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 晴
基于praat工具的歌唱聲學分析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guān) 晴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shù)系
音樂是有賴于聲音振動這一物理現(xiàn)象而存在的,因此人們對聲音的本性、聲音各個側(cè)面的特性以及聲音振動的前因后果的認識和理解,就影響到人類創(chuàng)造音樂時運用物質(zhì)材料、物質(zhì)手段的技術(shù)、技巧、藝術(shù)水平,也影響到人類認識自己的聽覺器官對聲音、音樂的生理、心理感受與反應的正確與深刻程度。該文主要對歌唱聲音共振進行分析,以期為聲樂教學實踐提供一個量化分析的研究渠道。
音樂聲學 共振峰 教學應用
“音樂聲學”(Musical Acoustics)亦稱“音樂音響學”,是著重從聲學角度研究音樂音響的科學。音樂聲學是聲學的分支,關(guān)注于研究和描述音樂的物理性質(zhì)——如何讓聲音作為音樂作品。音樂聲學研究領(lǐng)域的例子如樂器的功能、人聲(語音和歌唱的物理學)、旋律的計算機分析,以及在音樂治療中的臨床應用音樂。
當兩個不同的音場一起播放的同時,他們的聲波互相交流,在空氣壓力的高點和低點相互加強,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聲波。其結(jié)果是,任何給定的聲波比正弦波更復雜地可以通過適當?shù)念l率和振幅(頻譜)的許多不同的正弦波來模擬,人類聽力設(shè)備(由耳朵和大腦組成)通??梢哉页鲞@些聲音。當兩個或多個音調(diào)播放一次,空氣壓力的變化在耳邊“包含”各自的間距,人耳和腦分離并解碼分成不同的色調(diào)。
真正的樂器都是接近周期性的,但泛音的頻率稍微不完美,所以波的形狀隨時間略有變化。由于音樂是有賴于聲音振動這一物理現(xiàn)象而存在的,因此人們對聲音的本性、聲音各個側(cè)面的特性以及聲音振動的前因后果的認識和理解,會影響到人類創(chuàng)造音樂時運用物質(zhì)材料、物質(zhì)手段的技術(shù)、技巧、藝術(shù)水平,也影響到人類認識自己的聽覺器官對聲音、音樂的生理、心理感受與反應的正確與深刻程度。
音樂聲學包括一般聲學、聽覺器官的聲學、樂器聲學、嗓音聲學、音律和諧的聲學、室內(nèi)聲學等六大部分。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有關(guān)嗓音聲學的定義[1]是:“就其涉及人體器官的生理狀態(tài)而言,嗓音聲學也可歸屬廣義的生理聲學,但它與聽覺器官的生理聲學本質(zhì)上不同,所研究的并非聲音感受過程中的,而是發(fā)聲過程中的生理聲學問題。仿照樂器聲學的分析方法,人類發(fā)聲器官亦可從能源、聲源、共振、擴散四個結(jié)構(gòu)要素來討論?!?/p>
嗓音接納的能源來自內(nèi)臟對肺內(nèi)空氣的壓力,但造成壓力的運動部位并不在肺而當在下腹(丹田)。聲源是由聲帶(喉)的狀態(tài)形成的,但緊靠著它的共振腔是從聲帶到口腔、鼻腔末端之間的管道(咽),管道的一定口徑與長度使空氣分子得以充分參與共振,咽與喉的狀態(tài)配合是發(fā)聲器官良好工作狀態(tài)的核心。隨后,口腔內(nèi)的空氣分子當然也參與共振,但這已服從于歌詞的元音、輔音的吐字,其功能已非旨在增大音量的共振,而是給咽喉傳來的音波附加特定元音、輔音所應具備的“頻譜共振峰”,隨即擴散,把聲波送到遠處。運用發(fā)聲器官的技巧必須包括而應加以訓練的方面很多,諸如:音域的伸展,真假聲的選擇互補,換聲區(qū)的平順過渡,氣息長短緩急的控制,音量強弱幅度的擴大與調(diào)節(jié)的靈活,音色的變化,吐字的清晰準確,音準節(jié)奏的掌握等等。古往今來各民族各地區(qū)的不同唱法與不同聲樂學派,都備有獨特的運聲方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但由于人聲器官構(gòu)造的復雜性,作為一門音樂學學科的嗓音聲學至今尚在革創(chuàng)時期[2]。
Gunnar范特將共振峰定義為“聲音的聲譜的譜峰”。在語音學和語音,共振峰也被用來指人的聲道的聲共振。它經(jīng)常被表示為聲音頻譜振幅的峰值,使用譜圖或頻譜分析器測量。在聲學上,它指的是一個在聲音包絡和在聲源,特別是樂器中的峰值,以及該聲室的諧振。任何房間,可以說有一個共振峰獨有的特定的房間,因為聲音可能反彈不同在其墻壁和對象的方式。這種性質(zhì)的房間共振峰通過強調(diào)特定的頻率和吸收體現(xiàn)。
歌手共振峰的研究始于巴塞洛繆,限于許多歷史和技術(shù)的原因,盡管巴塞洛繆沒有給出相應的歌手共振峰聲點,但隨后西方國家在關(guān)于聲樂的研究中給出了歌手共振峰的范圍:男性出現(xiàn)在2800~2900Hz,而女性共振峰在3200Hz。
