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哲學(xué)視域下安頓心靈的方法及其意義

      2014-09-16 09:17徐儀明
      中州學(xué)刊 2014年8期
      關(guān)鍵詞:中國哲學(xué)孔孟老莊

      摘要:中國哲學(xu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心靈安頓問題。防止與解決心靈困擾的方法與措施,則是心靈安頓問題的前提。老莊孔孟等先賢指出心靈困擾問題的原因是十分復(fù)雜的,有內(nèi)外因之分。外因主要與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習(xí)慣有關(guān);內(nèi)因與人的心理素質(zhì)穩(wěn)定程度密切相關(guān)。先賢關(guān)于如何安頓心靈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柔弱、謙下、退守的生活原則;二是以情制情、愛養(yǎng)精神、平淡虛靜、遇事寬容和仁愛惻隱的生活態(tài)度。先賢關(guān)于安頓心靈方面的論述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要結(jié)合時代背景與自己的實際情況,汲取和借鑒老莊的相關(guān)論述,解決好如何安頓心靈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

      關(guān)鍵詞:中國哲學(xué);老莊;孔孟;安頓心靈;方法;意義

      中圖分類號:B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8-0005-08

      心靈安頓在中國哲學(xué)的整個體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其突出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實用理性精神。從中國哲學(xué)的源頭《周易》到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先秦儒道兩家學(xué)說,既有深湛精微的哲思,同樣也有許多貼近百姓日用的具體方法。而在眾多貼近百姓日用的具體方法中,以心靈安頓最為重要。如蒙培元先生說:“中國哲學(xué)也講宇宙論本體論,但不是構(gòu)造世界的圖畫或原型,而是解決人的生命的‘安頓問題,也就是情感的歸屬問題?!雹龠@里的生命安頓顯然指的是心靈安頓,而且具體為“情感的歸屬問題”。我以為這是很有道理的。盡管情感不能完全概括心靈,但情感的確在心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中國哲學(xué)一貫強調(diào)心靈安頓在整個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強調(diào)心安則身安,心安則家安,心安則國安,心安則天下安。中國哲學(xué)在論述心靈安頓問題之時,主要也是就如何解決心靈受到困擾時的情感問題,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在我國歷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而且在現(xiàn)當代國外學(xué)術(shù)界也帶來了相當大的思想沖擊,諸如西方心理學(xué)界頗有聲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派,其主要的理論支撐就是中國哲學(xué)的心性學(xué)說。同時,心靈安頓也是一個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話題,目前廣大群眾對“和諧社會,從心開始”這一命題產(chǎn)生了普遍的共識,由此可見對心靈安頓問題做出深入探討,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下面,我們就對中國哲學(xué)關(guān)于心靈安頓的方法及其影響,做一簡要論述,不當之處,敬希指正。

