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狀況、發(fā)展進程、歷史背景和民族特色

      2014-09-30 03:22:04程杰
      閱江學(xué)刊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花卉植物文化

      程杰

      (南京師范大學(xué),南京210097)

      論中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狀況、發(fā)展進程、歷史背景和民族特色

      程杰

      (南京師范大學(xué),南京210097)

      我國是一個花卉文化極其繁榮燦爛的國度,無論是園藝種植、花事觀賞,還是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極為豐富繁盛。我國花卉文化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先秦的始發(fā)期、秦漢至盛唐的漸盛期和中唐以來的繁盛期。從審美認識水平著眼,我們將這三個階段分別稱為“物質(zhì)實用時代”、“花色審美時代”和“文化象征時代”,三個階段間呈不斷累積演進之勢。我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有著我國自然條件、社會文化廣泛的歷史基礎(chǔ)。我國地大物博,植物資源豐富,給花卉園藝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我國發(fā)達的農(nóng)耕文明對花卉園藝生產(chǎn)促進良多。我國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構(gòu)成了花卉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力,無論是外延的拓展,還是內(nèi)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們的奉獻,也主要體現(xiàn)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崇尚自然的文化觀念對花卉觀賞的影響從來都是正面、積極的,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其他民族那種基于特定教義對花卉使用的嚴(yán)格限制,西方中世紀(jì)普遍禁止那樣的現(xiàn)象。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也決定了我國花卉文化的民族風(fēng)格。我國觀賞花卉以我國原產(chǎn)的木本和經(jīng)濟應(yīng)用品種為主,形成了獨特的名花、名樹體系。我國人民比較重視自然生長、園藝種植的植物生姿,特別欣賞植物的生機天趣,西方社會那種花環(huán)、花冠等采結(jié)獻贈為禮的方式在我國并不多見。在花卉象征上,我國士大夫階層最終形成了“比德”、“寫意”傳統(tǒng),即通過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體現(xiàn)了我國崇尚倫理道德的文化精神,與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義頗有異致。我國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體現(xiàn)著我國民眾獨特的幸福觀,有著鮮明的民間、民俗色彩,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花語”。

      中國花卉文化;繁榮;發(fā)展;歷史背景;民族特色

      所謂花卉文化是人類圍繞花卉所展開的各類社會文化活動及其成果的總稱。所謂花卉一般用其廣義,指觀賞植物,而“花”即觀花植物是其重點。文化的范圍歷來至大無外,雖然花卉文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或一個專題,但涉及范圍是極為廣泛的,包托植物、園藝、園林、民俗、文學(xué)、藝術(shù)、社會、經(jīng)濟及其相應(yīng)的歷史學(xué)科等廣泛領(lǐng)域,相關(guān)研究需要眾多學(xué)科的廣泛參與。我國是一個花卉文化極度繁榮的國家,其發(fā)展歷史和文化現(xiàn)象尤為豐富復(fù)雜,更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投入。近二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花卉文化的興趣與日俱增,但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研究卻較為薄弱。就全局、通論性的著作而言,為數(shù)不多的成果主要出于園藝學(xué)者,如周武忠的《中國花卉文化》(花城出版社,1992)、《花與中國文化》(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9),聞銘、周武忠、高永青合作主編的《中國花文化辭典》(黃山書社,2000),另有文史學(xué)者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近見英國社會人類學(xué)者杰克·谷迪(Jack Goody)《花文化》(The Culture of Flowers)一書縱論從古至今歐洲、北美、非洲、中東、亞洲等廣大地區(qū)的花卉文化問題,其中有兩章專論中國古代和當(dāng)代,力求在跨文化和人類社會學(xué)、歷史學(xué)的寬廣語境中思考中國花卉文化的特點,所見多有啟發(fā)。面對域外這樣的熱心關(guān)注,我們有必要立足中國文化的立場和文史研究的成就,對我國花卉文化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問題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回應(yīng)。本文正是出于這一動機,對我國古代花卉文化的繁榮狀況、發(fā)展進程、歷史背景和民族特色等全局性問題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力求對這些問題提供一個初步而基本的認識。

      一、中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狀況

      我國是一個花卉文化發(fā)展歷史悠久而極其繁榮燦爛的國家。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陶器、陶片上即有植物枝葉類圖案,并有盆栽單株植物的紋樣。距今5000—6000年的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多有花瓣、葉片樣紋飾,以至有人視為華夏民族得名的由來。[1]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我國先民們對花卉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一定的興趣,并出現(xiàn)了用作裝飾的傾向。主要傳承夏朝歷法的《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柳稊”,“梅、杏、杝桃則華”,二月“榮堇(蔬菜),采蘩”,“榮蕓”,四月“囿有見杏”,七月“秀雚葦”,“荓秀”,九月“榮鞠(菊)”等物候月令,所謂華、榮、秀,都是開花的意思,說明夏朝先民對植物開花已頗多關(guān)注。到了西周時期,被譽為我國先民大合唱的《詩經(jīng)》中,“草木蟲魚”的“比興”成了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何彼秾矣,唐棣之華”,“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都是熱情贊揚鮮花燦爛之美的名句,而“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有女同車,顏如舜華”,“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更是把鮮花作為時令美好、容貌光鮮、才能優(yōu)秀的象征,“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則是男女間以花饋贈傳情的習(xí)俗,這些都充分反映人們對花卉的喜愛和重視。戰(zhàn)國時《楚辭》中“香草、美人”構(gòu)成了比較復(fù)雜的象征系統(tǒng)。漢以來,尤其是魏晉以來,人們對花卉草木的欣賞興趣和對花朵裝飾的需求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普遍,專題的文藝創(chuàng)作開始興起。唐宋以下,相應(yīng)的社會文化活動更是云興霞蔚,不斷敷展和積累,日益深化和精細,形成了極為豐富復(fù)雜、繁盛燦爛的景觀。

      我國古代花卉文化的繁盛景象,大致可以從兩大方面來把握:

      (一)園藝種植成就和花事欣賞活動極為豐富繁盛

      首先是觀賞植物資源的豐富。據(jù)統(tǒng)計,《詩經(jīng)》出現(xiàn)植物名稱近 500次,涉及品種有 143種[2],而其中比較富于觀賞價值的就有芍藥、唐棣、舜(木槿)、荷、蘭、菊、女貞、栗、桃、梅、竹、楊柳、榆、梧桐、梓、桑、槐、楓、桂、檜等。到了初唐《藝文類聚》,所輯草部總名和專名44種,百谷部總名和專名9種,果部37種,木部總名、專名43種,合計133種,這大多是文獻記載和藝文作品較為豐富的植物品種。南宋末年的花卉專題類書《全芳備祖》前集為花部,為觀花植物,列名著錄114種,附錄7種。后集為其他植物,分果、卉、木、農(nóng)桑、蔬、藥等部。諸部合計列名著錄269種,附錄30多種,其中明確屬于植物274種(多部重出不計),近一半見于花部,也就是說120多種已被視為觀花植物。到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編定的《佩文齋廣群芳譜》,分天時、谷、桑、蔬、茶、花、果、木、竹、卉、藥等11類,共100卷,其中花譜最多,占32卷,包括附錄在內(nèi)共輯錄以花色著稱的植物達234種,其他果、木、竹、卉、藥、桑、蔬諸譜中也有不少富于觀賞價值的植物,如竹、松柏、楊柳等,合計數(shù)量之多不難想象。

      不僅是花卉物種豐富,具體園藝品種更是不勝其多。早在唐代,宋單父即能使“牡丹變易千種。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3]。入宋后洛陽牡丹甲天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稱天圣九年(1031)所見西京(洛陽)留守錢惟演手錄“九十余種”,而歐公自敘當(dāng)時著名者即有姚黃、魏紫等24個。[4]稍后周師厚《洛陽牡丹記》增至46個[5],張峋“撰《譜》三卷,凡一百一十九品”[6],這還只是北宋一時、洛陽一地的情況,可見技術(shù)發(fā)展之迅速、培育品種之豐富。再如菊花也復(fù)如此,北宋末年劉蒙《菊譜》所載品種35個,到南宋淳祐間(1241-1252)史鑄《百菊集譜》匯集諸家所錄,品種已達162個。明嘉靖間周履靖、黃省曾《菊譜》著錄222個[7],清計楠《菊說》著錄233個。[8]各家所錄既有重復(fù),也多有不同,若能進行全面普查,品種數(shù)量應(yīng)該遠非二三百種。透過這些極不完全的數(shù)據(jù),不難感受到我國花卉品種開發(fā)的繁富。

      不僅品種資源繁盛,相應(yīng)的種植技術(shù)和觀賞經(jīng)驗也都極為豐富。我國古代農(nóng)書中,觀賞圃藝類著述極夥。這些花卉譜錄類著述,除品種著錄外,多有種植技術(shù)、觀賞方式、情趣品鑒乃至于藝文作品、遺聞軼事之類的闡述和資料綴錄。如北宋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就包括“花品敘”、“花釋名”、“風(fēng)俗記”三部分。邱濬《牡丹榮辱志》則將所錄39個品種按王、后、妃、嬪、命婦、御妻等名目品分等級,又以師傅、彤史、命婦、嬖倖、近屬、疏屬、戚里、外屏、宮闈、叢脞等名目就其配植之物進行分類,進而以君子、小人、亨泰、屯難等名目對種植環(huán)境、花期時令、氣候、觀賞人物和活動方式等寵辱、宜忌之事進行系統(tǒng)揭示。[9]南宋張鎡《玉照堂梅品》受此啟發(fā),亦標(biāo)舉花宜稱26條、花憎嫉14條、花榮寵6條、花屈辱12條,就梅花種植、觀賞之氣候環(huán)境和人物事體,區(qū)別優(yōu)劣,明確宜忌,從正反兩方面制定條例。我國花卉圃藝匯編、植物專題類書中這方面的內(nèi)容分量也不小,包括園藝、園林、花藝、民俗、文人生活等廣泛內(nèi)容,凝積了人們長期種植尤其是欣賞活動的豐富經(jīng)驗。我們這里無需就各方面的活動和成果一一臚列,僅以明人王路《花史左編》類目為例,該書分花之品、花之寄、花之名、花之辨、花之候、花之瑞、花之妖、花之宜、花之情、花之味、花之榮、花之辱、花之忌、花之運、花之夢、花之事、花之人等24類輯錄花事資料,透過這些名目,不難感受到我國花卉園藝及其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和觀賞經(jīng)驗的細致深厚。

