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軍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晚清民國安徽歷史測繪地圖發(fā)展史略
孔軍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安徽測繪地圖由于沿革變化和抗災的需要,專注于輿圖和水道繪制,成果不斷,卻囿于官方控制之中。民國時期安徽測繪地圖一方面得益于專業(yè)測繪機構的成立和測繪器械的專業(yè)化;另一方面受到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催生,地圖開始出現(xiàn)大量繪制。另外日本侵略者侵華地圖的測繪也構成了安徽測繪的重要一環(huán)。
近代安徽;測繪地圖;清朝;民國
近年來各省在新編通史的過程中,測繪史漸漸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測繪地圖之所以變得那么受重視,是因為“測繪地圖是用科學的方法測制的地圖,即利用天文、算數(shù)、測地等方法,利用計里畫方或者經(jīng)、緯坐標確定方位高低,又用標準方法測繪地貌地物,并且按照一定比例及幾何投影的方法將地理實物繪制于紙上的地圖。[1]這種地圖一般精度高,空間距離感強,更能方便為人們所利用。而縱觀安徽測繪地圖真正發(fā)展的歷史,從 《皇輿全覽圖》算起也不過只有四百年的歷史,而嚴格算起來測繪的真正近代發(fā)展史就只有一百五十多年。雖然測繪地圖的發(fā)展時間極其短暫,但安徽地區(qū)在清末民國時期這方面的資源由于前輩測繪地圖學者的努力,形成了很多成果。這些清晰展現(xiàn)、躍然紙上的繪制地圖無疑對我們研究近代安徽地理的概況和歷史政區(qū)的發(fā)展沿革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了解安徽歷史測繪地圖資源的狀況實為必要。
清代是中國近代測繪的起點,伴隨著眾多西方傳教士的進入,傳統(tǒng)的地圖繪制方法開始與西式方法結合,催生了中國式測繪地圖的發(fā)展??滴跄觊g《皇輿全覽圖》是西式方法應用于中國地圖繪制的開始,也標志著中國測繪新發(fā)展階段的進入?!痘瘦浫[圖》不僅僅繪制全國圖幅,按照清代各省區(qū)域也有分冊繪制,共計“全國地圖一,離合凡三十二楨,別為分省圖,各省一楨。”[2]10185-10186安徽就是其中以1:140萬的比例尺繪制的“江南全圖”一楨中的一部分,而這也是安徽近代測繪地圖的先聲。在此測繪的基礎上,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幾經(jīng)修改的各種版本也漸漸出現(xiàn),只是康熙年間??怂估L制的“江南全圖”由于技術的不足也造成了“山水只表示其大勢,與今圖對照,錯誤尤多。廬州北無山畫山,而居住地的注記也稀少的可憐”[3]93的缺憾。
乾隆年間,由法國傳教士蔣友仁測繪的《乾隆內府地圖》完成,此地圖與康熙年間的測繪地圖相比最大的進步是“康熙圖只繪主要水系,而乾隆圖河流與居民地注記較詳,對山名注記也較詳?!盵4]189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僅僅四十年的時間,地圖繪制的精確度和詳細程度已取得了極其可喜的進步。
鴉片戰(zhàn)爭后,咸豐年間董方立、李兆洛編撰過《皇朝一統(tǒng)輿地全圖》,同治朝又有《大清一統(tǒng)輿圖》32卷,其安徽部分由于 “地勢用立體筆架式符號表示,北稀南密,山脈沒有明確的走向,只注有山名,如黃山、九華山、白云山等”。[3]238雖有不足,但是其貢獻卻是巨大的。“康熙乾隆年間的成果,至此才能為民間普遍使用。現(xiàn)代中國地圖出版之前,這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地圖集。 ”[5]146
光緒朝的《大清會典圖》編撰一方面改變了地圖以康熙時期《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為底本的歷史,另一方面劉籌編撰的《安徽輿地圖》的測繪也開了地圖測繪由中央入地方的先河。其中在安徽測繪的層面上采取了由下而上逐級繪制地圖的模式,由縣而至府,由府而至省。其中有十四縣按照每方十里的繪制模式,折合比例尺1:25萬,其余各縣和府按照每方五十里,折合比例尺1:120萬,而省按照每方一百里,折合比例尺1:250萬,此版本的地圖共有三冊,其中一冊為地圖冊,共計74幅,現(xiàn)均藏于北京圖書館中。這是清朝安徽省第一次正規(guī)而有序的大規(guī)模測繪,從1890~1895年歷時六年完成,同時這也是清朝安徽輿圖繪制中精度最高、最具現(xiàn)代風格的一個版本。而對于《安徽輿地圖》繪制要求的記載,在安徽巡撫福潤的奏折里有著詳細的記載:“以三角法測山川集鎮(zhèn),以曲線法量邊界道途,皖北之安慶、六安,皖南之徽、寧、池、廣,重巒迭嶂,必涉最高之山巔,以施遙測之法;水則江淮二瀆,橫貫全境,必須循岸細測,得其曲直廣狹之數(shù),然后可與濱江沿淮州縣城池距離吻合無差”。[6]175總3709《大清會典圖》的安徽部分實現(xiàn)了 “地物要素符號設計上的突破:一是創(chuàng)制新地物符號。在《安徽輿地圖》上,可以看到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新地物要素符號,如電線、電報局、航行燈塔、通商碼頭等。二是改革原有地物符號,使其更加形象逼真。例如,在十幾本地圖集中,安徽省地圖集采用了暈翁法表示山體地貌,這種表示法層次清楚,山體大小及走向明顯,較之后來退化了的“毛蟲式”表示山脈要好。 ”[7]
