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蘭
潘憲勛(1694——1774),字華蒼,廣東順德人。善騎射,為惠士奇所賞,補武生,雍正七年(1729)武舉人,選衛(wèi)武千總,領江南漕運。嫻聲律,工畫花卉,墨菊猶有名,以詩謁沈德潛為序而行之。有《南歸詩鈔》、《鶴墅詩鈔》、《太倉詩鈔》(三卷)?!短珎}詩鈔》現(xiàn)藏于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本文擬以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嘉慶甲戌(1814)年刻本為據(jù),初探潘憲勛作為漕運領官的宦游生涯與日常生活。
《太倉詩鈔》三卷,現(xiàn)藏于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為嘉慶甲戌(1814)年刊刻。封面書名以隸書書寫,并題有“嘉慶甲戌鐫”和“板藏藜光閣”字樣,無序跋。每卷平均為17
或18頁,收錄詩歌40至60首不等,共收錄詩歌180左右。
“太倉”為地名,舊稱婁東,即現(xiàn)在江蘇太倉,隸屬蘇州市,為潘憲勛任官地。太倉是江南富庶之地,也是清政府重稅之地,“蘇、松、太三屬為東南財賦之區(qū),賦額最重”。①,“每年運京的四百萬石漕糧中,江浙257萬石,為漕糧總數(shù)的64%”。②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經(jīng)濟命脈,直接關系到統(tǒng)治中心帝王將相、皇室、文武百官的日用消費與生存,具有重要的意義。潘憲勛在《七月初六日兵部掣簽得缺赴淮陰補》里說“此去淮陰問經(jīng)濟,英雄何必慕登壇”,③為自己能分發(fā)到太倉領運漕糧感到自豪。潘憲勛中武舉后,在京師等待兵部和吏部注官,淮陰恰有缺員,他獲赴淮陰補缺。在《次和周軒采秋夜吟》一詩末有注云:“時予以分發(fā)太倉未終,會場適在燈下得見會試題名錄”,④也說明他赴任所在為太倉。此外尚有《桐廬道中寄太倉諸僚友》、《婁東竹枝詞十六首》、《續(xù)太倉竹枝詞八首》也可證明他在太倉的為官經(jīng)歷。
由此可見,《太倉詩鈔》以潘憲勛的任官地命名。詩集的大部分內(nèi)容為他在太倉為官時的經(jīng)歷:或與友人交游唱和;或以詩歌拜謁名人;或以詩歌抒發(fā)情感、紀事,集中體現(xiàn)了潘憲勛中武舉注官后的宦游生活,為探討潘憲勛在太倉宦游生涯提供了較多材料。
潘憲勛為雍正七年(1729)武舉人,時年35歲左右。潘憲勛35歲以前的生涯因資料所限,難以探討。而35歲之后,他的活動范圍在京師與太倉之間的黃河北與長江南一帶地區(qū),期間曾得假回嶺南探親。因此,從潘憲勛的《太倉詩抄》可以窺探清代乾隆時期普通領運千總的宦游生涯。
惠士奇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督學廣東。他到廣東后,提倡經(jīng)學,廣收學生,涌現(xiàn)了有“惠門八子”⑤之稱的學子,即南海的何夢瑤與同里勞孝輿、吳世忠,順德羅天尺、蘇珥、陳世和、陳海六,番禺吳秋。與此同時,他還獎掖后進。潘憲勛當時在廣州學習,并參加科舉考試,他因“吾力舉百鈞”⑥的本領,為惠士奇所賞,推薦補為武生,而后進京參加武舉會試。
