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詩人海子的抒情名篇,該詩語言雖看似樸素,卻“暗藏玄機”,滲透著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及想要表達的獨特情感。該詩被選入現(xiàn)行的北師大版高中語文課本中,教材上強調(diào)了此詩表達的是詩人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而詩作真正要表達的又豈止于此。本文將從語言的角度對該詩進行鑒賞分析,充分利用起本詩作為課文的功用,進而讓學生們領略到海子詩歌的魅力、現(xiàn)代詩歌的魅力。
關鍵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語言解讀
本詩寫于1989年1月13日,兩個月后,海子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一開篇就宣布了,“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介詞短語“從……起”的意思就是從某個時間點開始,此時間點之后的情況會較之之前的發(fā)生改變,而詩人想要發(fā)生轉(zhuǎn)變的時間點定在“明天”,也就是“明天”之后,“我”要做一個幸福的人,言外之意就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我”并不幸福。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與上一句形成了矛盾。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他的“明天”卻是一番古代農(nóng)耕世界的景象,這是時間上的矛盾。同時也反映著詩人心態(tài)上的矛盾,雖然身處現(xiàn)代社會卻暢想著回到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時代,他想要的“幸?!笔恰疤一ㄔ础币话慵兇庾杂傻木袷澜?。但他的這種暢想因為建立在不合理的時間上,所以注定不會實現(xiàn)。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詩人話外之音就是現(xiàn)在的“我”活得不夠現(xiàn)實,只是活在自己的構建的理想世界里,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讓“我”遇到了挫折,所以從明天起“我”也應該關心一下物質(zhì)的世界,這是詩人在向世俗無奈地“靠攏”。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又是一處矛盾,“房子”是此節(jié)詩中的一個意象,象征著歸宿,“我有一所房子”就是詩人想找到一個歸宿,而這個歸宿是“面朝大海”的,這實質(zhì)是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離,他想要背對陸地,背對他應付不來的塵世,這就意味著他放棄了他之前所“暢想”的那種生活。矛盾掙扎過后,詩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選擇了孤獨。這種“面朝大海”的孤獨、脫離現(xiàn)實的生活,也許在世人看來是“不食人間煙火”,但于“我”而言卻是一種“春暖花開”般的幸福。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放棄,是得不到人們理解的,所以“我”將要告訴“每一個”“親人”我是“幸?!钡?。一系列敘述所呈現(xiàn)的畫面只是詩人獨自一人的舞臺:“我”努力地“通信”,努力地“告訴”,不停地做,不停地說——卻沒有親人的任何回饋。詩人西川在分析海子自殺原因時曾說道,“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他與家人的關系很好,同大弟弟查曙明保持著通信聯(lián)系。但他的家人不可能理解他的思想與寫作。據(jù)說在家里,他的農(nóng)民父親甚至有點兒不敢跟他說話,因為他是一位大學老師……”“親人”是一個多么溫馨的詞,但詩人在他們面前得到的只是無聲的冷漠,反襯出了詩人的落寞感,“告訴”的背后是詩人孤獨的靈魂。
兩處“每一個”指代不同。第一個“每一個”,是指每一個親人,不止是和弟弟的交流,更希望是和家里的所有人。第二處的“每一個”,是“每一個人”,這里代指的是世人。
“通信”而非“寫信”,“通”,一來一往,也足見詩人所渴求的來自家人的回應。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在他熟悉的現(xiàn)實世界中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幸?!?,所以他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山”、“河”、“陌生人”。通常,人們在取名字時會將所有真誠的祝福都寄托于名字之中,所以給“河”、“山”取名,實際是在對“河”、“山”的祝福。詩人將所有美好的祝福都給予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是在寄希望于別人。我們在寄希望于人時,一般都是認為自己沒了希望。所以詩人在“祝?!边@個塵世的背后卻是在表達著對無法適應的塵世的自己的放棄。頗有一種“得不到的,不想要了”的落寞的灑脫。
由對“親人”冷漠的絕望到對“陌生人”真心的祝福,是詩人由“孤獨”到“釋然”的過度。這些“祝?!倍寂c“我”無關,“我”注定是得不到這些了,而且“我”也志不在此,沒必要再吝嗇對你們的這些祝福?!拔摇辈⑽丛凇皦m世”獲得幸福,所以祝愿陌生人可以在塵世獲得幸福,言外之意自己要告別不幸的“塵世”,自殺的傾向在此已見端倪?!拔摇币岩粺o所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個“只”字更表現(xiàn)出了詩人無奈的豁達。
縱觀全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出現(xiàn)了兩次,雖都是這八個字,但細細品來卻不盡相同。首節(jié)中,缺乏明顯的主語,主語可能是“房子”,也可能是“我”。主語的模糊性隱含著詩人復雜的精神世界。此時詩人的情感還處于徘徊矛盾之中,詩人的內(nèi)心既渴望面向世人,被世人接受,又無法擺脫純粹精神世界的誘惑。末節(jié)中,明確加了主語“我”,很明確地強調(diào)只有“我”一人,由群體向個體的轉(zhuǎn)換,其本身就彌漫著一種強烈的孤獨感。
全詩在樸素的語言里呈現(xiàn)出了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但其背后卻是詩人孤獨的靈魂。這也是一種反諷,這種溫暖色調(diào)下籠罩的孤獨更顯蒼涼與落寞,形成了強大的閱讀張力。表面上看來詩中的“我”,溫暖陽光積極向上,但實際情況是,他的理想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生活的種種磨難讓他最終放棄了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李雙(1990-),女,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