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強
(一)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全校都在傳唱著一首歌,歌名叫《男兒第一志氣高》,它的曲調來自日本童謠《手戲》,教唱者為該校樂歌課老師沈心工。此歌標志著中國學堂樂歌的正式誕生。所謂“學堂樂歌”,其實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學堂的學校歌曲,就是我國學校校歌的源頭。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
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
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
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
這一年是農歷癸卯年,晚清政府制定了《癸卯學制》,次年在全國頒布推行,各地風起云涌地興辦了大量的新式學堂。這些新學堂,或寄居舊式塾館書院,或占領廟宇道觀殿堂寺院。師資有舊式秀才,也有新派知識分子,甚至部分留洋人士。當年從校舍到師資,從教材到課程,全國尚沒有統(tǒng)一的硬性標準或強行規(guī)范,但新式學堂一定會有歌聲,這差不多成了一個必要條件。所以,自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的《男兒第一志氣高》傳唱開來后,各地學堂紛紛仿作學堂樂歌。遠在河南唐河,正在上新學堂的馮友蘭傳唱的樂歌,曲調依舊,但歌詞卻改成了這樣:
年少兒童進學校,第一學孝道。
父母生我多辛勞,乳哺又懷抱。
出入顧復不辭勞,罔極難思報。
你看林間烏鳥,尚能反哺把親孝。
吾曹若不盡孝道,何以做英豪。
愿我同學事父母,大家盡孝道。
唐河是個內陸山區(qū)小縣,當?shù)毓偌澽k學,一方面想與時俱進跟上沿海的步伐,另一方面仍念念不忘堅守傳統(tǒng)。百善孝為先,唐河的學堂樂歌用的是《男兒第一志氣高》的昂揚激越的曲調,但傳遞的卻是傳統(tǒng)禮教的內核。
民國建立后,無錫的一所新式學校依此曲調填寫了新歌:
國民第一資格高,年紀無老小,
講求學問不辭勞,知識開通早。
敦品勵行重節(jié)操,道德真緊要。
體育功夫深造,體健身強腦力好,
共和程度一齊到,全球人稱道。
二十世紀我同胞,國民資格高。
無錫作為我國東部地區(qū)開放較早的城市,清末民初時工商業(yè)迅猛發(fā)展,一度被稱為“小上海”。工商業(yè)發(fā)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離不開民風支持,離不開教育促進。在無錫的這所小學校里,校歌已經唱出了近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思想了。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國民而非臣民、順民或草民。民國了,共和了,新的國體,需要新的國民。教育是為了促進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德育為先,智育為本,體育為用。教育不僅要面對新國民,更要面向新世紀,面向全世界。
無錫南鄰蘇州。此時的蘇州,除了普通的中小學、幼稚園乃至各種中等職業(yè)學校、高等院校之外,還有一所當時在全國也為數(shù)極少的盲啞學?!獏强h救濟院盲啞學校。該校專門招收盲童與聾啞兒童,學校開設了音樂、國語、文字、常識、數(shù)學、圖畫、體育、工藝等課程,學制四年。學校的教育宗旨是“對盲啞學生薄施以相當知識,教授有用之技,使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熏陶,日后可以獨立自主”。雖說是招收盲聾啞學生,但也是正規(guī)學校。既是學校,那有沒有校歌呢?答案是當然有——
華巖古址接金閶,中有盲啞辦學堂。天生缺陷人工補,一樣裁成莫低昂。
特殊教育本多方,可使廢材獻其長。勵學勤工謀自立,復興民族好圖強。
用詞典雅,字句對仗,寓意明確,能吟能唱(聾生非啞生,聾生除了用手語可以“唱”歌之外,也可以“口”來唱歌)。
現(xiàn)在距離當年這批學堂樂歌的誕生,已經一百一十多年了。校園里的歌聲飄過百年,中國新式學校教育也已經走過了百年。
(二)
中國古代對音樂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商代以前,在明堂、成均、庠、序、瞽宗、學、塾、校等教育場所與教育機構當中,成均、瞽宗等就是專門進行音樂教育的場所。據(jù)近代學者劉師培考證,成均的“均”,即“韻”之古文。古代教民,口耳相傳,故重聲教,而以聲感人,莫善于樂。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原本是《四書》《六經》的,可惜《六經》中的《樂經》失傳,只有《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和《周易》這“五經”了?!傲嚒倍Y、樂、射、御、書、數(shù)中的“樂”也就是音樂舞蹈的教育??鬃拥膶W生曾點對孔子說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時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笨鬃颖救四艹?,能鼓瑟,能彈琴,能吹笙,能擊磬。一次在齊國聞聽韶樂,竟“三月不知肉味”。中國古代教育是把“樂教”與“詩教”“禮教”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比绻煜碌赖聹S喪,那就用一個詞專門來形容,叫做“禮崩樂壞”;如果這里風俗淳厚、文教發(fā)達,也有一個詞專門形容它,叫做“弦歌不輟”。