清代的武舉“自世祖初元下詔舉行,子午卯酉年鄉(xiāng)試,辰戌丑未年會試,如文科制。鄉(xiāng)試以十月,直隸、奉天于順天府,各省于布政司,中式者曰武舉人。次年九月會試于京師,中式者曰武進士。”⑦清代武舉各級考試也是三年一次,獲得武舉人身份后可以參加京城的會試。潘憲勛獲得武舉人出身后,到京師參加會試,但是屢考不中,他曾經(jīng)嘆自己的遭際“冷處浮名笑雞肋,曲來仕路似羊腸”,⑧同時自我嘲笑說“吾力舉百鈞,不足舉一羽”。然而清代的武科與文科不一樣,即使不能為武進士,一樣可以獲得做官的機會。只要中武舉者,“均可按規(guī)定到兵部注冊,由兵部依據(jù)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傊灰幸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雹?/p>
雍正三年(166年)“‘停用世職,將揀選武舉候推千總人員頂補額編’,領運因而由各衛(wèi)所守備和千總負責……江南設守備八人,千總九十六人”⑩。江南是漕運重地,需要配備的千總人數(shù)較多。若有空缺就要補上,確保漕運的正常進行。
潘憲勛在《七月初六日兵部掣簽得缺赴淮陰補》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獲官后的感嘆“廿年幕府據(jù)雕鞍,一命難邀強自寬。年老豈能當重任,道窮翻喜得微官。馬雖伏櫪猶存志,鷹欲乘風漸展翰。此去淮陰問經(jīng)濟,英雄何必慕登壇?!?從這首詩歌可以了解潘憲勛獲官后心理過程:“廿年幕府”表明他做了很久的武舉人,“年老豈能當重任”表明此時他已經(jīng)不再年輕,“道窮翻喜得微官”表明雖然武舉之路不順暢,也能注官,官位雖然很小,他依然很高興?!榜R雖伏櫪猶存志,鷹欲乘風漸展翰”表明他有施展抱負的愿望。從他雍正七年(1729)為武舉人(時年35歲左右),到他獲得官位歷時約二十年可以判斷,此時潘憲勛已經(jīng)50歲了。故而他在詩歌中表達“馬雖伏櫪猶存志”是合于事實的。《太倉詩鈔》卷三有《生朝》一詩,生朝即生日。詩句“嫁女向平粗了愿,知非蘧瑗再逾年”?,后自注“時年五十二”。另有“感懷都覺別人多,五十明朝可奈”?,“五十無聞笑病夫,苦吟心血與誰枯”?,“懷人路隔三千外,屈指年過五十余”?,可知潘憲勛做官的年齡確實在50歲左右。
潘憲勛所為之官為“衛(wèi)千總”,清代漕運“領運員弁,各省糧船分幫,每幫以衛(wèi)所千總一人或二人領運,武舉一人隨幫效力。順治六年,奏定就漕運各衛(wèi)中擇其才幹優(yōu)長者授職千總,責其押運,量功升轉,掛欠者治罪追償”?,衛(wèi)千總為七品武官。因此,潘憲勛說“道窮翻喜得微官”?,微官即為官品較低的官位,七品的衛(wèi)千總屬于品位較低的武官。
潘憲勛到了太倉任所,或以詩歌拜謁社會名流、達官,或以詩歌寄友。這些詩歌展現(xiàn)了他的社交范圍。而其中一些人對他的影響甚大,如惠士奇、沈德潛等。以下根據(jù)潘詩的內(nèi)容略述其交際圈。
1.廣交為社會名流、達官
其一,如惠士奇。惠士奇,字天牧,半農(nóng),江蘇吳縣人。清中期著名的禮學家?!坝星鍨橹芏Y之學者,有惠士奇、沈彤、莊存與、沈夢蘭、段玉裁、徐養(yǎng)原、宋世犖。”?惠士奇曾經(jīng)督學廣東,對潘憲勛有知遇之恩?!哆^惠定宇紅豆新莊有懷半農(nóng)先生》其一“舊注精華錄,握手五羊城。今來訪別業(yè),一巷泮環(huán)清。蓬蒿生有意,云水去無情。幸有名山在,流傳未可輕”。?惠定宇即惠棟,惠士奇的兒子?;菔科姹环Q為紅豆先生,惠棟被稱為小紅豆先生,故而潘憲勛稱其居所為紅豆新莊。潘憲勛在拜訪惠棟時回顧了他在廣州師從惠士奇的情形。其二“亦知清處苦,不敢忘規(guī)箴。世上漫相勸,古人無此心。風生山鬼叫,日照野棠陰。獨憶文翁化,南中惠澤深。”?高度的贊揚了惠士奇對廣東貢獻?!洞未鹪魄厮脑嵥氖住分^自己與云秦四同出惠士奇門下,“師恩孤負恨難平,痛哭西州舊日情。燕市艷傳人買馬,松陵空借樹啼鶯。記吟好句先推項,憶坐春風后謁程。不信車前逢吏部,寒盲人笑兩虛名”?,表達自己年老而位卑,官位不達,辜負恩師的心情。