      一、中國哲學(xué)關(guān)于心靈困擾的論述

      先賢之所以要提出心靈安頓的問題,就是因為人類的心靈時時刻刻都會受到種種困擾,處于不能夠安頓的境遇。盡管中國古代哲學(xué)產(chǎn)生的時代離我們已經(jīng)相當遙遠,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同時代的人們所遇到的心靈困擾的諸種因素,應(yīng)該說還是大致相同的,所以我們和古人在關(guān)乎心理方面的許多問題都是可以相喻相通的。在各種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面前,人的心靈得不到安頓,七情六欲難以調(diào)適,諸如抑郁、焦慮、多疑、煩躁、嫉妒、恐慌、感傷、頹廢、自私、退縮、悲觀等等心理疾患、人格缺陷和后天的習(xí)得性不良行為,在那時已經(jīng)存在,并受到古代哲人的高度關(guān)注、悉心揣摩、深入探究。《莊子·人間世》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雹诔尚⑹柙唬骸胺蜢`通之道,唯在純粹。必其喧雜則事續(xù)繁多,事多則中心擾亂,心中擾亂則憂病斯起。藥病既乖,彼此俱困。”③就是說當心靈受到種種困擾時,原本純粹無雜、平靜如水的心境受到嚴重的擾亂,于是“憂病斯起”,人立刻陷入困頓,無以自拔。關(guān)于“擾則憂,憂則不救”中的“憂”,其實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與之相關(guān)的字,于省吾先生所著《甲骨文字釋林》就記載有古“恙”字,他認為其意為“憂”:“按其字從羊從心,即恙字?!墩f文》:‘恙,憂也,從心羊聲。”段注:‘古相問曰不恙、曰無恙,皆謂無憂也?!冻o·九辯》的‘還及君之無恙,王延壽《夢賦》的‘轉(zhuǎn)禍為福,永無恙兮,無恙均謂無憂,乃古人常語?!雹苤艽鹞闹袆t無恙字。但在《易經(jīng)·豐卦》的卦辭中卻已直接出現(xiàn)了“憂”字,語曰:“勿憂”,即強調(diào)不要煩憂。這種警示的語氣,已經(jīng)令人悚然驚覺。至《易傳·說卦》則將“憂”稱之為“心病”。秦漢時期出現(xiàn)的醫(yī)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指出:“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nèi),苦形傷其外,又夫四時之從”,“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⑤我們知道,老莊道家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一樣也是從《易經(jīng)》到《易傳》之間的一座橋梁,其又對《黃帝內(nèi)經(jīng)》等醫(yī)學(xué)著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目前這個觀點已經(jīng)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公認。由于古代社會戰(zhàn)亂頻仍,環(huán)境險惡,人群中自然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心理疾患。古人雖然都用一個“憂”字來代表內(nèi)心世界的痛苦,實際上是一種總的概括性的描述方式。由于心理疾病的致病原因十分復(fù)雜,一言難盡,因此才選用一個最常見的、最容易理解的“憂”字以顯示心理疾患的基本特征。心病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擾則憂,憂則不救”,“小病必甚,大病必死”,顯示了情感的失重和偏斜,會給人生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直至喪失人最寶貴的生命。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學(xué)派的老莊諸人在他們各自生活的年代,都在探索人為什么會陷入各種各樣的心靈困頓,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作為先秦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老莊并非如后世某些神仙家所言具有仙風(fēng)道骨,不食人間煙火。恰恰相反,他們卻是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自然界的陰陽開闔、風(fēng)云變幻,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悉收眼底,了然胸中。老莊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探索人們陷入心靈困頓的原因。

      首先,從外在因素來說,這是與一些人群(主要指的是王公貴族)的生活習(xí)慣與生活態(tài)度有關(guān)。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⑥這是對耽于聲色犬馬的王公貴族群體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沉溺于奇異的色彩、瘋狂的音響、美味的食物,追逐各種各樣的獵物,會使人目盲、耳聾、口傷和心發(fā)狂,甚至?xí)鹜岛蛽尩鹊确缸锏男袕?。與其如此,還不如只求肚子吃飽,而不要眼花繚亂,目迷五色,以至于破壞了自己良好的心態(tài)。作為周之守藏使,老子顯然對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非常了解,所以他常常對這些人發(fā)出警告。