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5)
中醫(yī)藥防治運動性貧血及組方配伍規(guī)律研究
于華榮,于華蕓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5)
綜述了中醫(yī)學對運動性貧血病因病機的認識、臨床和實驗研究現狀,并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防治運動性貧血方劑進行數據挖掘,分析用藥配伍規(guī)律,為中醫(yī)藥防治運動性貧血提供一定參考。
運動性貧血;中醫(yī)藥;臨床研究;實驗研究;配伍規(guī)律
運動性貧血是指由于運動訓練或體育比賽造成單位容積血液中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數目低于正常值的現象,是影響、阻礙運動員發(fā)揮競技水平的重要因素。如何防治運動性貧血一直是運動醫(yī)學的研究熱點。中醫(yī)藥在防治運動性貧血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為了更好發(fā)揮其獨特優(yōu)勢和巨大潛力,本研究就中醫(yī)學對運動性貧血的認識、臨床和實驗研究現狀以及處方用藥規(guī)律進行歸納和分析。
運動性貧血產生的機制,目前尚無明確定論,認為可能與運動引起的高血漿容量反應,血紅蛋白濃度相對下降;紅細胞破壞增加;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及鐵代謝紊亂相關[1-3]。中醫(yī)學雖無運動性貧血之名,但據其病因及主要臨床表現面色萎黃(無華)、唇甲色淡、神疲倦怠乏力等,可歸為“血虛”、“血勞”、“萎黃”等范疇,主要由肝脾腎功能失調所致。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液充盛,肌膚、筋骨、經脈得養(yǎng)則肌肉豐滿,活動自如,如《靈樞·本藏》所云“血和……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而血的生成、貯藏及機體活動則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肝為藏血之臟,主筋而司運動,筋能司身之運動,有賴肝血之濡養(yǎng);脾主四肢肌肉,為氣血生化之源,《景岳全書》載“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生化于脾”,只有脾氣健運,血氣盛滿,肌肉壯盛,才能四肢運動有力;腎主骨生髓,藏精而化血,精血充足,骨髓化生有源,則骨骼堅固有力。運動員長時間大負荷的運動訓練,過度勞累則易損傷三臟,所謂“勞倦過度,則脾氣傷矣”(《景岳全書》),“勞傷乎肝”(《明醫(yī)指掌》),“勞倦過度,以致脾腎受傷”(《不知醫(yī)必要》),脾虛血液生化乏源,肝腎虧虛,精血不藏不化,使筋骨肌肉失養(yǎng),即可發(fā)為本病。
2.1 分型論治
本病目前臨床辨證分型尚不統(tǒng)一,付燕、李君芳等[4-5]認為脾腎兩虛是其臨床主要證型,臨證以補脾益腎之復方預防治療,發(fā)現能顯著升高運動員血紅蛋白含量。劉婭[6]則將其分為2型,氣虛型以養(yǎng)心湯加減,血虛型以歸脾湯加減。李廣周[7]辨證分為氣虛、肝血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型、瘀毒內蘊5型,方選養(yǎng)心湯、四物湯、歸脾湯、附子理中合四物湯、五苓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2.2 專方治療
金麗[8,9]等以抗運動性貧血復合劑治療12例患者,發(fā)現能通過改善紅細胞膜的滲透性、變形性,改善磷酸旁路代謝等途徑,有效防治本病。李世成[10]等觀察了參歸補血精對少年游泳運動員的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促紅細胞生成素和睪酮指標的影響,結果4項指標均顯著升高。劉仁儀等[11]發(fā)現紫河車復方可降低田徑運動員在運動應激狀態(tài)中溶血的發(fā)生,促進機體紅細胞和血小板生成。其他如螺旋藻復方、壯力補血片、血速升、阿膠補血膏等復方制劑臨證對運動性貧血均有較好療效。
2.3 單味中藥治療
除卻復方,也有較多單味中藥及有效成分抗運動性貧血的應用和研究。張昕[12]以紅景天治療健美操貧血運動員,可明顯改善貧血癥狀。淫羊藿、人參、鹿茸及提取成分等[13-14]則能升高血睪酮,刺激腎臟釋放促紅細胞生成素,促進紅細胞生成和血紅蛋白合成。
2.4 綜合治療
覃榮周[15]等應用八珍湯加減輔以足底反射療法,治療運動性貧血48例,有效率達83.33%。祁曉華[16]等以自擬抗疲湯健脾養(yǎng)血,配合艾灸治療,發(fā)現灸藥結合能夠較快提高機體血紅蛋白含量,有一定預防運動性貧血作用。
實驗研究發(fā)現中藥及復方主要是通過改善血紅蛋白濃度、鐵代謝紊亂等,發(fā)揮抗貧血功效。如抗運動性貧血復合劑能夠有效抑制運動性貧血模型大鼠紅細胞、血紅蛋白等指標在長期遞增負荷運動后的下降[17]。復方壯陽中藥可顯著增加運動大鼠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含量,促進機體造血功能,減緩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下降[18]。