      (二)花卉題材文學(xué)、藝術(shù)的極度繁榮

      中國傳統(tǒng)比較重視文學(xué),中國文學(xué)是一個飽含植物意象的審美世界。從《詩經(jīng)》、《楚辭》以來,花卉植物就是中國文學(xué)的重要題材,更是最普遍的意象,相關(guān)的文學(xué)作品汗牛充棟,構(gòu)成了極為繁盛的文化遺產(chǎn)。唐以前,花卉植物多見于抒情詩中引發(fā)情感,比喻象征的意象,或山水、田園、行旅、游覽之作中的寫景內(nèi)容。梁蕭統(tǒng)《文選》中雖有“物色”一類,尚未收草木專題之作。魏晉以來,花卉植物的專題賦詠逐步興起。北宋初年編輯的《文苑英華》專門收集《文選》以來作品,詩與歌行體中便有了“花木”(或“草木”)一類。中唐尤其是宋代以來,隨著觀賞園藝的發(fā)展,專題花卉之作數(shù)量激增,花卉題材的作品蔚為大觀。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全宋詞》諸本所輯21203首中[10],詠物詞3011首[11],其中詠植物 2419首,占詠物詞80%強,高居首位。在2419首詠植物詞中,屬于詠花色植物的 2189首,占 90%強,也遠居第一。[12]換一種算法,植物專題占《全宋詞》總數(shù)11%,詠花詞則占10%,也就是說每10首宋詞中至少有1首詠花之作。這個比例是極為驚人的!也許詞體尚屬“歌兒舞女”,“花間尊前”娛樂為主的文體,我們再看康熙間編成的《佩文齋詠物詩選》的情況,該書486卷,其中天文、氣象、節(jié)令類48卷,山水類62卷,建筑、器具、書籍、文物類114卷,民生百業(yè)類32卷,植物類140卷,動物類90卷,植物類占了全書的29%。而在植物類中有近100卷是富于觀賞價值的植物,占了全書的20%,其中至少有65卷標(biāo)明屬于“花”類植物,占了全書的13%。這一數(shù)據(jù)進一步說明了我國文學(xué)作品中,至少是韻文作品中,描寫花卉的作品,無論是廣義的植物還是狹義的“花”,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正是基于數(shù)量的浩瀚,古代還出現(xiàn)了不少花卉作品的專題匯編,如《全芳備祖》所輯即以文學(xué)作品為主。清人查彬《采芳隨筆》也是類似的花卉專題類書,所收植物900種,是《全芳備祖》的三倍之多,其中大都是觀花植物,所輯資料也幾乎都是文學(xué)作品。清康熙朝《廣群芳譜》由朝臣集體編纂,規(guī)模浩大,所輯資料也以文學(xué)作品(所謂“集藻”)為主。一些重要的花卉,還出現(xiàn)了不少專題集,如南宋黃大輿《梅苑》,明萬歷間王思義《香雪林集》、清康熙間黃瓊《梅史》都是大型梅花作品總集。其他梅花百詠、千題之類專集更是不在少數(shù)。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我國花卉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繁盛、作品數(shù)量的浩瀚、遺產(chǎn)積累的豐富。

      這些浩瀚的作品,以其語言藝術(shù)特有的明確與靈活,充分展示了人們花卉欣賞的廣泛興趣、花事活動及相應(yīng)文化生活的生動情景,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們豐富的審美情趣,寄托了人們深厚的思想情感。我們僅以梅花“百詠”為例,元代馮子振、釋明本《梅花百詠》為古梅、老梅、疏梅(以下詩題省略“梅”字)、孤、瘦、矮、蟠、鴛鴦、千葉、苔、寒、臘、綠萼、紅、胭脂、粉、杏、新、早、未開、半開、十月、乍開、全開、二月、憶、問、探、尋、索、觀、賞、評、歌、友、寄、惜、夢、移、譜、接、浴、折、剪、簪、妝、浸、落、別、羅浮、庾嶺、孤山、西湖、江、山中、清江、溪、野、遠、前村、漢宮、宮、官、衙宇、柳營、城頭、庭、書窗、琴屋、棋墅、僧舍、道院、茅舍、檐、釣磯、樵徑、蔬圃、藥畦、盆、雪、月、風(fēng)、煙、竹、照水、水竹、水月、杖頭、擔(dān)上、隔簾、照鏡、青、黃、鹽、咀、玉笛、水墨、畫紅、紙帳,包括了梅的枝干形態(tài)、品種花期、風(fēng)景名勝、環(huán)境應(yīng)用、園藝種植、欣賞活動、名人掌故等豐富題材。窺斑見豹,嘗一臠知全鑊,透過這“百詠”之題,不難感受到花卉作品內(nèi)容的多姿多彩和細致復(fù)雜。

      當(dāng)然繁榮的意義并不只是作品的數(shù)量和題材的多樣,更重要的是其中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深刻的靈感智慧和美妙的話語表達。花卉文學(xué)作品起源早,數(shù)量多,加之文學(xué)家歷來多屬社會上層、文化精英,因而多能見人未見,發(fā)人未發(fā)。尤其是其中的天才之作、精采之語更是花卉文化長河中的璀燦星斗。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周敦頤的《愛蓮說》,《詩經(jīng)》“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李正封詠牡丹“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宋林逋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黃庭堅詠水仙“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相傳唐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等名篇佳句,或詠物寫神,或引發(fā)情性,寄托思想,都活色生香,膾炙人口,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審美體驗,引發(fā)了廣泛的情感共鳴,構(gòu)成了全民族花卉審美文化的經(jīng)典。

      在中國藝術(shù)中,花卉也是一個大宗題材,主要表現(xiàn)在花鳥畫的繁榮和各類工藝美術(shù)中花卉裝飾的盛行。中國繪畫通分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花鳥畫源遠流長,從中唐開始獨立成科,勃然興盛,無論是院體還是文人繪畫中,花鳥總是最常見的題材。我們僅以宋徽宗朝《宣和畫譜》進行統(tǒng)計,所錄230位畫家6407作品中,人物(含道釋) 1958幅,占31%,山水(含宮室)1168幅,占18%,花鳥(含龍魚、獸畜、墨竹、蔬果等)3281幅,占51%。僅就題目所示,在花鳥畫中,純粹的花卉畫665幅,題目中含有花卉的1149幅,兩者合計1814幅,占55%。再加上人物、山水畫題中含有花卉的55幅(古木、寒林一類籠統(tǒng)的題目未計),合計1869幅,占所有作品的29%。這還是唐宋之交花鳥畫興起之初的情況,此后花鳥、山水扶搖直上,花卉題材所占比重應(yīng)該更大。尤其是在文人水墨寫意畫中,“梅蘭竹菊四君子”以其構(gòu)圖簡單、技法近于書寫而極為流行,畫家畫作更是難以數(shù)計。而工藝美術(shù)中,六朝以來受佛教等外來文明的影響,蓮花、忍冬、寶相等裝飾紋樣開始流行,宋以來更是進入了一個“花草紋時期”[13],帶來了陶瓷、服飾、建筑各方面花卉裝飾的興盛。

      二、中國花卉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對于我國花卉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陳俊愉、程緒珂先生主編之《中國花經(jīng)》概論《中國的花卉》一文曾劃分為四個階段:一、始發(fā)期——周秦時代;二、漸盛期——漢晉南北朝時代;三、興盛期——隋、唐、宋時代;四、起伏停滯期——明、清、民國時代。[14]這一分期指明了我國上古、中古及兩宋時期花卉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總體趨勢,但將明清時期稱作“起伏停滯期”,有明顯附合“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15]這一歷史常識之嫌,而就其文中實際所介紹的明、清花卉事業(yè)各方面的情況看,比較起唐宋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將其視為衰落或停滯,都值得商榷。同時,該文所說“花卉事業(yè)”,主要著眼于園藝、園林方面的情況,與我們這里所說“花卉文化”概念有所不同。綜合經(jīng)濟、社會、文化各方面與花卉相關(guān)的情況,尤其是著眼于花卉欣賞方式的歷史變化和審美認識的發(fā)展水平,我們認為,我國花卉文化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一)先秦——中國花卉文化的始發(fā)期

      先秦時期,通常也稱“上古”時期,是中國花卉文化的始發(fā)期。與《中國花經(jīng)》說法稍有不同的是,我們將秦朝劃歸下一階段。距今五、六千年的河南廟底溝新石器陶器上即出現(xiàn)五瓣花朵(或葉片)紋飾,表明先民們對植物花葉已有了明確的美感。前文所引《夏小正》、《詩經(jīng)》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辭》“香草美人”“引類譬喻”的系統(tǒng)話語,都充分反映出我國先民對植物花朵的關(guān)注和喜愛,展示了我國花卉觀賞文化源頭的綿遠和活潑。

