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話輪轉換作為會話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戲劇語篇進行分析的一個新興的研究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的量化理論框架,以戲劇《賣花女》中的三個片段為語料,研究話輪轉換與戲劇人物間的權勢關系、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劇情發(fā)展的關系。研究結果驗證了話輪轉換量化研究方法應用于研究文學批評的可行性。
【關鍵詞】話輪轉換 戲劇語篇 量化分析 《賣花女》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130-02
發(fā)展中的語用學、話語分析、文體學、認知詩學不斷為戲劇語篇提供理論指導和研究方法,20世紀60年代末,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開拓了話輪轉換研究先河,對話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認為話語的組織被某種機制所控制,這種機制就是話輪轉換模式。戲劇語篇的研究也隨之擴展到語用文體的多層次分析。話輪轉換作為文體學會話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是用來研究話語的開始、發(fā)展、結束,以及對話安排的學科,常用來解釋人物間的權勢關系及人物性格。
一、戲劇文體中的話輪轉換量化研究框架
本節(jié)主要結合俞東明對戲劇話輪五部分的劃分,進一步細化量化分析的研究框架,為下一節(jié)戲劇《賣花女》中的話輪轉換模式進行量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一)話題的提出和控制。話題是人們談話的基本內容。話題的選擇、引入、在對話中發(fā)展以及改變話題的策略是會話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話輪長度。在戲劇分析中一般采用字數(shù)統(tǒng)計的方法來計算話輪長度。由于話輪長度和字數(shù)存在一定的正比例關系,所以按照字數(shù)來計算話輪長度是一個相對來說較為科學的方法。
(三)話輪類型。話輪類型可大致分為兩類:發(fā)話和反應,但是在戲劇對話中,有些很難被歸屬到這兩類,所以不能簡單地將話輪類型劃分為發(fā)話和反應這兩類。
(四)話語打斷和獨白現(xiàn)象。根據(jù)話輪的分配規(guī)則,話輪轉換通常出現(xiàn)在話輪過度的關聯(lián)位置上,即某個話輪終止的位置,否則即屬于故意打斷話語的現(xiàn)象。獨白是指劇中人物不在意其他人物的存在,用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活動,所以獨白大多屬于打斷。
(五)話輪控制策略。一是限制話輪長度的語用策略。限制話輪長度是指通過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限制自己話輪長度。二是副語言特征。利用副語言特征,主要指的是依靠眼神、表情、手勢、動作、沉默等副語言特征來控制話輪。
二、對《賣花女》中人物之間的話輪轉換進行定量分析
樣本取自劇本的第二、四、五幕中的三個片段,第二幕中所選取的片段主要描述賣花女伊莉莎上門向希金斯求學,第四幕中所選取的片段為舞會回來后伊莉莎和希金斯之間的爭吵,第五幕所節(jié)選的為希金斯請求伊莉莎回家。通過選取以上三個片段,更有利于通過對比分析對話中人物的性格,心理的變化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對樣本的話輪轉換量化分析結果詳見表1。
表1 對樣本的話輪轉換分析結果
第二幕 第四幕 第五幕 總計
人物數(shù) Higgins Liza Higgins Liza Higgins Liza Higgins Liza
話輪數(shù) 47 45 31 29 39 38 117 112
1,發(fā)話和控制話題情況 發(fā)話,一直控制話題 無話題控制權 激烈爭奪話題控制權 激烈爭奪話題控制權 逐漸失去話題控制權 逐漸控制話題 話題控制權逐漸從Higgins 過渡到Lisa
2,話輪和平均長度 10 35 30 18 42 28 17.6 20.6
3,話輪類型 發(fā)話 11 5 3 4 3 11 17 20
反應 17 21 15 17 20 21 52 59
反應后發(fā)話 15 11 12 7 11 6 38 24
打斷 3 1 0 0 2 0 5 1
獨白 0 6 1 1 3 0 4 7
4,話輪打斷和獨白次數(shù) 3 7 1 1 5 0 9 8
5,話輪控制策略 限制話輪長度的語用策略 0 0 0 1 0 0 0 1
副語言特征 5 7 5 3 7 7 17 17