其二,如沈德潛。有詩《過學山園次歸愚沈侍郎韻》、《紙鳶用沈侍郎恭和御制韻》、《寄呈歸愚沈侍郎三首》、《屢承沈歸愚先生以詩序及昌華卷跋見贈作此奉謝》。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州人(今江蘇蘇州人)?!暗聺撋偈茉姺秴墙~燮,自盛唐上追漢、魏,論次唐以后列朝詩為別裁集,以規(guī)矩示人。承學者效之,自成宗派。”?沈德潛因為主張格調說,自成一派,影響甚大。潘憲勛到了蘇州常常以詩歌寄呈給沈德潛,期望得到他的指點。在《寄呈歸愚沈侍郎三首》中“請業(yè)心徒切,歌詩氣未昌”表明了他渴望得到指點的心情。在《屢承沈歸愚先生以詩序及昌華卷跋見贈作此奉謝》里說“偶世獨憐中散懶,論詩不廢孟郊寒”?則贊揚了沈德潛不因為他官位底而不提點,反而還為他的詩集做序言,鼓勵他的行為。潘憲勛因得到沈德潛的贊許而為寓居蘇州的文士所知,也為他在蘇州社交奠定基礎。
其三,如京官、地方官及其上司。京官如,督學莊滋圃。潘憲勛有《送莊滋圃侍郎督學江蘇》。莊滋圃即莊有恭,“字容可,廣東番禺人。乾隆四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直上書房”?。又如,太史蔡萬松。他的詩歌《舟至天津直沽口蒙蜀人蔡太史枉顧以風利不得泊匆匆告別率爾奉贈兼送還朝》、《姑蘇懷古次蜀人蔡太史韻》、《游韜光次蜀人蔡太史韻》、《赴都不果奉寄蜀人蔡太史》、《雨中赴都訪蜀人蔡編修萬松梁戶部》記錄他跟京官太史蔡萬松的往來。蔡太史在杭州聽說潘憲勛,仰慕潘憲勛的才華,曾要拜訪他?!扒Ю锓耆藙趩栍崳ㄌ酚诤贾葑R予賤名,自姑蘇一路遍訪至此始晤)”?一直到天津才如愿以償,但由于天氣惡劣,漕船不能順利停泊,故而匆匆會晤后就分別了。后來,潘憲勛曾經(jīng)到京師專門拜訪他。再如,上司顧總憲?!额櫩倯椩偃味戒睢芬辉妼懙馈皾h晉名臣擅美譽,風云依舊護糧儲”?,“護糧儲”是漕運總督的重要職責,為主管漕運的最高長官,順治元年(1644年)設置,管秩從一品,駐扎于江蘇省淮安府?!罢贫嚼礓钔?,以足國儲。凡收糧、起運、過淮、抵通,皆以時稽覈催趲,綜其政令”?,“直隸、山東、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等省文武官員經(jīng)理漕務者,皆屬管轄”?,可見漕運總督的地位非常高,堪比丞相,故而潘憲勛說“制函迭眷黃丞相,漕節(jié)重持杜尚書”?即表明了漕運總督位高權重的事實。
2.廣交同僚與詩友
潘憲勛的同僚、朋友甚多,他組詩《漕舫懷同會三十七首》就是在漕船上懷念個37位朋友所為。這些朋友有秀才,有孝廉,有明經(jīng)、明府、太學、有僧侶,甚至還有自己的侄兒與兄長。另外,潘憲勛雖然為武舉人,他的詩友也很多,而且這些人大多僑居太倉。潘憲勛在漕船休歇停運之時常常與他們共游蘇州,共賞梅花或者詩酒唱和,充滿了文士的風雅之情。常常與他往來的詩友有:梅淡香、云秦四、方仁趾、張穎中、支玉山王蘊阿等。如《與梅淡香方仁趾席上拈韻擬于三月一日文燕先柬左振兮張颕中云秦四老宗彥》、《方仁趾張颕中云秦四同集寓齋詠雪中山茶》、《冬日同王韞阿過染香庵尋弇園故址追次陳黃門重游弇園韻》等詩歌記錄了他與友人共賞山茶,共游弇園、在筵席上拈韻作詩的生活經(jīng)歷。
潘憲勛的日常生活通過形式多樣的詩歌表現(xiàn)出來。這些詩歌內(nèi)容記錄了他在太倉做漕運領官往返于太倉與北京路途的所見、所聞、所想,公務之余與朋友的交游唱和,以及孤身在外對家人與朋友的思念之情,有獨特的個性與風格。要而言之,這些詩歌是他作為江南領運的日常生活記錄。