在巴塞洛繆之后,許多學者對歌手共振峰進行了研究,如Aipaerman、克蘭德爾、范納德等。其中瑞典聲學專家桑德伯格獲得的成就最為杰出,他在論文《歌聲的聲學》(出版于1977年3月《科學美國人》),是研究歌唱共振峰的重要文件。論文指出:“一流歌劇歌手的聲音具有獨特的地方,他們不會談論藝術(shù)造詣,只是聲音本身可以讓一個訓練有素的歌手打動觀眾,他們的聲音可以穿透樂團、達到處在宏偉音樂廳另一端的觀眾的耳朵里,但二流的,或從未受過訓練的歌手,那么唯一的可能只是產(chǎn)生嘶啞的效果。這難道只是訓練的問題嗎?”[3]隨后,桑德伯格分析這個問題:發(fā)音器官包括肺、喉、咽、鼻和嘴。喉、咽和口腔共同構(gòu)成了通道,它是一個諧振腔,像喇叭管或鋼琴和小提琴。發(fā)音者的嘴唇、下巴、舌頭和喉嚨等確定信道的形狀。嘴唇、下巴的變化,舌頭的位置,還可以使通道延長或縮短,撅起的嘴唇或咽喉低應力可以使通道捉襟見肘。聲帶的沖擊產(chǎn)生氣流聲源的聲音,它是說唱原始的材料,是一個復合的聲音,從音調(diào)(頻率由振動聲帶測定)和組合物的泛音,每個諧波倍頻程的幅度均勻地削弱12分貝。當共鳴音頻率和一個符合腔的頻率,聲音被放大時的聲音的頻率與共振頻率不符合腔體,聲音會衰減。有四個或五個頻道這樣一個重要的腔,稱為共振。共振峰頻率是由聲道的形狀來確定,例如,成年男性的聲道約17.5厘米長,其歌唱時第一個峰值一般接近500Hz,第二個共振峰接近1500Hz,第三共振峰接近2500Hz,第四共振峰接近3500Hz。如果信道稍微較長或較短,它的基本頻率為稍低或更高。靜態(tài)壓力振蕩的振幅在聲門的最大值和振幅的嘴唇變得最小,相當于1/4的一個最低諧振峰波長,也就是1/4波長的信道精確地重合。更改通道三個機關(guān)的形狀,它們是下巴、舌身和舌尖。下巴開啟了第一共振峰的頻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可以通過縮小聲門使聲道的另一端在嘴唇擴大,第二共振峰和舌頭的形狀有關(guān),第三共振峰和舌頭的位置有關(guān)。
桑伯格認為歌手共振峰的產(chǎn)生是由于喉頭的降低造成的。當喉頭放低時,發(fā)聲通道的音響適合于產(chǎn)生一個額外的共振峰。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假如喉頭到咽部的出口面積小于咽部橫斷面面積的1/6,喉頭與發(fā)聲通道的其余部分在音響上的配合是正當?shù)?,它有一個自己的振動頻率,這個頻率和發(fā)聲通道的其余部分無關(guān)。當喉頭放低時,這個1/6的共振頻率是可能產(chǎn)生。這種喉頭放低使得咽腔底部擴張的做法,使得放低了的喉部共振頻率在2500~3000Hz之間,也就是在正常第三和第四共振峰頻率之問,這個位置,恰好是歌手共振峰出現(xiàn)的地方。
從人耳的生理效應而言,根據(jù)前蘇聯(lián)學者德米特里耶夫的研究,掌握歌手共振峰的歌唱者,鼻副竇參與了共鳴,此時歌唱者顱骨的面骨部有強烈顫動感,好像歌聲發(fā)白頭中。而人耳恰恰對這段頻率十分敏感,因而加大此段音量能給聽眾造成巨大聲學效果,而喉肌能力耗費卻不大。再者,從人的生理角度考慮,人外耳道的長度接近3厘米。根據(jù)共振頻率的計算公式,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4米/秒,那么f1 = c/(4l)= 344/(4×0.03)=2867(Hz),從計算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外耳道的第一共振頻率對2800Hz附近的泛音予以共鳴放大,這使得人耳對2800Hz頻率附近的泛音格外敏感,所以,當歌唱者的聲音能量集中在此頻率區(qū)域時,聲音極富有穿透性。
音色作為樂音屬性的四要素之一,是能夠?qū)⒁舾?、音強和音長都相同的兩個音區(qū)別開來的一種聲音屬性。從音樂聲學角度而言,音色的變化與諧音列結(jié)構(gòu)以及起始狀態(tài)密切相關(guān),人歌唱時發(fā)出的聲音,主要與諧音列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歌唱音色的異同與諧音的數(shù)量和每個諧音的強度有關(guān)。一般的規(guī)律為諧音越多,聲音越豐滿、圓潤;高頻諧音越多、能量越強,音色聽起來越明亮,反之音色則黯淡;中、低頻基音如果較突出,音色聽起來比較“厚”。
歌手共振峰作為研究歌唱音色的一個重要參量,是指男聲出現(xiàn)在2800~2900Hz;女聲出現(xiàn)在3200Hz范圍的共振波峰。訓練有素的歌唱家由于具有歌手共振峰,可以增強歌唱者嗓音的明亮度和穿透力,使得歌聲可以穿透大樂隊,突出在樂隊之上,而不被樂隊伴奏或其它音響所淹沒。
[1] 莊元.當代中國音樂聲學研究述要[J].中國音樂學,2005(2):116.
[2]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3] Johan Sundberg.The Acoustics of the singing Voice[J].Scientific American,1977(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