晚清維新派代表康有為是我國近代以來較早正式提倡學校音樂教育的教育家之一。1898年5月,康有為在上書光緒《請開學校折》中提出:“令鄉(xiāng)皆立小學,限舉國之民,七歲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術、輿地、物理、歌樂,八年而卒業(yè)。其不入學者,罰其父母?!贝颂帯案铇贰本褪侵敢魳氛n。更早在1891年康有為所寫的《大同書》中,他從嬰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聯(lián)系音樂教育提出了專門的規(guī)定。如在育嬰院,他認為“嬰兒能歌,則教仁慈愛物之旨以為歌,使之浸漬心目中”;小學階段,他認為“兒童好歌,當編古今仁智之事令為歌詩,俾其習與性成”;中學階段,他認為“樂以涵養(yǎng)其性情,調和其氣血,節(jié)文其身體,發(fā)越其神思”;大學階段,他認為“大學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詩說教,以輔翼其德,涵養(yǎng)其性,而所重則尤在智慧也”。在康有為看來,音樂對人的道德、性情、智慧、身體都能產生影響,因此,音樂教育是對德育、智育、體育的輔助,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三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
現(xiàn)在我們提起李抱忱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在民國時期,他可是我國教育界的大指揮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對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特別是對中國合唱藝術有過開辟草萊之功。他在1930年出版的《普天同唱集》序言中寫道:“在歐美的學校制度未介紹到吾國之先,吾國的家館私塾里的課程,并無音樂這一門;所能找出來的一點音樂,就是在背文章吟詩詞時的一種難以記錄下來的聲調而已。自從采用歐美的學校制度以后,吾國學校也有音樂課程了?!泵駠鴷r期,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得到了高度的重視與長足的發(fā)展,當年學校教室里隨處可見這樣的標語:
1.生命便是音樂。(羅斯金)
2.聽名曲一闕,勝讀道德書萬卷。(拿破侖)
3.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孔子)
……
(三)
被稱之為學堂樂歌“三駕馬車”之一的曾志忞(另兩位是李叔同、沈心工)曾寫過一篇叫做《樂理大意》的文章,文章說:“遠自歐美,近自日本,凡言教育者,莫不重音樂。而其于小學校唱歌一課,更與國語并重。蓋期間教育家、理論家研究殆百余年,而有今日之大光明也。國無音樂,不得為文明國。人不知音樂,不得為文明人。音樂之于學校,改良兒童性質尚小;音樂之于社會,改良一般人民性質更大?!?/p>
黑奴紅種相繼盡,惟我黃人鼾未醒,
東亞大陸將沉沒,一曲歌成君且聽。
人生為學須及時,艷李秾桃百日資。
末遣光陰等閑老,老大年華徒自悲。
近追日本遠歐美,世界文明次第開。
這首歌歌名為《勉學》,歌詞作者是吳懷疚——一名出色的小學教育家。豐子愷曾在《藝術趣味》一文里回憶當年唱《勉學》時的情景:“我們學唱歌,正是清朝末年,四方多難、人心亂動的時候,先生費了半個多小時來和我們講解歌詞的意義??犊ぐ旱卣f,中國政治何等腐敗,人民何等愚弱,你們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紅種一樣。先生講時聲色俱厲,眼睛里幾乎掉下眼淚來。我聽了十分感動,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這樣危殆的祖國里。我們唱到‘東亞大陸將沉沒一句,驚心跳膽,覺得腳底下這塊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p>
下面這首歌歌名為《童蒙入塾規(guī)矩吟》:
年少書生進學堂,衣冠整潔貌端莊。讀書字字須清楚,不許癡頑學放狂。
早起親前送臉湯,問安事畢進學堂。鐘聲入耳當當響,長幼排班肩背望。
坐須端正戒偏斜,布素衣衫不用華。人品好時人敬重,規(guī)模要學大方家。
這首歌對愚頑兒童進入學校讀書提出了基本的行為要求,仿佛現(xiàn)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或《小學生守則》。歌曲入耳入心,可以內化為兒童的自覺行為。
歌曲《打球》:
斜陽如畫芳草青,打球去,行行行。
球來球往如流星,天然好競爭。
我要一球飛向北,興安嶺外暮云黑。
又要一球飛向東,東方日出不敢紅。
打球打球好男子,努力雪國恥。
這里有軍國民精神,把音樂與體育、德育結合起來了。
歌曲《唯有現(xiàn)在》:
莫追想過去,快樂與悲哀,一切的一切已葬埋;
莫忘念未來,成功與失敗,一切的一切難揣猜。
唯有現(xiàn)在,可貴且可愛,應剎那不放松,善自為主宰。
唯有現(xiàn)在,可貴且可愛,應剎那不放松,向上求愉快。
這里有勸學的誠懇、勵學的堅定,還具有樸素的人生哲學道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自從李叔同的這首《送別》問世后,中國送別詩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到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到了李叔同這兒達到了最高潮。
(四)
教育家陶行知在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學校的時候,專門出版過一本音樂教材。在這本教材中,有七首歌曲是他自己作詞的:《鋤頭舞歌》《鐮刀舞歌》《鳳陽花鼓》《農人破產之歌》《自立立人歌》《村魂歌》《黃花歌》。
其中《鋤頭舞歌》還被選作為南京曉莊師范學校的校歌,它是可以一邊唱一邊舞的:
手把個鋤頭鋤野草呀,
鋤去野草好長苗呀!