如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雹哒煜胫绾握紦?jù)要津,持盈揣銳,然而這是做不到的。金玉堆滿堂,誰能長收藏。富貴又驕縱,自己遭禍殃。功成早脫身,天“道”方恒常。這正是戳到了王公貴族的軟肋。只有他們才會處處時時要求自己威風(fēng)凜凜,居于發(fā)號施令的地位,甚至還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千秋萬代都能享受榮華富貴。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滿堂金玉終會散盡;富貴驕縱自取滅亡。功成身退,雖說是人間正道,但有誰能做得到呢?等到真想退時,恐怕就難以抽身了。歷史和現(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那些王公貴族執(zhí)迷不悟,只有老子旁觀者清,方能秉筆直書于自己的《道德經(jīng)》中。司馬遷深知其意,說:“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雹嗬献颖救藙t過著恬淡無欲、甘于寂寞的樸素生活。他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雹徇@里的“眾人”應(yīng)該還是指的王公貴族們,只有他們才能瘋瘋癲癲,醉生夢死,大喜若狂,整天像參加帝王祭祀社稷時舉辦的隆重宴會,整天像在春日登臺遠眺那樣春風(fēng)得意,志得意滿。獨有老子本人,面對著這些如癡如醉的人群,淡淡泊泊,無動于衷,就像還不會發(fā)出笑聲的嬰兒。眾人是那樣富足,而“我”卻處處缺少生活中的必用品?!拔摇焙孟褚粋€愚笨的人,混混沌沌,沒有心機。別人都那樣精明,“我”卻這樣糊涂。別人都那樣老到,“我”卻一點也不開竅。眾人都有一套本領(lǐng),唯獨“我”又笨又無能。老子善于“正言若反”,他故意說了許多貶低自己的話,其實卻是從心底里鄙視這些王公貴族放蕩不羈的奢侈生活。正因為他堅守淡泊素樸的生活方式,才使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像遼闊無邊的大海,橫無際涯;像無止無盡的長風(fēng),浩浩蕩蕩,無所窒礙,無所壅堵。老子酷愛大自然,所以用大海與長風(fēng)來形容自己內(nèi)心之中無所煩悶,無所苦惱,如光風(fēng)霽月、朗朗乾坤。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得到了“道”,亦即悟得了人生的真諦,就是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也只有平平淡淡、簡單樸素才是找到了生活的根本目標。莊子在生活態(tài)度上與老子十分相似,他不愿意飛黃騰達,只希望和光同塵,默默無聞?!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中記載道:“楚莊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牲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其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于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⑩高官厚祿在莊子眼里變成了羈絆人自由的桎梏和枷鎖,得到了便會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失去了人生的快樂。在《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背尚⑹柙唬骸扒f子保高尚之遐志,貴山海之逸心,類澤雉之養(yǎng)性,同泥龜之曳尾,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無為也。”保持自己純粹潔凈的本性,實現(xiàn)自己自然無為的志向,就要像曳尾于稀泥中的活龜,而不做被人刳之而卜的所謂“神龜”(實際是死龜)。這和前面所引之語意思大致相同,表現(xiàn)出莊子向往要達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盡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不可能不受到種種騷擾和困煩,但他盡可能擺脫這些人世間的羈絆。在《莊子》一書中,類似的論述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再贅引。我們說,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莊子處于這種險惡的境遇中,走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之路,對于他來說是安身立命的最佳選擇。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界有論者斥責(zé)老子、莊子是對社會不負責(zé)任的隱逸之士,其實這是對道家雙峰的誤讀誤判,沒有做出一點點同情的理解,僅僅是一種皮相的膚淺認識。應(yīng)該說,只要一個人生活在人世間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出世,之所以老莊強調(diào)要遠離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就是因為他們?nèi)胧篮苌?,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看得十分透徹。而且,他們又具有極高的智慧,所以才認為要想很好地安頓心靈就必須有一個適宜的外部環(huán)境。這就是老莊堅持過一種恬淡無欲、甘于寂寞的樸素生活的真正原因。

