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一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的法家即主張法治,并提出了諸如“唯法而治”“以法治國”等主張。但是,這種法治是建立在“生法者君也”的基礎之上,即法只是“帝王治下”的諸多工具之一,生殺獎懲,全憑君主個人意愿而定。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法治思想與近現(xiàn)代意義上依托民主制度的法治思想有著本質區(qū)別,前者主要是把法律當作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是一種治國之術,后者則強調“法律主治”。
但是,不能否認,中國古代法治思想中也有積極的、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是“法與時轉”“因時修律”的科學立法觀。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出“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韓非子也認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這些思想多少觸及到了法的進化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歷史進步性。后世治國者多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統(tǒng)治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制定、修改法律?!安环ü牛恍藿瘛?,積極“變法圖強”,構成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實踐較為明晰的一條主線。當代中國立法同樣應遵循“法與時轉”這一辯證規(guī)律,“與時俱進”正是它的現(xiàn)代詮釋。
其次是法治勝于人治的最佳治國方式。法家認為,儒家所說的賢人政治的確不錯,但像堯舜那樣的賢人要千世才出現(xiàn)一個。而且,即使出現(xiàn)那樣的賢人,其治理國家如果不是按照“法”,而是憑借“心”,也不可能把國家治理好。相反, 如果讓一個中等才能的國君治理國家,只要他“守法術”“以法治國”,也可以將國家治理好。這是強調要以法治為立國的基石和興國的根本。
第三是“唯法為治”“事斷于法”的行為準則。古代法治論者將法看成是安邦立國、富國強兵的法寶,在他們看來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軍事行動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都應納入法的規(guī)范中。韓非子就說:“治民無常,唯法為治。”這是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性,一定程度體現(xiàn)了法律至上的根本精神,并在官吏管理和依法行政方面有著啟迪作用。
最后是“明法去私”的司法公正途徑。法家主張“明法去私”,反對以私害法。韓非子說“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法律是公正無私的,不能因強權勢大而逃避制裁,也不能因親近友好而隨意賞賜。適用法律要做到“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這些思想對當今追求和實現(xiàn)司法公正具有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