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徐州地區(qū)大棚牛蒡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

      2014-09-27 08:09孟雷胡傳銀徐剛孫艷軍張愛民
      長江蔬菜·技術版 2014年7期
      關鍵詞:牛蒡肉質越冬

      孟雷+胡傳銀+徐剛+孫艷軍+張愛民

      導讀:牛蒡多為露地栽培,冬春季節(jié)低溫時易受凍害,大棚栽培10月中下旬種植,可解決牛蒡越冬難題。徐州地區(qū)選擇地上部柳川理想、新林1號、東北理想等耐寒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的品種,輔以大棚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提高了牛蒡產量,改善了品質,效果顯著。

      徐州市為全國牛蒡主產區(qū),生產上多以地膜覆蓋越冬栽培為主,一般在10月上旬播種,翌年6月收獲。近年來,徐州地區(qū)冬季

      -10℃以下低溫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和持續(xù)的天數(shù)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牛蒡安全越冬造成較大的威脅,常出現(xiàn)牛蒡幼苗凍死的現(xiàn)象。提前播種(9月下旬)雖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極易造成未熟抽薹,嚴重影響牛蒡的產量和品質。近年來,我們通過大棚覆蓋進行牛蒡越冬栽培,并適當晚播(10月中下旬)種植,可有效解決牛蒡越冬難題,提高牛蒡產量,改善品質,效果顯著,現(xiàn)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

      選擇耐寒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的牛蒡品種?,F(xiàn)在生產上主要應用的品種有柳川理想、新林1號、東北理想等。

      1.1 柳川理想

      中晚熟品種,地上部長勢旺,肉質根圓柱形,條形光直,長100 cm以上。具有增產潛力大、耐寒性強、晚秋季適播期長、春發(fā)快、皮色好、香味濃、采收期長等優(yōu)點,是徐州地區(qū)越冬牛蒡生產上的主栽品種。

      1.2 新林1號

      為近年來育成的中早熟牛蒡新品種。該品種葉片長心形,葉脈9條。播種后出苗快,長勢旺,耐旱,抗倒伏。肉質根金黃色,直徑1.2~4.0 cm,長度70~120 cm,水分充足,含糖量高,不易空心,產量高,抗逆性強,生育期短,提早成熟10天,與同類品種相比,春栽產量提高11%,秋栽產量提高25%。

      1.3 東北理想

      春秋兼用型,地上部長勢旺,其肉質根外觀呈淡黃色,肌白,條型大、長、光滑,產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種。

      2 播種

      2.1 播期

      牛蒡大棚栽培比常規(guī)露地栽培晚播7~10天,徐州地區(qū)一般于10月中下旬播種。

      2.2 整地

      選擇土層松軟、深厚、透氣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牛蒡產量高,需肥量大,整地時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翻曬土,深翻前每1 hm2施入優(yōu)質土雜肥60 000 kg、尿素187.5~225 kg、過磷酸鈣150~180 kg、硫酸鉀150~180 kg,或優(yōu)質腐熟土雜肥75 000 kg、餅肥1 125 kg、尿素300 kg。

      2.3 開溝、澆水

      按80~100 cm放線,用牛蒡打溝機打溝,溝深40~50 cm,打溝后會自然形成1條寬30~40 cm、高10 cm左右的壟,使溝內土壤疏松細碎并保持上下土層不亂。打溝后向壟內澆水,使土壟自然下沉,使牛蒡溝水分充足,為牛蒡豐產打下基礎。

      2.4 扶壟、撒毒土

      3天后在原來打溝的地方撒一層毒土,毒土以晾干的下層土和45%辛硫磷按100∶(0.42~0.44)配制而成,再用牛蒡打溝機在原來打溝處打溝,打溝深度1.1 m左右,自然形成1條寬30~40 cm、高25 cm左右的壟,先用腳沿壟的兩側把壟踩實,再把壟上面踩實,或用鐵锨沿壟的兩側拍實,以防下雨時塌溝,造成牛蒡產生畸形。