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中藥復方具有較好的抗運動性貧血作用,許多藥物不列入違禁藥物,探討運動性貧血的處方用藥配伍規(guī)律,可為臨床治療以及新藥開發(fā)等提供有益參考。
4.1 方劑來源與篩選
篩選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收載的治療運動性貧血方劑,檢索詞“運動性貧血”,檢索項“主題”,匹配“模糊”,排序方式“時間”,檢索期限為198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檢索到與“運動性貧血”相關文獻456條。納入標準:選擇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和實驗研究防治運動性貧血的相關文獻。排除標準:重復出現相同方劑的文獻;少數民族醫(yī)藥等防治運動性貧血的文獻。依據上述標準,整理后篩選出27條方劑。記作27條數據記錄。
4.2 方劑錄入與分析
經“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平臺管理系統(tǒng)之“方劑管理”模塊,將篩出的方劑由專人錄入并審核,通過數據分析系統(tǒng)中“方劑分析”功能,進行組方規(guī)律分析。
4.3 結果分析
4.3.1 組成藥物頻數分析
篩選出的27首方劑,涉及中藥67味,使用頻次5以上的藥物共17味,其中補氣藥7味(41.2%),滋陰養(yǎng)血藥7味(41.2%),活血藥2味(11.7%),補陽藥1味(5.9%)(見表1)。
表1 用藥頻數5以上的中藥
表2 常用藥對
4.3.2 基于關聯(lián)規(guī)則的組方規(guī)律分析
設支持度個數為7,置信度為0.9,進行藥物關聯(lián)性分析,得到常用藥對10個,涉及中藥8味,出現頻度最高的藥對為當歸-黃芪和當歸-熟地(11次),占總處方的40.7%,結果見表2,藥物之間關聯(lián)網絡展示見圖1。
圖1 防治運動性貧血方劑常用藥物組合網絡
4.3.3 藥物核心組合和新處方分析 選擇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5,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演化出3味藥的核心組合11個,聚類得到3首候選新處方。①黃芪、白芍、赤芍、仙靈脾;②當歸、熟地、白術、龍眼肉;③當歸、白術、紅景天、黨參、人參。新方藥物之間的關聯(lián)網絡化展示見圖2。
圖2 防治運動性貧血新方藥物網絡
運動性貧血一直是運動醫(yī)學研究的熱點,在我國運動員中發(fā)病率較高,尤以耐力項目、女性和青少年運動員為多,有資料表明少兒運動員的貧血發(fā)病率可達39.5%[19]。該病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補充鐵、B族維生素、抗氧化劑、葉酸、蛋白等,其中鐵劑是預防運動性貧血的最佳藥物。但鐵劑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易引起鐵負荷性疾病,且強化鐵劑食品易使食物脂質氧化劣變,較難為運動員接受。中醫(yī)藥防治運動性疾病是我國運動醫(yī)學研究的優(yōu)勢,大部分中藥不含違禁成份,探討中醫(yī)藥防治運動性貧血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章闡述了中醫(yī)學對運動性貧血病因病機的認識及臨床、實驗研究現狀,認為發(fā)病部位主要在肝、脾、腎三臟,過度勞力致脾氣虧虛,肝血不足,腎精不藏是其重要病因病機。在臨床及實驗研究中,堅持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中草藥獨特優(yōu)勢,辨證施治,通過補脾益腎,補益肝腎,益氣養(yǎng)血等方法防治運動性貧血,可獲佳效。運用數據挖掘方法對CNKI收錄防治運動性貧血方劑進行組方規(guī)律分析。結果發(fā)現方劑以補氣和滋陰養(yǎng)血藥物出現頻次最高,補氣藥多入脾經,如黃芪、黨參、白術、人參、甘草;滋陰養(yǎng)血藥物則多歸肝、腎經,如當歸、熟地黃、枸杞子、白芍等。處方常見藥對組合為補氣養(yǎng)血和滋陰養(yǎng)血藥物組合,存在較強關聯(lián)性,如補氣養(yǎng)血藥對組合,黃芪-當歸,黃芪-熟地,白術-當歸,黨參-當歸等,取其氣血雙補及氣旺血生之意,所謂“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醫(yī)方考》);滋陰養(yǎng)血藥物組合,如當歸-熟地,白芍-當歸,白芍-熟地等,以求精血同源,精血互化?;趶碗s系統(tǒng)熵聚類得到的3首候選新處方組成藥物也是以補脾益腎養(yǎng)肝,補氣滋陰養(yǎng)血為主,提示運動引起的血氣精的耗損是運動性貧血的內在病機,發(fā)病與肝、脾、腎密切相關,與理論研究相一致。這些較為成熟的用藥經驗,藥物組合對臨床防治運動性貧血處方選藥有指導意義,可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分析形成的核心組合及候選新處方的價值,尚需要通過實驗研究及臨證應用進一步評判,但對運動性貧血防治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提供了有益線索。