話輪數(shù)的多少可以說明人物在戲劇中角色的主次和身份的高低。節(jié)選的第二幕中,希金斯的話輪數(shù)是47,伊莉莎的話輪數(shù)是45,說明伊莉莎在向希金斯求學的途中,希金斯相對于伊莉莎身份高貴,處于角色的中心地位。節(jié)選的第四幕中希金斯的話輪數(shù)為31,伊莉莎的話輪數(shù)為29,倆人話輪數(shù)趨于均等,可以看出倆人之間的權勢關系慢慢地發(fā)生著變化。節(jié)選第五幕中希金斯的話輪數(shù)為39,伊莉莎的話輪數(shù)為38,伊莉莎的話輪數(shù)相對增加,說明角色關系已經發(fā)生轉變,伊莉莎已經完全處于主動并掌控話題權。
話輪長度可以反映出人物角色的性格及人物在戲劇中的處境。節(jié)選第二幕中的希金斯的話輪長度為10,而伊莉莎的話輪長度為35,說明了希金斯的性格高傲,對伊莉莎的排擠和輕視,同時面對希金斯的嫌棄和不屑,處境卑微的伊莉莎為了能夠順利求學,總是竭盡全力去解釋,同時“哎-呀-”等一些沒有底氣的話語側面反映出她的不自信。節(jié)選第四幕中希金斯的話輪長度為30,而伊莉莎的話輪數(shù)為18,相對于第二幕來說,希金斯的話輪長度明顯比伊莉莎要長,可以看出從舞會上回來之后伊莉莎性格的轉變,表明其不再屈服于希金斯的蠻橫之下。與伊莉莎相反,面對伊莉莎的反抗,希金斯顯得有些焦躁,不知所措。節(jié)選第五幕中希金斯的話輪數(shù)為42,伊莉莎的話輪數(shù)為28,這時角色已經徹底發(fā)生轉變,希金斯通過大量的話語請求伊莉莎回家。
發(fā)話、反應和反應后發(fā)話可以反映出角色對話題的控制。節(jié)選第二幕中希金斯的發(fā)話次數(shù)為11次,而伊莉莎的發(fā)話次數(shù)為5次,兩倍的發(fā)話次數(shù)說明希金斯處于絕對話題控制權;到第四幕中希金斯的發(fā)話次數(shù)為3,伊莉莎的發(fā)話次數(shù)為4,說明話題控制權正在由希金斯轉移到伊莉莎;最后第五幕中,希金斯的發(fā)話次數(shù)為3,伊莉莎的發(fā)話次數(shù)為11,說明伊莉莎已經完全掌控話題控制權。
話語打斷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話語打斷者通常是對話語被打斷者極其不尊重,有時話語打斷也是話語打斷者自己恐慌的表現(xiàn)。在第二幕中,希金斯3次打斷伊莉莎的話語,是希金斯急于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足以看出希金斯對伊莉莎的不尊敬,視她為一個玩偶,展現(xiàn)了希金斯在話輪上的強勢,且一直在掌握著話題的控制權,側面體現(xiàn)出倆人之間的地位差距和權勢關系。而第五幕中希金斯2次打算伊莉莎,目的是打斷伊莉莎的話語,急切的表達請求伊莉莎回家的想法,從而可以看出希金斯的心理變化,變得非常的焦急和無奈,無理力爭,慢慢地失去了話題控制權。
獨白是在沒有話題控制權的情況下,角色渴望其話題被重視卻沒被重視的表現(xiàn)。第二幕中伊莉莎出現(xiàn)了6次獨白,說明了身份卑微的伊莉莎在強勢的希金斯話題控制下,希望引起希金斯的重視,然而她的話語卻根本沒有得到希金斯的任何反應,側面也展現(xiàn)了伊莉莎的唯唯諾諾,膽小如鼠以及希金斯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第五幕中希金斯的3次獨白類似,說明請求伊莉莎回家的希金斯希望得到伊莉莎的重視,反而被伊莉莎忽略,說明原本強勢的希金斯已經完全沒有話題控制權。
限制話輪長度的控制策略一般用于話題關系轉變的中間階段。在第四幕中,伊莉莎運用了一個限制話輪長度的語用策略,表明自己還不想放棄談話,這樣使得希金斯在伊莉莎講完其要講的三點內容之前不能將其打斷,否則有違反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危險,從而伊莉莎就限制了對方的話輪,搶奪了對方的話語權,控制了話題。從第二幕的膽怯心理,不敢說話,到使用限制話輪長度的話輪控制策略逐漸獲得話題控制權,說明伊莉莎逐漸地認識到自我,找回了自信,不再為那些貴族所玩弄,而扮演所謂的“公爵夫人”,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副語言特征的運用可以增加戲劇的舞臺價值,推動戲劇故事的發(fā)展。第五幕中,伊莉莎選擇了沉默這種副語言特征話題控制策略來回應一味央求的希金斯,從而也能看出伊莉莎逐漸地掌握了話題控制權,有力地表現(xiàn)了伊莉莎的不滿情感和態(tài)度,以及伊莉莎和希金斯之間的微妙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戲劇的發(fā)展。
通過對第二幕、第四幕和第五幕中的希金斯和伊莉莎的話輪進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話題控制權逐漸從希金斯轉移到伊莉莎,伊莉莎在與希金斯的相處過程中逐漸地找回了自信。同時可以看出對戲劇進行話輪的定量分析,可以使話輪的研究更具說服力。
