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麗
(空軍航空醫(yī)學研究所附屬醫(yī)院內(nèi)四科,100089)
心理干預對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患者的影響
王榮麗
(空軍航空醫(yī)學研究所附屬醫(yī)院內(nèi)四科,100089)
目的 研究心理干預對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患者的影響。方法 將104例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不實施干預,觀察組實施全程的心理干預,在入院時、手術后及出院前給予SAS、SDS及QLQ-C30量表測評,比較兩組在焦慮、抑郁、生命質(zhì)量提高各方面。結果 觀察組病人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降低,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提高了治療效果,同時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結論 對肝血管瘤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對于患者身心各方面都有很明顯的提高,有利于疾病恢復,鞏固治療效果。
心理干預;肝血管瘤;介入栓塞術
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療可以減慢腫瘤供血的血流速度,對控制腫瘤增長、減輕臨床癥狀以及術中出血有較好效果。尤其對腫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迅速止血,挽救病人生命或者贏得手術時機。介入性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療效可靠、并發(fā)癥少、費用低,應該成為當今治療肝血管瘤的首選方案[1]。心理干預是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行為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fā)生朝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隨著整體護理的不斷深入,心理干預已逐漸成為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干預對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患者的身心狀況、生活質(zhì)量有明顯的改善,并使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提高,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科2011-09—2013-08肝血管瘤患者104例,按入院日期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住院天數(shù)為10~18 d,平均12.6 d;其中男36例,女68例;對照組52人(男16人,女36人),觀察組52人(男18人,女34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經(jīng)濟負擔、醫(yī)療費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兩組患者均按常規(guī)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術前術后教育,疾病知識教育等,并經(jīng)評價及反復教育病人能有效掌握。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心理干預。①責任護士保持端莊的儀表、大方的舉止、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每日與病人溝通交流1次以上,讓病人盡快熟識責任護士,熟悉住院環(huán)境,消除心理的陌生感,并有針對性的及時解決病人的疑慮及困惑,樹立其對科室醫(yī)療技術的信任度。②根據(jù)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應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及方法給予合理的心理疏導及干預,使之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對介入治療充滿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治療中,更好地配合治療,并提高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③責任護士收集患者的社會關系資料,通過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干預,在無助孤獨時提供社會支持。④責任護士與病人交流時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注意引導病人的情緒宣泄,宣泄是緩解心理焦慮及不安的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⑤在治療過程中,責任護士給予患者持續(xù)的支持與理解,并用同情及建設性的方式去詢問、檢查、核實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配合情況。⑥判定生命質(zhì)量提高標準,將所有病人出院前后經(jīng)QLQ-C30評價后的SS分值各項進行比較,經(jīng)t檢驗,得到P值。顯著提高:總健康狀況提高、功能狀況≥3項提高且其P<0.05,均符合這3條者;無提高:總健康狀況無提高或功能狀況≤1項提高且其P<0.05或軀體癥狀減低≤3項且其P<0.05,符合此3條任意一條者。其他的為有提高者。
1.2.2 評價方法 在入院時、術后第2天及出院當天用SAS和SDS進行評價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并于入院時及出院當天應用ORTC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QLQ-C30(V3.0)測定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3可以看出,對照組病人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降低,能積極主動地與醫(yī)生護士一起制定治療計劃,很好地配合治療,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通過心理干預,患者對護士的工作更為信任,從而也使護理服務滿意度有了明顯的提高。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焦慮、抑郁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焦慮、抑郁情況比較(±s,分)
SDS入院時 術后2 d 出院當日 入院時 術后2 d 出院當日觀察組 52 53.5±11.7 45.1±10.8 41.3±10.7 49.6±11.3 44.3±10.6 40.7±11.2對照組 52 53.2±11.4 51.0±11.2 49.3±10.9 48.7±10.8 48.1±11.2 45.8±10.9 t值 0.13 2.27 3.77 0.41 1.78 2.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SAS
表2 兩組患者QLQ-C30評分差值比較
表3 兩組病人滿意度調(diào)查比較
3.1 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負面情緒,促進治療順暢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正常人群的發(fā)病率為0.5%~7.0%,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30~70歲女性多見,目前對其確切的病理發(fā)生機制尚不清楚[2]。肝血管瘤生長緩慢、病程常達數(shù)年以上。50%~70%的患者臨床無癥狀,僅在查體或其他原因行超聲或CT等檢查時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后患者一時無法接受,便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逃避等消極應對方式,負性情緒壓抑在內(nèi)心不能發(fā)泄,極易出現(xiàn)適應不良,而產(chǎn)生各種身心癥狀,迫切需要心理干預[3]。心理因素在腫瘤的發(fā)病和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并對其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有深刻的影響[4]。
3.2 引導病人暴露問題,及時解決 在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不僅要求護士掌握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還要有端莊的儀表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能更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導病人暴露身心各方面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合理的方式疏導和護理干預。
3.3 減少應激源,提高治療效果 通過給予心理干預的過程,引導病人更深入地了解肝血管瘤的疾病知識和介入治療的過程、作用、療效,對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當問題出現(xiàn)時能有效地應對,減少了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應激,減少了介入治療的不良反應,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5]。使患者能積極主動地與醫(yī)生護士一起參與制定治療計劃,很好地配合治療,提高了治療的效果。
3.4 社會支持越高的患者,治療依從性就越好 護理人員必須注重患者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評估,引導患者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支持資源,積極爭取可能的社會支持來源,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6]。協(xié)助患者建立有力的社會支持網(wǎng),以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
3.5 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 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干預過程,責任護士與患者之間建立了信任的關系,患者愿意向護士詢問關于健康的知識,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此過程中責任護士給予患者持續(xù)的支持與理解,并及時同情及建設性的方式去詢問、檢查、核實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配合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給予干預,改善了護患關系,使護理服務滿意度大大提高。
對肝血管瘤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對于患者身心各方面都有很明顯的提高,有利于疾病恢復,鞏固治療效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行為。
[1]王維奇,榮陽,劉冰.肝血管瘤介入性栓塞術治療與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6):70-71.
[2]魏召義,王文輝,賀統(tǒng)軍,等.PLE+GF栓塞治療肝血管瘤(附72例報告)[J].當代醫(yī)學:學術版,2008(5):86-88.
[3]黃琳俐,蘇秀寧,石開發(fā),等.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對癌癥患者術前負性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27-28.
[4]王英,邱玉貞.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圍手術期患者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2):1184-1187.
[5]邱愛平,張美玲,黃麗,等.心理干預對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4):39-40.
[6]嚴春紅,葉彩英,朱朝暉.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社會支持現(xiàn)狀及其相關關系分析[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0,9(3):27-29.
1005-619X(2014)01-0055-02
20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