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輝 李天舒 李曉轅 耿瑋崢
(吉林大學白求恩醫(yī)學院病原免疫細胞遺傳實驗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
中藥以其獨特的療效和較少的副作用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并得到廣泛應(yīng)用〔1〕。其止咳、化痰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并取得了很大進展。哮咳喘顆粒是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組方制成的新型抗哮喘藥物,主要成分包括麻黃、半夏、金銀花、川貝母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抑菌、抗病毒、免疫增強等多種功能〔2~5〕。該顆粒制劑中有效藥物濃度高,服用方便。本文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哮咳喘顆粒在止咳化痰方面的作用,來評價該藥物的臨床使用價值。
1.1材料 哮咳喘顆粒,由長春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制劑室提供(含生藥量為6.6 g/kg)。實驗動物: 豚鼠,體重250~300 g,由吉林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昆明種小鼠,體重20~22 g,由吉林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儀器UV-7550紫外分光光度計,蘇州市萊頓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哮咳喘顆粒對豚鼠檸檬酸鈉咳嗽模型的影響 將豚鼠逐一放在密閉的噴霧箱中,待安靜后,啟動霧化器,噴入17.5%的檸檬酸鈉溶液,噴15 s/次。噴霧結(jié)束后2 min內(nèi)不出現(xiàn)咳嗽者棄用。篩選出合格豚鼠50只。
取符合標準的豚鼠50只,雌雄兼用。隨機分成五組,哮咳喘顆粒高劑量組,9 g/kg 體重,(30%×30 ml/kg體重); 哮咳喘顆粒中劑量組,6 g/kg 體重,(20%×30 ml/kg體重); 哮咳喘顆粒低劑量組,3 g/kg 體重,(10%×30 ml/kg體重); 磷酸可待因片組和空白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30 ml/kg體重。
分別將各組豚鼠灌胃給藥,1次/d,連續(xù)5 d,末次給藥30 min后進行觀察,磷酸可待因組實驗當日給藥2 mg/kg,30 min后將豚鼠逐只放入噴霧箱中,噴入17.5%的檸檬酸鈉溶液,持續(xù)10 s后,觀察并記錄各組動物的咳嗽潛伏期(開始噴霧到豚鼠出現(xiàn)咳嗽的間隔時間為潛伏期)及豚鼠致咳后在5 min內(nèi)的咳嗽次數(shù)。與磷酸可待因組和生理鹽水對照組進行比較。
1.2.2哮咳喘顆粒對小鼠氣管段酚紅排泌量的影響 取50只昆明種小鼠,體重20~22 g,雌雄各半,隨機分為對照組、氯化銨對照組、哮咳喘顆粒高、中、低給藥組,每組10只。
動物于試驗前7 d開始給藥,哮咳喘顆粒高劑量組:12 g/kg體重(40%的哮咳喘顆?;鞈乙?0 ml/kg體重);中劑量組:9 g/kg體重(30%的哮咳喘顆?;鞈乙?0 ml/kg體重);低劑量組:6 g/kg體重(20%的哮咳喘顆?;鞈乙?0 ml/kg體重);氯化銨組和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30 ml/kg體重。試驗當天給哮咳喘顆粒1次,氯化銨(實驗當天給藥1次)1 g/kg,30 min后,各組小鼠經(jīng)腹腔注射酚紅溶液0.1 ml/10 g體重,注射酚紅后30 min,處死動物,剝離氣管周圍組織,剪下自甲狀軟骨下至氣管分叉處的一段氣管,放入盛有2 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再加0.1 ml氫氧化鈉(1 mol/L),7550型分光光度計,波長546 nm測定OD值,根據(jù)酚紅標準曲線計算酚紅含量(μg/ml)。
2.1哮咳喘顆粒對豚鼠檸檬酸鈉咳嗽模型的影響 哮咳喘顆粒9 g/kg、6 g/kg口服給藥能明顯延長檸檬酸鈉咳喘模型豚鼠的咳嗽潛伏期和減少豚鼠的咳嗽次數(shù)(P<0.01),哮咳喘顆粒3 g/kg給藥對豚鼠咳嗽模型有一定的抑制趨勢,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陽性對照藥磷酸可待因比較,其鎮(zhèn)咳作用弱于磷酸可待因。見表 1。
表1 哮咳喘顆粒止咳作用的實驗觀察±s,n=10)
2.2哮咳喘顆粒對小鼠氣管段酚紅排泌量的影響 小鼠氣管段酚紅排泌試驗檢測結(jié)果表明,哮咳喘顆粒12、9、6 g/kg口服給藥均能明顯增加小鼠氣管酚紅排泌量(P<0.001)。與陽性對照藥氯化銨組比較,其化痰作用弱于氯化銨。見表2。
表2 哮咳喘顆粒對小鼠氣管段酚紅排泌量的影響±s)
目前臨床上對肺部感染治療的藥物種類很多,但綜合治療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且不良反應(yīng)較大。哮咳喘顆粒由長春中醫(yī)學院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組方研制而成,處方中的金銀花、麻黃、川貝母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其中半夏、川貝母、麻黃還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等功效〔6~9〕。此外,金銀花還有增強免疫的作用〔9~11〕。
從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哮咳喘顆粒能明顯延長枸櫞酸鈉咳喘模型豚鼠的咳嗽潛伏期和減少豚鼠的咳嗽次數(shù)。小鼠氣管段酚紅排泌試驗檢測結(jié)果表明,哮咳喘顆粒具有處進氣管排泌作用。本實驗證實,哮咳喘顆粒有明顯的止咳化痰作用,為此藥的臨床應(yīng)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4 參考文獻
1張其威,張楚瑜.抗病毒中藥研究的最新進展〔J〕.中成藥,2005;27(1):116-9.
2蘆緒芳.金銀花的研究現(xiàn)狀〔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5):843-4.
3劉恩荔,李青山.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37(3):331-4.
4張榮發(fā).川貝母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yè),2006;15(8):62-4.
5周秀萍,李爭鳴,劉志杰,等.金銀花對大鼠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2):214-6.
6王志強,李炳超.半夏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9;38(1):65-7.
7吳雪榮.麻黃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5):173.
8羅運興,楊勝玉.川貝母的臨床應(yīng)用概況〔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0;6(4):158-9.
9王 妍,石學魁,宋寶輝.金銀花增強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0;31(2):49-50.
10王林青,崔寶安,張紅英.金銀花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7;34(11):91-5.
11崔曉燕.金銀花提取物的抗炎免疫作用研究〔J〕.中國藥業(yè),2011;2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