      但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這一階段對花卉的觀賞尚屬自發(fā)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遠未進人普遍自覺的階段。就人類自然審美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遠古先民以狩獵生活為主,更加重視的是動物,舞蹈模仿動物,各類紋飾多以動物為題材,很少顧及植物。[16]商周時期,對于植物,人們更多關(guān)注的也是實用價值。明謝肇淛兩段論述頗有啟發(fā):“古人于花卉似不著意,詩人所詠者不過苤苡、卷耳、蘩之屬,其于桃李、棠棣、芍藥、菡萏間一及之,至如梅、桂則但取以為調(diào)和滋味之具,初不及其清香也。豈當(dāng)時西北、中原無此二物,而所用者皆其干與實耶?!吨芏Y》籩人八籩,干與焉,即梅也,生于蜀者謂之,《商書》若和羹,汝作鹽梅,則今烏梅之類是已??梢姽湃思瓷嗝肺吹靡娨玻瑳r其花乎。然《召南》有摽梅之詠,今河南、關(guān)中梅甚少也。桂蓄于盆盎,有間從南方至者,但用之入藥,未聞有和肉者,而古人以姜、桂和五味,《莊子》曰桂可食,故伐之,豈不冤哉?!薄熬沼诮?jīng)(引者按:經(jīng)書)不經(jīng)見,獨《離騷》有餐秋菊之落英,然不落而謂之落也,不賞玩而徒以供餐也,則尚未為菊之知己也。即芍藥古人亦以調(diào)食,使今人為之,亦大殺風(fēng)景矣?!保?7]所說詩人即指《詩經(jīng)》?!对娊?jīng)》雖間及芳華,但與《夏小正》一樣,主要視為物候,包含著“占天時”“授民事”的實用意味。而所詠植物大多是采集蔬果用于食用、祭祀,“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采采芣苡”“采采卷耳”“采薇采薇”之類即是。許多后世以花色觀賞聞名的植物如梅、李之類,此時僅以果名。詩人于一般植物,也多喜其長勢,如“葛之覃兮,施以中谷,維葉萋萋”(《葛覃》),“有杕之杜,其葉菁菁”(《杕杜》),“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掲掲”(《碩人》),“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氓》),“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楚茨》),“苕之華,其葉青青”(《苕之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采薇》),所謂“萋萋”、“菁菁”、“揭揭”、“楚楚”、“依依”、“青青”、“沃若”,都是指茂盛的樣子。這種對植物長勢旺盛之美的特別青睞,是《詩經(jīng)》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透露出一種關(guān)注物質(zhì)利益的審美心態(tài)。即使是一些對于植物芳香、色澤的興趣,也多本于實際應(yīng)用的背景?!冻o》中多言香草香木,如所說“蘭”,并非后世建蘭類觀賞植物,而是佩蘭、澤蘭之類藥用、香用植物。對于長江流域的荊楚下澤之地,這些草木的芳香化濕、驅(qū)蟲防疫功效為日常生活所必需,因而視作美物。專題《橘頌》所贊則是果樹。諸如此類都充分表明,先秦時期雖然已有花色觀賞取悅之意,但就花卉觀賞而言,只能算是一個初起階段,遠未形成普遍之勢,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仍是植物的實用價值。因此從文化認識水平上說,這是一個植物實用意義仍占絕對地位的時期,我們稱作花卉植物的“物質(zhì)實用時代”。

      (二)秦漢至盛唐——中國花卉文化的漸盛期

      秦漢至盛唐,通常也稱作“中古”時期。所謂漸盛,這仍是借用陳俊愉、程緒珂先生的概念,他們認為漢、晉、南北朝時期“花卉業(yè)開始從純生產(chǎn)事業(yè)轉(zhuǎn)向以欣賞為主”[18],所謂“純生產(chǎn)事業(yè)”,揣其意應(yīng)與我們前節(jié)所說注重植物的實用價值同義。我們認為,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至盛唐“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十個世紀(jì),雖然國家有大少,政局有治亂,南北有分合,但人們對花卉的欣賞進入了一個自覺的階段,并且呈現(xiàn)出持續(xù)興起發(fā)展的進程,我們稱之為中國花卉文化的漸盛期。具體又可分為秦漢時期、魏晉至盛唐兩個階段。

      秦漢時期,人們對花卉的欣賞逐步明確起來。在園藝、園林中,花卉的地位開始顯露。先秦的園囿多以畜養(yǎng)禽獸為主,罕見有以栽種花木著稱的。①宋玉《招魂》:“坐堂伏檻,臨曲池些。芙蓉始發(fā),雜芰荷些。紫莖屏風(fēng),文緣波些?!睗h王逸《楚辭》卷九,《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似乎戰(zhàn)國楚王苑囿已多花草景觀,然宋玉《招魂》或以為屈原作,亦有以為后人偽托。而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末年至西漢初年的《周禮·天官》始將“園圃毓草木”與“三農(nóng)生九谷”、“虞衡作山澤之材”、“藪牧養(yǎng)蕃鳥獸”等并列為“萬民”之“九職”[19],可見農(nóng)、牧、林業(yè)之外的果蔬種植業(yè)具有了獨立地位。而作為游憩娛樂之用的園林,花果草木之藝植開始引起關(guān)注。漢武帝廣開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卉三千余種植其中”[20]。不僅是御苑,茂陵富民袁廣漢筑園“奇樹異草,靡不培植”[21]。不僅是物種之羅集,據(jù)《西京雜記》記載,“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萚、綠節(jié)之類”[22],漢昭帝“始元元年,黃鵠下太液池,上為歌曰:‘黃鵠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喋荷荇岀入蒹葭’”,這已是一種明確的園林游憩、花卉觀賞。

      魏晉以來,富貴豪奢,競尚聲色,士人清談,親近自然,對于山水林泉之樂、花果卉木之美會心更多,追求更甚,相應(yīng)的園林設(shè)施、游賞活動逐漸興起。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皇室所居之壽丘里“高臺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23]。東晉、南朝、隋唐公私園林好樹美竹、名花珍果之種植愈益豐富,民間的花林游賞、折枝佩戴、剪彩相贈、畫花妝點也逐步形成習(xí)俗。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分草、木、果、竹四類記錄了80多種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植物,東晉戴凱之《竹譜》記載了70多種竹子,同時還有《魏王花木志》一書②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一○,《四部叢刊》景明鈔本。該書《隋書·經(jīng)籍志》未著錄,惟《太平御覽》輯錄多條。,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更是一部系統(tǒng)的農(nóng)學(xué)巨著,這些都反映了當(dāng)時植物學(xué)、園藝學(xué)的迅速發(fā)展。

      反映在藝文創(chuàng)作上,漢代以來,植物景觀、花卉物色的描寫和鋪陳成了詩賦創(chuàng)作中的常見內(nèi)容。而魏晉以來,隨著文學(xué)“自覺時代”的到來,詠花賦開始出現(xiàn),數(shù)量不斷增多。如三國曹植有《宜男花頌》,鐘會有《菊花賦》、《葡萄賦》,而西晉傅玄除這三題外,更有《紫華賦》、《朝華賦》、《郁金賦》、《蕓香賦》、《蜀葵賦》、《蓍賦》、《瓜賦》、《石榴賦》、《李賦》、《桃賦》、《橘賦》、《桑椹賦》、《柳賦》等。在詩歌中,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都是以花卉物色起興引發(fā)情感的,此后專題歌詠花果草木之作較之賦中更多,其他山水、田園、游宴、行旅詩中散見的細節(jié)描寫更是不勝枚舉。東晉時還產(chǎn)生了陶淵明《桃花源記》這樣杰出的作品。

      藝術(shù)領(lǐng)域里也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花卉題材作品。與詩歌關(guān)系密切的樂府,就有《芳樹》、《折楊柳》、《梅花落》、《幽蘭》、《綠竹》、《桃花曲》、《楊花曲》等曲調(diào),漢時著名的《江南》“江南可采蓮”,以及后世《采蓮》、《采菱》等也多是演繹水鄉(xiāng)荷花飄香,菱歌優(yōu)蕩漾的風(fēng)景。魏晉以來,隨著佛教文化對中土文化的影響滲透,蓮花、忍冬藤、天女散花等成了工藝裝飾中較為流行的紋樣。[24]

      隋唐承續(xù)了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勢頭,又得國家一統(tǒng)、安定富庶等時代條件,花卉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不斷拓展,人們物色征逐、花卉觀賞的熱情進一步高漲,而相應(yīng)的園林營造、花季宴游和藝文創(chuàng)作也愈益興盛。初唐宮庭歲時唱和中芳菲信息比較豐富,長安曲江杏園游賞風(fēng)氣較盛。種植也開始顯現(xiàn)規(guī)模,初唐王方慶著《園庭草木疏》21卷①歐陽修《新唐書》卷五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宛委山堂本《說郛》(百二十卷)卷一○四下輯6條,稱《園林草木疏》。,盛唐王維輞川別墅中就有斤竹嶺、木蘭花、茱萸沜、宮槐陌、柳浪、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名目。相應(yīng)的山水田園詩派興起,其中的花木之景和游覽之趣較六朝更為豐富。

      綜觀這一階段,人們對花卉的欣賞興趣不斷提高,相應(yīng)的文化生活也不斷豐富。但就對花卉的觀賞興趣和審美認識而言,人們主要關(guān)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賞色、香、味、形、姿等客觀形象。人們通過鮮花盛開的華艷來體驗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過花開花落來感知時序的變遷、歲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陸機《文賦》)“春花競玉顏,俱折復(fù)俱攀?!?庾信《南苑看人還》)“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盧僎《途中口號》)“洛陽城中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花開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大自然應(yīng)時而起的無窮芳菲和千姿百態(tài)的鮮美物色給人帶來無窮的感官愉樂,也激發(fā)豐富的人生感觸。描寫和贊揚花卉物色的美好,感應(yīng)和抒發(fā)生活的歡樂和憂傷,成了這一時期花卉文化的主題。從欣賞心理和思想認識上說,這是一個主要著眼物色美感,偏重情感抒發(fā),帶著鮮明感性色彩的時代,我們稱之為“花色觀賞時代”。

