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福
熟視無睹。原先,對于如影隨形的這一件生活伴侶,我不在乎叫它“唐瓶”還是“湯瓶”,總覺得名稱無關緊要。但是,在湖南博物館一角讓我眼前一亮的那個瞬間,我?guī)缀跏遣患偎妓鞯財喽ǎ核?,應該叫作“唐瓶”。如此,自唐至今,如同冰山一角的這個叫法里,蘊含著很多事關中阿文化交流的信息。讓我還是從我的感動說起。
那是2010年冬天,客居長沙將近四個月,走了不少旅游點和個性街區(qū),一直未曾遭遇過走進湖南博物館這樣讓我眼前一亮的東西。這一亮,讓我一下子貫通了一千多年歷史歲月的隧道,掃清了在求知之路上久存在自己心頭的一團迷霧。
屈指算來,在此之前,我例行公事般走過大約三十多個各類博物館,對于形形色色的文物,包括出土于馬王堆漢墓的兩千多年前的女尸,都是瀏而覽之,未曾上心。而那一天,對于陳列于湖南博物館的幾十件彩瓷,我是怎么看都看不夠了。這倒不是說我有著怎么精到的眼光或者說有多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相反,在文物鑒定方面,我就連入門的常識都不具備。但是,湖南彩瓷中那一組我似曾相識的東西讓我流連忘返:那流暢和諧的器型,那漏斗一樣的進水口,那欲言又止的出水壺嘴,還有壺把子以及它們之間一線貫通的布局,一切對于我一點兒也不覺陌生。真是奇了,就連其容積也幾乎都是那么準地暗合著穆斯林民族能夠洗一次小凈的需求。
于是,我不顧一切地拿起了相機,拍下了它們的姿影以及解說的文字。它們讓我心動的是,在壺形外邊圖案的解說文字中,多次提到了西亞、北非,都說受到了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的影響。是的,我暗暗竊喜。透過這些文字,我能夠從中讀出比文字要豐富和具象得多的有關西亞和伊斯蘭的信息。那熱情地伸向時空的壺嘴,那透著地中海氣息的椰棗圖案以及對于動物圖案的簡化處理,甚至個別阿拉伯文的名言警句,一切都是似曾相識,了然于胸的。
就這樣看了一遍又一遍,暗暗激動著的心告訴我:這一次長沙之行可能肩負著說破某種真相的使命。帶著女兒看完竹簡室,將要走進青銅器陳列室時,時間已經是下午五點了,接近關門謝客。我干脆拽著女兒,繞過博物館一線設計的參觀通道,再次走進了陶瓷陳列室,直奔那已經細看過幾遍的瓷壺。還是那么專注,那么投入,那么不顧一切。保管員悄無聲息地走近我身邊,以她職業(yè)的謹慎打量我許久,才又波瀾不驚地悄悄移開。此時,我多么想找到一位專家請教,但是,在博物館那特有的氛圍里覺得又不是太合適。于是,在戀戀不舍中移步一樓。想不到,在一樓出口的書籍柜臺上還真有一本《中國長沙窯》的書在等著我。
書還未打開,我就知道,這是一次特別的閱讀,也是時光長河中的一次求證之旅。自從摸到手里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已經開始在讀這本書了。其實,這何止是一本書,在我的眼中,其每一章里幾乎都暗藏著我在湖南尋找和求證的答案。
在我的印象中,無論哪個朝代,湖南均是一個伊斯蘭文化氛圍很淡的省份。如今,雖然在湖南七千萬人口中也有近十萬的穆斯林人口,但其在中國穆斯林中所占比例依舊很小。與大西北穆斯林地區(qū)宣禮之塔相映、邦克之聲相聞的社區(qū)和農村相比,長沙位于賀龍體育館旁邊的清真寺實在不敢一說。為此,我初到長沙時曾發(fā)過這樣一條信息給朋友們:“南國邦克遠,拜毯帶身邊;縱無湯瓶伴,亦覺心安然?!钡牵f歸說,我很快發(fā)現(xiàn),沒有湯瓶的日子,我還是像缺少了清真飯館和穆斯林文化氛圍一樣地感覺到了諸多的不自在。為此,千里捎話,讓岳父來長沙時從西寧買來兩只湯瓶。
湯瓶,在穆斯林的生活中實在是太重要了。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的一生中,幾乎天天都離不開湯瓶。早在人生第一次沐浴,就是親人們拎著湯瓶開始的。一遍又一遍,他們總是以最新鮮的流水,想使新生命不斷從沐浴中獲得新的人生感覺。直至已經死亡,親人們給予的最后關愛和禮節(jié),也是一湯瓶又一湯瓶的活水,從頭到腳,從右到左,直至洗得干干凈凈。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最早的教育也是用湯瓶洗臉和往湯瓶里灌水。在洗手洗臉時,總讓右手拎著湯瓶的把子往左手倒水,水被用拇指和四指并緊的掌心接住,然后勻到放下了瓶把的右手心,搓洗兩手。一次又一次,直至兩手都由從湯瓶里倒出來的清水洗干凈了,才開始洗臉。洗臉,也是一次又一次按照洗手的程序來洗凈的。往湯瓶里灌水時,大人們從來不馬虎,教育孩子們一定要潛心靜意:不能倒拿著勺把,也不能心不在焉、丟三落四,而要敬頌安拉之名。正是有了這樣的教育,我們還不等上學發(fā)蒙,就懂得了用水的規(guī)矩,小小手心就能掬得住一捧水,也懂得了什么是珍視與衛(wèi)生。從此,不習慣于在臉盆里洗手、洗臉。迫不得已,如果在盛著死水的器皿里洗過手,那是絕對不會洗臉的。穆斯林清潔的精神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一個有修養(yǎng)的穆斯林從來不會極不雅觀地給人遞水、盛水和倒水。水是生命之源,就連用水的動作也應該是完美的,應該與一個人的意念和目光拼成一幅和諧的圖畫。而在這幅圖畫中,何曾少過湯瓶這個大眾的美學符號呢?
