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龍
一、犯罪構成理論的發(fā)展
犯罪構成理論最早出現(xiàn)于大陸法系的德國,后來又被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學所接受,并加以繼承和發(fā)展。采取英美法系的國家由于沒有形成以犯罪構成為中心的犯罪理論體系,所以也就沒有形成自己的犯罪構成理論。而另一方面,蘇聯(lián)在20世紀根據其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出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刑法學的犯罪構成理論,被當時及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采用,如中國、蒙古、朝鮮等,并且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新中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蘇聯(lián)引進的,經過多年的研討、修正和發(fā)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犯罪構成理論,它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1]
二、犯罪構成概念、機能
與犯罪概念不同的是,犯罪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等問題,犯罪構成回答的則是犯罪需要由哪些要素構成。回答犯罪構成的概念對我們解決犯罪問題,具有決定性作用。對犯罪構成概念,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回答。
高銘瑄先生認為:犯罪構成就是依照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需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2]而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的犯罪構成,就是犯罪成立條件,顯而易見,犯罪構成應當是犯罪概念或者是犯罪特征的具體化。[3]
三、我國傳統(tǒng)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及其弊端
我國的傳統(tǒng)犯罪構成理論是借鑒蘇聯(lián)模式的犯罪構成理論,并加以引進和吸收。這種犯罪構成理論把犯罪構成分為四個方面,即:①犯罪的客體,指的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比如故意殺人,這一罪名的犯罪客體即他人的生命權利;②犯罪的客觀方面,指的是犯罪行為對犯罪客體進行侵害的外在客觀事實,如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危害方法、時間、地點等;③犯罪的主體,
即能夠獨立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犯罪的單位;④犯罪的主觀方面,即實施犯罪行為的主體在實施犯罪時的主觀意圖和動機。
針對這一判斷標準,筆者對其合理性及實效性表示懷疑。
首先,傳統(tǒng)刑法理論認為犯罪基本特征有以下三個方面:①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②具有刑事違法性;③應受刑罰處罰性。由以上犯罪的三個特征出發(fā),我們接下來應當考慮的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刑罰處罰性的要件是什么。這些問題,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并沒有回答,而是局限于犯罪構成的四要件,認為只要四要件同時滿足,則犯罪行為成立,反之則不成立。這樣的話,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就沒有什么區(qū)別,而對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也只有綜合運用才能發(fā)揮其作用。
其次,傳統(tǒng)犯罪構成理論缺乏嚴謹?shù)倪壿嬓?。日本學者大塚仁曾認為評價一個犯罪論體系有兩個標準:邏輯性和實用性。[4]對此,陳興良教授認為這里的邏輯性是指犯罪構成體系的自洽性、合理性,因而也是科學性;實用性也是犯罪構成體系在認定犯罪過程中的便利性。就這兩個評價指標而言,邏輯性是第一位的,邏輯性的考量應當優(yōu)先于實用性。[5]對法律而言,其本身就需要有著很強的邏輯性,而非僅僅依靠主觀臆斷。尤其是對刑法而言,更加需注重其邏輯的嚴謹性。
我國傳統(tǒng)的犯罪構成理論來自于前蘇聯(lián),而前蘇聯(lián)的理論是對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改造而來的,兩者之間存在淵源關系。對此,前蘇聯(lián)學者并不否認。在這一改造過程中,存在著政治化與意識形態(tài)化的傾向,同時也將大陸法系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改造成為耦合式的邏輯結構,這對犯罪構成體系的邏輯性造成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6]這樣的改造僅僅是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而背離了應有之義,這樣會出現(xiàn)嚴重的缺陷,主要有:①犯罪事實與價值評價之間的混亂,任何犯罪行為的評價都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但傳統(tǒng)的犯罪構成體系,卻將事實要件與評價要件混為一談,導致某一構成要件性質的難定;②犯罪構成的平面化,傳統(tǒng)的犯罪構成理論缺乏遞進式的邏輯分析,如評價一個犯罪行為是否成立,只需看其四個要件是否完全具備,而不是進行遞進式的邏輯分析,這樣會導致主觀歸罪的情形;③規(guī)范判斷的缺失。
四、對我國傳統(tǒng)犯罪構成體系的思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地改進。反觀我們的刑法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卻還依舊抱守殘缺,堅持所謂的傳統(tǒng)。當然,我不是完全否認傳統(tǒng)的價值,它是屬于一個時代的產物。而在當前時期,我們是否應該學習更為先進的理論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也許某些學者會說,如果搗毀以前的體系,創(chuàng)建新的,必會導致混亂。我認為,困難總會有的,但這樣才會推動我們的刑法學的發(fā)展,推動我國刑法及社會的發(fā)展。
對此,在犯罪構成理論上我認為我們應該參考德日的犯罪構成理論——三個階層體系(符合性、違法性和有責性),該階層體系有著嚴格的邏輯性,層層遞進,具有強烈的位階性。日本學者小野清一郎認為:是否符合構成要件的評價,是法律的抽象的評價;違法性的評價,是對行為本身的具體評價,但也是將行為大體上與行為人分離開來后的評價;道義責任的評價,是把行為作為“行為人的行為”的最具體的評價。至此,法的倫理性、道義性的本質,才完全地展現(xiàn)出全貌。[7]這三個要件不是同時進行,而是逐層進行,如果符合前一個要件,那么才能夠進行下一個要件的評價,反之則定罪進程即告中斷。
正如小野清一郎指出:以客觀的、記敘性的構成要件的行為,進而再去考慮它的違法性和責任,這種思考過程與現(xiàn)代刑事審判中的審理過程是一致的,是反映了構成要件理論的實踐品格的。[8]如在認定某甲故意殺人的行為中,首先認定該行為是否滿足構成要件的符合性,如果滿足則進行評價是否具有違法性,反之則定罪過程中斷;接下來進行違法性評價,評價是否有違法性,及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如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如滿足違法性且無違法阻卻事由,則進行有責性評價,反之則定罪過程中斷;繼而在進行有責性評價時,考慮其刑事責任能力等問題,滿足則構成犯罪,同樣反之則無罪。這樣一個犯罪的認定完全是從客觀到主觀的嚴格邏輯推導,是嚴格意義上的無罪推定。而傳統(tǒng)犯罪構成理論則容易形成主觀歸罪的情況,不利于公民權利的保障。
經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對未來我國刑法學理論討論時,我們應該采取更加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符合時代的法學理論,不可敝帚自珍。否則,只會導致我們刑法學理論的窒息,不利于刑法學理論的長足發(fā)展,更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2]高銘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第3版)[M].馮 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6]陳興良.知識的去蘇俄化[J].政法論壇,2006(5).
[7][8](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構成要件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