      (三)宋元明清——中國花卉文化的繁盛期

      在中國歷史上,“安史之亂”無疑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此前是中國封建社會明顯的上升時期,此后則是一個漫長的逶迤衰落過程,尤其是宋元明清,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上都呈現(xiàn)著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典型特征,通常稱作“近世”或“近古”。中唐以來,人們種花賞花愈趨普遍,文學(xué)中對花卉植物的描寫越來越具體細致[25],花卉園藝和花市宴游之風(fēng)開始興起,花鳥畫蔚然興盛。入宋后,這些趨勢愈益明顯,花卉引起了人們更廣泛的注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地位和影響明顯增強,逐步引起全社會普遍的興趣,并開始形成獨立的文化知識體系。我們看到,初盛唐時編輯的大型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以及宋初《太平御覽》等所輯植物內(nèi)容都稱“果木部”或香、藥、百谷之類實用名類,而不稱“花”或“花卉”。入宋后,情況逐步改變,以“花”為專題的各類編著大量出現(xiàn),到南宋末年陳景沂《全芳備祖》,以芳(花)為書名,“花部”27卷居先,典型地反映了人們“花”之欣賞意識的高漲和認識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人口的不斷增長,社會生活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花卉之在人們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價值充分顯現(xiàn),無論是園藝種植、園林施用,還是世情民俗、文學(xué)藝術(shù)等廣泛方面的內(nèi)容都越來越旺盛,而且是漸行漸盛。第一節(jié)中我們所說的種種繁盛景象,實際是到這一階段才逐步、充分地展開的,因此我們稱作中國花卉文化的繁盛期。這其中有這樣四個方面最值得注意:

      1.士大夫園林、園藝活動的興盛。宋以來私家園林的興起與發(fā)展是極為顯著的一個趨勢,士大夫文人園林經(jīng)營、花木藝植欣賞活動極為興盛和流行。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宋末周密《吳興園林記》、明劉侗《帝京景物略》、王世貞《游金陵諸園記》、清李斗《揚州畫舫錄》都是這方面記載較為集中的文獻。在園林建制中,花卉營景簡單易行,因而最為普及。宋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所詠30景中,竹塢、荻蒲、蓼嶼、霜筠亭、露香亭、菡萏亭、荼蘼洞、筼筜谷、寒蘆港、此君亭、金橙徑等11處屬于花卉景點。明歐大任《友芳園雜詠為呂心文作二十五首》中有薔薇曲、山礬障、叢桂阿、香玉叢、柳竹巷、芙蓉堤、湘云徑(竹)、晚香徑、牡丹臺、桃李園、松月臺、友芳橋、凌霄石等11處花卉為主的景觀。清李調(diào)元《囦園雜詠二十首》所詠自家園亭景物均為花卉。不僅是種植,而相應(yīng)的觀賞活動也是五花八門,極為豐富,限于篇幅,恕不詳述。

      2.花卉產(chǎn)業(yè)化和民眾游賞風(fēng)習(xí)的興起。中唐劉禹錫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可見當(dāng)時花季宴游之風(fēng)的興盛。同時劉言史《賣花謠》,司馬扎《賣花者》詩,都寫長安郊區(qū)農(nóng)人藝花賣花為生,晚唐來鵠《賣花謠》、陸龜蒙《闔閭城北有賣花翁討春之士往往造焉……》、吳融《賣花翁》等也都寫及村人種花賣花的情景。入宋后這種現(xiàn)象更為普遍,而且逐步顯出規(guī)模。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北郊馬塍就是一個著名的花卉產(chǎn)地,葉適《趙振文在城北廂兩月,無日不游馬堘,作歌美之,請知振文者同賦》詩稱“馬堘東西花百里,錦云繡霧參差起。長安大車喧廣陌,問以馬堘云未識。酴醿縛籬金沙墻,薛荔樓閣山茶房。高花何啻千金直,著價不到宜深藏?!敝苊堋洱R東野語》卷一七也記載:“馬塍藝花如藝粟,槖駝之技名天下?!边@樣的規(guī)模產(chǎn)地宋以后就更普遍了。相應(yīng)的城鎮(zhèn)花市也開始出現(xiàn)。最早提到花市的應(yīng)是五代韋縠《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錦江風(fēng)散霏霏雨,花市香飄漠漠塵”,入宋后有關(guān)花市描寫極為常見,成了近古市井生活的普遍風(fēng)景。各地相應(yīng)的花市和花田應(yīng)時賞花宴游漸成普遍的鄉(xiāng)土風(fēng)習(xí)。北宋時“西京(引者按:洛陽)牡丹聞于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揚州產(chǎn)芍藥,其妙者不減于姚黃、魏紫,蔡元長(引者按:蔡京)知維揚日,效洛陽亦作萬花會,其后歲歲循習(xí)”[26]。到明清時,文人花事雅集和民眾郊外賞花之風(fēng)更為興盛,臺灣學(xué)者邱仲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一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此間江浙花期文人雅集和民眾游樂的空前盛況。[27]

      3.各類花卉園藝著述大量出現(xiàn)。中唐李德?!镀饺骄硬菽居洝酚浧渎尻枅@墅所集花木70多種。晚唐羅虬《花九錫》、五代張翊《花經(jīng)》則專論花事活動。據(jù)園藝史家統(tǒng)計,見于記載和今存宋人園藝書大約62種,其中牡丹14種,菊花8種,芍藥4種,蘭3種,梅2種,海棠2種,玉蕊1種,這幾種花卉就占了一半多。[28]見于著錄和現(xiàn)存的明清農(nóng)書共有1388種,其中園藝類321種。在這321種中,花卉類225種,占70%,占整個農(nóng)書16%。[29]這些園藝著作,包括品種、種植、園林應(yīng)用、盆景瓶花、四時花歷、觀賞宜忌、風(fēng)雅游樂等廣泛內(nèi)容,連同大量生活百科類著述和大型綜合類書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如《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草木編,形成了極為繁富、細密的知識體系,體現(xiàn)了相關(guān)科技和人文研究的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構(gòu)成了我國花卉文化深厚的學(xué)術(shù)積淀和豐碩的歷史遺產(chǎn)。

      4.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極度繁榮?;ɑ芪膶W(xué)的繁榮是從中唐開始的,宋初《文苑英華》所收草木賦8卷、花木詩7卷,與鳥獸、草魚類已大致相當(dāng),這些作品中絕大部分都出于中晚唐。進一步的情況無須詳述,花卉詩、詞、文作品數(shù)量堪稱浩瀚,花鳥畫中“梅蘭竹菊”為代表的文人寫意極為流行,而在工藝美術(shù)中,從唐代,更確切地說應(yīng)是從中唐開始,由先前的“幾何紋時期”、“動物紋時期”進入“花草紋時期”[30],花卉草木成了陶瓷、金屬、竹木、玉石、紡織等日用制品和建筑裝飾中最常見的題材。詩、畫與工藝裝飾間相互影響滲透,進一步強化了花卉文化興盛的濃郁氛圍。

      正是由于封建文人和廣大民眾的普遍興趣和熱情參與,花藝花事活動和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深入發(fā)展、全面繁榮,相應(yīng)的審美認識和文化意識也進入了一個更高階段。人們并不象早前僅僅停留在對花卉色香、形姿的感知喜愛,而是進一步對各種不同花色品種的個性特征、風(fēng)格神韻及其觀賞價值等有了深入的觀察體會和精切的理解把握,形成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人們也不僅僅滿足于花開花落、芳菲盛衰的時序感應(yīng)和情緒抒發(fā),而是追求花卉品格神韻與人的精神氣質(zhì)投合契應(yīng),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宋以來文人雅賞中逐步出現(xiàn)的花卉“十友”[31]、“十二客”[32]、“三十客”[33]、“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等說法,典型地體現(xiàn)了“比德”、“寫意”的審美趨向和精神追求。與此相應(yīng)的,在民間也形成了三春“二十四番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一年“十二月花神”等知識體系和牡丹富貴、梅花報春,杏花為幸,松菊為壽等吉祥寓意、符號話語。從審美心理和文化認識上說,無論士林還是民間,雖然程度不等、方式不同,但都從側(cè)重于花卉物象的外在形色之美,進入到精神理想和生活信念的比興寄托,使眾多花卉品類逐步形成了系統(tǒng)的象征意義,顯示出流行的文化符號色彩,標(biāo)志著我們民族花卉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的完全成熟,因此我們將這一時期稱之為“文化象征時代”。

      中唐以來的花卉文化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不斷、漸行漸盛的過程,縱向上又可再分為三個階段:一、中唐至五代。大唐盛世已去,新的社會、文化風(fēng)氣和形態(tài)初露端倪,士人階層開始穩(wěn)定發(fā)展,因而花卉文化邁上了興旺發(fā)展的軌道。二、宋元,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政治形態(tài)、社會結(jié)構(gòu)基本定型,倫理道德思潮高漲,封建文化全面繁榮的時期?;ɑ芪幕蚕鄳?yīng)地進入一個全面發(fā)展的階段,“比德”、“寫意”即品德寄托和情趣寄托形成主流,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后期花卉文化的精神走向和基本面貌。三、明清,這是一個社會人口急劇增長,社會格局全面鋪衍,文化盛極爛熟的時期,花卉文化兼得士林和民眾社會的雙重人氣也進入絢爛至極的階段。

      上述我們通過三大階段來勾勒中國花卉文化不斷發(fā)展演進的歷史步伐,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diào)三點:首先,這三個階段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我們民族歷史文化是一個悠久而持續(xù)的過程,沒有遭遇外族全面顛覆、文化徹底中斷這樣的情景。同樣,在花卉文化上,也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未經(jīng)中斷的過程。第二,這三個階段是一個活動內(nèi)容不斷拓展、文化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第三,三個階段之間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長,而是累積疊加,不斷豐富的過程。后一階段并不揚棄前一階段的內(nèi)容,而是變本加厲,踵事增華,不斷積累,走向繁密精致的過程。這既統(tǒng)一于中國文化富于包容性和連續(xù)性的整體特性,同時也與花卉文化無關(guān)大局的邊緣性質(zhì)密切相關(guān)。與核心文化的大是大非、與時推移不同,花卉文化一直保持著兼容并包,不斷發(fā)展演進的態(tài)勢。正是如此悠久持續(xù)、生生不息、兼容并包、不斷積累的歷史過程,最終形成了我國花卉文化極其豐富燦爛的面貌。

