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興芳
自然界中一些生物行為的實施往往會讓人類付出很大的代價。例如,蚱蜢的一些類群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會變成蝗蟲,這時它們由獨居變成集群生活,并很快進行交配繁殖。它們肆無忌憚地采食,瞬間便可將植物的地上部分洗劫一空,僅剩光禿的地表。
你知道嗎?蝗蟲其實是一種觸角較短的蚱蜢,屬于直翅目、蝗亞目昆蟲。這種蚱蜢在其蚱蜢階段,以獨居的形式存在,外形和行為與其他種群的蚱蜢類似;而在某個時期,它們的生理及行為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體形和大小明顯變化,體色也發(fā)生較大變化,飛行距離增長。于是,它們就變成蝗蟲了。
對草原和農作物而言,蚱蜢和蝗蟲都是有害的。不過,蚱蜢是獨居生活,孵化出的后代也是獨居的蚱蜢,其危害性較??;而蚱蜢一旦變成蝗蟲,它們是群居生活,孵化出的后代是群居的蝗蟲,其危害性很大。自1950年開始,一場嚴重的蝗災席卷馬達加斯加島。一個新的蝗蟲種群在2012年又遷徙到這里。到2013年6月,蝗災已擴散到該國一半以上的區(qū)域。2013年3月,約3000萬只沙漠蝗蟲襲擊了埃及,并且向中東蔓延。照此下去,那里將有數百萬人因蝗災而發(fā)生饑荒。
集群刺激
從古至今,這種蚱蜢都一直遵循著這樣的規(guī)律。是什么原因導致獨居的蚱蜢變成群居的蝗蟲的呢?盡管這一現(xiàn)象早在很久之前就被人類發(fā)現(xiàn),并在《圣經》和《古蘭經》中都有記載,但其成因到現(xiàn)在一直未有定論。
令人驚奇的是,它們頭一天還是蚱蜢,第二天就變成了蝗蟲,而且這種變化沒有季節(jié)性規(guī)律,也不是每年都發(fā)生。人們唯一知道的是,它們似乎在某一時間不得不做出一個集體的決定。于是,就像自然界中的其他許多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一樣,在某些地方蝗災的出現(xiàn)被人們認為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不過,在2000年,研究人員有了一個較大的突破。他們設計了一種自動錄像系統(tǒng)來記錄沙漠蝗蟲的活動,他們還通過人為控制蚱蜢的種群密度,觀察這是否會影響獨居的蚱蜢變成群居的蝗蟲。
研究人員應用這項技術進行了對比試驗。一種情況是氣候溫暖食物充足,蚱蜢種群密度較?。涣硪环N情況是環(huán)境惡化,蚱蜢種群密度很大。結果發(fā)現(xiàn),高密度的蚱蜢會相互撞擊、摩擦,甚至啃咬。研究證實,當蚱蜢開始相互撞擊、啃咬時,它們便變成了蝗蟲。突變而成的蝗蟲的體形比蚱蜢大?;认x很快交配并繁育出新的蝗蟲。不過,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人為地阻擋蚱蜢感知其種群密度的變化,并且切斷它們的感知神經,就可以阻止它們發(fā)生集群行為。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變化出現(xiàn)的呢?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當蚱蜢相互撞擊、啃咬時,它們的體內會釋放一種“集群的信息素”——5羥色胺,這種化學物質會影響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行為和生長。隨著蚱蜢種群密度的增加,導致蚱蜢相互間的啃咬越來越多,導致分泌更多的5羥色胺,以更大的種群密度聚集在一起,并據此判斷周圍的環(huán)境,做出朝哪個方向行進的決定。這種集群方式使許多小群的蚱蜢聚集起來,而當這個過程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也即蚱蜢的種群密度達到一定值(極限值)時,5羥色胺的釋放就會導致蚱蜢向蝗蟲轉變。
其實,類似蝗蟲的集群現(xiàn)象在動物界還有許多。例如,蜜蜂如何選擇蜂巢,鳥群往哪里遷徙,白蟻如何建立地下宮殿,沙丁魚如何成群地遷徙生活,腫瘤細胞如何擴散,等等。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都是由群體決定的,而如何解釋這些現(xiàn)象,目前依然是謎。當然,人類、猿、大象和鯨類除外,因為較高的意識和文化阻止他(它)們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