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敏 劉海靜
摘 要:《喜福會》這部小說是華裔美國作家譚恩美的代表作,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兩代人的情感糾葛,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兼容、美國社會種族歧視與美國主流文化的霸權(quán)話語、以及一代移民女性與二代華裔女性對自我身份的探索與認知。
關(guān)鍵詞:自由;民主;移民;矛盾;融合;西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在華裔美國文學(xué)家中,譚恩美被世人視為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断哺肥撬牡谝徊俊⒁彩亲钪匾男≌f。在這部小說中,她講述了四對移民母親和美國出生的女兒的故事。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造成了母女雙方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生活習(xí)慣?;诖它c,整部作品里布滿摩擦和沖突。書中來自中國的母親都是第一代移民,能說一點英語,卻很難融入美國社會,難以適應(yīng)東西方文化差異;他們的女兒都在美國出生,接受西式教育,甚至有人和美國人結(jié)婚生子,在兩種文化沖擊的夾縫中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在這種情況下,兩種文化、兩種身份、甚至是兩代人之間必然發(fā)生碰撞與調(diào)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譚恩美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與融合:母親和她們的女兒靈魂內(nèi)形成雙重混合身份——側(cè)重于中國傳統(tǒng)和側(cè)重于美國文化的混合身份。
小說的第一部分題為“千里鴻毛一片心”,它與第四部分“西天王母”共同講述了四位華人母親的事跡。四位母親生在中國,后移民美國。初踏美利堅的土地,她們內(nèi)心彷徨;面對與中國截然相反的文化潮流,她們被迫鼓起勇氣做出改變,努力試圖搖身一變、破繭而出,成為真正的美國人??上?,她們最終只能身陷文化沖擊的泥沼中進退兩難、難以自拔——夾在墨守成規(guī)、傳統(tǒng)保守的中華風俗和善于變通、朝氣蓬勃的美國風潮之間動彈不得。于是,她們總是懷念過去身在中國的時光,渴望如她們臆想中的那般,在所謂遍地機遇、富饒自由的美國過上一種更輕松的生活。當然,她們依然堅信,靠辛勤工作自己將擺脫過去、開始新生活:為她們的孩子及其自身開創(chuàng)一個自由與幸福的未來。
眾所周知,中國女性在舊社會時期生活凄慘,而當時的美國卻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正因為此,這四位生活在舊中國的母親毅然決然地移居美國,哪怕她們在美利堅時常懷念過去。即便如此,她們也寧可面對一個陌生的、全新世界的挑戰(zhàn),而不愿留在舊社會的中國。在新土地上,她們試圖適應(yīng)新生活、融合中美文化,并最終在這里安家落戶。而且,她們并沒有為西方社會所徹底同化,而是努力調(diào)和兩種不同文化,想從中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光明大道。
理想總是美好的,想要實現(xiàn)卻總是很難。幾位母親并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美好愿望,總是難以融入美國社會。正如E.D.亨特利所云,華人母親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為中心源自其群體基礎(chǔ)和歷史文化背景。她們內(nèi)心深處始終留有一份傳自先人的文化思想、一份難以磨滅的記憶,這也是她們心心念念意圖傳給自己女兒們的最寶貴的東西。
鑒于此,她們在美國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靈魂寄托,找不到存在感。只有回憶過去在中國的日子,她們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比如吳精妹,她時常提及自己亡母吳素云的過去和她母親的喜福會。吳素云在喜福會里打麻將、做中國料理并講述在華時光,由此尋找活下去的希望與快樂。素云召集了諸位與其同病相憐的同鄉(xiāng),想通過共同努力探尋自我價值。她們甚至在喜福會里講自己獨創(chuàng)的方言,“中英雜糅”或用英文語調(diào)講中國話。種種活動與行為下,四位母親時時受到自身過去回憶與經(jīng)歷的影響,甚至于波及到她們最愛的人——她們的女兒。
女兒們生在美國,在這個國家接受教育,每天講的都是英語。見此情景,母親們盡管期盼孩子在美國功成名就,但也希望女兒們能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她們試圖控制女兒的行為舉止,卻引來孩子的公然叛逆。小說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在講述女兒們的故事:母親妄圖把自身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受到思想西化的女兒們的強烈反抗。她們比自己的母親更加感到迷失與困惑——在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夾縫中艱難維生。她們有著西式思維的頭腦,卻長著一副黃皮膚、黑頭發(fā)、黑眼睛的面孔;她們有著兩種身份,說著兩種語言,接觸兩種文化,身兼兩個名字。在中國人眼中,她們是地道的美國人;在美國人眼中,她們是中國人的一份子。簡而言之,她們既不是真正的美國人,也不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她們比自己的母親更加渴望被認同。因此,她們竭盡全力想要適應(yīng)新文化并被其同化。對她們而言,起初想要適應(yīng)的是美國主流文化。于是,她們嘴里不停地說著英語,對中文棄之如履;和母親眼中的外國人約會,并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拒絕和她們眼中過時、土氣的老古董母親們交談。如此同化下,她們慢慢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也變成了母親眼中的陌生人與外國人。
面對女兒的徹底西化,母親們開始意識到,在孩子身上傳統(tǒng)中國文化無力對抗西方文化的沖擊,也認識到自身的雙重身份仍將繼續(xù)保持下去。于是,母親們開始慢慢接受孩子的改變、接受自己與孩子的雙重身份、接受兩種文化的沖突與調(diào)和。在小說結(jié)尾,母親和女兒們通過互相了解互相溝通使母女關(guān)系慢慢變得融洽,女兒也開始學(xué)著去感受母親的心情與感想。這使一代移民女性和二代華裔女性對自我身份的探索與認知得到統(tǒng)一,在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適應(yīng)美國文化潮流,開始幸??鞓返纳?。
參考文獻:
[1]Amy Tan《The Joy Luck Club》,Vintage,1998.
[2]E.D.Huntley《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Greenwood Press,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