      三、中國花卉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歷史背景

      我國花卉文化何以如此繁榮燦爛,何以有此持續(xù)發(fā)展、不斷豐富的輝煌歷程,這有著我國自然條件、社會文化廣泛的歷史基礎(chǔ)。其中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自然條件

      關(guān)于我國的自然條件,白壽彝《中國通史》論述中國歷史的自然基礎(chǔ)時有一段概括性的論述:“土地的遼闊,地形的復(fù)雜,氣候的差異,以及有關(guān)的地區(qū)各種不同的自然特點,都使中國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多樣。”[34]我國生物資源特別是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第一卷總論中有這樣一段介紹:“中國的國土面積達960萬平方公里,跨越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氣候帶……由于我國土地面積廣闊,經(jīng)、緯度跨度亦大,因此氣候條件十分復(fù)雜,且全國各地地形、地貌多變,也影響氣候的復(fù)雜性。更由于中國主要陸塊歷史悠久,雖經(jīng)地質(zhì)地史多次變遷,仍有很多孑遺植物。在第三紀(jì)我國大都處于熱帶、亞熱帶氣候,植物種類豐富。后雖經(jīng)歷了第四紀(jì)冰期,中國僅在東北有小面積冰川覆蓋,但仍受冰期和間冰期氣候冷暖交替的影響,喜暖的植物向南向北后退,某些山地特別是橫斷山區(qū)成為第三紀(jì)植物的庇護所,有大量的孑遺植物、活化石和古植被類型被保存,致使近代植物區(qū)系與白堊紀(jì)-早第三紀(jì)古植物區(qū)系非常接近,更增加了中國植物區(qū)系的多樣性?!保?5]植物學(xué)家進一步稱,我國“植物繁生,種類豐富,堪為世界溫帶國家的第一位。以我國所產(chǎn)的種子植物而論,就有2700屬、3萬種之多,其中屬于我國特產(chǎn)者尤多”[36]。非洲大陸嚴(yán)重缺乏觀花植物[37],歐洲和北美植物物種也較為貧乏[38],我國的植物資源得天獨厚。正是在這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下,隨著人類的繁衍分布,社會生產(chǎn)、生活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人們欣賞需求的不斷增長,花卉植物源源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和利用,形成了極其豐富龐大的栽培品種體系,中國也因此贏得了“世界園林之母”的稱譽。[39]由于幅員遼闊,地理環(huán)境各異,無論是自然生長還是農(nóng)耕、游牧社會的種植,植物景觀都因地而異,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正如西方學(xué)者所說,“花卉是亞洲大陸生態(tài)和社會景觀的一種顯著特征”[40],中國尤然。我國花卉文化的繁榮,首先應(yīng)該歸源于神州大地這地大物博的自然基礎(chǔ)。

      (二)農(nóng)耕文明

      我國以農(nóng)立國,先進、發(fā)達的農(nóng)耕文明為花卉文化提供了濃郁的社會、文化氛圍。這其中與花卉文化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無疑是園藝業(yè),今人所說的觀賞園藝、花卉園藝正是其組成部分。我國園藝種植起源極早,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不少果蔬種籽實物,先秦文獻中園、囿、場、圃等詞出現(xiàn)頻率較高,專業(yè)的園藝種植和果蔬谷物混種、家庭附屬零散園藝種植都極為普遍。

      我國農(nóng)耕文明尤其是園藝業(yè)對花卉文化的作用,主要可從這樣幾方面來把握:一、園藝作物提供了許多具有觀賞價值的品種,我國最初出現(xiàn)的觀賞花卉大多是果蔬類作物,如桃、李、荷 、菊之類,然后才是以觀賞為主的品種。二、農(nóng)業(yè)耕作技術(shù)為花卉品種培育、田間管理等提供了豐富的技術(shù)支撐,這對我國花卉品種開發(fā)和種植傳統(tǒng)的長盛不衰助益良多。三、農(nóng)耕社會的田園風(fēng)光、鄉(xiāng)村生活影響我國園林建設(shè)特別重視田園風(fēng)光的營造和花木景觀的種植[41],同時也提供了文學(xué)藝術(shù)豐富的植物風(fēng)景題材,從而推動了花卉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繁盛。四、城郊、鄉(xiāng)村和丘陵山地的花田、果林,其規(guī)?;a(chǎn)為城市及富貴階層的消費需求提供了豐富的產(chǎn)品,同時其大規(guī)模種植的壯麗風(fēng)景成了封建文人和普通民眾樂游勝地,其中不少花海名勝名動遐邇,歷久不衰,成了花卉觀賞文化中最富社會性、群眾性的場景。

      (三)士大夫階層

      中國社會歷來呈金字塔式結(jié)構(gòu),上有帝王將相等頂層權(quán)貴階層,這是整個社會的極少數(shù),下層是廣大的底層百姓或草根民眾,占社會的絕對多數(shù),處于中間的正是士大夫階層。士階層在我國至少有2500年的傳統(tǒng),雖有曲折,但從未中斷,并且隨著體制逐步穩(wěn)定,數(shù)量不斷增加,形成了越來越龐大的隊伍。從經(jīng)濟上說他們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政治上說他們是官僚知識分子,是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骨干。從文化上說,他們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知識精英,他們既是社會管理、學(xué)術(shù)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等領(lǐng)域的“勞心者”,也是人類價值、社會良知和公共利益的“守道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輝煌成就主要得益于這一精英階層的貢獻。同樣,我國數(shù)千年花卉文化的繁榮昌盛,也主要歸功于士大夫階層的主力軍作用。

      植物尤其是花朵對動物的意義是天然的、本能的[42],人類對于花朵的欣賞也是不分你我,隨機即有的。但審美并不只是客觀的、自然的因素,而是有著更多主觀的、社會條件。花卉觀賞不是“溫飽”而是“奢侈”,不是“生存”而是“發(fā)展”。古人曾感慨過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三吳之間梅花相望,有十余里不絕者,然皆俗人種之以售其實耳?;〞r苦寒,凌風(fēng)雪于山谷間,豈俗子可能哉?故種者未必賞,賞者未必種。”[43]這種現(xiàn)象不僅出現(xiàn)于梅花季節(jié),其它花季也都程度不等存在著?!坝幸叭ざ恢墩?,樵牧是也;有果窳而不及嘗者,菜傭牙販?zhǔn)且?有花木而不能享者,達人貴人是也”(陳繼儒《花史跋》[44]),這就是不同階層生活需求的差異?;ɑ艿姆N植,主要是底層花農(nóng)、園丁等“勞力者”的任務(wù),但花卉的欣賞與文化創(chuàng)造卻主要屬于養(yǎng)尊處優(yōu)、“有產(chǎn)”而“有閑”之士大夫階層的“消費”行為。私人宅園別墅的花卉種植、日用清供的盆景瓶花制作等屬于士大夫的高檔生活追求,詠花詩賦和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更是封建文人的文化職能。正是士大夫階層隊伍的不斷壯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物質(zhì)、精神生活的不斷拓展,尤其是宋以來士大夫閑適、高雅之生活情趣和風(fēng)氣的興起,拉動了花卉文化的持續(xù)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無論是上古、中古時期對花卉物色之美的征逐沉迷,還是宋元以來對花卉品德象征、情趣寄托的追求,都主要地體現(xiàn)著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和文化訴求,打著他們的階層烙印。這其中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隱士一族,他們之于花卉植物的欣賞多有獨特的貢獻,如陶淵明之以“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發(fā)現(xiàn)“桃花源”,林逋之“梅妻鶴子”等等,都是這方面代表。在相關(guān)的科技知識上,雖然實際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出于底層勞動者,但所有農(nóng)書花譜、藥錄茶經(jīng)之類花卉園藝著述——對品種、生產(chǎn)技術(shù)的記錄和闡釋——都幾乎出于士大夫之手。西方花卉產(chǎn)業(yè)和文化發(fā)展中或有商人群體、宗教僧侶集團的作用,西方花園與城市也有著更多的聯(lián)系[45],而在我國,士大夫階層是我國花卉文化創(chuàng)造龐大而持久的生力軍,縱觀中國花卉文化的繁榮歷史,無論是外延的拓展,還是內(nèi)涵的提升,主要得力于士大夫階層的“勞心”投入和著意發(fā)揮,花卉文化的繁榮主要屬于其物質(zhì)與精神生活的流光溢彩。

      (四)文化觀念

      我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對于花卉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也是助益良多。眾所周知,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在世界觀上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認識論和價值觀上強調(diào)主體與客體、理性與感性、天理與人欲的交融合一,洋溢著人文主義、實用理性和樂觀主義的色彩。與西方宗教主導(dǎo)的思想文化強調(diào)神性與世俗對立不同,在我們的文化中,從來沒有西方和中東那種為了維護某種特定教義而拒絕使用花卉的現(xiàn)象[46],更沒有西方中世紀(jì)宗教禁欲主義下對花卉使用的限制和花卉文化的長期衰退。[47]《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說“仁民而愛物”,宋儒張載《西銘》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我們的文化強調(diào)的都是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一體,相通相融?!胺参锝杂凶匀恢怼保?8],“造化精氣,按時比節(jié),泄于草木,各有自然之華”(明江盈科《重刻唐文粹引》),“草木、禽獸皆與吾同生”(明楊守陳《存仁堂記》),草木、禽獸與人類一樣,都是天地元氣化育的生靈,都是自然生機、天理道心的體現(xiàn)?!按呵锎颍庩枒K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物色》),“閑來觀物到園東,天理流行在在同”(李賢《觀物》[49])。在我們的文化中,自然是我們的生命本源、生存環(huán)境,同時也是我們心靈贈答的客觀對象、性情悟會的親切朋友、“詩意棲居”的崇高境界。正是這種植根于農(nóng)耕社會,洋溢著東方智慧的思想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給花卉審美帶來不絕的熱情和無窮的靈感。在我國文學(xué)藝術(shù)中,大自然尤其是山川、草木是最為重要而普遍的表現(xiàn)對象和主題。園林的經(jīng)營視作對自然的回歸,而山水畫、花鳥畫也多高揚自然的意趣,花草林木是其中最普遍的題材。

