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摘 要: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論述了傳統(tǒng)藝術的衰落和現(xiàn)代藝術的興起。從技術性的視角分析了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積極的影響表現(xiàn)在: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感官認識,促進了藝術的普及與發(fā)展。消極的影響表現(xiàn)在:失去了藝術的原創(chuàng)性,失去了大眾對藝術的膜拜價值。
關鍵詞:本雅明;機械復制理論;影響
藝術是人類通過借助特殊的物質材料與工具,運用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心靈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梢哉f它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chuàng)造行為,是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產形態(tài)的有機結合體。藝術體現(xiàn)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并引發(fā)相應的審美經驗。藝術的審美主要應根據(jù)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膜拜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刻。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帶給人們的是物質文化的富足,而精神文化則需通過感知藝術的演繹而呈現(xiàn)出來。本雅明作為20世紀最偉大、最淵博的文學評論家,提出機械復制藝術理論對現(xiàn)代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積極的影響
(一)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
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例如電影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充滿了新的特征,但是這些特征并沒有被這些電影評論家認清,在這個問題上,本雅明認為評論家貶低了電影,并且在電影所承載的新特性的認識上也是模棱兩可。雖然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在傳達社會意義的時候仍然有自身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電影和話劇舞臺劇等等的異同,電影演員的問題,但是單從形式來說,電影本身是可以承載深刻題材的,因為在它拉近藝術和人的關系和距離的時候,它做的很徹底。技術復制的出現(xiàn)使仿制品不再依賴于原作,使原型供大家欣賞提出了可能性。傳統(tǒng)的靈暈被動搖,獨一無二性被取代,接受者在各自的環(huán)境中能欣賞藝術品。
(二)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感官認識
對藝術品的欣賞存在兩種價值:即膜拜價值和展覽價值。膜拜價值跟藝術品的起源有著密切關系。那是一種禮儀,是宗教崇拜的演變,人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精神得到了凈化。而技術復制卻突出了后者的價值。在早期的攝影中膜拜價值仍存在最后的防線——人像。通過捕捉人臉轉瞬即逝的表情,對久遠或已逝愛情的回憶性膜拜是繪畫的膜拜價值最后的避難所。繪畫與攝影術的論戰(zhàn)的結果是導致膜拜價值的喪失。當阿特熱的巴黎街景照片受到推崇,展覽價值居于首位。
(三)促進了藝術的普及與發(fā)展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藝術品很難復制,復制手段也較為繁瑣。因此傳統(tǒng)藝術品具有獨一無二性。而當技術復制出現(xiàn)后,這一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印刷術的發(fā)展使雜志數(shù)量增加,使得更多的民眾有了通過書寫在刊物發(fā)表自己言論的機會,大眾文化興起,文學樣式開始變化等等。而攝影術的發(fā)明,作為機械復制的最偉大成就,直接使人們的感知方式發(fā)生變化,而這一變化是靈暈沒落的社會條件。機械復制給普通大眾帶來了了解藝術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藝術的發(fā)展。
二、消極的影響表現(xiàn)在
(一)失去了藝術的原創(chuàng)性
以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本雅明的藝術理論也很容易被認為帶有保守主義的痕跡,實則源于他猶太人歷史哲學里的救世主義情懷,本雅明對諸如達達藝術摧毀藝術光韻方式的批評,以及對藝術不可避免走向異化趨勢的預見實際上正是本雅明所期待的精神上的救贖,在今天看來,本雅明在藝術理論中傳達出來的期望跟達達主義所推崇的社會解放是一致的。機械復制使得藝術的原創(chuàng)性與人們對藝術的膜拜有了極大地淡化。攝影術還威脅了演員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地位。它使演員與人的溝通變成了與機器的溝通。人的表演在鏡頭前被分解,表演者的身份與角色分開,因此表演喪失了現(xiàn)實性,也脫離了美的表現(xiàn)。當電影工作者意識到這一點,為了制造靈暈,產生了明星崇拜。技術復制也使大眾獲得了發(fā)言權,同時反作用于藝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演員,表現(xiàn)自己。藝術與大眾間的距離喪失了,藝術不再神圣,大眾可以在這種場合欣賞復制品,神像被搬下了神壇,贊美歌變成了流行樂。然而藝術品對它的接受者是有要求的,技術復制出現(xiàn)后,不再是大眾接受藝術,而是藝術聽從大眾、大眾意識的興起是靈暈沒落的社會基礎。大眾希望拉近與藝術的距離,并習慣將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分類。
(二)失去了大眾對藝術的膜拜價值
藝術最初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靈暈所強調的此時此地性和本真性是以宗教活動中的禮儀性為根基的,禮儀則是來自于原始人類對自然力量的膜拜而產生的,禮儀則是來自于原初人類對自然力量的膜拜而產生的對自然的崇拜演變成對神的崇拜,崇拜通過藝術表現(xiàn),產生了靈暈。因此藝術品充滿一種神圣感,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它特定的獨一無二的意義,從一產生就成為了歷史的存在。從而也與人產生了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在現(xiàn)實中的體現(xiàn)是圣像是放在教堂中的,而不是在每個家庭、每個社會的角落,贊美詩也是在儀式中進行的而不是作為流行歌曲隨便亂唱的,而距離的另一層含義則表現(xiàn)為神圣的不可侵犯性,這種距離是不因物質性的距離的消失而消失的。在對藝術的接受方式上,人們采用的是一種“凝視”的方式,通過這種“凝視”達到全神貫注,達到冥思以感悟神圣力量。
參考文獻:
[1](德)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 溫恕.從《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看本雅明的藝術生產思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4(3).
作者簡介:張雪蓮(1978.11-),女,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2012級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