湯瓶里的水在穆斯林的心目中,最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每一滴都充滿了靈性。所以,越是具有宗教情懷和向善愿望的人,就越離不開湯瓶。每日五次,從黎明到夜晚,一個堅持禮拜的人就得拎著湯瓶按照規(guī)定的動作洗手、洗前后竅、洗臉、洗胳膊、洗耳朵、洗腳,這是小凈,每周還要洗一次類似洗澡的大凈;有時心煩氣躁、噩夢連連了,也要洗大凈。有時出遠門或有紅白事,也要洗大凈。洗浴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和心愿。為此,走遍天下所有清真寺,沒有不設洗浴室的。在洗浴室里,那一個個駱駝脖子伸開樣的壺嘴看著也讓人精神振奮。在大西北,每一座黃泥小屋的門口,每一個清真飯館的門口,每一處旅社客館,不論窮富,都有一個蓄著清水的湯瓶,等著你拎起。
沒有湯瓶的日子,就像失掉了自己。有些旅客出差外地,住高檔賓館,仍不忘帶一只塑料便攜的湯瓶。有些司機,遠走千里,除了帶足各種工具外,還要在后備廂里帶一把湯瓶。
最不能忘懷的是,在非典肆虐中國的日子里,當信仰各個宗教、各種主義的幾乎所有人都感覺到用流水洗浴的重要性時,許多目光都盯住了湯瓶,湯瓶受到了中國人的特別關注。大家這時才發(fā)現(xiàn),穆斯林使用這個叫作湯瓶的器皿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小小的器皿,記錄下了整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頁。雖然沒有比較正式的歷史記錄,但是在老百姓的記憶里,這件器皿事關唐代,事關中阿交流這樣的大事。
由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李樹江、王正偉主編的《回族民間傳說故事·湯瓶的故事》中記載了兩段傳說。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皇宮的金鑾殿里有一根大梁即將倒下。說時遲那時快,急忙趕來的一位頭纏白巾,穿著綠袍,肩搭毛巾,手持湯瓶的高鼻深目大漢奮力擎起。唐太宗百思不解,第二天便召集文武百官圓夢。有一位善解夢的大臣說:“陛下,大梁倒塌,暗指我大唐社稷將面臨危難,而頭纏白巾,手持湯瓶的大漢乃西域回回,唐朝的江山要靠西域的回回來共同扶持?!庇谑?,唐太宗下旨不遠萬里從西域大食國請來了六十個回回人,并依照大食國凈儀的習俗,每人賞賜一把精美無比的洗壺。當時人們把這種洗壺叫做“唐瓶”。久而久之,民間就把“唐瓶”誤叫作“湯瓶”了。
過了幾年,朝廷出了動亂,一個大臣叛變了朝廷。叛軍如狼似虎,唐朝的軍隊無論怎樣也抵擋不住。平民百姓背井離鄉(xiāng),叫苦連天,全國上下動蕩不安,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寢食難安,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商議中,大臣們建議還是請來西域回回。就這樣,回回人如期而至,平定叛亂。由此,唐王給他們修建清真寺,贈送精美的洗壺,讓他們定居長安。由于在他們的生活中,須臾不可分離的洗浴器具乃唐王所賜,所以,他們口口聲聲就把這器皿叫作“唐瓶”。
就這樣形影不離、愛不釋手,唐瓶成了回民的精神符號。把上面那個故事繼續(xù)往下看,我才知道,把唐瓶掛在家門口、清真飯館門口、飲食攤點上則始自明代。
唐瓶,在全世界穆斯林地區(qū)有很大的消費市場。為此,自從唐代開始,聰明的工匠們除了陶瓷之外,還分別用金銀銅鐵等金屬打造出了一個個具有個性的唐瓶。唐瓶已不單單是洗浴用具,還成為一種工藝品,擺放在了一些大戶人家的博古架中。在我的老家,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偏僻一隅,不論回漢,許多手藝人至今依舊擅長于制造青泥和銅器的唐瓶。在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我們不無遺憾地發(fā)現(xiàn),許多用具都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而唯獨唐瓶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是如影隨形般跟定了穆斯林,成為他們伊斯蘭教信仰的一個象征。
想當初,我們不敢想象唐代異國穆斯林們看到唐瓶之后的驚喜。因為伊斯蘭教的諸項功課和生活習慣幾乎都離不開水,而且要用活水,不用死水,不污染水;正常用度之外,就是到了海邊也不能浪費一滴水。在那個沒有水龍頭的時代,阿拉伯人的制造業(yè)很落后,他們一般是用皮囊等儲水。當代表中國文化的瓷瓶伸著它細小的壺嘴出現(xiàn)在阿拉伯客商和原住民們的眼前之時,他們怎么能不感動呢?