      其次,從內(nèi)在原因來看,與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穩(wěn)定程度密切相關(guān)。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驚?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在這里,老子繪聲繪影、活靈活現(xiàn)描摹出那種患得患失以至于如驚弓之鳥似的那些人的心態(tài)。這種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把榮辱得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處處斤斤計較、錙銖必爭。當虛榮心得到滿足,便為之驚喜,而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時,又驚恐失常,手足無措。這種情況下心靈怎樣才能安頓下來?老子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惶惶不可終日的心態(tài),是因為這種人遇事總是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了患得患失的心病,甚至為此而喪失自己寶貴的生命。如果不考慮自己,還會有什么憂患呢?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做不到這一點。老子認為,任何人在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求時,都應(yīng)做到“知足”,而不要貪得無厭。他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庇终f:“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渴枪噬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他指出人最大的禍患過失就在于過分的貪欲、無窮盡的需求和不斷的占有,這種心態(tài)會招致適得其反的結(jié)果,那就是聚財越多破費越大,存儲越豐厚損失就越重大。所以,人要知道知足知止,知足就不會遭受困辱,知止就不會遇到危險。而只有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滿足。這里講的知足與不知足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蘊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與豐富的處世經(jīng)驗。莊子亦謂:“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成玄英疏曰:“夫耽嗜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智照深遠,豈其然乎!”這句話或與今人常說的利令智昏意思相近,就是說當貪欲沖昏一個人的頭腦時,正常人所應(yīng)有的智慧和機巧都變得遲鈍與淺薄,甚至?xí)_到蕩然無存的程度?!肚f子·天地》有一段假托封人與堯的對話。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也?”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故辭。”堯之所以辭絕壽、富、多男子這些一般人普遍和共同的欲望,是由于此三者會帶來多懼、多事、多辱。這種看問題的獨特視角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壽至近百的著名學(xué)者張中行先生曾就“壽則多辱”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其云:“單說這壽則多辱,成玄英疏有解釋,是‘命壽延長,則貽困辱。釋辱為困辱,依注疏的通例,是成玄英認為,原話的辱,也包括困。如果他的理解不錯,我們就可以說,堯用的是辱的廣義,除了自己須負道德責(zé)任的失誤以外,還包括受外力的限制,不能騰達、不能如意一類事”,“徑直說,是因為壽命的延長,自己覺得不順心,旁人看著不賞識甚至不光彩的事就本來可以無而成為有或本來可以少而成為多”。顯然,莊子的本意是壽命的長短應(yīng)該順隨自然,而不應(yīng)該去刻意追求,否則也會成為一種貪欲,反遭至“壽則多辱”的結(jié)果。莊子又說:“夫天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惽惽,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鼻f子指出盡管天下人都在追求尊貴、享受、長壽與快感,但他們恰恰不知道內(nèi)心的恬靜淡泊、無欲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與享受。你看那些富人苦著自己,拼命做事;那些貴人沒日沒夜的焦慮思謀;那些長壽者,整日發(fā)愁卻又死不了,只能為活著而活著。想想這些人多苦悶而且痛苦??!所以莊子總結(jié)說:“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成玄英疏曰:“俗以富貴榮華鏗金鎗玉為上樂,用美言佞善為令譽,以無為恬淡寂寞虛夷為憂苦。故知至樂以無樂為樂,至譽以無譽為譽也?!笨梢哉f無樂之樂、無譽之譽就是無為恬淡寂寞虛夷,俗間為憂苦為卑賤,莊子則為至樂至譽。

