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認知法依然有其不足。首先其優(yōu)越性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它強調創(chuàng)造性和意義,這一偏向給予學習者更多理解不同語言模型和創(chuàng)造更正確語句的機會。第二,它利用了心理能力,更加關注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這是以往教學法所未涉及的。第三,建立在學習者已有知識及意識圖示的意義學習法將會大大提高學習者興趣。第四,通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和語言表現力,認知法是教學領域的一大飛躍。第五,結合了語言學和心理學,語言教學領域得以極大開拓。語言教師想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全面看待其不足之處:第一,意義性學習的內容不容易發(fā)現。比如常見的學習者的意向圖示,“a boy is kicking a ball”,學生們則很容易聯想到一個小男孩踢球的情景,加深對詞及短語的理解記憶。然而,對于a kingdoms daily life,就難以形成固定的圖示。第二,被認為是現代版的語法翻譯法,認知法過多強調分析和理解。第三,沒有完整系統(tǒng)的課堂活動,并未重視真正的語言交流能力。因此,隨著教學法的發(fā)展,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學者不斷研究,語言教師們不斷調整教學方法,開始由側重于學習者內部習得過程的認知教學法,轉變?yōu)閭戎嘏囵B(yǎng)學生語言表現能力的教學方式,著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就是后來的交際教學法。因此,對于認知教學法,語言教師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特別是第二語言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強調,有助于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認知教學法缺乏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過分強調基本能力,這是需要改進的,教師們應博采眾長,在打基礎過程的同時也要重視交際能力的教學。
參考文獻: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York:Prentice Hall,Inc,1994.
[2]Cook,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Nunan,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Heinle/Thomoson Learning,1999
[4]Richards J C,Rodgers 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2000.
[5]王春湘.認知教學法綜觀[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
[6]王革.論認知法與英語教學改革建的契[J].英語教育與職業(yè),2004,(30).
[7]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舒亞琴(1990-),女,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