依呀嗨,呀嗬嗨,
鋤去野草好長苗呀,
呀嗬嗨,依呀嗨!
五千年古國要出頭呀,
鋤頭底下有自由呀!
依呀嗨,呀嗬嗨,
鋤頭底下有自由呀,
呀嗬嗨,依呀嗨!
光棍的鋤頭不中用呀,
聯(lián)合機器來革命呀!
依呀嗨,呀荷嗨,
聯(lián)合機器來革命呀,
呀嗬嗨,依呀嗨!
1932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學的國語課本,共八冊。課文都是葉圣陶編寫的,插圖則是豐子愷手繪的。葉圣陶創(chuàng)作的歌曲很少見,但他寫的課文《中華》,因為文字優(yōu)美、合韻合轍,讀著讀著,就成了一首歌:
中華,中華,我們大眾的家!
高大的山嶺連延南北,廣闊的江河滾滾東下。
良好的田地到處都是,年年生產米、麥、桑、麻。
富足的礦山指說不盡,多量采用哪怕缺乏。
中華,中華,我們愛護它!誰來犯它,我們抵抗他!
中華,中華,我們大眾的家!
江蘇省東臺中學創(chuàng)辦于1905年,是江蘇最早的官辦中學之一。清末舉人陳培壽出任該校國文教師,他創(chuàng)作的校歌歌詞典雅流暢、貼切精煉,以賦起筆,從學校方位、校園概況到辦學目標、教育思想,再到人才標準、辦學特色,可謂字字珠璣、句句華章:
攬勝樓何高高兮,校之中央;
有階梯之可登兮,萬方斯望;
集合九區(qū)佳子弟,雍容肅穆志堅強。
學兼中外兮,文化發(fā)揚。
如琢如磨兮,與世偕藏。
鎮(zhèn)江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1892年的南泠書院,1917年改名為私立京江中學,1953年定名為鎮(zhèn)江市第一中學,現(xiàn)名為江蘇省鎮(zhèn)江第一中學。這是一所名校,它的校歌與東臺中學異曲同工:
壯麗山川古潤州,江左人才淵藪。源本南泠山依北固,一黌弦誦聲悠,課士分齋,聯(lián)班同舍,吾儕于此藏修。擊楫祖生讀書蕭統(tǒng),尚友抗志千秋。努力前程,探源學海,順應江水潮流。
南京大學前身為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后改名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它的校歌創(chuàng)作于1916年前后,歌詞由時任校長江謙所寫,李叔同制譜。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會歸兮,集成于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愿無窮兮,如日方暾。
江謙是晚清狀元張謇的高足,他就任校長的時候,聘請李叔同來校任教國畫與音樂。這首校歌的歌詞,體現(xiàn)了江謙所信守的“一誠”“三德”儒家精神,“道德為原本,知識極誠明”的辦學理念。2002年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學校曾公開重新征集學校校歌歌詞,結果卻是大家希望恢復江謙作詞、李叔同作曲的老校歌。于是,南京大學的校歌屬于“復辟成功”。
校歌與校名、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盏裙餐瑯嫵梢凰鶎W校的校園文化識別系統(tǒng),她承載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辦學傳統(tǒng)、辦學精神,共同構成一所學校的精神血統(tǒng)與文化DNA。
(五)