      當然,這里對老莊有關(guān)心理困擾的內(nèi)因和外因所做的區(qū)分也是相對的,兩者實際上是無法截然分開的。所謂內(nèi)外是相對比而言,其中的交叉互滲是顯而易見的。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人們心靈無法安頓的原因,就為解決這些心靈的苦悶和痛苦開啟了一個通道。

      二、中國哲學(xué)中關(guān)于心靈安頓的方法

      關(guān)于如何安頓好人的心靈,其實在上文我們已經(jīng)有所涉及,諸如知足常樂,恬淡無欲,追求一種樸素簡單的生活方式等等。但其中的側(cè)重點在于探討老莊有關(guān)心靈為什么會受到困擾的原因諸問題。下文的重點則是論述古代哲人關(guān)于心靈安頓的具體方法。

      第一,柔弱、謙下、退守的生活原則。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痹诶献涌磥恚m然深知什么是剛強,卻安于弱勢的柔雌,甘作天下的溪溝。溪溝中的水才是最為卑下最為柔弱的,但是,老子卻對于水加以崇高的禮贊。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庇终f:“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本褪钦f最高的善像水那樣,善于幫助萬物又不與其爭利,它停留在像溪溝那樣為眾人所厭惡的地方,但其最接近于“道”。天下再沒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攻堅克強卻沒有任何力量能勝過水、代替水。老子一次次贊揚水的品德,就是贊揚一種柔弱、謙下和退守的生活方式與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人能做到像水那樣,就能夠與“德”永不相離,重新又回到如嬰兒一般的單純狀態(tài)。人就會安于沉默,甘于平凡,持守著卑下,而不會因此感到苦悶與煩惱。這正是因為看透了榮譽和光彩的虛幻不實,而成為自覺追求質(zhì)樸的生活境遇的原因。老子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效法水,以水為榜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心懷仁善,言語真誠,為政清廉,辦事干練,善于把握時機。如果一個人能像水那樣不爭,就不會犯過失。但老子遺憾地指出,天下沒有人不知道水的美德,就是沒有人照著去做。反而是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所謂“天下熙熙攘攘,無非名來無非利往”,就會寵辱若驚,憂病斯起,心靈如何安頓下來!在老子看來,要想心靈安頓,首要的生活原則就是貴柔,他反復(fù)申說“柔”的重要性。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這里所論的“柔”是將修身養(yǎng)性、愛民治國與生養(yǎng)萬物結(jié)合在一起了,修身養(yǎng)性要守氣調(diào)心調(diào)息,滌除雜念,深入靜觀;愛民治國不要讓百姓懼怕自己、猜疑自己,盡管自己聰明過人,卻又保持無為而治的狀況;生養(yǎng)萬物,又不去占有它干擾它,而使之盡量的繁殖茁壯的成長。老子還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守柔曰強”、“人之生也柔脆”、“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柔弱處上”、“柔之勝剛”等等“貴柔”的說法,這里的“柔”并非如某些人理解的軟弱可欺,一味退讓的意思,而是指人和萬物要保持生機與活力,就不要爭勇斗狠,恃寵而驕,恃強好勝,而要無為謙下,守柔處弱,養(yǎng)心調(diào)氣,退安守固。這樣人的心靈才能得到很好的安頓,自然界也才能出現(xiàn)欣欣向榮的景象。對于老子來說,“柔”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安靜、平和、恬淡、適意的心態(tài)。這是把心靈的安頓放在了第一位,顯示出一種處世的大智慧,這和他說的“大智若愚”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后世學(xué)人往往不理解老子所講的“柔”,曲解曲說者比比皆是,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沒有從心靈的深處去理解老子,所以不能與之心神交契,產(chǎn)生共鳴。莊子雖不論及貴柔,但也講恬淡虛無,他說:“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其認為寧靜、恬適、淡泊、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準則,德行的極致。所以說,圣賢豪杰至此也就會變得平易,平易就自然會恬淡,就不再一味地追求出風(fēng)頭、處處貪得而無厭。平易恬淡,則憂患就不能侵入,邪氣不能襲擾,這樣人的德行就能圓滿無缺,其精神也就永不虧損??梢娗f子還是真正理解老子的心境心態(tài),所以莊子一生都能夠抱有一種若浮若化,自喻適志的精神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老莊的確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莊子還有一段話,我以為是對老子貴柔思想的闡釋。他說:“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yīng),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天無災(zāi),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z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本褪钦f,圣人的生死存亡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動靜浮沉與陰陽合德,循天理、天道、天意而動,與萬物共處,絕不顯示出自己有什么出類拔萃的過人之處。他不去刻意追求什么,即所謂“不為福先,不為禍始”。這段話的意思按成玄英的疏解是:“循,順也。內(nèi)心去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無為,順自然之妙理也。順物,故無累也。同人,故無非也。夫圣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死生也如赴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系戀也。心若死灰,絕無緣念。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yù)前謀度而待機務(wù)者也。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韜光晦跡,故不炫耀于物也。逗機赴感,如影隨形,信若四時,必?zé)o差忒,機來方應(yīng),不預(yù)期也。契真,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適而無憂也。純粹者,不雜也。既無夢無憂,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純粹而無閑雜也。恬淡無為,心神閑逸,故其精魂應(yīng)用,終不疲勞。嘆此虛無,與天地合其德?!逼浜诵膬?nèi)容就是講“順”,順自然之妙理,順物之勢等等?!绊槨弊衷谙惹氐浼谐Ec“柔”字連用,如《周易·坤·彖》中就有“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保褪侵妇討?yīng)該具有柔順的心理特點,循著柔順之道去做,才能合于常理,得到貞祥吉順的前途。既然在《周易》中就有關(guān)于柔順的論述,那作為受之影響甚深的道家學(xué)說進一步將之深化發(fā)展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是否可以這樣說,《周易》剛健之道由孔及孟,柔順之道則由老及莊,兩條線路雙管齊下,又相映生輝。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儒道互補。老子莊子對柔順的闡釋,對心靈安頓具有重要的可操作性,現(xiàn)在聞名世界的森田心理療法的核心觀念“順應(yīng)自然”就是按照這一理論擬定的。

