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4-8.10︱北京市朝陽區(qū)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UCCA 大展廳
曾居于北京的荷蘭籍策展人、學者和藝術經(jīng)紀人戴漢志為奠定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基石做出了重要貢獻,“戴漢志:5000個名字”是致敬和紀念這位重要人士的一次文獻展,銘刻他對中國藝術界的貢獻和他于中國藝術家而言的特殊意義,遵循時間順序展出大量戴漢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編輯的書目、曾策劃的展覽,以及關于他的生平的詳實資料。展覽將在UCCA最大的展廳空間內呈現(xiàn),作為文獻及資料的補充,本展亦包括部分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些人今天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最具標志性的名字,還有一些則早已淡出這個領域——他們都曾在戴漢志生前與其交往和密切合作。展覽標題指向一個戴漢志生前未能完成的偉大項目,一部收錄了5000個——幾乎所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和介紹的詞典,現(xiàn)場包括繪畫、攝影和一些關鍵項目的原景重現(xiàn),旨在通過講述戴漢志的故事,再次回望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藝術環(huán)境和那些被遺忘的片段。
太平廣記
2014.5.23-8.24︱北京市朝陽區(qū)崔各莊鄉(xiāng)何各莊紅磚美術館
使用“宋四大書”之一的《太平廣記》作為開館展的標題,打動策展團隊的正是它所積淀的歷朝歷代的“在野的知識”,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于敘事行為的特別關注。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對當代還是未來所提煉的一系列“征兆”、“影射”、或“志異化”的力量,都是作用于十位藝術家和“寫作小組”創(chuàng)作中的可能性影響。而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在這一系列影響和作用下,作品中由“征兆”所引發(fā)的“命運和未來”、由“影射”所提示的“當下和現(xiàn)實”、以及“志異化”背后的不確定的陌生,實實在在地還原了今天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各種感知。展覽特別邀請了黃永砅、吳山專與英格、張永和、汪建偉、陳界仁、邱志杰、楊福東、白雙全以及兩位年輕人馮冰伊和郭熙共十位藝術家(組合)共同參加,并且展出的作品均為最新創(chuàng)作。藝術家在此兼具觀象者、占卜者、記述者等多重身份,呼應并挖掘著藝術本來就存在的敘事潛能;而作品之于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歷史敘述的間隙中,正是一種“在野的知識”的存在。
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2014屆畢業(yè)生優(yōu)秀作品展
2014.6.27-7.27︱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4年6月27日,“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2014屆畢業(yè)生優(yōu)秀作品展”將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拉開序幕。“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2014屆畢業(yè)生優(yōu)秀作品展”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承辦,是繼2009年以來央美開展的第六屆大型作品展,持續(xù)時間近兩月。此次參展的作品經(jīng)過了嚴格的學術把關與評議,共涉及來自中國畫學院、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筑學院以及城市設計學院各專業(yè)本科和碩士畢業(yè)生百余幅佳作。其高規(guī)格、高品質的展覽內容和形式,不僅成為央美的一張精美名片,也成為公眾了解國際化學術、藝術視野的窗口。
精神幾何學——康拉德·肖克羅斯個展
2014.5.29-8.24︱北京市朝陽區(qū)機場輔路草場地261號ARTMIA藝美基金會
康拉德·肖克羅斯畢業(yè)于英國牛津大學和皇家藝術學院,2000年初就吸引了薩奇等英國的主要藏家,受到威尼斯雙年展、巴黎東京宮、英國國立美術館等世界范圍內藝術界的廣泛矚目,并獲得過伊利獎(Illy Prize)、Art and Work獎。本次展覽的主要作品是:《一切的限制(Limit of Everything)》。這個裝置作品通過與空間的互動組成了“機動藝術”。環(huán)繞四周的一批素描作品布置的十分節(jié)制,符合整個空間的節(jié)奏。它們組合起來,形成了安靜且適合沉思的氛圍。 展覽的核心是展現(xiàn)藝術作品穿越時空限制的過程。作品的存在本身介入時間,又通過在空間中的擴張形成了新的空間,從而獲得了全新的語境。由此,觀眾不僅僅依靠視覺體驗,更是作為作品在空間中的延伸,獲得了與四維空間互動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