      2.5 種子處理

      播種前3天,將牛蒡種子在太陽下曬2~3 h,用55℃溫水浸種10 min,再用30℃水浸泡24 h,撈出后用干凈濕紗布包好,于25℃的條件下催芽。每天用25℃溫水噴淋1~2次, 8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2.6 播種

      播前在壟中央開2~3 cm播種溝,如墑情不足可順溝帶水播種,水下滲后將種子均勻條播入溝內,播后覆土2 cm稍壓拍平壟面;若采用穴播,可在壟面中間播種,穴距7~10 cm,穴深2~3 cm,每穴2粒,帶水播種,上覆土,稍壓拍平。牛蒡播后5~7天即可出苗,7~10天間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壯苗1株,牛蒡3片真葉前禁止?jié)菜_保每1 hm2留苗15萬株。

      3 田間管理

      3.1 扣棚、覆膜

      牛蒡種好以后扣大棚骨架,大棚寬6 m,不蓋薄膜,10月底至11月初當氣溫降到3℃左右時,用0.015 mm厚的地膜在牛蒡壟上搭成小弓棚;當氣溫降到0℃以下時,用0.07 mm厚的無滴膜蓋好大棚,四周壓實以防被風吹垮。

      3.2 澆水、施肥

      越冬牛蒡出苗后15天左右,結合定苗,清理雜草,并根據(jù)土壤商情澆小水;翌年4月在大行內每 1 hm2施N、P、K三元復合肥225 kg,并澆跑馬水1次;在肉質根膨大期結合中耕除草每1 hm2可追施純N 112.5~150 kg,P2O5 45~75 kg,K2O 60~75 kg。后期可結合防病治蟲,葉面噴施快大、磷酸二氫鉀液,有利于加速光合產物的合成和向肉質根內輸送養(yǎng)分,促使肉質根迅速膨大。

      牛蒡耐旱怕澇漬,田間積水易造成大量根莖腐爛。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要及時清理溝系,做到三溝配套,保證雨停田干無積水。

      3.3 溫度調控

      根據(jù)外界氣溫變化情況及時覆蓋地膜和大棚薄膜,冬前生長期,使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間15~18℃。進入越冬期,大棚兩頭不通風,當棚內氣溫超過28℃時,于大棚兩邊80~100 cm處通小風;翌年春季,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漸加大通風量,4月底5月初,可晝夜通風,5月中下旬即可揭掉大棚薄膜,為防止大雨,也可保留頂膜。

      3.4 病蟲害防治

      牛蒡病蟲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線蟲、地下害蟲及紅蜘蛛、蚜蟲、白粉虱、甜菜夜蛾、棉鈴蟲等,防治上可選用77%氫氧化銅、20%粉銹寧(三唑酮)、75%百菌清等噴霧防治病害;用50%辛硫磷毒土、90%敵百蟲毒餌、3%米爾土壤處理劑等防治地下害蟲;其他蟲害可用5%抑太保(氟啶脲)、10%吡蟲啉噴霧防治。病蟲害防治應大力推廣Bt乳劑、除蟲菊素、苦參堿等生物農藥,使用化學農藥應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安全間隔期。

      4 采收、加工

      牛蒡屬多年生植物,但以鮮嫩肉質根為食用部分。收獲偏早,根莖產量低;收獲晚,根莖易纖維化,降低品質。秋播牛蒡播后240~260天,即肉質根長75~85 cm、粗1.5~2.5 cm時采收。采收時先將地上莖葉割除,在小高壟一側挖溝深30 cm左右,使牛蒡肉質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莖向上用力拔出。采收后葉基部留1.5 cm切齊,按加工要求分級,每捆2.5~3.0 kg出售或加工、冷藏。

