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琴
【摘要】于漪是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 對我國語文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她的課堂教學充滿神奇的藝術感染力,這感染力來自于生動親切的語言美,激情洋溢的教態(tài)美,巧設課堂教學的情景美。
【關鍵詞】于漪;課堂教學;感染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于漪是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課堂教學是反映于漪教學理論、教學思想最直觀最有效的方式。學習研究于漪的這些經驗和思想,有助于我們總結系統(tǒng)的語文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為語文教育做出些探索。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課堂教學順利地進行,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是大有裨益的。一位教育評論家曾這樣評價道:“聽于老師講課,就像接受了一次藝術的享受?!北疚膶⒂阡粽n堂教學的感染力分為三個方面,來嘗試探討其課堂教學感染力。
一、生動親切的語言美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語言是學好這門藝術的基本功,精湛的語言藝術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于漪課堂教學語言的生動親切得益于她深厚的學識和文化功底上。
教《七根火柴》中無名戰(zhàn)士犧牲的場景時,于漪打算提問:“這兒對無名戰(zhàn)士進行了怎樣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于漪覺得這真是平淡無奇的問法,“在寫作術語上打轉,置身于旁觀者的立場,問得蒼白無力。我立刻自我否定了?!庇谑撬堰@句話改成“無名戰(zhàn)士犧牲前說的什么話?有怎樣的動作?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可是于漪還是覺得不滿意:“然而我又立刻自責起來,我覺得自己十分笨拙,找不到恰當的語言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咀嚼體會?!弊詈?,于漪想到天安門,想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眼前仿佛出現一幕幕為建設新中國而前赴后繼的悲壯場面,熱血沸騰,脫口而出:“無名戰(zhàn)士留給人間的最后的話語是什么?最后的動作又是什么?這些語言和動作顯現了他怎樣的心靈,怎樣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的偉大之處在哪里?” [1]這里,于漪不僅僅是停留在語言表層上,而是深掘到了思想、感情里,如果沒有這種深厚的文化感情,語言就只是單純的表達符號了。
于漪重視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提倡以情動人,在教學過程中常以恰當的教學語言、豐富的思想感情,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因此,于漪被認為是“情感派”最具代表的人物。
二、激情洋溢的教態(tài)美
說到于漪的教態(tài),她的學生朱旭初是這樣描述的:“她卻說得那樣娓娓動聽。嫻雅和悅的教態(tài)、生動準確的語言、清晰而嚴密的思路,像山間流水,既清澈,又流暢,潺潺流入我的心田……” [2]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略窺于漪的教師形象。
張志公曾說于漪教書簡直著了魔,于漪也說過,即使生著病,只要一站到講臺上,就會滿懷激情地給學生授課。這是于漪熱愛語文教育的體現,也是她數十年教學生涯始終如一的真實寫照。
每當站在講臺上,于漪就忘記了自己。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課堂上哀思如潮”;教《海燕》時,與學生一起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用聲音再現了海燕在藍天下、大海上的悲壯身姿;教《春》時,學生背誦古代詩歌,想象春的景象,通過一幅幅春景圖,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懷抱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都隨著于漪的指揮棒而或喜或悲,這都得益于于漪的教學激情。
于漪說:“要使學生感動,首先教師自己要感動;要使學生熱愛語文,首先教師自己要對祖國的語言文字一往情深、鉆研入迷。”于漪心中正是有一團火,她燃燒自己,用心中的火感染學生。
三、巧設課堂教學的情景美
教學情境是教學中的具體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師生情緒和情感所構成的教學氛圍及場景,包括物理和心理兩方面內容,是“情”與“境”的融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主要作用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于漪認為:人的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師應該用教學激情來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創(chuàng)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產生身歷其境之感。這就是于漪的“情境說”。為了讓知識更直觀地呈現,讓學生用愉快的心情學習,于漪通過巧妙引用詩歌,展示實物、圖片等來創(chuàng)設情境。
在上朱自清的《春》時就巧妙引用詩歌。她在導入中說道:“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萬象更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彩筆描繪它,歌頌它。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樣描繪的?蘇舜欽在《淮中晚泊犢頭》中又是怎樣寫春的呢?” 詩文以朗朗上口的韻律感染了學生,學生在回憶背誦古詩過程中,不僅達到了溫故知新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做好了學習新課的心理準備。此刻,學生的心里已經形成了一幅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的春景圖,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能夠借助過去所知道的對春天的印象來理解課文所描述的景色。
此外,展示實物、圖片等方法是遵照了教學原則中的直觀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認識、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都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于漪課堂教學的感染力之一便是傳授的知識形象生動,易于接受。
上《賣油翁》時,在講賣油翁的“瀝油”絕技時,于漪出示了古代的銅錢,學生情不自禁地“呀”了一聲,使得教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賣油翁的“瀝油”絕技的贊嘆。
展示圖片也是于漪直觀教學使用的手段之一。教《圖畫》這篇課文時,于漪展示了大量的中國山水畫和外國的人物油畫,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特色;教《春夜的回憶》時,于漪讓學生瞻仰周總理的遺像,激起學生對總理的深切懷念之情。
總的來說,于漪老師以教文育人的理念為宗旨,在全面育人的教育中以情感教育為突出特征,讓其課堂教學充滿感染力。
參考文獻
[1]于漪.淺談教師語言的內在素質[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于漪.可以做得更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陳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