潘憲勛的紀行、寫景詩歌有明顯職業(yè)特征,所記之行、之景大都為漕船所經(jīng)過的城、鎮(zhèn)、閘、碼頭。清代基本沿襲明代的漕運制度與路線,清代前期到乾隆年間,漕糧運輸以河運為主,京杭大運河在乾隆年間漕糧的運輸過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京杭大運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由北京而南經(jīng)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懷念、淮安、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潘憲勛的詩歌記錄漕船經(jīng)過的地點,多為京杭大運河流經(jīng)之地。
其一,記錄漕船所經(jīng)歷的地點。如,在河北境內(nèi)的有:《暮春舟過故城邢成申孝廉冒雨相訪作此奉謝》、《滹沱河懷古》、《蕪蔞亭》。其中的故城、滹沱河、蕪蔞都在河北境內(nèi)。在天津境內(nèi)的有:《舟至天津直沽口蒙蜀人蔡太史枉顧以風利不得泊匆匆告別率爾奉贈兼送還朝》、《初晴閑興》、《天津衛(wèi)》、《通州望?!?。其中,天津,天津衛(wèi)、通州不僅是漕船必經(jīng)之地,通州還是漕糧卸載的重地,是漕運的終點。在山東境內(nèi)有:《渡黃河追次謝茂秦韻》、《張秋鎮(zhèn)掛劍臺和徐立安》、《分水龍王廟》、《衛(wèi)河(臨清出口十三站至天津,引黃河水入海)》、《閘河》、《徐州道中雪》、《過臨清用兒韻懷鳳城諸公》、《自濟寧石佛閘至夏鎮(zhèn)舟次》、《八月十四夜望韓莊湖》、《臨清尋四溟山人故宅》、《中秋前二夕泛韓莊湖》、《黃河夜泊舟》。其中臨清、濟寧、徐州都是京杭大運河的沿岸的重要城市。在江蘇境內(nèi)有《望錫山》、《露筋祠》、《天妃閘》、《金山夜泊》、《重陽前三日歸舟曉渡大江》、《淮安九日》、《夜泊露筋祠》、《金山》、《舟過呂城傷鎮(zhèn)海王外蔚》。錫山即無錫,露筋祠即高郵縣城南的仙女廟,金山即鎮(zhèn)江。淮安是漕運總督府所在地,是漕運的必經(jīng)之處,而且還規(guī)定漕船過淮、抵通的時間。據(jù)《清史稿》記載“各省漕糧過淮,順治初,定限江北各府州縣十二月以內(nèi),江南江寧、蘇、松等處限正月以內(nèi),江西、浙江限二月以內(nèi),……其到通例限,山東、河南限三月朔,江北四月朔,江南五月朔,江西、浙江、湖廣六月朔。”?可見太倉的漕船要在正月過淮安,在五月初一到達通州卸載漕糧。
以上地點基本在京杭大運河沿岸,真實反映當時漕船所經(jīng)歷的地點和時間,以及沿路的風景及其作者的心情。潘憲勛在《三月二十九日作》里感嘆“咄哉過白日,轉漕自南北。繁華曾幾時,李桃已無色”?,南來北往就是他領運漕船的真實寫照。
此外,潘憲勛還記錄了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的情形?!短珎}詩歌鈔》有《元旦(辛未)》《渡海(辛未四月)》兩首詩歌,辛未即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十六年春正月庚子,以初次南巡”?。潘憲勛的詩歌《金山》“金銀宮闕新龍象,萬歲恩深足豫游”?有注云:“皇上時將南巡”,又《張颕中屢枉寓齋復拉云秦四相過并招梅淡香同燕江樓》“二月五日春色晴,風光滿眼旅人情?!?后有注:“時諸子將迎駕獻詩”。乾隆曾多次下江南。所到之處的文武百官奉迎,文人則獻詩迎駕。潘憲勛作為太倉武官,也在恭奉的行列。在《圣駕南巡恭紀詩九首》里寫道,“聚米賜錢平價值,愛民原不待饑寒?!袭€有田皆免賦”?,就記錄了乾隆到江南后減免賦稅的情況,與《清史稿》記載“十六年春正月庚子,以初次南巡,免江蘇、安徽元年至十三年逋賦”?一致。
其二,吊懷先賢古跡,抒發(fā)懷古之情