伊斯蘭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它為人們提供了進步的臺階。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過,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而唐朝則是一個處處洋溢著朝氣的王朝,其開闊的胸襟和延攬八方的誠意讓那么多的阿拉伯商人從海上來到了中國,書寫出了中阿交流的時代篇章。而在這個過程中,唐瓶就是最好的見證。
2013年10月底,央視四套播出的好幾期《國寶檔案》就生動地展現(xiàn)了這一頁歷史曾經的輝煌。看著電視熒屏,我打開了《中國長沙窯》一書,緒論第四頁這樣寫道:
目前,在世界各地,如日本、泰國、朝鮮、伊朗、印度、肯尼亞等二十余國,都有長沙窯的瓷器出土或被發(fā)現(xiàn),特別是1998年在印尼海域的“黑石號”沉船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印證了長沙窯在唐代就遠銷海外這一事實。該船是一只唐代的阿拉伯商船,船上共載有中國瓷器六萬七千余件,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就有五萬六千五百余件之多。
有意思的是,書中還透露了這樣的信息:來自于中國的這些商品,起初由于打上了典型的中國烙印,而使阿拉伯穆斯林在覺得使用方便的同時,還存在著外形設計以及花卉圖案上與伊斯蘭教格格不入的內容,比如過于張揚的鳳凰和龍的圖騰,栩栩如生的人像和十二生肖,以及諸如“好酒無深巷”之類與伊斯蘭文化難以融合的外部裝飾。為此,在使用和經銷的過程中,還是這些商人帶回了客戶們反饋的信息,也提出了改進的意見。就唐瓶的大小而言,穆斯林需要洗一次小凈就足夠的器皿方是上品,太大或太小都是次品。就裝飾圖案而言,穆斯林不喜歡具象的東西,而需要抽象的線條和花卉。就壺嘴的長短而言,穆斯林還是喜歡像駝脖般伸向前方的造型。就壺嘴出水口的粗細而言,穆斯林喜歡相對節(jié)約型的。一只唐瓶,融合了兩種文化。就這樣,海上絲綢之路被越拓越寬,海外大食對中國的向往就越來越濃,直至穆斯林第一代先民長期定居中國。
《中國長沙窯》一書中寫道,長沙窯興盛之處,到處都可以看到商船云集、胡人穿梭的歷史情景?!度圃姟ぞ砦灏倭拧?李群玉《石潴》記載:“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迥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在長沙窯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之前,任誰也想不到,在湖湘大地的偏僻一隅,竟有這樣讓人不可思議的商業(yè)繁盛景象,以及古絲綢之路延伸到這里的觸角。截至目前我們才發(fā)現(xiàn),在古老的陶瓷之路上,“運送陶瓷出海的還有一條特殊的通道,它的起點是長沙窯的產地湖南銅官鎮(zhèn)(銅官鎮(zhèn)是湘江邊的一座小集鎮(zhèn))。產自長沙窯的瓷器,經湘江,入洞庭,再順長江入海,到廣州或寧波港口后換用洋船運出”??梢?,當時前來長沙求購以唐瓶為主的中國瓷器的阿拉伯人是何其眾多!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中國工匠對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產生了興趣,為此還專門制造出了表現(xiàn)阿拉伯人生活狀態(tài)的瓷器作品。他們以自己的作品記錄下了足以作為陶瓷之路東方起點的這個歷史坐標。
繼絲綢之路后,陶瓷再次讓阿拉伯等西亞穆斯林了解了中國。雖然他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人沒有來過中國,但只要看到絲綢,看到陶瓷,他們就會異口同聲地說唐,夸唐,這樣將瓷瓶叫唐瓶就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中國穆斯林,生活在中國,為什么卻將自己這個洗浴的器具也一概地稱作“唐瓶”呢?我猜測,這不僅跟我們不能忘懷一個時代有關,也跟中國給伊斯蘭教發(fā)展提供了一件讓教法得以方便和實施的日常器皿有關:唐即中國,關乎整個國家??赡艿那闆r是:先民們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的一族之后,由于已經熟稔了這個器皿,影子樣離不開這個器皿,叫得已經不好改口了,于是,也就順延了一個“唐”字?;蛟S,另有隱情。都有可能。然而不論怎么說,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