      導讀:牛蒡多為露地栽培,冬春季節(jié)低溫時易受凍害,大棚栽培10月中下旬種植,可解決牛蒡越冬難題。徐州地區(qū)選擇地上部柳川理想、新林1號、東北理想等耐寒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的品種,輔以大棚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提高了牛蒡產量,改善了品質,效果顯著。

      徐州市為全國牛蒡主產區(qū),生產上多以地膜覆蓋越冬栽培為主,一般在10月上旬播種,翌年6月收獲。近年來,徐州地區(qū)冬季

      -10℃以下低溫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和持續(xù)的天數(shù)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牛蒡安全越冬造成較大的威脅,常出現(xiàn)牛蒡幼苗凍死的現(xiàn)象。提前播種(9月下旬)雖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極易造成未熟抽薹,嚴重影響牛蒡的產量和品質。近年來,我們通過大棚覆蓋進行牛蒡越冬栽培,并適當晚播(10月中下旬)種植,可有效解決牛蒡越冬難題,提高牛蒡產量,改善品質,效果顯著,現(xiàn)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

      選擇耐寒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的牛蒡品種?,F(xiàn)在生產上主要應用的品種有柳川理想、新林1號、東北理想等。

      1.1 柳川理想

      中晚熟品種,地上部長勢旺,肉質根圓柱形,條形光直,長100 cm以上。具有增產潛力大、耐寒性強、晚秋季適播期長、春發(fā)快、皮色好、香味濃、采收期長等優(yōu)點,是徐州地區(qū)越冬牛蒡生產上的主栽品種。

      1.2 新林1號

      為近年來育成的中早熟牛蒡新品種。該品種葉片長心形,葉脈9條。播種后出苗快,長勢旺,耐旱,抗倒伏。肉質根金黃色,直徑1.2~4.0 cm,長度70~120 cm,水分充足,含糖量高,不易空心,產量高,抗逆性強,生育期短,提早成熟10天,與同類品種相比,春栽產量提高11%,秋栽產量提高25%。

      1.3 東北理想

      春秋兼用型,地上部長勢旺,其肉質根外觀呈淡黃色,肌白,條型大、長、光滑,產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種。

      2 播種

      2.1 播期

      牛蒡大棚栽培比常規(guī)露地栽培晚播7~10天,徐州地區(qū)一般于10月中下旬播種。

      2.2 整地

      選擇土層松軟、深厚、透氣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牛蒡產量高,需肥量大,整地時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翻曬土,深翻前每1 hm2施入優(yōu)質土雜肥60 000 kg、尿素187.5~225 kg、過磷酸鈣150~180 kg、硫酸鉀150~180 kg,或優(yōu)質腐熟土雜肥75 000 kg、餅肥1 125 kg、尿素300 kg。

      2.3 開溝、澆水

      按80~100 cm放線,用牛蒡打溝機打溝,溝深40~50 cm,打溝后會自然形成1條寬30~40 cm、高10 cm左右的壟,使溝內土壤疏松細碎并保持上下土層不亂。打溝后向壟內澆水,使土壟自然下沉,使牛蒡溝水分充足,為牛蒡豐產打下基礎。

      2.4 扶壟、撒毒土

      3天后在原來打溝的地方撒一層毒土,毒土以晾干的下層土和45%辛硫磷按100∶(0.42~0.44)配制而成,再用牛蒡打溝機在原來打溝處打溝,打溝深度1.1 m左右,自然形成1條寬30~40 cm、高25 cm左右的壟,先用腳沿壟的兩側把壟踩實,再把壟上面踩實,或用鐵锨沿壟的兩側拍實,以防下雨時塌溝,造成牛蒡產生畸形。

      2.5 種子處理

      播種前3天,將牛蒡種子在太陽下曬2~3 h,用55℃溫水浸種10 min,再用30℃水浸泡24 h,撈出后用干凈濕紗布包好,于25℃的條件下催芽。每天用25℃溫水噴淋1~2次, 8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2.6 播種

