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翠華
現(xiàn)在很多老師面臨的一個頭疼的問題,既不是學生,也不是教學,更不是上級的考評,而是家長。許多教師甚至認為,自己和相當一部分家長不是教育的伙伴,而是教育的對手。與家長打交道,實在是令人頭疼,讓教師感到壓力的巨大。目前,教師面臨的很多困惑就是家校溝通上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只有解決了這些矛盾,教師的幸福感一定會提高。
一、角色不同引發(fā)的矛盾
家長與孩子是親子關系,老師與學生是師生關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情感重于理智,而教師對于學生則常常是理智重于情感。雙方往往缺少換位思考,其結果,家長與教師對雙方的教育情感、教育方式產生不滿,造成溝通障礙。
二、評價不同引發(fā)的矛盾
家長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同,對其評價的重點也不相同。家長更多了解學生在家情況,教師了解的是學生在校表現(xiàn),而學生在家與在校表現(xiàn)存在著極不相稱的現(xiàn)象,導致家校雙方產生心理沖突。如四(2)班有個外籍學生,母親教育觀與中國的教育相差甚遠。他可以突破學校的種種規(guī)定,早上到校常常很晚,放學常常要提前回家,作業(yè)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隨心所欲,影響周圍的學生的思想行為,覺得他搞特殊化,自己為什么不行呢?班風有下降的趨勢。班主任,任課老師都急了,要家長改變這種局面,但家長很不理解,一味指責教師的教育有問題。
三、功利性態(tài)度引發(fā)的矛盾
長期以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似乎形成了處理問題的功利性態(tài)度,即只有學生出現(xiàn)問題,教師或家長才主動與對方取得聯(lián)系。這種被動的、僵硬的聯(lián)系方式,缺乏人際交往之間應有的感情色彩,而使家校雙方都產生了不滿情緒。教師不能報憂不報喜,在報憂之時還要學會報喜,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閃光的一面,教師要讓家長知道教師看到了其孩子的優(yōu)點,家長才會心平氣和地和你對話。如,有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抓得特別緊,學生的作業(yè)沒有完成,非要留下來補好才能回家,還常常向家長反映孩子的不是。這些家長看到這位老師,最好能躲掉,有的干脆在校門口不愿進來了。試想一下,這種關系,怎么會有利于學生的教育呢?
四、印象失真引發(fā)的矛盾
由于溝通信息傳播的失誤,引起教師與家長對彼此印象的失真,形成雙方在交往前的消極定勢,因而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不能產生交往的正確動機。如孩子的訴苦,使家長誤以為教師對自己的孩子不負責、不喜愛;由于學生表現(xiàn)出的任性、散漫,使教師認為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在心理上形成失真印象。如有兩個孩子相撞,結果一年級的孩子的乳牙撞掉了。當時其他人都有看清這一幕,大家各說一詞,結果矛盾越來越深,為解決問題設置了障礙。
五、缺乏尊重引發(fā)的矛盾
現(xiàn)在的家長,大概社會的浮躁,情緒很激動,遇到事情,不是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而且一根筋,愛鉆牛角尖,愛較勁。有的,因為對教師不信任,讓孩子把錄音筆帶到學校,錄音教師的言語,抓老師的把柄,要雞蛋里挑刺。這種采用極端的、偏激的方式,如何解決問題呢?再如,三年級某班的一位奶奶,就是因為班主任隱瞞了外公外婆來看望孩子的事。后來,自己在打罵孩子時,這個孩子冒出了一句:你們再這樣打我,我要到媽媽那里去!經“審訊”,孩子招出了外公外婆曾來??赐约旱氖?。(父母離異,原來跟隨母親的,二年級時,奶奶硬要把孩子拉在自己身邊撫養(yǎng)。)這位奶奶就大為發(fā)火,第二天一早到校,對老師指手畫腳,大吵大鬧。學校沒有理由剝奪外公外婆看望外孫的權利。自己的錯誤的觀念還要強加教師的身上,怎么行呢?
解決這些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溝通:多溝通、主動溝通、有效溝通。其實,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教育的發(fā)展,彼此誰也離不開誰。在這方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塌下來?!毕嘈?,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紙做的房子里學習。尤其在信息時代,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學習早已不局限在學校和課堂,社會和媒介對孩子的影響已遠遠大于學校。此時此刻,最需要家長和老師結成緊密聯(lián)盟,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掌握教育的主動權,全力抵制來自方方面面的不良影響,對孩子進行科學、符合其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讓孩子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快樂、健康、幸福地成長。
當然,溝通的方法有許多。最重要的是信任,最核心的是尊重,最基礎的是建立暢通的渠道。還得指出,學校有必要對那些負面情緒嚴重的家長做一些個別的心理輔導及家庭系統(tǒng)的輔導。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澧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