進入20世紀后由于清政府受到內外部壓力,革命風暴愈演愈烈,雖然安徽仍有部分縣繪制了地圖但是均無比例尺,與《大清會典圖》中安徽地圖的測繪無從比較,只有1908年1:90萬的由上海商務出版社編印的 《安徽省全圖》并附帶有1:2萬的安慶府城圖。還有 “光緒三十四年以安徽省太湖縣為中心,由南洋陸軍測量司編制的二萬五千分之一的《安徽省圖》十六幅以及十萬分之一的 《太湖縣附近總圖》和《潛山縣附近總圖》各一幅。”[8]51由于采取了經(jīng)緯坐標,且對于不同府之間和河湖進行了色彩的分異,地貌也有區(qū)分,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地圖繪制無異。
除了輿地地圖的測繪編制外,對于境內河流水域的測繪也是清代安徽測繪地圖重視的重要方面。受傳統(tǒng)重農(nóng)抑商政策的影響,且地處作為水旱災害易發(fā)的黃泛區(qū)和長江沿岸地區(qū)等水旱災害重發(fā)地區(qū)的現(xiàn)實,安徽對于河湖水域的了解和熟知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從康熙年間的《安豐塘圖碑》到同治九年編繪的《長江圖說》中的安徽十圖,及至于光緒年間不斷出現(xiàn)的各地區(qū)水路測繪地圖(見表1),都顯示著河湖在地區(qū)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作為防范重點的地位。
表1 清朝近代安徽水利地圖一覽表[3]255
除此之外,清代安徽的近代測繪圖還有合肥縣地圖、安慶城圖、安徽各屬礦區(qū)圖,但是諸如此類的測繪地圖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集中于輿地地圖和水路地圖的繪制上??滴醭詠矸饨▽V浦髁x統(tǒng)治漸趨頂峰,進入近代以后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內部起義和危機的不斷加深,地圖無疑是加強中央對各地方有效控制的重要工具。通過水路地圖的繪制,江河水流的曲向、河堤的長短、江河湖域的聚落人群分布一目了然,對于農(nóng)業(yè)和抗災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是晚清安徽的測繪雖然引入了西方技術,然而在經(jīng)緯繪圖已經(jīng)運用的情況下卻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計里畫方的測繪手段,看似相輔相成的手段卻容易造成混亂,而且縱觀整個安徽全省內真正全面進行的大規(guī)模實地測繪僅僅是在康熙年間和光緒年間進行過。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新文化運動的催生,在中國全面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安徽省的測繪事業(yè)也開始運用先進的西方手段進行測繪。而一系列的專業(yè)機構也頻繁設立,對全省的政區(qū)、水利、交通、礦區(qū)、地形進行了測繪并制有地圖。
1.國家規(guī)劃內的測繪地圖
(1)軍事測繪成圖。軍事測繪地圖指的是軍方測繪人員并且以軍用為目的而進行的地圖測繪,民國時期共進行兩次,一次是北洋軍閥參謀本部五局組織的地圖測制的“十年計劃”,并提出了測繪1:2.5萬、速測1:5萬、斟測1:10萬地形圖的計劃。另一次則為南京政府參謀本部陸軍測量總局組織的于“1929年10月制定的《全國陸地測量十年計劃(民國十九年~民國二十八年)》,決定開展大三角測量和航測,并建立相應的測量隊。”[9]285作為此兩次測量的一部分,安徽省境內的測量成果不斷出現(xiàn)。在第一次測量中,安徽省共測竣1:5萬比例尺圖地圖96幅。雖然由于護國、護法、二次革命等戰(zhàn)爭未能完成400幅圖的任務,但在曾作為內戰(zhàn)戰(zhàn)場的安徽已經(jīng)實屬不易。而第二次測量成果頗豐,據(jù)安徽省測量局制圖科統(tǒng)計,民國7~25年間省內共完成五萬分之一地圖213幅。除此之外,在1912~1929年間,另有五萬分之一地形圖94幅,二十萬分之一地形圖44幅。民國36年(1947年)據(jù)陸地測量總局統(tǒng)計,安徽五萬分之一比例成圖為330幅,而在這些成圖的基礎上,還繪制了十萬分之一比例的地圖144幅,現(xiàn)在這些地圖除少部分遺失或毀壞外,其余大部分收藏于北京圖書館。