      播前在壟中央開2~3 cm播種溝,如墑情不足可順溝帶水播種,水下滲后將種子均勻條播入溝內,播后覆土2 cm稍壓拍平壟面;若采用穴播,可在壟面中間播種,穴距7~10 cm,穴深2~3 cm,每穴2粒,帶水播種,上覆土,稍壓拍平。牛蒡播后5~7天即可出苗,7~10天間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壯苗1株,牛蒡3片真葉前禁止?jié)菜?,確保每1 hm2留苗15萬株。

      3 田間管理

      3.1 扣棚、覆膜

      牛蒡種好以后扣大棚骨架,大棚寬6 m,不蓋薄膜,10月底至11月初當氣溫降到3℃左右時,用0.015 mm厚的地膜在牛蒡壟上搭成小弓棚;當氣溫降到0℃以下時,用0.07 mm厚的無滴膜蓋好大棚,四周壓實以防被風吹垮。

      3.2 澆水、施肥

      越冬牛蒡出苗后15天左右,結合定苗,清理雜草,并根據(jù)土壤商情澆小水;翌年4月在大行內每 1 hm2施N、P、K三元復合肥225 kg,并澆跑馬水1次;在肉質根膨大期結合中耕除草每1 hm2可追施純N 112.5~150 kg,P2O5 45~75 kg,K2O 60~75 kg。后期可結合防病治蟲,葉面噴施快大、磷酸二氫鉀液,有利于加速光合產物的合成和向肉質根內輸送養(yǎng)分,促使肉質根迅速膨大。

      牛蒡耐旱怕澇漬,田間積水易造成大量根莖腐爛。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要及時清理溝系,做到三溝配套,保證雨停田干無積水。

      3.3 溫度調控

      根據(jù)外界氣溫變化情況及時覆蓋地膜和大棚薄膜,冬前生長期,使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間15~18℃。進入越冬期,大棚兩頭不通風,當棚內氣溫超過28℃時,于大棚兩邊80~100 cm處通小風;翌年春季,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漸加大通風量,4月底5月初,可晝夜通風,5月中下旬即可揭掉大棚薄膜,為防止大雨,也可保留頂膜。

      3.4 病蟲害防治

      牛蒡病蟲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線蟲、地下害蟲及紅蜘蛛、蚜蟲、白粉虱、甜菜夜蛾、棉鈴蟲等,防治上可選用77%氫氧化銅、20%粉銹寧(三唑酮)、75%百菌清等噴霧防治病害;用50%辛硫磷毒土、90%敵百蟲毒餌、3%米爾土壤處理劑等防治地下害蟲;其他蟲害可用5%抑太保(氟啶脲)、10%吡蟲啉噴霧防治。病蟲害防治應大力推廣Bt乳劑、除蟲菊素、苦參堿等生物農藥,使用化學農藥應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安全間隔期。

      4 采收、加工

      牛蒡屬多年生植物,但以鮮嫩肉質根為食用部分。收獲偏早,根莖產量低;收獲晚,根莖易纖維化,降低品質。秋播牛蒡播后240~260天,即肉質根長75~85 cm、粗1.5~2.5 cm時采收。采收時先將地上莖葉割除,在小高壟一側挖溝深30 cm左右,使牛蒡肉質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莖向上用力拔出。采收后葉基部留1.5 cm切齊,按加工要求分級,每捆2.5~3.0 kg出售或加工、冷藏。

      導讀:牛蒡多為露地栽培,冬春季節(jié)低溫時易受凍害,大棚栽培10月中下旬種植,可解決牛蒡越冬難題。徐州地區(qū)選擇地上部柳川理想、新林1號、東北理想等耐寒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的品種,輔以大棚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提高了牛蒡產量,改善了品質,效果顯著。