      我們歷史上也曾有過從國計民生出發(fā)對花卉奢靡游樂風(fēng)氣的諷諭和抵制。如白居易《牡丹》批評當(dāng)時富豪買花一擲千金,“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蘇軾知揚州日罷舉前任的“萬花會”[50]。但這只是出于一時一地的社會責(zé)任對某些極端現(xiàn)象的不滿,與宗教的全面禁止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也有從道德立場出發(fā)對“棄實求花”(陸夢發(fā)《見梅雜興》[51]),“玩華而忘實”“徒賞其華,而不究其用”[52]等現(xiàn)象的否定,更有對“華而不實”“玩物喪志”等相關(guān)品行的鄙棄,但是就封建士大夫普遍的倫理實踐而言,人們面對花卉物色奢侈享受帶來的道德困惑,總能找到疏解的理由。如陳景沂《全芳備祖》自序即舉兩點:一是蘇軾《寶繪堂記》所說“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即只持寓心為樂之意而不生占有之心;二是古儒所說“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亦學(xué)者之當(dāng)務(wù)也”(陳景沂《全芳備祖序》[53]),賞花是為了求知。在整個階層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氛圍里,不僅對富貴奢糜的抵制力度微不足道,而且由于花花草草作為生活資源較為普通,人多力所能及,因此,有著更廣泛的享受群體,古人所謂“草木果蓏,其華可悅耳目,實可充口腹,皆旦夕之用也,其為善惡,市人能別之,故植者爭”(周之夔《與王子功書》[54])。而幽隱、貧居、退閑之士尤引以自得,正如袁宏道《瓶史》序言所說,“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競之所不至也……幽人韻士得以乘間而踞”,“欲以讓人,而人未必樂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無禍”,花木種植、欣賞是清貧、幽閑者的最宜和最愛。即使是倡導(dǎo)“明天理,滅人欲”最為嚴(yán)格的兩宋理學(xué)家,對于花卉草木,也難以超然于這一風(fēng)習(xí)之外,多懷著“格物致知”,“即物究理”的熱情,表現(xiàn)出同樣的興致。周敦頤不除窗前草,朱熹“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都是著名的例證。因此可以說,在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對花卉欣賞極端抵制的因素,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對花卉文化的影響從來都是正面、積極的,這是花卉文化在我國持續(xù)發(fā)展、不斷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述四個方面對于花卉文化的影響是一個交互滲透、合力作用的過程。生物資源的豐富、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達、士人文化的活躍、文化觀念的通達構(gòu)成了一個生動有機的人文氛圍,天與人,士與農(nóng),耕與讀,莊與園,果與花,心與物相互交融為一個圓融生息、和合化育的人文機制,使我國花卉文化顯示出生生不息,而能圓融充盈的繁榮景象,同時也決定了我國花卉文化的民族風(fēng)格。

      四、中國花卉文化的民族特色

      我國花卉文化的民族特色,可以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

      (一)名花名樹

      有日本學(xué)者曾經(jīng)說過:“在無數(shù)的植物和花朵中,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某種花朵與某一特定文化群體之間存在一種親密的關(guān)系,如西方人鐘愛玫瑰,中國人偏愛牡丹,而日本人則喜愛櫻花?!保?5]事實上,中國人所愛的遠不止牡丹,花中還有梅花、蘭花、菊花、荷花等等,另如松柏、竹子、楊柳等,都是國人特別喜愛的植物。這些植物與我國人民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緣,其中一些甚至獲得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符號、國家精神象征功能,我們不妨稱之為“文化植物”。

      當(dāng)然就廣義的文化植物而言,還應(yīng)包括重要的糧食與經(jīng)濟作物,如我國的水稻等“五谷”、桑、麻、茶等等。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植物系統(tǒng),是在民族獨特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中歷史地形成的。我們這里關(guān)注的只是其中的觀賞植物,前面所舉國人喜愛的花卉植物都可以說是我國的文化植物。今天我國花卉園藝界有“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類的評比,選推的也是這類重要的文化植物。事實上這類植物遠不只是“花”,也遠不止十個,但我們很難為此明確一個客觀標(biāo)準(zhǔn)和數(shù)量范圍,這里姑且根據(jù)我國幾部重要的古代類書的輯錄情況開出一個大致的名單。

      我們選擇這樣幾部書:一、宋陳景沂《全芳備祖》58卷;二、清康熙間《廣群芳譜》100卷;三、清康熙間《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取其中草木典320卷、食貨典茶部17卷。就三書所輯資料較多的植物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植物 《全芳備祖》《廣群芳譜》《古今圖書集成》4累計茶1 17 22竹* 1.5 3 8 12.5楊柳* 1.5 5 11 17.5梅* 6 11菊* 2 3 1 6 11牡丹* 4 6 10荷* 1 3 6 10松* 1 3 1 3 6 10荔枝1 4 5 10桃* 1.5 5 7.5柑橘1 1 2 4 7

      續(xù)表:

      表中所列為三書中輯錄資料所占篇幅較多的植物,前兩書以占0.5卷以上(即每一卷只收1-2種植物)為入選標(biāo)準(zhǔn),后一書部頭較大,以獨占1卷以上為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概念大小不一,其中麥、豆、谷、柑橘、楊柳、蘭蕙等都指一類植物,因此數(shù)量也相應(yīng)多些。上表所列為三種文獻中符合入選標(biāo)準(zhǔn)兩次以上的32種植物及其卷數(shù),以累計數(shù)量多少為序。它們可以說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植物,而其中名稱后標(biāo)有“*”的23種富于觀賞價值,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花卉植物。尤其是三種文獻中都符合入選標(biāo)準(zhǔn)的竹、梅、楊柳、菊、牡丹、荷、松、桃、蘭、桂、海棠、芍藥、杏等13種植物(10種花,3種樹),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在三種文獻中符合入選標(biāo)準(zhǔn)一次,也即在前兩書任一種占有半卷,或在后一書中占有一卷的觀賞植物還有瓜、槐、棗、葵、瑞香、酴醿、瓊花、芙蓉、茱萸、石榴、木綿、楓、榆、荊、蘆葦、芭蕉、蒿、茅、蠟梅、素馨、茉莉、山礬、紫薇、唐棣等24種(瓜、蘆葦、蒿、茅都不是單一的品種),這些也是我國較重要的觀賞植物。其中蒿、茅為野草,雖然株體小而幾無實際用處,但在我們的文化中多作為土地荒蕪、山川蕭條、瑣屑無用的象征,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我們也歸為文化性、觀賞性的植物。上述兩類合計共得47種。

      我們以這47種植物來分析我國花卉植物的品種結(jié)構(gòu),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jié)論:

      1.我國原產(chǎn)占絕對多數(shù)。47種植物中,只有石榴、木綿、茉莉、水仙4種有明確的外來背景,其他都是我國原產(chǎn),如今在我國的分布范圍和品種數(shù)量居于世界領(lǐng)先。四種外來植物,石榴由西漢張騫通西域時引進,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木綿、茉莉在六朝早期即見種植,水仙五代時傳入我國[56],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文化上說,這些植物早已完全中國化了。

      2.樹多草少。47種植物中,木本35種,占74%,草本(包括靈芝)僅12種,不到30%。西方學(xué)者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特點,“中國栽培的花主要是一些木本花”,“草本花卉相對缺少”[57],顯然這主要不是品種資源的問題,而應(yīng)與我們的觀賞花卉多起源于經(jīng)濟應(yīng)用有關(guān)。

      3.多出于經(jīng)濟種植。47種植物中,桃、杏、李、棗是我國傳統(tǒng)“五果”中的4種,梅、梨、石榴、櫻桃也都是重要的果樹。12種草本中,早期的蘭、芝主要用作藥物,瓜、荷、葵都是瓜蔬類食品,菊最初用作蔬菜、藥物。松柏、桂、檜、桐、槐、楊柳、楓、榆都是我國分布和使用較為廣泛的木材,竹和蘆葦則是我國分布和用途極廣的高大禾本資源。以上所說已近一半,而且都有2000年以上的種植、應(yīng)用歷史。尤其是13種最重要的植物中,除牡丹、海棠、芍藥以觀賞為主外,其他10種都富有經(jīng)濟價值,屬我國古代重要的資源植物。

      這些植物尤其是列表中入選三次的13種植物,其地位是歷史地形成的。其中有些從宋代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齊名并譽的現(xiàn)象,如松竹梅稱“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稱“四君子”,如花中“十友”、“三十客”、“五十客”之類,另如牡丹為“天香國色”、國花,蘭稱“國香”等等,由此逐步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名花、名樹體系。放眼歐美文藝作品,比較常見的植物意象有玫瑰、康乃馨、紫羅蘭、郁金香、百合、雛菊、矢車菊、罌粟、夾竹桃、向日葵、睡蓮、橄欖、棕櫚、橡樹、葡萄、無花果、常春藤、水仙(西洋品種)、草莓、風(fēng)信子等,這些植物我國大都也有,但它們是西方民眾的最愛或西方文化的習(xí)見之物,打著西方自然、歷史的烙印,而在我國文化中則大多處于較為邊緣的位置。我們的傳統(tǒng)名花、名樹,帶著我國植物資源的區(qū)域特色和農(nóng)耕社會特有的生活氣息,體現(xiàn)著我們民族的共同愛好,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無論從物色形象上,還是品種結(jié)構(gòu)上,都洋溢著鮮明的中國色彩。

