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
3月15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奎松做客嶺南大講壇·公眾論壇,從著裝變化講述中國大陸的現(xiàn)代困惑,以下為演講摘錄。
其實今天我們沒有國服,很多人主張中國要搞國服。改革開放后,很多漢族知識分子有這樣的呼聲。在什么場合應該穿什么衣服,現(xiàn)在變成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穿西式服裝,這沒問題,但碰到慶典碰到祭祀活動,應該穿什么?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十年,凡是和中國傳統(tǒng)有關系的活動,政府官員都會出席,官員參與時的穿著,代表著一個形象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地方的政府官員,在參與這些活動時,穿的衣服都不一樣。
中國國服難產的最大問題在于,我們有56個民族,如果要搞國服,你拿哪個民族的服裝當國服?一部分國服主張者要講民族平等,不能單純搞西化,也不能干脆搞漢化,56個民族要找到一個共同的方法。
現(xiàn)在有這幾種主張:1、學西方國家,統(tǒng)一以西服為禮服,不搞國服。2、綜合56個民族服裝的共性重新設計。3、56個民族服裝均列為國服,一年輪一次。4、以漢族傳統(tǒng)服裝為國服,但又分別有主張:以漢服為國服;以唐服為國服;以明服為國服;以中山裝為國服。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服裝的這種變化,我們也會非常清楚地注意到,服裝西化的過程幾乎是不可抗拒的。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進程,隨著整個社會的開放,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這樣的變化都很大,這個趨勢不可抗拒。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保護,更重要的在于知識精英、在于政府怎么做,像日本、韓國、印度,不見得西化之后,它們民族的特點就會消失。
舉個簡單的例子,胡適曾公開主張全盤西化,他認為中 國傳統(tǒng)的思想、思維方式應該發(fā)生根本性變革,應該向西方 的思想學習。但胡適本人,假如我們去看他一生的著裝,你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在拼命地抵制西化,拼命想保存自己作為中國人的特點。胡適著西裝,只有兩種場合,一是在國際會議上,另一種就是出國了,他留學的時候,在美國當大使、工作的時候。但是一回國,1917年新文化運動時期,在北大工作的時候,他從來都是穿長袍;1946年以后任北大校長,他穿的是長袍馬褂。這是他認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服裝。當然,他戴著西式的帽子,他不喜歡中國那個瓜皮帽,所以他戴了頂禮帽。
再來看政府,袁世凱政府時期,頒布的民國服飾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禮服的樣式。禮服就兩種,一種是中式長袍馬褂,一種就是西裝。西裝是因為他們認為要跟西方打交道,在國際場合人家都穿西裝,那你也可以穿,當然你也可以穿長袍馬褂。但在中國的正式場合,比如祭祀、祭典,各種各樣的禮儀活動,應該穿長袍馬褂。
民國的領導人對于延續(xù)滿族改良過的服裝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服裝并不介意,他們覺得這是正統(tǒng)。這和國民黨領導人的思想觀念有關。我們看孫中山的著裝,最主要是3套:一個是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一個是西服,因為他在海外活動的時間特別多,所以他很多時間穿的是西服;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中山裝。
蔣介石一生中基本就3種衣服,這3種衣服都可以當禮服,一種是軍裝,一種是非常合身的中山裝,還有長袍馬褂。他出席任何禮儀的,特別是涉及到跟中國禮儀、文化有關的場合,包括總統(tǒng)就位這樣重大的場合,都要著長袍馬褂。最有意思的是,李宗仁回憶錄里講1948年總統(tǒng)選舉,因為蔣介石推舉的副總統(tǒng)是孫科,結果孫科沒被選上,李宗仁選上了,蔣不喜歡李,但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要共同去就職。在正式典禮的頭一天晚上,李宗仁給蔣介石打電話問,明天穿什么衣服合適。蔣介石說穿軍裝,李宗仁就老老實實穿著他的將軍服過來了。結果到了場上,發(fā)現(xiàn)蔣介石穿著長袍馬褂,他站在側后面穿著軍裝。李宗仁后來生氣得不得了,說純粹把我當成馬弁,這不是警衛(wèi)么,穿著軍裝站在旁邊,覺得蔣介石把他坑了。真相如何不知道,至少李宗仁自己這么說。大家可以看到蔣介石對長袍馬褂的重視。
毛澤東在五四的時候穿長袍,直到1927年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穿長袍,但是他一旦革命,到農村去以后,再也不穿長袍。中共的領導人都是這樣。
共產黨實際上代表的是中國傳統(tǒng)底層的群眾。毛澤東一直講,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所以那些所謂社會精英他是看不上的。他為什么不惜整天穿著睡衣到處走,其實側面也反映出他叛逆的性格,他非常討厭那套。
今天很多人在呼吁傳統(tǒng)的回歸,但問題在于今天回歸太困難了。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