漕船往來通州與太倉之間,經(jīng)過許多名勝古跡。潘憲勛利用漕船停歇之際,登岸游玩憑吊。寫下了不少懷古之作。如《張秋鎮(zhèn)掛劍臺歌和徐立安》、《姑蘇懷古次蜀人蔡太史韻》、《滹沱河懷古》、《云陽懷古丹》、《太湖懷古》、《夜泊老君堂聞鐘》、《項王廟等》?!对脐枒压诺ぁ奉}注云:“丹陽縣有吳季子及石曼卿墓,今皆為園廄矣”?,既懷念先秦的吳季子,又懷念宋代的石曼卿。吳季子是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封地在延陵,石曼卿是宋代文學家。因此,潘憲勛寫道“延陵高義傳壞土,嘆息凋零鎖斷云。……更向曼卿歌髣髴,芙蓉城外吊斜曛”??!短压拧犯歉袊@吳越之爭,遙想西施、夫差、伍子胥等人?!杜R清尋四溟山人故宅》是對明代布衣詩人謝榛的緬懷之作,“布衣重肝膽,著作成邱墟”?贊揚謝榛不慕仕宦,專注著作的品行。
潘憲勛的寓庵在太倉海寧寺。海寧寺“寺右學山園有湖島之勝”?,“學山園”是明代江蘇太倉人張溥的故居。生活在人文薈萃的江蘇太倉,潘憲勛也跟朋友詩酒唱和,有濃厚的文人士大夫情趣。詩集中有多首詩記錄了他在海寧寺寓所跟朋友同僚唱和的情形。如《與梅淡香方仁趾寓庵偶集》、《寓庵玉蘭盛開同云秦四賦》、《梅淡香張颕中同過寓齋》、《張颕中屢枉寓齋復拉云秦四相過并招梅淡香同燕江樓》、《方仁趾張颕中云秦四同集寓齋詠雪中山茶》。他們在寓所或開筵席,在席上拈韻作詩,或共同賞雪、賞花等,有濃厚的閑情雅致。
此外他還常與朋友結伴出游,共賞美景。如《和老宗彥雨中鄧尉山探梅》、《同支玉山王蘊阿揀兒游樂郊園柬王中丞》等。
清代的漕運領運官由各衛(wèi)所守備、千總負責?!靶l(wèi)所軍挽漕北上,船數(shù)十只編為一幫,每幫設千總二人,分年番休,一員領運當年漕糧赴通州交兌,一員留省預備領運翌年漕糧”?,因此潘憲勛的領運生涯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領運船只北上,另一部分則為留在駐地預備漕糧北運。這也是有時間跟朋友詩酒唱和、結伴出游的重要原因。
潘憲勛做了三年領運官,如他所記“三年督運系粗官,”?“薄宦三年拙”?。三年后獲得了一次休假的機會即“投閑官得假”?,得假后他寫詩《歲暮得假呈蘇州邵使君》寄送蘇州邵使君。歲暮本為江南太倉漕船北上的時間,他因得假而休息。所以他決定回嶺南家鄉(xiāng)探視,《得假南還承羅宇三以詩速歸作此答之》一詩表明了他決定南還的決定。《桐廬道中寄太倉諸僚友》、《夜泊十八灘大水》、《南歸度嶺》記錄他南還途徑桐廬、韶關十八灘以及梅嶺的經(jīng)歷。《閏端午》里有注“時領咨北上不果”?,咨,即官署公文。表明他領到咨文,假期結束,即將北上太倉繼續(xù)領運的生涯。
潘憲勛常年孤身在外做官,遠離嶺南的妻子兒女親朋好友,而且“屯軍領運漕糧,冬出冬歸,備極勞苦”?。故而他在詩歌中常常流露出對妻兒的思念、愧疚和眷戀。
他有《寄內(nèi)三首》,其一“長吾過四載,與妾并雙兒。營娶持家日,遷居教子時。(余自移居后赴京內(nèi)子為大兒娶婦)花開棲鳳嶺,月上種魚池。獨向長安望,幽懷小婦知。”?表達了對妻子的愧疚,妻子比他大四歲,跟妾一樣生了兩個兒子。他想象了妻子操持家務及其思念身在遠方的自己的情形。其二“有子孤身去,千灘為我來。信疑梅嶺斷,憂逐客船開。逸思吳中筆,閑心海外才。(揀兒年十六孤身四千里省予官署,路上學作詩,到幫后作文十余篇)。少年饒著作,安穩(wěn)赴金臺。夜績麻成布,”?寫兒子千里迢迢來到自己的寓所探望自己,在途中學作詩,到寓所后自己親自指點,有很大的進步,同時也表達了希望兒子今后能夠金榜題名的愿望。其三“朝餐菜作齋。劬勞先子意,淡泊老姑懷。先父母勤儉起家持齋戒殺。官菊發(fā)三徑,閨闌秀一階。(余赴京后兩月,妾舉第四子大兒文思大進)終當賦歸去,森立看兒儕?!?寫妾同樣很賢惠,在家里教育兒子,讓兩個兒子的學業(yè)大有長進?!兜脪簛硖K消息》“落落孤城遠,明明問訊疏。有懷各不寐,風入客窗虛?!?更表明了他得知兒子要來蘇州探望他時激動難以入眠的心情。在《寄大兒鳴岐》里則勸勉大兒子要“遠水潮千折,高山路幾盤。從來成大業(yè),不作一程看”即要堅持,要能夠經(jīng)得起挫折和磨難,表達了一位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情。