      第二,以情制情、愛養(yǎng)精神、平淡虛靜、遇事寬容和惻隱仁愛的生活態(tài)度。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本褪钦f無論做什么事,都沒有比運用“嗇”這個原則更好的了。這里的“嗇”字,不是通常所謂的吝嗇,老子賦予了它新的哲學(xué)涵義。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提出治人、敬天的原則就是一個‘嗇字??偟姆结樖菒垧B(yǎng)精神,積蓄力量,不該做的事盡量不做。小到個人養(yǎng)生,大到管理國家,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后來莊子講‘養(yǎng)生,《呂氏春秋》講貴生,就是延老子這條思路發(fā)展下去的。”老子說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既指的是個人又指的是國家,因為每個人的心靈安頓與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老子又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边@里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作為三寶,后人對此的理解也是歧見紛呈,特別是不敢為天下先一句,常為人所詬病。其實老子是反對憑借突發(fā)激情,魯莽沖動,草率行事,而是提倡遇事要三思而后行,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意思,“慈”即寬容,“儉”即“嗇儉”,能夠做到這三點就會使人胸懷寬廣,英勇沉著,無往而不勝。老子特別反對為情所困和感情用事,在《道德經(jīng)》全部81章中只能找到一個“憂”字,而且強調(diào)的是“無憂”,老子常說“恬淡為上”“致虛極,守靜篤”,心靈要保持恬淡虛無,清凈寂然的狀態(tài),哪里還會有什么憂愁?除了無憂,老子還講“不怒”。我們知道“怒”是情感中最常見、最易發(fā)作和最難控制者,其雖為七情之一,但怒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俗話說“氣不留命”主要就是針對怒來說的。人世間經(jīng)常發(fā)生怒火中燒的情況,特別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老子所說的不怒之人,就是所謂“善戰(zhàn)者”。但也確有臨戰(zhàn)即怒,好逞匹夫之用的魯莽之人,對付這樣的人該怎么辦?老子就用“以悲哀涖之”的辦法,這是從《周易》中借鑒來的。《周易·同人》卦九五爻辭說:“同人先號咷而大笑,大師克相遇?!备吆唷吨芤坠沤?jīng)今注》說:“《釋文》:‘號咷,啼呼也。《說文》咷下云:‘楚人謂兒泣不止曰咷嗷。咷嗷與號咷義同。先號咷而后笑者,先悲后喜也?!堵谩飞暇旁啤萌讼刃筇枂G。先喜后悲也??梢詤⒆C?!稜栄拧め屟浴罚骸?,能也。此殆古代故事。蓋有一軍被敵人圍攻,將就殲滅,相聚大哭,乃突圍而走,幸遇援兵相遇,而轉(zhuǎn)敗為勝,故曰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边@是一個用悲哀戰(zhàn)勝憤怒的經(jīng)典例證。《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老子在處理情感問題上頗有妙招,但其歸結(jié)點還在于恬淡虛無、愛養(yǎng)精神、遇事從容亦即遵守“嗇”的基本原則。老子關(guān)于安頓心靈的一些論述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家羅杰斯就十分推崇老子,他說:“能概括我的許多更深刻的信仰是老子的一段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崩献舆@里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樸”,說的正是任天下之人各自發(fā)展其個性、才能和稟賦而不相妨礙與干擾,體現(xiàn)了老子順乎人之性命之情,任人之個性自然發(fā)展的特點,因此而成為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的深刻信仰,或者說是一種指導(dǎo)思想。

      莊子亦以治情為安頓心靈之要務(wù),他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本褪钦f,要想達到恬淡虛無即符合“天德”的要求,就必須對于悲樂、喜怒、好惡之類的情感加以控制,不使之超出應(yīng)有的范圍,否則就會成為“道”“德”的負累與障礙,出現(xiàn)種種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后果。馮友蘭先生曾引《莊子》一書中秦失所說的“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愛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加以評論道:“別人感到哀傷的范圍,就是他們受苦的范圍。他們受苦,是‘循天之刑。感情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時候正與肉刑一樣的劇烈。但是,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莊子和老子一樣試圖用種種方法化解人因為感情所帶來的痛苦,但莊子和老子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他打算用以理化情而不是以情制情的新方法,在馮友蘭看來這似乎與儒家有某些近似之處。但從總體來說,莊子還是與老子所論相一致的,那就是以愛養(yǎng)精神,平淡虛靜等作為天地道德的準則,他說:“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zé)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碧撿o平淡寂漠無為,都是為愛養(yǎng)精神,汲取充實自己的體魄,使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處于從容寧靜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之中,人就不會刻意妄為,耗精費神。這樣自然就會輕松愉快,不再為憂慮禍患而自苦,不想長壽都很難。這里我們會想起前面莊子所謂的“壽則多辱”的說法,顯然莊子不是一概反對人長命百歲,而是要求長壽是自然而然的,是自喻適志的。莊子在安頓心靈方面還有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辦法,這是他超越老子的獨到之處。一是“心齋”,一是“坐忘”。關(guān)于心齋的論述是:“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段話的大意就是要心靜神凝,盡量消除耳目感官以及心智思慮的活動,使虛而無形的精氣聚集心中,“道”即在心中顯現(xiàn)出來。至于所謂“心齋”一詞的意思,郭象注曰:“虛其心則至道集于懷也。”成玄英疏曰:“唯此真道,集在虛心。故如虛心者,心齋妙道也。”這就是說在“心齋”的特殊狀態(tài)下,人就會得到與道合一的心理體驗?!白笔墙桀伝氐闹谡f出來的,其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為坐忘?!币馑季褪侨穗m有四肢卻要忘其四肢,雖有耳目卻要忘其耳目,有形體卻要忘其形體,有智慧卻要忘其智慧。這其實集中一點就是要“忘我”。這和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的意思十分接近。但是莊子這里主要體現(xiàn)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心靜神凝,靜坐忘懷,顯然這是一種較為神秘的心理體驗,強調(diào)的是自我的主體精神與天地精神自由往來和交融。所謂“同于大通”也就是同于大道,也就是心與道存,從而實現(xiàn)得道的理想目標。郭象注曰:”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nèi)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后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比嗽鯓硬拍茏龅酵渌械囊磺心??這在常人是很難做到的,所以這就需要曠日持久的進行一種心靈的訓(xùn)練,古人謂之“導(dǎo)引”,今人謂之“氣功”。這種可操作的心靈訓(xùn)練方法,可以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種超越,從而使精神境界得以凈化和提高,自然能夠起到安頓心靈的積極作用。

