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
章太炎曾說:“大國手門下,只能出二國手;二國手門下,卻能出大國手。因大國手的門生,往往恪遵師意,不敢獨立思考,故不能大成。”章氏之說,是對傳統(tǒng)學術演進脈絡之概況,或尚有一層自鳴得意之情:其高足黃侃在音韻訓詁方面,較之乃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謂大國手門下出了個頂稀罕的大國手。
黃侃曾先后于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大學等高校執(zhí)教,堪稱名師。同時又是位“特別教授”。黃侃讀書,喜歡隨手圈點。他圈點時非常認真,許多書都不止圈點了一遍。如《文選》圈點數(shù)十遍,《漢書》《新唐書》等書圈點3遍?!肚迨犯濉啡珪?00冊,700卷,他從頭到尾,一卷一卷地詳加圈點,絕不跳脫。因此,他把讀書時只隨便翻翻、點讀數(shù)篇輒止者稱作“殺書頭”,很不以為然。
除卻讀書之規(guī)矩,黃侃在治學上還告誡學生不要輕易在報刊上發(fā)表文字,一則學力不充分,一則意見不成熟,徒然災梨禍棗,遺人笑柄,于己無益,于世有損。他更是以身作則,“坐穿冷板凳”,50歲前不著書,自認從知天命之年開始,方是學術研究的收獲季節(jié)。
黃侃所言 30歲前不發(fā)文,50歲前不著書,除去忠告學人要潛心讀書,做大學問、真學問外,另有一層深意隱含其間。這便是關涉學者如何做學問層面的問題。在黃看來,學人寫文章,一方面,要立說,另一方面,或許同樣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于藏拙。人文研究更需要長時間的潛心磨練,方有可能得出些許真知灼見,這往往比的是慢功夫,誰坐得下,耐住寂寞,誰才有可能攀上學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