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下發(fā),要求按照“課標”開設書法課。作為一名熱愛并將長期研究書法教學的教師,我相信,在未來幾年內(nèi),中小學書法教育,必將取得長足的發(fā)展。
眼下中小學書法教育正處于萌發(fā)階段,除了師資、工具短缺等現(xiàn)實困難亟待解決,還有許多理論性問題也值得書法教育者和研究者進行探討,如在書法藝術屬性被無限凸顯的背景下,僅僅進行筆墨技法的訓練,是否能夠概括開設書法課的全部使命;中小學書法課應該設置哪些教學內(nèi)容、教學任務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師在書法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更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方向。
傳統(tǒng)書法是以漢字作為表現(xiàn)載體,以書寫作為表現(xiàn)形式的。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漢字功能的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書寫來完成的。其實,人們很早就開始注意到漢字書寫的美觀,不同的用途、場合能表現(xiàn)相應的書寫風格。張懷瓘在闡釋書法的意義時說:“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yè)者,莫近乎書;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自《周禮》所載“六藝”以來,歷代關于“書”或“書學”的理解,并不像今天習慣上所理解的將筆墨技巧作為主要的訓練內(nèi)容,而是將漢字的識讀、書寫、構意的講解、文化的闡釋融為一體。
到了晚清,人們對書法的認識以“不規(guī)整、有意趣”的“碑學”書法范本來反駁端雅、整飭的“帖學”。后來,伴隨著反對文言文、廢除漢字和漢字改革的思潮,書寫工具的改變與電腦的興盛,以及西學的引入,都使得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漢字的使用趨于脫節(jié)。漢字書寫訓練的忽略,使得書寫的美觀程度有所減弱,學生基本筆順規(guī)則不能把握,錯字、別字也明顯增多。忽略了漢字作為工具的屬性,使得書法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漢字使用能力有所降低,書法賴以存在的場合不斷縮小,甚至漸漸蛻化成為一種展廳或客廳文化。
倡導開設書法課,提高漢字認知和加強書寫訓練,在書法教育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學習等一系列問題,將書法教育看作單純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訓練或者藝術審美情操培養(yǎng),似乎顯得有些狹隘,它還應該承擔更為沉重的歷史責任和現(xiàn)實任務。書法教育首先應該恢復書法作為漢字書寫藝術的本質,正確認識書法的內(nèi)涵,以書法課為窗口,培養(yǎng)學生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漢字能力,全面領悟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赤壁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