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杰
【摘要】氣韻一詞,來源于謝赫的《古畫品錄》,其提出了著名的繪畫品評六法論,即:“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自他提出“六法”以來便成為中國繪畫品評的重要標準。五代以降,筆墨有了充分的發(fā)展和完善,各種用筆、皴法都在此時紛紛亮相,后來的各種筆法和筆墨語言可以說在此時已基本形成。
【關鍵詞】氣韻 筆墨韻 律感
謝赫是南朝梁齊間的畫家和理論家,著有《古畫品錄》一書,氣韻便是六法中的第一法。
南朝以降,中國繪畫有了非常大的發(fā)展,畫家開始總結經驗著書立說。從“六法”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繪畫綜合方面的思考與探索,以此推之,當時還未有筆墨之意識,其畫主要是用線條和色彩來表現(xiàn),此亦是當時最基本的繪畫方式。追根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繪畫最主要的表現(xiàn)內容體現(xiàn)在六法中就是氣韻生動的問題。徐復觀認為:“氣韻生動乃是顧愷之的所謂傳神的更明確的敘述。凡當時人倫鑒識中之所謂精神、風神、神情、風情都是傳神這一觀念的源泉,當然也是形成氣韻生動一語的源泉根據(jù)?!币佬旃?,“氣韻生動”四字可謂“神”的觀念的具體化,這非常值得我去研究一番。鄧椿《畫繼》進一步說明了氣韻與神的關系,“畫之為用大矣,而所以能曲盡直,一法耳。一者何為?日傳神而已,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边@樣看來,基本上可以說“氣韻”便是“神”。
氣韻是對傳神的進一步發(fā)展,然氣韻和傳神還是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傳神只是一種表達精神的要求,而氣韻則對畫的形式也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說,只有體現(xiàn)出了氣韻的畫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精神。氣韻,也可以說是一種傳達了內在生命力的外在形式的韻律感。
長期以來,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元代時期的繪畫是最重筆墨的繪畫時期??v觀元代大家的繪畫作品,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倪瓚的《六君子圖》、黃鶴山樵的《青卞隱居圖》、吳鎮(zhèn)的《漁父圖》等便可發(fā)現(xiàn),這些傳世名畫確實頗為講究筆墨,也是筆墨在明清時形成獨立審美標準之濫觴。然黃公望在《寫山水決》中說到:“作畫只是個理字最重要?!边@樣看來最為重要的筆墨位置何在?故元代繪畫重筆墨輕物象的言論值得后人進一步研究,因為筆墨在元代并未獨立,而是元人在宋人的筆墨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把宋人的文人畫影響推得更遠而已。
明清之時,筆墨逐漸獨立出來,成為凌駕于繪畫各因素之上的獨特審美標準。董其昌云:“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不如畫?!碑敃r以董其昌、“四王”引領的仿古可謂盛極一時,這樣的風氣在中國繪畫史中盡然影響了三百年之久,然而在三百年之后,“四王”之風被歷史所拋棄,而原因竟然是復古。上世紀是個追求創(chuàng)新的時代,當然一味地“復古”就不合時宜了,在明末的董其昌、陳繼儒等人倡導文人畫與筆墨之前,中國畫壇并未有人真正提出過筆墨。筆墨為何在當時成為大家追求的對象呢?這是因為中國人的繪畫思維可以說是意象占主要的,在意象思維中又有造型思維,而這里所談的筆墨就是意象的東西,它是從屬于古代哲學的精神層面的范疇。因為在藝術上對真實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的要求,相應的造成了筆墨本身復雜形態(tài)的變化。加之自唐以來對以書入畫的要求的提出,因此筆墨變得越來越講究起來。由此看來,筆墨及筆墨思維在中國古代的繪畫中是非常重要的。然今人對筆墨也是頗為講究的,那么,筆墨的特點究竟是什么呢?筆者看來,其一,中國繪畫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真實形色的再現(xiàn),而是以筆墨概括物象來創(chuàng)造意境。其二,在作畫過程中,復雜和較抽象的對象則一般處理成筆墨關系。其三,從自身喜歡的筆墨出發(fā),主動選擇表達對象,筆墨有助于形成獨特個人風格的繪畫題材。
綜上所述,“筆墨”已成為中國畫的底線、靈魂之說已成定論毋庸置疑。縱觀20世紀中國畫壇,有講究傳統(tǒng)筆墨的黃賓虹、潘天壽,也有轉換傳統(tǒng)筆墨的林風眠、吳冠中,由此證明,今天的審美標準已不再唯一,多元化的審美標準已勢不可擋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