      比之于道家,儒家則更多地將情感視為心靈安頓的正能量。孔子在《論語》中強調(diào)仁者“愛人”,“仁愛”是儒家情感哲學(xué)的核心,因為儒學(xué)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就是仁學(xué),儒家最為關(guān)心的道德情感就是仁愛。仁是從抽象層面來講,而愛則是從具體層面來說的。這個“愛”屬于復(fù)雜的社會性情感,如蒙培元先生所說:“仁的本來意義是愛,這是人類最本真最可貴也是最偉大的情感,可視其對象、范圍不同而分為不同層面。首先是愛人,而愛人又從愛親始;其次是愛物,愛生命之物,進而愛整個自然界,這也是仁的重要方面,決不能將仁僅僅局限在‘人間性這一層面上。”愛既然是人類最本真最可貴也是最偉大的情感,必然也是人類心靈安頓的正能量或者說是強大的推動力。孔子和孟子都是極富愛心的哲人,《論語》中“愛”字凡九見,如“節(jié)用而愛人”“泛愛眾”、仁者“愛人”等;《孟子》中“愛”字則出現(xiàn)四十次,顯然是一個更為重要的范疇,甚至也可以這樣認為,《孟子》一書的基調(diào)就是一個“愛”字。而孟子講“愛”又以“惻隱之心”即“同情心”為主體。孟子將“仁”與“惻”即仁愛與惻隱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孟子·公孫丑上》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睈烹[之心乃是行仁的端始?!皭拧弊肿钤缫娪凇兑捉?jīng)》井卦九三爻辭:“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為我心惻”的“惻”,指悲惻的情感,表現(xiàn)出既對遭難者的同情,同時自己心中也深感難過,這是悲痛和惻隱混合在一起的復(fù)雜情感體驗。由此可知,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之說,也濫觴于《周易》。而羞惡、辭讓、是非亦即義、禮、智等道德觀念的端始。仁兼四德,所以惻隱之心當為儒家道德觀念的最重要和最深切的道德情感體驗,像孟子遠庖廚,聞禽獸之聲而不忍食其肉,就是作為自古以來表現(xiàn)同情心的經(jīng)典例證。孟子所謂“善端”就是道德情感,沒有道德情感在孟子看來就不能算人。人具有四個善端,就如同人具有四體。因此,“仁惻”作為最能體現(xiàn)“愛”的道德心理觀念,它不僅存在于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中,更重要的表現(xiàn)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活動中,特別是強勢群體或個人,在對待如是群體和個人時,就顯得格外重要,成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黏合劑。“愛”的力量是偉大而崇高的,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但真正能夠體驗它的深刻內(nèi)涵,并且身體力行,才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的。我們知道唐代的“貞觀之治”被譽為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生活中最輝煌的典范,這其中孔孟的仁愛思想所起到的歷史作用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尚缺乏對這方面的研究。當我們今天在深入探討心靈安頓的問題時,一定要挖掘“仁愛”思想在其中所起到的歷史作用,以為今人所汲取和借鑒。當然,孟子對于“惻隱之心”的高揚,既是對《周易》中“心惻”觀念的繼承,同時也是對儒家仁愛思想做出的新貢獻,那就是指出了仁愛思想的核心就是“惻隱”。著名心理學(xué)家張耀翔先生說:“仁愛生于同情,別于一切自私情緒。”顯然,“惻隱之心”這個“人皆有之”的所謂“善端”,是人類最本真最偉大最可貴的情感之中的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孟子的這一仁愛惻隱的思想在心靈安頓中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應(yīng)該得到進一步的探究。

