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剛
話說當年威尼斯的工匠們逐漸把面具設計弄到極致,發(fā)展到后來全城的人愛面具愛得要死,不論工作生活還是男女老幼,只要外出必定戴上。久而久之,麻煩也來了:進教會也不摘掉顯得特沒禮貌;超多的賭徒和落魄貴族為了避債成天戴面具到處亂竄,導致社會案件明顯增多且特別難破。
1268年5月2日,威尼斯宣布了關于禁止穿戴面具的官方文件,之后的數(shù)十年內禁令逐步擴大——可民間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直到1608年8月13日,政府還在含辛茹苦地頒布法令:每一個威尼斯公民、貴族和外國人,除非特定節(jié)日,不得穿戴假面或口罩……沒轍,到18世紀,威尼斯法律規(guī)定了一年中的連續(xù)八個月,市民可以戴面具出行工作和生活。當時因為和土耳其人打了幾百年,威尼斯已經(jīng)逐漸走向衰落,但舉國風氣還是保持又炫富又墮落。法律甚至明文規(guī)定限制人們外出穿金戴銀的奢華程度。這時一款喚作“巴塔”的傳統(tǒng)面具開始大受歡迎,它的造型既簡約又實用,可以遮擋一部分珠光寶氣,后來這款面具也成了威尼斯面具的代表。
18世紀末拿破侖一聲炮響,就把威尼斯劃給奧地利了,之后戴面具、搞狂歡等傳統(tǒng)活動被終結。直到1979年,威尼斯尋思旅游創(chuàng)收,幾個建筑大學的學生,開始復興面具與狂歡節(jié)文化,這才逐漸地找了回來。
1815年10月,拿破侖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但其實不算慘,沒有被關起來,還能在一個叫龍塢德莊園的地兒踏踏實實寫回憶錄,比起法國歷史上另外一個“死了都不知道是誰”的著名面具男“鐵面人”幸運多了。
書信史料記載,巴士底里的鐵面人君其實戴的不是鐵面具,而是由天鵝絨和鯨魚骨制成的黑色面具。這個身份成謎的要犯,在路易十四時期一直被關押了34年,輾轉幾個監(jiān)獄,還一直有要員監(jiān)督。他死于1703年11月19日,比路易十四去世早了約12年。據(jù)說生前伙食很好,吃得胖不胖不知道,與其說是坐牢,其實更像是軟禁。后世相當多學者、閑人曾對這個神秘的囚犯進行過研究,有人認為他是瀆職的法國將軍或者財務大臣,有人認為他是英國查理二世的某個私生子,還有人認為他是得罪了法國人的意大利外交官。但最知名也是最為群眾津津樂道的說法,都認為此人是國王路易十四的親屬。
熱愛宮廷八卦的伏爾泰大師宣稱,此人是安妮王后與樞機主教馬薩林的私生子,也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同母異父兄弟。
在法國金庸——大仲馬老師的筆下,《三個火槍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布拉日隆子爵》里,大仲馬部分采用了伏爾泰的說法,給路易十四編出來一個長相一樣的哥哥叫菲利普,然后讓阿拉密斯密謀在沃城晚會上用菲利普替換路易,最后功敗垂成。在小說里,神秘的囚犯出場時腦袋上要戴鐵面具,看上去糟糕得像個游坦之。
說到游坦之在契丹被扣上的鐵面具,那種制造方法拿到現(xiàn)實中是要出人命的。真正中國歷史上的面具男,最出名的可能要算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名將高長恭。高長恭是北齊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封為蘭陵王?!侗饼R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聽起來像個小白臉兒,但這位又是個好戰(zhàn)的主兒,在戰(zhàn)場上對陣時,他經(jīng)常會因為容貌受到敵手的輕視。為了不讓敵人笑話,他命部下制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zhàn)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人的目的。《舊唐書·音樂志》記載:“代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边@個入陣曲,深受人民喜愛,但是入唐后,越改越娘娘腔,宋以后干脆變成曲牌叫《蘭陵王慢》,最后,最后就失傳了。
(殺破狼摘自中信出版社《美好百科:這個知識點超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