[1]張纓,文茹.運動性貧血的發(fā)生機制與監(jiān)測[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331-334.
[2]曹建民,田野,趙杰修,等.運動與鐵代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331-335.
[3]王金萍,李正義,陳玉成.運動性貧血與鐵代謝[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5(2):68-69.
[4]付燕,熊若虹.中藥治療耐力項目運動員運動性貧血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3):203-204.
[5]李君芳.中藥防治運動性貧血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8):71-72.
[6]劉婭.運動性貧血的中醫(yī)藥防治心得[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4,11(6):538.
[7]李廣周.運動性貧血的機理及中醫(yī)藥治療[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3(24):122-123.
[8]金麗,田野,趙杰修,等.抗運動性貧血劑對運動員紅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8):46-49.
[9]田麗,田野,趙杰修,等.抗運動性貧血劑對運動員和大鼠紅細胞代謝酶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6,26(6):55-58.
[10]祁曉華,杜桂榮,蔡建偉.灸藥結合預防運動性貧血的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19(6):362-363.
[11]田野,趙杰修,曹建民,等.“抗運動性貧血復合劑”營養(yǎng)補充對運動性貧血大鼠紅細胞血象和血清EPO水平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4,24(1):21-23.
[12]侯本華,孔喜良,劉洪珍.復方壯陽中藥對運動大鼠造血機能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3,29(5):421-422.
[13]劉霞,宮恩強,楊春.營養(yǎng)教育在防治少兒運動員運動性貧血中的效果觀察[J].山東體育科技,2003,25(1):25-26.
Status of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ports anemia and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law
YU Hua-rong,YU Hua-yu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Shandong, China)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ports anemia, th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by studying the data of prevention of exercise-induced anemia included in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 prescription data, an analysis was made on drug compatibility rul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exercise-induced anemia medicine.
sports anemia;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experimental study; compatibility law
2014-05-20
山東省中青年科學家基金(編號:BS2013SF026)。
于華榮(1968- ),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副教授,從事運動醫(yī)學教育與研究。
A
1009-9840(2014)05-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