      老莊孔孟關(guān)于心靈安頓的方法問題確實做了大量的論述,我們以上就其中幾個最為關(guān)鍵的方法進行了闡發(fā)??梢钥闯觯渥鳛橹袊糯嘘P(guān)心靈安頓方面論述的活水源頭,對后世的影響的確是不容低估的。

      三、余論

      從以上我們對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有關(guān)心靈安頓方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其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以古喻今,也不能不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視。這是因為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現(xiàn)象都是紛繁復(fù)雜的,一個人如果想健康快樂地生活首先要適應(yīng)社會壞境,與周圍人群和睦相處,先賢所提出來的一系列防止心靈困擾和安頓心靈的辦法,還是相當周到和全面的,的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我們今人并不能也不會完全照抄照搬古人所說的一切。因為,畢竟“往事越千年,滄海變桑田”,時代還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去做膠柱鼓瑟、刻舟求劍的蠢事。老莊孔孟他們的處世經(jīng)驗既有特殊性也有一般性。特殊性就是他們身處亂世,所以就會處處謹小慎微,否則就可能遇到殺身之禍。而我們今天生活在如何實現(xiàn)我們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的時代,盡管也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甚至是千難萬險,但畢竟還是不能和老莊孔孟的生活環(huán)境同日而語。但是,老莊孔孟安頓心靈的經(jīng)驗、理論和方法中還具有很重要的一般性原則。諸如淡泊、寬容、謙下、守柔、制情、仁愛等等,恐怕還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這是因為不論到了任何時代,只要是活著的人時時刻刻都會具有心靈不安定和困頓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這也是實實在在不容忽視的客觀問題。不用一一舉例,新聞媒體經(jīng)常有因為各種各樣心靈困頓而發(fā)生的自殺和他殺等等惡性事件的報道。當然,這是較為極端的例子。至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一些瑣事雜事引起我們內(nèi)心發(fā)生煩惱、苦悶等不適甚至痛苦的情況,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過。所以,如何汲取中國古代哲學(xué)思想中安頓心靈的經(jīng)驗、理論以及方法,確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在結(jié)合我們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下,按照每一個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包括自己的情感類型,性格特征等等),有的放矢地對照先賢所說的去做,才能真正安頓好自己的心靈,從而能夠做到心靈詩意般地棲居,讓自己獲得美好溫馨的精神家園。

      注釋

      ①蒙培元:《情感與理性》,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8、311頁。②③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134、134、604、604、228、420、609、611、612、538、539、540—542、539、128、457、147、284、285頁。④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2009年,第365頁。⑤《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年,第83、38頁。⑥⑦⑨任繼愈:《老子繹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第25、19—20、43—44、27—28、101—102、97—98、62—63、17、171、17—18、21—22、96、114、167、168、171、129—130、129、149—150、42、70、35、152、71頁。⑧⑩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1988年,第514、515頁。張中行:《負暄三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315頁。徐儀明:《易學(xué)心理學(xué)》,中國書店出版社,1997年,第194—201、5頁。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第201—202頁。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3頁。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第131頁。徐儀明:《馮友蘭論情感在哲學(xué)中的地位與作用》,《中州學(xué)刊》2008年第2期。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30頁。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第16頁。張耀翔:《心理學(xué)文集續(xù)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5頁。

      責(zé)任編輯:涵含

      猜你喜歡
      中國哲學(xué)孔孟老莊
      更 正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藍天白云映照孔孟大道——記濟寧市公路管理局治理公路揚塵助推環(huán)境改善
      謊言
      從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談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
      有聯(lián)大家改
      好玩的小苗苗
      英勇不屈的“劉老莊連”
      汨罗市| 双峰县| 恩平市| 隆德县| 永顺县| 凤山县| 万盛区| 中超| 和龙市| 江门市| 长治市| 红安县| 莲花县| 长兴县| 庄河市| 思茅市| 高陵县| 盐山县| 古浪县| 大丰市| 湄潭县| 高清| 赣榆县| 白沙| 双流县| 兴业县| 象山县| 余庆县| 大荔县| 岳阳县| 寿阳县| 漠河县| 方山县| 乌鲁木齐县| 合水县| 长岛县| 兴仁县| 鄂托克前旗| 固镇县| 当雄县| 平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