除了思念妻兒,潘憲勛對兄弟同樣充滿懷念之情。懷念三兄的“寂寞荊蠻天外隔,飄零吳市夜深哀。竹雞喚醒南回夢,又過淮陰舊釣臺”,詩歌表達了嶺南與江南相隔數(shù)里,只能與他在夢中相會的情感。他在漕運路途上還寫下《石河偶感奉寄家三兄》“到處難行似石河,鷓鴣聲斷憶哥哥。愛吟破被舂梨句,(余舊與三兄菊園席上詠《破被詩》,又公車道中共賦《舂梨詩》)。怕唱然萁煮豆歌。自古恩情由契闊,從來歷練在磋磨。西堂亦有荊花樹,培植先君手澤多”,詩歌回憶了弟兄相聚和同赴京師應考、吟詩作賦的情形,充滿濃厚兄弟之情。因此當他得到三兄去世的噩耗時又寫《得家三兄兇問哭之以詩》,“與君共被為兄弟,風雨連床歷苦辛。幾度云遮生別月,二年詩寄死吟人。(三兄工詩,舊年十一月棄世,予以道遠音問屢闕,于舊年十二月在常熟寄詩,有‘寂寞荊蠻天外隔’,今年八月在望亭寄詩,有‘鷓鴣聲斷憶哥哥’之句)”。當兄弟離世時,他正在漕船上,而沒有及時得到消息。三兄去年十一月離世,而他十二月在常熟并不知情,還給三兄寄詩。詩句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此外,他的同僚也是他感懷對象。他的《漕舫懷同會三十七首》,《夜坐憶婁東陸向直王蘊阿支玉山王旬梁諸公次徐綿初〈夜坐憶婁東故〉舊韻》、《懷故園》無一不透出在孤寂的漕運路中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對朋友的思念。
綜上所述,潘憲勛作為乾隆承平時期廣東籍詩人,他久居他鄉(xiāng),領運漕船,故而詩歌內(nèi)容跟久居嶺南故土喜歡吟詠嶺南的風土民情的其他嶺南詩人不一樣?!短珎}詩鈔》是潘憲勛作為清代乾隆時期漕運衛(wèi)武千總的領運官日常生活的紀錄,其詩歌真實地記錄了漕運領運官的生活,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作為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他的詩歌內(nèi)容貼近他的生活,語言質樸,詩歌樣式多樣,呈現(xiàn)平和、雅正、恬淡的風格特正是乾隆承平時期的時代回響。
①⑤⑦????????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 1997年 版, 第 3592、13375、3171、3579、13253、10511、10813、3581、410、410、3584 頁。
②???安作璋主編《中國運河文化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494、1463、1463、1465 頁。
③④⑥⑧?????????????????????????????清潘憲勛《太倉詩鈔》甲戌(1814)年刻本,卷一、卷一、卷二、卷一、卷一、卷三、卷一、卷一、卷二、卷一、卷一、卷一、卷三、卷三、卷一、卷一、卷一、卷二、卷三、卷三、卷三、卷三、卷三、卷三、卷二、卷一、卷一、卷二、卷三、卷二、卷二、卷二、卷一、卷二、卷一、卷一、卷二。
⑨馬明達《清代的武舉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
⑩李群《清代漕運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