      徐州市為全國牛蒡主產區(qū),生產上多以地膜覆蓋越冬栽培為主,一般在10月上旬播種,翌年6月收獲。近年來,徐州地區(qū)冬季

      -10℃以下低溫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和持續(xù)的天數(shù)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牛蒡安全越冬造成較大的威脅,常出現(xiàn)牛蒡幼苗凍死的現(xiàn)象。提前播種(9月下旬)雖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極易造成未熟抽薹,嚴重影響牛蒡的產量和品質。近年來,我們通過大棚覆蓋進行牛蒡越冬栽培,并適當晚播(10月中下旬)種植,可有效解決牛蒡越冬難題,提高牛蒡產量,改善品質,效果顯著,現(xiàn)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

      選擇耐寒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的牛蒡品種?,F(xiàn)在生產上主要應用的品種有柳川理想、新林1號、東北理想等。

      1.1 柳川理想

      中晚熟品種,地上部長勢旺,肉質根圓柱形,條形光直,長100 cm以上。具有增產潛力大、耐寒性強、晚秋季適播期長、春發(fā)快、皮色好、香味濃、采收期長等優(yōu)點,是徐州地區(qū)越冬牛蒡生產上的主栽品種。

      1.2 新林1號

      為近年來育成的中早熟牛蒡新品種。該品種葉片長心形,葉脈9條。播種后出苗快,長勢旺,耐旱,抗倒伏。肉質根金黃色,直徑1.2~4.0 cm,長度70~120 cm,水分充足,含糖量高,不易空心,產量高,抗逆性強,生育期短,提早成熟10天,與同類品種相比,春栽產量提高11%,秋栽產量提高25%。

      1.3 東北理想

      春秋兼用型,地上部長勢旺,其肉質根外觀呈淡黃色,肌白,條型大、長、光滑,產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種。

      2 播種

      2.1 播期

      牛蒡大棚栽培比常規(guī)露地栽培晚播7~10天,徐州地區(qū)一般于10月中下旬播種。

      2.2 整地

      選擇土層松軟、深厚、透氣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牛蒡產量高,需肥量大,整地時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翻曬土,深翻前每1 hm2施入優(yōu)質土雜肥60 000 kg、尿素187.5~225 kg、過磷酸鈣150~180 kg、硫酸鉀150~180 kg,或優(yōu)質腐熟土雜肥75 000 kg、餅肥1 125 kg、尿素300 kg。

      2.3 開溝、澆水

      按80~100 cm放線,用牛蒡打溝機打溝,溝深40~50 cm,打溝后會自然形成1條寬30~40 cm、高10 cm左右的壟,使溝內土壤疏松細碎并保持上下土層不亂。打溝后向壟內澆水,使土壟自然下沉,使牛蒡溝水分充足,為牛蒡豐產打下基礎。

      2.4 扶壟、撒毒土

      3天后在原來打溝的地方撒一層毒土,毒土以晾干的下層土和45%辛硫磷按100∶(0.42~0.44)配制而成,再用牛蒡打溝機在原來打溝處打溝,打溝深度1.1 m左右,自然形成1條寬30~40 cm、高25 cm左右的壟,先用腳沿壟的兩側把壟踩實,再把壟上面踩實,或用鐵锨沿壟的兩側拍實,以防下雨時塌溝,造成牛蒡產生畸形。

      2.5 種子處理

      播種前3天,將牛蒡種子在太陽下曬2~3 h,用55℃溫水浸種10 min,再用30℃水浸泡24 h,撈出后用干凈濕紗布包好,于25℃的條件下催芽。每天用25℃溫水噴淋1~2次, 8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2.6 播種

      播前在壟中央開2~3 cm播種溝,如墑情不足可順溝帶水播種,水下滲后將種子均勻條播入溝內,播后覆土2 cm稍壓拍平壟面;若采用穴播,可在壟面中間播種,穴距7~10 cm,穴深2~3 cm,每穴2粒,帶水播種,上覆土,稍壓拍平。牛蒡播后5~7天即可出苗,7~10天間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壯苗1株,牛蒡3片真葉前禁止?jié)菜?,確保每1 hm2留苗15萬株。