清末民初古城蘇州有兩所女校,它們曾給這座城市帶來獨特文昌與顯赫美名。一所是振華女中,一所是樂益女中。前者創(chuàng)辦人是晚清重臣王頌蔚的夫人王謝長達女士,后者創(chuàng)辦人是著名鄉(xiāng)紳張冀牖先生。也許這兩位的英名世人所知不多,但他們的教育業(yè)績卻永垂不朽。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作為直接負責清軍軍事工作的朝廷命官王頌蔚積勞成疾,悲憤難抑不幸而去世。遺孀王謝長達離開京城,回到蘇州,她沒有依賴優(yōu)厚撫恤、豐厚家產而飽食終日、頤養(yǎng)天年,而是散盡家財、篳路藍縷創(chuàng)辦女校育人才,一時匯聚大批名師,杰出校友不勝枚舉,楊絳、何澤慧、沈驪英、蔣恩鈿、彭子岡、陸璀只是其中代表。身為女校,卻也培養(yǎng)了兩名杰出男校友,一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一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張冀牖是晚清重臣張樹聲(淮軍主要將領,曾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的嫡孫,典型的“富三代”,祖上在老家合肥僅田地就達萬頃之多。但他深明大義、不戀豪奢,潔身自好。他創(chuàng)辦了樂益女中,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學生。而他自己生育的十個子女,尤其是四個女兒元和(丈夫為昆劇藝術家顧傳玠)、允和(丈夫為周有光)、兆和(丈夫為沈從文)、充和(丈夫為美國漢學家傅漢思),個個貌美聰慧、賢淑通達,用當年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哪人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的?!倍?,允和的丈夫周有光(今年108歲高齡)仍然健康地生活在北京東四的一個尋常巷陌之中。張允和93歲高齡因一場感冒突然去世,這曾令周有光痛不欲生。近些年我拜訪過他數(shù)次,在他九平方的小房間里,幾乎擺滿了他和妻子的合影照片,他說自己和她一起生活了70多年,從來沒有分開過,從來沒有爭吵過。
樂土是吳中,開化早,文明隆。
秦伯虞仲,孝友仁讓,化俗久成風。
宅校斯土,講肆弦詠,多士樂融融。
愿吾同校,益人益己,與世近大同。
這是張冀牖親自作詞的樂益女中的校歌,校名“樂益”之意昭昭然。當然,歌詞是古雅拗口了些,用典也高古復雜了些,不過作為學校的校歌,我還是喜歡這種有典有雅、令人回味、讓人涵泳的。振華女校的校歌也是這樣的:
璠玙美質琢之成,圭璋師友之益慎,勿忘智圓德方,鍛煉體魄堅且強。齊家治國身所當,蘄化天下為慈祥。
三吳文物,吾校榮光,誓共淬勵,予謀發(fā)揚學業(yè)不可量,寸陰不可荒。樸誠仁勇為世倡,吾儕志氣摩穹蒼,國難紓兮風俗良,規(guī)模永垂無疆。
(六)
學校校歌,是彰顯學校辦學思想、表達學校育人理念、提振師生價值認同的歌曲,猶如一廠之廠歌、一軍之軍歌、一國之國歌。從廣義上來講,學校校歌還應包括主要在校園師生傳唱、圍繞學校育人宗旨、輔助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一些創(chuàng)作歌曲。民國時期,這樣的歌曲有好多。
大地回春,葭管動飛灰。
又是河堤疏柳,雪洞橫梅。
負笈重來,看樹色波光未改,滿門桃李又爭開。
從此春夏詩書,秋冬文史,莫致始勤終怠。
喜道傳惑解,施教因材。
自今日篤養(yǎng)栽培,春風時雨,永固根芥。
這是一首《開學歌》,開學了,學生進校了,就得好好學習、認真讀書,長知識、長身體。
學堂今朝開校,清晨起床早。
同學依然濟濟,殷勤相問好。
國旗五色飄飄,旭日正相照。
從茲進步愈速,知識日增高。
這是一首新式學校的《始業(yè)式》歌。歌里首句即提起床。下面這首便是專門的《起床歌》:
起來起來快快快,晨鐘在響,
曙色已開,太陽就要出來,快快快!
今朝已非昨朝,時光一去不再,
今朝事正等待去安排。
事業(yè)重如山,學問深如海,
大器待陶熔,真理待開采。
快快起來,切莫懶怠!