除了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領導下的測繪制圖外,新四軍為了適應抗戰(zhàn)的需要也在安徽進行了一定規(guī)模的測量,其中1938年繪制了三幅五萬分之一比例尺的茂林、太平、榔橋地圖,1945年補繪了同比例的孝豐、廣德、寧國三縣的八幅地圖,并通過新四軍測繪室印刷五萬分之一比例尺安徽各地地圖。
作為民國時期測繪的代表作品,軍事測繪通過全國性的組織,各省的廣泛性參與,雖然并沒能對全省的所有地區(qū)進行完全地圖測量,但是由于通過測量儀器,地圖運用了大三角測量逐幅實測,地形圖利用平板儀測量,其精度達到了以往所不能比擬的高度,體現(xiàn)了更高的實用性和可靠性。而在此時期共產(chǎn)黨的測繪也開始發(fā)展成型。
(2)水利測繪成圖。民國時期的安徽省水利測繪以1920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江淮水利測量局為依托;第二階段以安徽水利局、淮河工賑委員會、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為依托,進行測繪制圖。第一階段從1913~1916年,江淮水利測量局測量安徽北部水系比例尺為1:5萬圖67幅,二萬分之一洪澤湖平面圖38幅、廢黃河平面圖67幅、并有各不同比例淮河干支流圖14幅(藏于北京圖書館)。第二階段成果豐富,其中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測繪的萬分之一的長江地形圖,是安徽地區(qū)較早的萬分之一的地形圖。安徽省水利局于1928年繪制出皖北平剖面圖304幅,其中總圖一幅?!?939年,淮河工賑委員會測量隊在潁上、阜陽、蒙城、亳縣、鳳臺、壽縣、霍邱等縣進行汛后公賑筑堤工程測量,測量導線240.4公里,1939~1941年,繪制1:2萬地形圖41幅?;春铀こ炭偩衷诎霾涸O立黃泛區(qū)225、226測量隊,對安徽重要河流干支流進行了勘測?;春恿饔虺蔀槊駠鴷r期最受關注的水道區(qū)域?!盵9]322民國三十五年利用航測的方式編制了1:2.5萬黃泛區(qū)相片圖。
(3)地籍測繪成圖。1928年,安徽省土地局成立,地籍測量成為新的關注點,1932年安徽招考了40余名學生學習地籍測量、制圖、儀器使用,截止1936年全省繪制地圖500余張。后因戰(zhàn)爭大部分停頓。[9]304在地籍測繪中,安徽地區(qū)截止1945年共有5縣區(qū)、23城區(qū)、15場鎮(zhèn)辦理了地籍整理。
2.計劃外測繪地圖的繪制
(1)日本侵華地圖。1937年日本侵華改變了中國測繪的歷史,其中1937年日本在攻占南京次日便截獲了包括142幅安徽十萬分之一圖和127張五萬分之一安徽地圖在內的眾多中國地圖。[10]1291941年后更是用空中攝影的方式繪制了1:5萬比例尺的安徽航測略圖56幅。另外,湖北省檔案館所藏日本“軍事秘密圖”中也涉及了安徽省的測繪地圖和包括安徽部分在內的長江水道圖,該批地圖有二十五萬分之一、五萬分之一、七點五萬分之一、五十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的大中小比例圖式,其精確程度相當高。[11]安徽省圖書館收藏有一幅日本人繪制的 《安徽省當涂縣圖》(黑白,地圖。尺寸:39x49cm.比例尺1: 50000.備考為日文,不全。)是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有力證據(jù)之一。
(2)縣域地方、個人測量成圖。除了國家軍事測繪的地形圖、政區(qū)圖、水利圖外,進入民國后各地方也先后開始了對各自縣域內部的測繪,據(jù) 《安徽省志·測繪志》記載,民國10~25年安徽有32個縣繪制了運用明確比例尺或記里畫方式樣的縣域地圖,《合肥縣新區(qū)全圖》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另外專題性地圖也頗為豐盛,民國元年~37年間,繪制的專題水陸圖有8幅、公路圖4幅、郵路圖3幅、礦區(qū)圖3幅、市區(qū)圖4幅、黃山圖3幅、淮系年表弁圖1幅。1915年南洋測繪學堂畢業(yè)生池云在繁昌縣大信沖測繪了1:5000比例尺的礦區(qū)圖是個人測繪的典范,另外1933~1934年,安慶、蕪湖、蚌埠等城鎮(zhèn)開始了大比例尺地形圖測量工作,共完成兩千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圖102幅。大比例尺圖也有所發(fā)展。
從以上分析和述論我們可知,安徽測繪地圖在清末民國時期有著輝煌的發(fā)展歷程,其具有如下特點:
(1)安徽近代測繪地圖的發(fā)展有四個分界點。一是以同治時期為節(jié)點,輿圖開始走出禁宮,走向大眾;二是以光緒末年為節(jié)點,封建勢衰,安徽測繪地圖的繪制手段走向趨于本土化;三是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測繪地圖的繪制主體發(fā)生變化,南京政府取代北洋政府進入安徽測繪領域,并且成果卓著;四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由于強烈的軍事需要,國民政府和共產(chǎn)黨加緊在安徽進行軍事測繪之時,日本侵略者也進入了安徽測繪地圖的繪制行列。
(2)在測繪地圖繪制方式的轉變上,安徽走在了各省之前。光緒朝以前,安徽輿圖兼及中西測繪方法,但以中法測繪為主,并且多以《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為底本。而從光緒年間《大清會典圖》安徽部分的繪制開始,安徽測繪的手段基本西化,而且整體走在了各省之前,并且在人力物力以及組織上更具有規(guī)范性,測繪的人才也更具有專業(yè)性和成熟性。進入民國,許多地圖的繪制更是在多次實地測量,并且利用先進的天文、水準、三角、基準、重力測量,甚至于航空測量等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得地圖繪制的精確性有了更高的發(fā)展。
(3)安徽測繪地圖于晚清和民國的發(fā)展,差異巨大。首先是數(shù)量上:清朝的鳳毛麟角相對于民國的雨后春筍,晚清測繪地圖量少而且集中,民國測繪地圖量多且分散。以安徽省圖書館藏1600余幅近代安徽測繪地圖為例,其中明確標注為清朝測繪地圖的僅有38個編號,而標明為民國測繪地圖的有525個編號。①其次是控制上:清朝測繪地圖基本上為中央牽頭繪制和掌握,而民國時期既有政府牽頭,又有地方自我組織,地圖也不再是官方的附屬品。第三是地圖測繪的目的上:清末測繪多為專制和救災,維護專制統(tǒng)治以及輿內穩(wěn)定的需要。而民國測繪機構眾多,有國防部測量局、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各地方陸地測量局等一系列專業(yè)測繪機構,并且成果紛繁復雜,更多的測繪成果服務于不同政治集團和戰(zhàn)爭的需要。此外,測繪地圖成果還具有分散化、不統(tǒng)一的缺點,繪制數(shù)量上也深受時局影響,進行地圖測繪的主體不斷變遷,以至于整理起來也紛繁復雜。
另外民國時期日本人對安徽土地的測量和繪圖也是晚清所沒有的。他們在攻占南京后獲取了大量地圖成果,并且大量復印,而且利用航空測量進行了補充,以滿足其侵略安徽的需要,雖然其在安徽測繪地圖發(fā)展中也是重要一環(huán),但卻無法抹殺其作為侵略者的行徑。
安徽是中國近代歷史測繪地圖資源十分豐富的省份,關于安徽的測繪地圖在北京圖書館和安徽省圖書館及其周邊省份的圖書館內都有所珍藏,如能對這些地圖進行有效的研究,無論是對于近代安徽測繪,還是近代安徽歷史地理的發(fā)展研究都有著重要意義。
注釋:
①說明:此計算根據(jù)安徽省圖書館所藏地圖1980年代制作的卡片,提取地圖,逐幅閱讀對照統(tǒng)計所得。
[1]裘沖曼.浙江省測繪地圖述略[J].浙江檔案,1992(2):40.
[2]趙爾巽.清史稿·何國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阮魁,羅義源.安徽省志·測繪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4]盧良志.中國地圖學史[M].北京:測繪出版社,1984.
[5]葛劍雄.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四福潤奏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盧良志.清代實測經(jīng)緯度地圖集[J].國土資源,2008(10):63.
[8]陳正祥.中國地圖學史[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
[9]劉自健,主編.中國測繪史:第二卷[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10]曹大臣.近代日本侵華軍事地圖的測繪[C].天津:日本研究論集,2004.
[11]白夜,柯黎,劉劍.湖北省檔案館館藏:日軍侵華地圖[J].湖北檔案,2002(8):37.
(責任編輯:徐星華)
K992
:A
:1008—7974(2014)05—0081—04
2013-09-20
孔軍(1987-)山東滕州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歷史地理學。
安徽省國土科技項目“安徽省歷史測繪地圖資源調查與研究”。項目編號:2012-K-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