      3 田間管理

      3.1 扣棚、覆膜

      牛蒡種好以后扣大棚骨架,大棚寬6 m,不蓋薄膜,10月底至11月初當氣溫降到3℃左右時,用0.015 mm厚的地膜在牛蒡壟上搭成小弓棚;當氣溫降到0℃以下時,用0.07 mm厚的無滴膜蓋好大棚,四周壓實以防被風吹垮。

      3.2 澆水、施肥

      越冬牛蒡出苗后15天左右,結合定苗,清理雜草,并根據(jù)土壤商情澆小水;翌年4月在大行內每 1 hm2施N、P、K三元復合肥225 kg,并澆跑馬水1次;在肉質根膨大期結合中耕除草每1 hm2可追施純N 112.5~150 kg,P2O5 45~75 kg,K2O 60~75 kg。后期可結合防病治蟲,葉面噴施快大、磷酸二氫鉀液,有利于加速光合產物的合成和向肉質根內輸送養(yǎng)分,促使肉質根迅速膨大。

      牛蒡耐旱怕澇漬,田間積水易造成大量根莖腐爛。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要及時清理溝系,做到三溝配套,保證雨停田干無積水。

      3.3 溫度調控

      根據(jù)外界氣溫變化情況及時覆蓋地膜和大棚薄膜,冬前生長期,使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間15~18℃。進入越冬期,大棚兩頭不通風,當棚內氣溫超過28℃時,于大棚兩邊80~100 cm處通小風;翌年春季,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漸加大通風量,4月底5月初,可晝夜通風,5月中下旬即可揭掉大棚薄膜,為防止大雨,也可保留頂膜。

      3.4 病蟲害防治

      牛蒡病蟲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線蟲、地下害蟲及紅蜘蛛、蚜蟲、白粉虱、甜菜夜蛾、棉鈴蟲等,防治上可選用77%氫氧化銅、20%粉銹寧(三唑酮)、75%百菌清等噴霧防治病害;用50%辛硫磷毒土、90%敵百蟲毒餌、3%米爾土壤處理劑等防治地下害蟲;其他蟲害可用5%抑太保(氟啶脲)、10%吡蟲啉噴霧防治。病蟲害防治應大力推廣Bt乳劑、除蟲菊素、苦參堿等生物農藥,使用化學農藥應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安全間隔期。

      4 采收、加工

      牛蒡屬多年生植物,但以鮮嫩肉質根為食用部分。收獲偏早,根莖產量低;收獲晚,根莖易纖維化,降低品質。秋播牛蒡播后240~260天,即肉質根長75~85 cm、粗1.5~2.5 cm時采收。采收時先將地上莖葉割除,在小高壟一側挖溝深30 cm左右,使牛蒡肉質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莖向上用力拔出。采收后葉基部留1.5 cm切齊,按加工要求分級,每捆2.5~3.0 kg出售或加工、冷藏。

      猜你喜歡
      牛蒡肉質越冬
      “綠嘉黑”肉質風味與生長性能雙豐收
      春日水中鮮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溫
      “香煎”出好味
      牛蒡的儲藏
      北方園林植物常見越冬防寒措施
      牛蒡之心
      牛蒡子中牛蒡苷測定方法的優(yōu)化
      流蘇越冬種條低溫貯藏扦插繁育試驗初報
      冬季西葫蘆越冬豐產栽培技術
      南丹县| 仁怀市| 环江| 元氏县| 开化县| 乐都县| 寿阳县| 广丰县| 丽江市| 芮城县| 建德市| 安乡县| 浪卡子县| 晋州市| 大丰市| 胶南市| 沅江市| 凤山县| 黄冈市| 紫金县| 江门市| 陇南市| 比如县| 武胜县| 滨州市| 永定县| 泰来县| 兰考县| 梁河县| 华容县| 齐齐哈尔市| 烟台市| 肃北| 柳州市| 定襄县| 木里| 济源市| 桃园市| 永靖县| 祁门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