歌曲節(jié)奏明快急促,歌詞整齊響亮,催人奮進圖強。在學校住宿的學生一般都是初、高中生。小學生不住校,在結束一天的功課后,他們就像牛羊回家鳥歸巢,也要回家了。民國初年廣為流傳的一首學堂樂歌《夕會歌》,改編自一首源遠流長的民間樂曲《老六板》,是小學生離?;丶視r唱的一首歌:
光陰似流水,不一會,落日向西垂。
同學們,課畢放學歸。
我們仔細想一想,今天功課明白未?
先生講的話,可曾有違背?
父母望兒歸,我們一路莫徘徊。
回家問候長輩,溫課勿荒廢。
大家努力呀!
同學們,明天再會。
組織學生遠足、郊游、游學,對中小學教育來說是題中必備之意、教育應有之內容,絕非可以交通不安全等為借口而因噎廢食的。現(xiàn)居蘇州的蔡敦德先生已年逾九旬,但身體康健,生活自理,每日還在電腦網絡上筆耕不輟。與他偶然提及校歌,從小在家鄉(xiāng)徐州接受小學教育的他,立即向我完整地復述了他小學時所唱過的一首《遠足歌》:
春色如海,春山如黛,如水綠如苔。白云快飛開,讓那紅球現(xiàn)出來,變成一個光明的美麗的世界。風小心一吹,不要把花吹壞?,F(xiàn)在,桃花正開,梨花也正開。園里園外,萬紫千紅一齊開。桃花紅,紅艷艷。梨花白,白皚皚。誰也不能釆。蜂飛來,蝶飛來,將花兒釆,常常惹動詩人愛,那么更開懷!
這首《遠足歌》歌詞淺顯,寓意明確,畫面感強,故事性強,富有情趣,非常適合小學生傳唱。
常州冠英小學堂也曾專門編寫過一首《學校師生旅行歌》:
萬春之時作旅行,足力更奮迅,
名區(qū)勝地恣遨游,處處好印證。
花花草草有精神,鶯燕都成陣。
少年世界春世界,努力向前行。
這所學校每年春秋兩季均舉行運動會,他們還有專門創(chuàng)作的學校運動會會歌:
萬擇由來因物競,運動要競爭。
勝固可喜,敗欣然,都是弟兄們。
勝不相讓,敗相救,團體要堅韌。
合群起兵視此行,勖哉我學生。
在校園生活里,食堂、禮堂、操場、圖書館也是課堂。我曾經多次在寺廟吃過齋飯。當值和尚一一派飯派菜派湯后,所有僧眾一起念一段經文,吃飯時整個飯?zhí)螟f雀無聲,飯后再齊念一段經文,整個過程極具儀式感,極有感染力。寺廟的齋堂一般都叫五觀堂,所謂“五觀”,即是指: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自忖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難進,貪等為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yè),應受此食。
這是民國時期一所學校的一日三餐歌:
一、《早餐歌》
早餐又來了,來來與共歡。我儕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生命此開端,神志清明氣魄堅。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會之誼,愛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間不少一飯難。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人人飽暖皆歡顏。
二、《午餐歌》
午餐又來了,來來與共歡。我儕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功夫已未嫻,發(fā)皇毅力更爭先。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會之誼,愛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間不少一飯難。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家齊國治樂無邊。
三、《晚餐歌》
晚餐又來了,來來與共歡。我儕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光陰去不還,人生何處可息肩。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會之誼,愛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間不少一飯難。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天下為公現(xiàn)眼前。
歌曲創(chuàng)作者說:“學校三餐,學生環(huán)列食堂,必先唱歌。其義有三:趁唱歌時間可使后至者齊到,一也;課程勞頓,可使體氣發(fā)舒,二也;不因自飽而忘他人之饑,無終食之間違仁,三也。三章按早午晚時各唱一章,每次約兩分鐘畢?!?/p>
對學生來說,進入學校,就是為了學成離開學校,將來走向社會。畢業(yè)是所有學生的夢想。這是浙江上虞春暉中學的《畢業(yè)歌》:
碧梧何蔭郁,綠滿庭宇。
羽毛猶未豐,飛向何處?!
乘車戴笠,求無愧于生。
清歌一曲,行色匆匆。
那個時代的《畢業(yè)歌》文白夾雜有古意,且語句凝練,要言不煩,令人回味。
在所有的畢業(yè)歌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畢業(yè)歌》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先聲與心聲。事隔大半個世紀,曲調還是那樣激昂,歌詞還是那樣振奮人心——
同學們,大家起來,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
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
我們是要選擇“戰(zhàn)”還是“降”?
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
我們不愿做奴隸而青云直上!
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會的棟梁;
我們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斷地增漲!
同學們!同學們!
快拿出力量,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作者系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教授、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