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娟
《山居秋韻》
石灣動物陶塑起源可追索到漢朝,有出土的陶豬、牛、羊、雞、鴨為佐證,歷史越千年。
而真正的發(fā)展成熟期卻是在清代中后期。其時出現(xiàn)了動物陶塑名家黃炳。青白釉的《臥鴨》是其代表作之一。他所始創(chuàng)的胎毛表現(xiàn)技法,為后來霍津的胎毛牛、區(qū)乾的胎毛知時鳥、喜鵲、曾良的鷹所效法,逐漸發(fā)展豐富而成石灣動物陶塑的鮮明特色。
師祖區(qū)乾大師以“胎骨出毛”技法見長,具有深厚扎實的寫實造型功夫,他將石灣胎毛動物技法發(fā)揚光大并推向高峰。
我的恩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曾良先生深具文人意識,他的作品融傳統(tǒng)胎毛技法于寫意之中,強調作品的“坭巴味”,即以手塑捏中陶坭因擠壓、拉伸和干濕度不同而在有意與無意之中形成的肌理變化,這是以手作筆如中國寫意花鳥畫般塑出動物陶塑栩栩如生的靈動變化。
他們同承古法而各有追求。師祖區(qū)乾將胎毛技法運用于寫實之中,工致細膩地把各種動物的外在特征和動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恩師曾良先生則將胎毛技法用于寫意之中,以雄鷹之塑造為最,增其松活靈動變化,而求其內在精神品格的表達,因此有“鷹王”之譽。
他們在作品的意趣和技法側重中殊途,而在動物本體的關注上又同歸。一個是真情真性的外露,一個是深沉厚重的內收,個性顯現(xiàn),卓然特立自成一家。國畫大家齊白石有云:“學我者生,似我者死?!?/p>
《年年有余》
在深入研究前輩們的藝術風格之后,如何建立自我的風格,塑出自我,成為我常常思考的問題。
然而,不斷的思考告訴我,個人風格的形成是漸變的它不是一種苦思冥想之后生搬硬砌的基因突變,而是作者審美情趣和學識修養(yǎng)在歷經歲月不斷的提高和完善當中自然而然的瓜熟蒂落。
明乎于此,我潛下心來讀書、看展覽、旅行,常去鄉(xiāng)間原野,眼觀心記加攝影把種種有感覺有感悟的動物、事物、情思、韻趣,具體的影像,情境和抽象的思緒、聯(lián)想儲于腦海,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又默默的檢索翻閱,我的很多作品構思都是在這樣一個循環(huán)往復中的過程中由模糊的概念漸變?yōu)榍逦膱D像。這樣出來的作品必然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這樣的作品又必然會給作者帶來表達語言上的新挑戰(zhàn),唯其如此,才是塑出自我風格的必經之途。
藝術作品是作者用心泉澆開的花朵。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所愛綴成了它美麗的花瓣。因此,每朵花的盛開就是作者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的一次綻放。
我的作品《年年有余》中的魚鷹為什么不是洋洋得意地叼著魚的樣子,而是悠然自得地在礁石上聽濤看海呢?
作品中的魚鷹被人格化和理想化地從追求物質享受的“年年有魚”,詩化為追求心靈感受的“年年有余”此作是我通過反復推敲后確立的一個舍小情趣而求大境界的構思。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悠閑的白天鵝像朵朵白云飄進我的夢境。作品《詩情畫意》里的白天鵝閑逸而優(yōu)雅,散淡卻溫馨。它寄寓著我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心中對美好生活的解讀。
它就像一株東籬下隨風搖曳的秋菊把清芬飄散在似水流年。
這兩件作品我追求的是花鳥畫式情景交融的語言表達形成可以說是我詩意動物陶塑形成期的作品。
其后《山居秋韻》是此風格的延續(xù)和強化。我喜歡秋天,喜歡它那種熱烈后的清逸寧靜、張揚后的大氣沉潛。
涼風輕輕吹過,光陰慢慢流轉,花落人閑里自有閑適靜謐的詩意。粗拙的石墻上小鳥的啁啾嗚唱將山間幽清的氣氛推向極致。
我喜歡聽經典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對其晶瑩如玉純潔無瑕之質更是神往?!抖偾芬允癁车姆赂绺G開片白釉表現(xiàn)雪景,把鴛鴦作為純潔愛情的象征,使作品富有浪漫情趣和詩意。
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的動物陶塑在繼承傳統(tǒng)中形成了融情入韻巧拙相生的表達技巧和寧靜優(yōu)雅的個人風格。人們說畫如其人。我說:塑亦如其人。帶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作品必然是作者思想境界和審美趣味的載體。
《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