綜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戲劇文體學中話輪轉換的定量研究分析框架,并結合上下文和語境對《賣花女》進行了話輪轉換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劇中的人物間權勢關系和人物性格,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充分的量化分析解釋。文學批評往往是談批評者的主觀感受或定性思辨,很少進行客觀和量化的分析。隨著計算語言學的發(fā)展,話輪轉換的量化研究會在我們運用過程中實現(xiàn)其自身的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得杏. 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177-180
[2]俞東明. 英語戲劇文體學的范圍、性質與方法[C]//王德春. 英語百人百論.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楊憲益. 賣花女(五幕傳奇?。┯h對照翻譯叢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2
【作者簡介】史紅艷(1991- ),女,遼寧葫蘆島人,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語篇分析。
(責編 盧 雯)
話語打斷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話語打斷者通常是對話語被打斷者極其不尊重,有時話語打斷也是話語打斷者自己恐慌的表現(xiàn)。在第二幕中,希金斯3次打斷伊莉莎的話語,是希金斯急于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足以看出希金斯對伊莉莎的不尊敬,視她為一個玩偶,展現(xiàn)了希金斯在話輪上的強勢,且一直在掌握著話題的控制權,側面體現(xiàn)出倆人之間的地位差距和權勢關系。而第五幕中希金斯2次打算伊莉莎,目的是打斷伊莉莎的話語,急切的表達請求伊莉莎回家的想法,從而可以看出希金斯的心理變化,變得非常的焦急和無奈,無理力爭,慢慢地失去了話題控制權。
獨白是在沒有話題控制權的情況下,角色渴望其話題被重視卻沒被重視的表現(xiàn)。第二幕中伊莉莎出現(xiàn)了6次獨白,說明了身份卑微的伊莉莎在強勢的希金斯話題控制下,希望引起希金斯的重視,然而她的話語卻根本沒有得到希金斯的任何反應,側面也展現(xiàn)了伊莉莎的唯唯諾諾,膽小如鼠以及希金斯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第五幕中希金斯的3次獨白類似,說明請求伊莉莎回家的希金斯希望得到伊莉莎的重視,反而被伊莉莎忽略,說明原本強勢的希金斯已經完全沒有話題控制權。
限制話輪長度的控制策略一般用于話題關系轉變的中間階段。在第四幕中,伊莉莎運用了一個限制話輪長度的語用策略,表明自己還不想放棄談話,這樣使得希金斯在伊莉莎講完其要講的三點內容之前不能將其打斷,否則有違反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危險,從而伊莉莎就限制了對方的話輪,搶奪了對方的話語權,控制了話題。從第二幕的膽怯心理,不敢說話,到使用限制話輪長度的話輪控制策略逐漸獲得話題控制權,說明伊莉莎逐漸地認識到自我,找回了自信,不再為那些貴族所玩弄,而扮演所謂的“公爵夫人”,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副語言特征的運用可以增加戲劇的舞臺價值,推動戲劇故事的發(fā)展。第五幕中,伊莉莎選擇了沉默這種副語言特征話題控制策略來回應一味央求的希金斯,從而也能看出伊莉莎逐漸地掌握了話題控制權,有力地表現(xiàn)了伊莉莎的不滿情感和態(tài)度,以及伊莉莎和希金斯之間的微妙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戲劇的發(fā)展。
通過對第二幕、第四幕和第五幕中的希金斯和伊莉莎的話輪進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話題控制權逐漸從希金斯轉移到伊莉莎,伊莉莎在與希金斯的相處過程中逐漸地找回了自信。同時可以看出對戲劇進行話輪的定量分析,可以使話輪的研究更具說服力。
綜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戲劇文體學中話輪轉換的定量研究分析框架,并結合上下文和語境對《賣花女》進行了話輪轉換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劇中的人物間權勢關系和人物性格,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充分的量化分析解釋。文學批評往往是談批評者的主觀感受或定性思辨,很少進行客觀和量化的分析。隨著計算語言學的發(fā)展,話輪轉換的量化研究會在我們運用過程中實現(xiàn)其自身的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得杏. 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177-180
