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冰 (中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豫南民歌的音樂特征及地理成因
宋 冰 (中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豫南是中原大地的歌舞之鄉(xiāng),這里的民歌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集南北方音樂風格于一身,綻放著斑斕的色彩。本文對豫南地區(qū)民歌的形態(tài)進行了分析,并從地理背景層面對色彩的成因做了探索和總結。
豫南民歌;地方色彩;地理環(huán)境
豫南地區(qū)位于長江、淮河之間,蜿蜒千里的淮河自西向東貫穿中部,這里有著名的桐柏山和大別山,二山在豫鄂邊界上構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它既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又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豫南地區(qū)民歌有著久遠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僅《詩經》《楚辭》中記載的流傳在此的民歌就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豫南民歌經過不斷錘煉、發(fā)展,融南、北方音樂風格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豫南民歌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區(qū)、桐柏山區(qū)、淮河流域。從風格上看,分布在淮河流域的民歌受到南方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出細膩、婉轉、抒情的特點;而分布在大別山區(qū)與桐柏山區(qū)的民歌粗狂豪放,受北方文化影響較深。從調式上看,豫南民歌多是五聲調式,角調式極少見到。音階排列以五聲音階為主,幾乎沒有七聲音階,偶爾有加變宮、清角的六聲音階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方言的作用或是轉調的需要。
豫南民歌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有大量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襯詞。這些襯詞均是當?shù)胤窖运囆g化的體現(xiàn),它體現(xiàn)了豫南民歌地域性和韻味美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如“呀呀油”“呀呼嘿”“哎嗨喲”“咿兒呀兒喲”等。《薅秧歌》流行于固始、商城縣,當?shù)赜址Q“大秧歌”“呀呀油”。這是成年人在秧田勞動中傳唱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調:有一個人領唱,當領唱者唱完詞之后,眾人接著合唱“呀呀油”的襯腔,襯詞不僅填補了合者應有的音節(jié),而且增強力度、烘托氣氛,曲調也更趨活潑。
往往用“哎、嗨、喲、乃、喂、耶”等字作為語氣或句尾拖腔的襯字。有的用一個襯字,有的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來襯托。如:
從上例我們可以看出,語氣襯詞和句尾襯詞作為歌曲主體部分意猶未盡的補充手段,使演唱者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鞍ァ⒁?、喂”等襯詞的運用使曲調更加優(yōu)美、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由曲調和襯詞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較小的段落,這在豫南民歌中也是常見的。
段落襯詞的運用充分表達了人們的喜悅情緒,使音樂更加生動,形式更加完整,常起到實詞難以達到的作用。
民歌作為一種體現(xiàn)人民生活實踐的藝術,把它從孕育它的土壤中分離出來作為單獨的音樂事象進行觀察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把它還原到其長期生存、流傳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中去,然后進一步考察它特定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與其他文化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才能從根本上了解、把握豫南地區(qū)民歌的地方色彩。豫南地區(qū)在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在民歌上,呈現(xiàn)出兩種趨勢:
首先,地域的相對封閉性。豫南地區(qū)的地形以山和丘陵為主,山脈形成的屏障使外部音樂難以浸入,自身音樂也難以流出。另外,豫南地區(qū)位于河南最南部與湖北和安徽的交界處,離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遠,較少受到新文化潮流的沖擊。此種地理環(huán)境為這一地區(qū)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同時也為保留地方色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而,豫南地區(qū)民歌較多地保留了古老的風貌,而且種類繁多,不同體裁、不同風格民歌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被譽為中原的“歌舞之鄉(xiāng)”。
正如喬建中先生所說:“地理環(huán)境對民間音樂最直接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民間音樂的部分題材分布上?!痹ツ系貐^(qū)民歌的體裁除了號子、山歌、風俗歌外,田歌、茶歌、燈歌、革命歷史民歌異常豐富,這在河南的其他省市是不多見的。這些均是由其地理因素造成的。豫南地區(qū)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人們在插秧、薅草、車水等勞動場合中為解除疲勞、提高效率,借唱歌以自誤。老農們常說:“插秧不唱歌,禾少婢子多。”可見,插秧唱歌之風已成為人們勞作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豫南地區(qū)東與安徽相鄰,南與湖北接壤,左扼兩淮,承東啟西,屏蔽中原,從古至今,是江淮漢河之間的戰(zhàn)略要地,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此種地理環(huán)境使這一地區(qū)民歌在保持自己獨有的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音樂,形成了南北文化兼容的地域民歌風格。
從豫南的地形地貌中我們了解到淮河貫穿這一地區(qū)中部,那么,我們來看這一地區(qū)與處于淮河中下游的安徽民歌之間的共異性:豫南民歌在調式上徵、宮調式最多;音階以五聲為主;歌曲結構多以四句式為主且音域較寬,常出現(xiàn)10度、11度音程,這與該地區(qū)的地形、地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具有顯著的豫南大別山山歌的音樂風貌。而與它相鄰的安徽民歌則象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安徽民歌調式仍以徵、宮調式為主,但音階逐步演變成五聲音階、六聲音階甚至是七聲音階并存的格局。加入偏音的變宮的六聲音階占據(jù)了主要地位。結構上保留了淮河上游四句式的主要句法,但三、五、六、七句已廣泛運用。其音域隨著逐漸進入江淮平原而呈現(xiàn)出寬窄并存的趨勢。
隨著豫南地區(qū)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交通的便利,在南來北往的人到此觀光旅游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歌的發(fā)展。他們帶來了外地的民歌,也把本地的民歌傳到了外地,還有一些民歌吸收了外來音樂的因素,形成了新風格的民歌,并促進了小調的發(fā)展。與新縣相比,商城、潢川、固始一帶文化、商業(yè)相對發(fā)達,交通便利,人民生活較講究,因此多抒情小調,曲調優(yōu)美動聽。另外,豫南的地燈與花鼓,由于靠近湖北和安徽,所以吸收了湖北的漢劇、楚劇和安徽的黃梅戲、花鼓等部分音調,使這一本土音樂更加豐富。信陽與孝感相鄰、商城與安徽相接、信陽南又與桐柏、確山相牽,因此,如《勾雞》《搶八句子》《山伯訪友》等民歌相繼流傳過來。還有些民歌,據(jù)說是蒙古人把草原民歌帶到這里,被當?shù)厝罕娢赵谏礁柚小H缫r詞中的“阿嗨咿…嗯哪”以及大顫音的運用等,都是藝術上相互吸收、融合的結果。
由此可見,豫南地區(qū)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民歌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既保持有地方特色,又其他地區(qū)的音樂相吸收融合,進一步地促進了這一地區(qū)民歌的發(fā)展。
[1]蒲亨強.《尋千年楚聲遺韻》[M]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喬建中.《土地與歌》山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