      (二)生植觀賞

      我國人民的花卉欣賞方式也有著鮮明的民族個性,我們以“生植觀賞”四字來概括。所謂“生植”,是指自然生長或立地栽培的植物,實際生長著的活生生對象。而在西方,切花、摘朵用于裝飾的現(xiàn)象更為普遍。西方至少從古羅馬開始,十分“敬重花冠和花環(huán),花環(huán)被用作軍事勝利后軍隊的供品。在當(dāng)?shù)?,婦女們將其戴在頭發(fā)上和胸前,而男人則佩戴花朵和使用香水”[58],編花、賣花的女性成了古代地中海沿岸文學(xué)藝術(shù)中常見的形象。[59]這種風(fēng)氣雖然在中世紀(jì)受到基督教的壓制,但迄今仍是西方花卉使用的常見情景。而在歐風(fēng)美雨襲入我國之前,這類以鮮花編制祭品和禮物的方式,無論是宗教還是世俗領(lǐng)域,都極為罕見。我們先民的祭祀多用六畜犧牲和五谷干果,很少用鮮花。先民也有贈花表情之事,如《詩經(jīng)》“贈之以芍藥”,漢魏以下有折花寄遠之事,如《荊州記》所記陸凱折梅寄長安友人,但這些多屬于表情達意的個性方式或浪漫傳說,從未形成普遍的風(fēng)氣。六朝以來節(jié)俗游宴中男女戴花較為常見,但這多屬節(jié)日一時狂歡之舉,而一些都市偶有所謂“萬花會”之類更被視為浮華作派,為人們所不屑。南朝由于佛教的影響,瓶中插花、缸中養(yǎng)花以為供奉的現(xiàn)象曾一度盛行,此后佛門行之不絕,但也絕未形成普遍的社會風(fēng)氣。

      我們民族的賞花,不以剪切鮮花以為鋪設(shè)和裝飾為主,而以自然生長、農(nóng)田山林和莊園別墅種植之花木的風(fēng)景游賞、植株觀覽為主。“天地之大德曰生”,周子不拔窗前草以觀生意,也許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我國園林擅長以水、石和草木植被營造自然而又宜居的風(fēng)景,重在美化環(huán)境,營造意境,“種不必奇異,只取其生意郁勃”(王象晉《群芳譜序》)。我國唐宋以來興起的盆景,“盆花種活自佳色”(馬中錫《即事二首》[60]),主旨在于營造天趣、“生意”[61],意在將自然山水和花木生植風(fēng)景引入庭院、案頭、幾格之間,使人家常起居而有山間陌上之樂。中國瓶花不只是插花造型,還要蓄水“養(yǎng)花”,求其耐觀。這些藝植、觀賞方式都有著著眼實際生姿、追求自然生趣的特點。

      不僅是審美對象的差異,還有審美態(tài)度的不同,如果說西方人注重“裝飾”,而我國人民則注重“觀賞”。西人所著《花文化》一書談花卉審美價值,多以“裝飾性”(ornamental)一詞概括,與“生產(chǎn)性”、“功能性”、“果實性”相對而言。①Jack Goody.The Culture of Flowers,P4.、12、26、38、48、54、67、122.而在我們的文化中,雖然花朵、植物的裝飾性也受到重視,比如我們工藝制作中,植物形象就是最常見的裝飾紋樣,也有以布帛、紙張剪裁花朵彩勝以為節(jié)令之禮的現(xiàn)象,但這些都不是花卉使用的主流?!把b飾”一詞并不能充分揭示我們民族心目中的花卉價值,而“觀賞”一詞更能恰切概括我們民族對花卉的態(tài)度?!把b飾”意在強調(diào)花的客觀形式美,而“觀賞”則重在說明人的主體活動和感覺。我們民族重視的不是外在功用,而是主觀感受、內(nèi)在情趣。花卉植物是我們欣賞、體悟、友愛、交流的生命對象,而不只是用作裝飾的物質(zhì)資料。從客觀上說,我們的傳統(tǒng)花卉中木本多于草本,切花或折枝裝飾代價較大,因而難以流行。在園林種植中,木本的地位也遠過于草本。無論是日常觀賞還是詩詠圖繪,花朵固然重要,但大多遠不如草木實際生長的情景來得意境生動,更受歡迎。這些都隱然與我們民族重視生命,泛愛萬物,順應(yīng)自然的文化傳統(tǒng)與審美情趣有關(guān),體現(xiàn)著我們花卉欣賞的情趣愛好和風(fēng)格習(xí)慣。

      (三)“比德”寄托

      “托興眾芳,寄情花木”[62],應(yīng)該是全人類花卉欣賞的普遍現(xiàn)象,但由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深厚滋養(yǎng),尤其是中國士階層精神世界的蒸騰薰染,在整體上形成了體現(xiàn)我國民族性格的情感體驗,形成了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的象征體系。

      大致說來,從產(chǎn)生自覺的花卉觀賞以來,我們民族的花卉審美認識大致經(jīng)過這樣三個階梯:首先是“感時抒情”,即對花卉物色的時序感應(yīng)和情緒抒發(fā)。繼而是“寫形得神”,即對花卉物色形象細致認識和對個性特性的精切把握。在此基礎(chǔ)上,最后進入“比德寫意”階段,即透過花卉形象來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思想情操。借用古人的詩句來說,“養(yǎng)花須識花性情,愛花更取花標(biāo)格”(吳嵩梁《蔗山園賞菊贈趙象庵中翰,兼呈謝薌泉禮部》[63])?!靶郧椤奔椿ɑ艿纳耥嵦卣鳎皹?biāo)格”則是品格情操?!叭』?biāo)格”即“比德”“寫意”,是我們花卉審美的最高境界。

      “比德”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思想傳統(tǒng)。孔子所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即是典范,而后屈原以芳草比賢士,作《橘頌》“行比伯夷,置以為像”,鐘會《菊花賦》贊“菊有五美”以比五德,都是著名的例子。宋以來,隨著士大夫階層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以理學(xué)為核心的道德品格意識全面高漲,即事悟理、因物比德愈益自覺。觀物不是為了悅其容色,而是要悟其性,得其理,見其德。“舉凡山園之內(nèi),一草一木,一花一卉,皆吾講學(xué)之機括、進修之實地,顯而日用常行之道,賾而盡性至命之事”。“觀松蘿而知夫婦之道,觀棣華而知兄弟之誼”,“觀蘭茝而知幽閑之雅韻,觀松柏而知炎涼之一致”(胡次焱《山園后賦》[64])。物色可以比德,觀物可以悟理,自然審美納入到了即物究理、“格物致知”、修業(yè)輔德的道德實踐之中。

      如果說“比德”、“悟理”是儒家思想支配下的審美追求,而“得趣”、“寫意”則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比德”追求。蘇軾認為士大夫種樹蒔草、“接花藝果”,不是物色財用之好,而是君子胸襟的一種體現(xiàn),“其所種者德也”(蘇軾《種德亭》)。他主張文藝家要“達物之妙”,“造物之理”,“合于天理,饜于人意”,要在契合物之肌理和神髓的同時,寫出人的性靈和意趣。這種以自然草木“暢神”“寫意”的追求,有著更多“儒道互補”的色彩,在士大夫階層中有著更廣泛的心理基礎(chǔ)。正是沿著這一思路,封建社會的廣大文人,都特別注重透過園墅經(jīng)營、花木種植以及相應(yīng)的詩詠圖畫來寄托人格、陶冶性情,體現(xiàn)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超越、閑適和高雅。宋以來大量出現(xiàn)的與花卉草木友結(jié)盟約,名齋稱號如松齋、梅屋等現(xiàn)象,在園林別業(yè)中大量的種植營景題額,以及文人畫“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流行等等,構(gòu)成了一個“比德”、“寫意”的洪流。

      由此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士人品德、情趣的象征系統(tǒng):“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菊為壽客,瑞香為佳客,丁香為素客,蘭為幽客,蓮為凈客,酴醿?yōu)檠趴?,桂為仙客,薔薇為野客……”[65],這是對花卉品格性情的品鑒?!懊妨钊烁?,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66],這是對物色陶冶功能的領(lǐng)悟。不僅是明其物性,還要分其等差,定其尊卑,并且在觀賞主體、種植環(huán)境、觀賞方式、使用場合等各方面制定宜忌條例,分別雅俗品格,以充分張揚士大夫階層超凡脫俗的心理期求和文化品位,從而形成了極其豐富嚴(yán)密、高雅精致的文化體系。

      我們的文化沒有西方文化那種神與人、主體與客體的緊張對立,在花卉觀念上更沒有西方那種宗教象征意義扮演重要角色的情景[67],而我們傳統(tǒng)中這種花卉“比德”象征和情趣寄托的豐富內(nèi)容,構(gòu)成了我國古代花卉審美的獨特精神追求和花卉象征的思想特色,體現(xiàn)了我國崇尚封建倫理、道德的文化精神,尤其是宋以來以理學(xué)為代表的道德品格建設(shè)的思想成就。

      (四)吉祥花語

      “花語”是指人們用花來表達人的情感、意愿或觀念的特殊信息交流方式。從廣義上說,上節(jié)所說“比德”象征也屬于一種“花語”,歷史淵源是極為悠久的。狹義的“花語”是指19世紀(jì)興起于法國的一種為“花”編制的一些符號信息和表達慣例,在歐美世界比較流行。[68]嚴(yán)格說來,我國古代沒有這類社會交際功能的設(shè)置,但我國也形成了一些花卉使用的民俗寓意和表達習(xí)慣,我們可以視之為中國傳統(tǒng)的“花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吉祥寓意,陶瓷、建筑、服飾、紡織等工藝制作中廣泛流行的吉祥圖案即屬此類。吉祥本指預(yù)兆,后來逐步成為人們祝福祈愿的流行用語,是我國民俗文化中一個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tǒng)。[69]花卉題材的吉祥紋樣正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牡丹富貴”、“梅開五?!薄⑺芍瘾I壽、“竹報平安”、“壽比南山松柏秀”,“蘭桂齊芳”、“喜上眉梢”(喜鵲、梅花)等等,多取一個或多個花卉,利用名稱諧音、形象和習(xí)性聯(lián)想等民俗方式來表達喜慶吉祥之意,寄托我國民眾流行的幸福觀念,如傳統(tǒng)“五?!薄皦邸⒏?、貴、安樂、子孫眾多”[70]之類,當(dāng)然也有科舉、婚姻等方面的祈愿,與西方“花語”樂于表達的愛情、友誼之類情愫頗異其趣,構(gòu)成了我國花卉文化一道特別的風(fēng)景。這類花卉吉祥寓意大多有著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雙重淵源和悠久歷史,體現(xiàn)著我國民眾獨特的幸福觀,而其表達方式則更多我國民間、民俗的習(xí)慣和情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花語”。