[2]俞東明. 英語戲劇文體學的范圍、性質與方法[C]//王德春. 英語百人百論.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楊憲益. 賣花女(五幕傳奇?。┯h對照翻譯叢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2
【作者簡介】史紅艷(1991- ),女,遼寧葫蘆島人,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語篇分析。
(責編 盧 雯)
話語打斷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話語打斷者通常是對話語被打斷者極其不尊重,有時話語打斷也是話語打斷者自己恐慌的表現(xiàn)。在第二幕中,希金斯3次打斷伊莉莎的話語,是希金斯急于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足以看出希金斯對伊莉莎的不尊敬,視她為一個玩偶,展現(xiàn)了希金斯在話輪上的強勢,且一直在掌握著話題的控制權,側面體現(xiàn)出倆人之間的地位差距和權勢關系。而第五幕中希金斯2次打算伊莉莎,目的是打斷伊莉莎的話語,急切的表達請求伊莉莎回家的想法,從而可以看出希金斯的心理變化,變得非常的焦急和無奈,無理力爭,慢慢地失去了話題控制權。
獨白是在沒有話題控制權的情況下,角色渴望其話題被重視卻沒被重視的表現(xiàn)。第二幕中伊莉莎出現(xiàn)了6次獨白,說明了身份卑微的伊莉莎在強勢的希金斯話題控制下,希望引起希金斯的重視,然而她的話語卻根本沒有得到希金斯的任何反應,側面也展現(xiàn)了伊莉莎的唯唯諾諾,膽小如鼠以及希金斯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第五幕中希金斯的3次獨白類似,說明請求伊莉莎回家的希金斯希望得到伊莉莎的重視,反而被伊莉莎忽略,說明原本強勢的希金斯已經完全沒有話題控制權。
限制話輪長度的控制策略一般用于話題關系轉變的中間階段。在第四幕中,伊莉莎運用了一個限制話輪長度的語用策略,表明自己還不想放棄談話,這樣使得希金斯在伊莉莎講完其要講的三點內容之前不能將其打斷,否則有違反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危險,從而伊莉莎就限制了對方的話輪,搶奪了對方的話語權,控制了話題。從第二幕的膽怯心理,不敢說話,到使用限制話輪長度的話輪控制策略逐漸獲得話題控制權,說明伊莉莎逐漸地認識到自我,找回了自信,不再為那些貴族所玩弄,而扮演所謂的“公爵夫人”,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副語言特征的運用可以增加戲劇的舞臺價值,推動戲劇故事的發(fā)展。第五幕中,伊莉莎選擇了沉默這種副語言特征話題控制策略來回應一味央求的希金斯,從而也能看出伊莉莎逐漸地掌握了話題控制權,有力地表現(xiàn)了伊莉莎的不滿情感和態(tài)度,以及伊莉莎和希金斯之間的微妙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戲劇的發(fā)展。
通過對第二幕、第四幕和第五幕中的希金斯和伊莉莎的話輪進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話題控制權逐漸從希金斯轉移到伊莉莎,伊莉莎在與希金斯的相處過程中逐漸地找回了自信。同時可以看出對戲劇進行話輪的定量分析,可以使話輪的研究更具說服力。
綜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戲劇文體學中話輪轉換的定量研究分析框架,并結合上下文和語境對《賣花女》進行了話輪轉換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劇中的人物間權勢關系和人物性格,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充分的量化分析解釋。文學批評往往是談批評者的主觀感受或定性思辨,很少進行客觀和量化的分析。隨著計算語言學的發(fā)展,話輪轉換的量化研究會在我們運用過程中實現(xiàn)其自身的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得杏. 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177-180
[2]俞東明. 英語戲劇文體學的范圍、性質與方法[C]//王德春. 英語百人百論.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楊憲益. 賣花女(五幕傳奇?。┯h對照翻譯叢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2
【作者簡介】史紅艷(1991- ),女,遼寧葫蘆島人,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語篇分析。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