      總結(jié)全文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是一個花卉文化極其繁榮燦爛的國度,無論是園藝種植、花事觀賞,還是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極為豐富繁盛。我國花卉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先秦的始發(fā)期、秦漢至盛唐的漸盛期和中唐以來的繁盛期。我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有著我國自然條件、社會文化廣泛的歷史基礎(chǔ)。我國地大物博,植物資源豐富,給花卉園藝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我國發(fā)達的農(nóng)耕文明對花卉園藝生產(chǎn)促進良多。我國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構(gòu)成了花卉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力,無論是外延的拓展,還是內(nèi)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們的奉獻,也主要體現(xiàn)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國講究“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崇尚自然的文化觀念對花卉觀賞的影響從來都是正面、積極的,從未出現(xiàn)其他民族那種基于特定教義的嚴(yán)格限制,西方中世紀(jì)普遍禁止那樣的現(xiàn)象。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也決定了我國花卉文化的民族風(fēng)格。我國觀賞花卉以我國原產(chǎn)的木本和經(jīng)濟應(yīng)用品種為主,形成了獨特的名花、名樹體系。我國人民比較重視自然生長、園藝種植的植物生姿,特別欣賞植物的生機天趣,西方社會那種花環(huán)、花冠等采結(jié)獻贈為禮的方式在我國并不多見。在花卉象征上,我國士大夫階層最終形成了“比德”、“寫意”傳統(tǒng),體現(xiàn)著我國崇尚倫理道德的文化精神。我國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體現(xiàn)著我國民眾獨特的幸福觀,有著鮮明的民間、民俗色彩,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花語”。

      (本文參考和引用英人所著《花文化》一書內(nèi)容,由門下趙文煥、姚梅、鞠俊三君翻譯,特志其勞!)

      [1]蘇秉琦.關(guān)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J].考古學(xué)報,1965,(1).

      [2]胡相峰,華棟.《詩經(jīng)》與植物[J].徐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5,(2).

      [3]曾慥.類說[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三.

      [4]歐陽修.洛陽牡丹記》[M].宋《百川學(xué)?!繁?花品敘第一.

      [5]陶宗儀.說郛[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四下.

      [6]朱弁.曲洧舊聞[M].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卷四.

      [7]周履靖,黃省曾.菊譜[M].明《夷門廣牘》本:卷上.

      [8]計楠.菊說[M].清道光十三年(1833)吳江世楷堂刻《昭代叢書》本.

      [9]吳曾.能改齋漫錄[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五.

      [10][11][12]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7,37,120-121.

      [13][24][30]田自秉,吳淑生,田青.中國紋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191-195,5.

      [14][15][18][39]陳俊愉,程緒珂.中國花經(jīng)[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12,9,5,4.

      [16][德]格羅塞.藝術(shù)的起源[M].蔡慕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239.

      [17][43][52]謝肇淛.五雜俎[M].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潘膺祉如韋館刻本:卷一○.

      [19]鄭玄(注).周禮[M].《四部叢刊》影明翻宋岳氏本:卷一.

      [20][21]佚名.三輔黃圖[M].《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卷四.

      [22]葛洪.西京雜記[M].《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卷一.

      [23]楊衒之.洛陽伽藍記[M].《四部叢刊三編》景明如隱堂本:卷四.

      [25][日]市川桃子.中唐詩在唐詩之流中的位置(下)——由櫻桃描寫的方式來分析[J].蔣寅,譯.古典文學(xué)知識,1995,(5).

      [26]張邦基.墨莊漫錄[M].《四部叢刊三編》景明鈔本:卷九.

      [27]邱仲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J].(臺灣淡江)淡江史學(xué),(18):75-108.

      [28]馮秋季,管成學(xué).論宋代園藝古籍[J].農(nóng)業(yè)考古,1992,(1).

      [29]王達.中國明清時期農(nóng)書總目[J].中國農(nóng)史,2000,(1).

      [31]佚名.錦繡萬花谷[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后集卷三七.

      [32][65]龔明之.中吳紀(jì)聞[M].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卷四.

      [33]姚寬.西溪叢語[M].明嘉靖俞憲昆鳴館刻本:卷上.

      [34]白壽彝,等.中國通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36.

      [35]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4:1.

      [36]耿伯介.中國植物地理區(qū)劃[M].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8:1.

      [37][38][40][45][46][47][57][58][59][67][68]Jack Goody.The Culture of Flow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27,350,19,46,27(和49),73-100,350,43,59,242-243,232-253.

      [41]任耀飛,陳登文,郭風(fēng)平.中國農(nóng)耕文化與園林藝術(shù)風(fēng)格初探[J].西北林學(xué)院學(xué)報,2007,(3).

      [42][法]讓-瑪麗·佩爾特,馬塞爾·馬祖瓦耶,泰奧多爾·莫諾,雅克·古拉爾東.植物之美[M].陳志萱,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71-73.

      [44]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七一.

      [48]胡炳文.四書通·中庸通[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

      [49]李賢.古穰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二.

      [50]蘇軾.東坡志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五.

      [51]方回.瀛奎律髓[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一.

      [53]陳景沂.全芳備祖[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卷首.

      [54]周之夔.棄草文集[M].明崇禎木犀館刻本:卷四.

      [55][日]牧口常三郎.人生地理學(xué)[M].陳莉,易凌峰,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141.

      [56]程杰.中國水仙起源考[J].江蘇社會科學(xué),2011,(6).

      [60]馬中錫.東田漫稿[M].明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卷四.

      [61]朱良志.天趣:中國盆景藝術(shù)的審美理想[J].學(xué)海,2009,(4).

      [62]汪灝,等.廣群芳譜[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首凡例.

      [63]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M].清木犀軒刻本:古體詩鈔卷七.

      [64]胡次焱.梅巖文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

      [66]張潮.幽夢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卷下.

      [69]沈利華.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論[J].藝術(shù)百家,2009,(6).

      [70]馬總.意林[M].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三.

      〔責(zé)任編輯:渠紅巖〕

      On Prosperous Situation,Development Process,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lower Culture

      CHENG Ji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tremendously splendid culture of flowers,whether in the gardening plantation,appreciation during the blooming seasons,or in literature and other artistic creation.Chinese flower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which are initial period of Pre-Qin Dynasty;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growth during Qin-Han Period till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and the thriving period since Mid-Tang Dynasty. Judging from the aesthetic level,the period of Pre-Qin Dynasty is a stage oriented toward practical value,while Qin-Han Period till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attern and color of flowers which aroused people's enthusiasm of appreciation.After Mid-Tang Dynasty,especially since Song Dynasty,there is growing emphasis on the verve and specific characters of flowers,serving as themedium of humanmorality and interest.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three stages were known as“practical value period”,“pattern and color appreciation period”and“cultural symbol period”.Chinese culture of flowers prosperously developed,it possesses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extensive social culture.China owns vast territory and abundant resources,including opulent plantation resources,which provide extremely favo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ardening.Chinese developed culture of agriculture and farming greatly promote the horticultural production of flowers.Besides,traditional literati class in the Chinese society constitutes the main force in the creation of flowers culture,which embodied both in the extension and connotation.Itwas also reflected in their life style,life interest and cultural ideals.Those ideals like attention to“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the integration of things and human”,and“the worship of nature”have always been positive and optimistic,never been rigidly restricted by those special religious doctrines as it did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especially the wide range restraint appeared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n Europe.These factors jointly promoted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flower culture in China and determin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cope.Our ornamental flowers were mainly consisted of Chinese local woody plants and economic species,which developed into the special system of famous flowers and trees.Chinese 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growth and posture of the gardening plants,especially enjoy the vitality and beauty.The tradition of weaving garland and wreath in worship is not common in China.On the symbol of flower culture,Chinese literati class help to form the tradition of“figural virtue”and“l(fā)iberal style”,both emphasize humanmorality and elegant interest,which symbolize our cultural spirit of respectingmorality.It is rather different from mostwestern flowerswithmore religiousmeaning.Chinese flowers possess auspiciousmeanings that symbolize the unique view of happinesswith stark folk colour,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systematic“Language of Flowers”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flower culture;prosperity;development;historical background;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07;I206.2

      A 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4)01-0111-18

      2013-11-14

      程杰,男,江蘇泰興人,博士,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國花卉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花卉植物文化
      李鱓·花卉十二開
      讀者欣賞(2022年12期)2023-01-10 02:52:0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三招搞定花卉病蟲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花卉之二》
      誰遠誰近?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術(shù)
      哦,不怕,不怕
      將植物穿身上
      植物罷工啦?
      伊金霍洛旗| 靖边县| 芒康县| 正镶白旗| 河间市| 崇礼县| 靖远县| 柏乡县| 石嘴山市| 光山县| 临邑县| 肃北| 六盘水市| 廊坊市| 开平市| 汉沽区| 神农架林区| 子长县| 娱乐| 佛冈县| 贵州省| 西和县| 资源县| 沾益县| 互助| 绥棱县| 乌兰浩特市| 揭阳市| 当雄县| 土默特右旗| 余干县| 日喀则市| 岱山县| 沈丘县| 永济市| 尉氏县| 乌兰浩特市| 烟台市| 武鸣县| 北辰区| 枣庄市|